书城心理阿德勒心理学经典(套装共4册)
56676100000015

第15章 概述(1)

第一节 性格的实质及源头

此处的性格指在极力跟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作为一种社会概念,性格只存在于个人与其处境对彼此的作用中。若要问鲁滨逊·克鲁索这类人的性格到底如何,基本是无意义的。作为一种心灵现象与态度,性格是个人在跟自己的处境发生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性格还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

占据优势、追逐权力、超越其他人,是个人的最终目标。在该目标的鼓励与指引下,个人才得以向前迈进,这些大家都已了解。个人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都取决于该目标,个人的各种心灵活动也被该目标组合成了一个体系,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我们能借助对个人性格特征的了解,大致明白其以何种态度对待自身处境、伙伴、社会和来自生存的挑战,因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都是以性格这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性格在人格中几乎等同于生活技能,为获得认可,占据关键地位,总体人格会将性格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加以应用。

性格跟生存模式相似,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源自遗传、神赐或天生。每个人都因这种生存模式获得了自己独有的人格,无论遭遇何种状况,都能继续生活,没有什么顾虑。即性格是在维系某一特殊生活习惯期间渐渐形成的,跟遗传或神赐无关。例如懒惰的孩子并非生来就懒惰,只因懒惰能在保全其优越感的前提下,让其轻轻松松地生活。简而言之,从一定程度上说,懒惰表现了孩子以何种态度和方法追逐权力。又如有种人喜欢当众展示自己的先天不足,因为:“我原本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偏偏被这种不足阻挠,真是遗憾!”很明显,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失败中保全自己的颜面。另有一种人对权力有无尽的欲望,因此从未停止跟自己的处境对抗,并在追逐权力的斗争中,形成了诸如野心、妒忌、怀疑等一系列特殊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在我们看来,既非源自遗传,又非不可逆转,跟人格没有区别。更深入的研究证明,性格特征是以行为模式为基础建立的,出生后迅速确立的部分性格特征是人格内部隐藏目标引诱产生的次生元素,而非原生元素,所以一定要先把引诱某一性格特征产生的目标搞清楚,然后才能确定该性格特征。

总结一下上述论述,我们已为个人的生活方式、活动、行为、世界观全都与其目标紧密关联做出了证明。个人不能在内心缺少确切目标的情况下思考及行动。个人出生后,这种潜藏于个人心底的目标便开始为其心灵发展做出引导,同时将一种特殊的模式与风格赐予其生命。任何人都能成为独特且独立思考的个人,跟其他所有人区分开,正是因为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活动与表现都拥有上述必然且特殊的目标。这种认知能让我们了解,对个人目标与行为模式的认知,往往能帮助我们对此人、对其所有行为真正隐藏的含义有清楚的认知。

要在真实生活中找到充足的依据,为性格源自遗传的观点做出证明,颇具难度,因此遗传必然只能对心灵表现与性格特征发挥少之又少的影响。但对个人心灵活动部分现象的源头的观察,却表明所有这些好像真的源自世代传承。实际情况却是,同一个家族、国家或种族,都会因成员对彼此的模仿与认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简单。的确有一些事实、特征、表象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理与心灵中,这些事物对所有孩子都意义重大,因为其都能刺激人类展开模仿,这便是其共有的特征。例如某些情况下会以对看的渴求表现出的求知欲,也许能刺激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产生好奇。但由于孩子拥有各不相同的行为模式,会导致相同的求知欲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特征,因此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未必都能拥有以上性格特征,即形成观察细致、追求真理的性格,或形成异常呆板的性格,对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来说都是有可能的。

对存在听力缺陷的孩子的不信赖态度,也能以相同的方式加以解析。一般说来,这种孩子在社会中都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危险,为了能察觉到这些危险,他们务必要让自己的感官变得异常敏感。除此之外,这种孩子的不信赖态度还主要源自他们时常受到他人的歧视、讥讽,并时常被当成残疾人。对于很多人生乐趣,他们都持仇视态度,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因自身缺陷享受不到这些乐趣,这证明他们生来就有这种不信赖态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犯罪性格源自天生的观点也必然完全不成立,二者是相同的道理。有人坚信犯罪性格源自天生或遗传,依据是有的家庭有多名成员都犯了罪,但这种观点根本不成立。因为一种对世界错误的态度在这种家庭中树立了典范,创立了传统,自幼受其影响的孩子将盗窃这类恶劣行为视为谋生的方式,也是很顺理成章的,这才是真相。

追逐认同与优越感的方式,同样如此。所有孩子都一定会追逐各种优越感,因为其在成长期间会遭遇不计其数的难题。再加上不同的人一般会以不同的方式追逐优越感,在这件事情上,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方式。而由于孩子会在追逐优越感期间找到最佳典范,即身边具备某种影响、为人敬重的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解释孩子跟父母为什么会有相近的性格。这便是每代人向前人学习的方式,在努力追逐权力期间,他们会学会并世代传承大量事物。

社会感不容许公然展现对优越感的追逐,其因此变成了一种秘密的目标,即应在背地里,躲在友善的面具后,暗自追逐优越感。但务必要再次强调一下:如果人们能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烈追逐优越感;如果所有人都有能深入了解他人性格的敏锐眼光,便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保护,并能给其他人一种感觉——追逐权力毫无收益,由此压抑其对权力的追逐。简而言之,上述做法必然能消除人类心底隐藏的对权力的欲望。所以我们要取得良好的成果,只需对人们的各种表现、人们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并对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果有效利用即可。

人类处在相当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这导致只依靠学校教育,个人很难在解决人生种种问题时做到从容自若。学校教育客观说来,是心灵训练与智慧提升的最佳方法,这点毋庸置疑,毕竟一般人要做到这些,颇具难度。但学校迄今为止却只有一项价值,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将刻板的知识原样呈现给他们,他们有能力或者愿意从中掌握什么,就掌握什么。就算那种理想的学校真的存在,但相较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其数量还相距甚远。我们还忽视了另外一点:理解人性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们在老式的学校中学会了以何种标准评判人类,怎样明辨善与恶、对与错,却没有学会如何对自身观点做出调节、纠正。所有人的人生都有这种缺陷,这是无法避免的,且该缺陷糟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我们似乎把童年时期产生的成见与错误当成了一种神圣的固定规则,不容违背,长大后还在继续应用。我们已被十分复杂的文化干扰包围,而我们心目中能将真相揭露出来的思想,实际却无法表露半点实情,这两点我们至今没能感知到。总之,我们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增加自己的权力,才会不停地对所有事物做出解释。

第二节 社会感在性格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社会感是除追逐权力与优越感外,对性格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另外一项元素。社会感跟对优越感的追逐类似,在孩子最初的心灵活动中便已体现出来了,比如有种很明显的体现,便是孩子多半都很想跟其他人共处,很想从对方处获得温暖。简单回忆一下前文中对各种发展社会感的条件的论述。自卑感和对权力的追逐(也就是弥补自卑感),都会作用于社会感。人很容易产生种种自卑情结,自卑感每每在人类心灵发展中露出头来时,追求弥补、安全、完备的欲望,马上就准备为牢牢把握人生的宁静与幸福这一异常清晰的目标采取行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以关照孩子的自卑感为基础,出现了大量行为规范,基本可归纳为一项原则:务必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不能让其对生活的残酷有太多的体验,或对生活的黑暗有太早的认知。但必须要具备某种程度的经济条件,才能做到这点。可归根结底,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成长环境都很残酷,而这原本是没有必要的,即孩子原本不必遭遇误会、贫困、欠缺等状况。而由于生理缺陷会造就反常的生活方式,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要生存在世上,特殊对待与特殊法律的庇护不可或缺,因此生理缺陷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算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这些要求全部都能得到满足,其还是会感觉生活艰辛,因此对生活产生厌恶,这是不可避免的,其社会感将因此受到歪曲,其所处的环境将变得更加险恶。

个人的社会感是正确评判其价值的依据,也是正确评判其思想与行动的依据。我们坚决维护该思想的原因如下:在人类社会中,所有个人都务必要跟社会维持关联。我们能从这种务必中了解到,对于我们的同类,我们之中的任何人都应承担某种程度的义务与责任。评判个人价值时,一定要以大众承认的标准为依据,这是由我们身处人类社会,且被社会生活规律掌控的处境决定的。我们将个人社会感的发展程度视为评判其价值仅有的且处处适用的标准。人类非常依赖社会感,这点我们无法否认,无人能彻底割舍社会感,无论何时社会感都在提点、告诫我们,我们应对自己的同类负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完全忽略此事。这自然并不表示我们的意识在任何时间都无法摆脱社会感。不过,任何想扭曲社会感或想彻底抛开社会感的人,都必然会遭遇很多困难。要做到这一点,某种程度的动力不可或缺。而且社会感无处不在,导致人们首先要借助社会感为所有行动的合理性做出证明,然后才能真正采取行动。我们要证明自己所有的行动、观念都是合理的,才能满足隐藏在无意识中的社会感的要求,这至少表明所有人都会为给自己的做法找到合理依据,想尽一切办法。为让自己的社会感获得满足,或最少能利用社会关系欺骗自己和他人,人们在生活、思想、行动中发展出了种种特殊的方法。对以上内容的总结显示,有种好像社会感但实际不是的事物,在人们身上像面纱一样遮掩了一些倾向。我们要正确评判某一行为或个人,只需对这些倾向有透彻了解即可。对社会感的评判,会因这种欺骗性质的假象变得越发困难。在人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务必要小心翼翼做出证明,并要借助严谨的科学方法,恰恰就是因为这种种困难。为阐释社会感遭到曲解的过程,接下来列举几个案例。

一个年轻人提到,自己曾跟几名伙伴去海里游泳,游到一座岛上暂作停留。一名斜倚在悬崖边缘的伙伴不慎失去平衡,坠入海中。年轻人身体前倾,见证了伙伴的下坠,心中充满好奇。之后回忆此事,他却觉得自己那时并不是因为好奇才有这种举动。坠入海中的年轻人最终获救,实乃万幸。能够确定的是,说故事的年轻人必然社会感很弱。据了解,他从不伤害别人,并一直跟伙伴维持友好关系,但我们依旧无法相信他有强烈的社会感,我们不能轻易被蒙骗。然而要有更多的真相,才能为如此激进的假设提供更深入的证明。

这位年轻人时常做这样一个梦:他被囚禁于一座漂亮的木房子里,房子位于森林内部,跟人类社会相距甚远。画画时,他非常喜欢以这个场景为题材。这个梦其实能为他缺少社会感提供新的证据。要清楚了解这个年轻人毫无难度,只需了解想象的代表意义和他的成长历程即可。我们完全能在丝毫不牵涉道德判断的情况下,判断年轻人的社会感因他的错误发展方向严重受阻,发展不够充足,这将来必然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对他而言,这种评语再恰当不过。

有个趣闻能为真假社会感的实质差异做出充足的阐释。上公交车时,有个老太太滑倒在雪地中,自己无法起身,往来者也好像没看到她一样,继续急急忙忙地赶路。之后,有个男人过来扶起她。旁边有个男人马上跳出来对他说:“太好了!总算有好人出现了,我等着看有没有人会扶起老人,等了五分钟才等到第一个,就是你!”某些人怎样打着社会感的旗号行动由此可见。这个男人靠这种一下就能被识穿的小伎俩,简直把自己当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官,能够判断别人的对与错,至于他自己,却从未想过要帮忙,只是作壁上观。

另有一些难以判定其社会感强弱、真假的相对复杂的状况。要在这种状况中搞清楚真相,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认真观察、解析。例如有种状况是这样的,明知不可能取胜,将军还要逼迫大批士兵白白付出生命。将军自然会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此举的依据,并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可不管他为了帮自己辩解罗列出了何种理由,他都断然无法成为我们眼中的理想合作对象。

一定要站在一个广泛适用的角度上,才能正确判断这些很难判断的状况。该角度必然跟社会利益与民众幸福(也可以说是公共福利)相符,能降低我们对特殊状况做出判断的难度。

个人的所有言谈举止,特别是其如何看待他人、如何跟人握手、如何跟人交谈等外在表现,都能体现其社会感是强还是弱。同样借助这种方式,个人的整个人格得以展现,并让人记忆深刻。我们要感知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往往只以对他言谈举止的直觉为依据就足够了。依靠直觉对个人言谈举止做出的判断,或许会成为影响我们对其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此处进行的所有讨论,全都是未雨绸缪,具体说来就是在意识范畴内引入直觉,并检验、评估这些直觉。减少错误的成见对我们发挥的作用,便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关键与价值所在(我们在无意识中,既不能掌控自身行动,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良机,因此错误的成见必然会在我们受无意识驱使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不断恶化)。

有必要再度强调一下,一定要对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与生活环境有所了解,才能公平地评判其性格。曲解此人的某一种人生现象,并以此作为判断仅有的依据,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例如只以其健康状况、生活环境或教育水平作为判断依据。

我们在此探讨的内容能直接且大大减轻人类的重负,因此有很高的价值。而对自身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某种程度的生活技巧的掌握,一定能帮人们建立某种行为模式,与其本身的需求更加相符。这种方式对个人,特别是对孩子影响巨大,能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并能帮他们摆脱漫无目的的命运,这种命运也许会让其无法承受,以至于崩溃。个人若能对此处探讨的内容正确加以利用,就不会因悲惨的出身、遗传生理缺陷或糟糕的环境,终生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人类文明将因此举的成功迈出关键一步,新一代将由此获得勇气,主动成长,明白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

第三节 性格发展方向

个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与其心灵在童年时的发展方向统一,这是必然的。这种发展方向是笔直还是迂回,皆有可能。孩子起初为目标努力时,遵循的路径是笔直的,其会在此期间养成这样一种性格,既上进又勇敢。成长的初始阶段,性格通常具备积极上进的直线特征,可是由于在成长期间,孩子必然会遭遇种种难以逾越的阻碍,且后者很有可能会为阻挠孩子追逐优越感,直接向其发起进攻,导致上述直线极易遭到扭曲。为逃避这些阻碍,孩子会极力采取迂回曲折的做法,这种做法决定了其性格。能对孩子发挥相似作用的,还有如器官发育欠佳、身边环境的排挤与进攻等性格在发展期间遭遇的其他阻碍。而社会整体环境、社会风尚、老师等元素,同样对个人性格发展作用极大。通常说来,老师都会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和疑问,并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怀,老师所有这些做法最后同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挥作用,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文明赋予所有个人的人生责任。一切教育方法都是为让学生沿着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自身,而将用心设计好的原则与态度教授给学生。

性格的发展直线会遭到成长期间一切阻碍的威胁,孩子追逐权力目标的直线,会因任何一种阻碍发生偏离,只是偏离的程度不一。孩子通常会在最开始时正视前面的阻碍,其态度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他很快就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样子,他明白火会伤害到人,因此一定要防备火,还明白务必要谨慎应对某些敌人。他将在之后完全走上迂回曲折的心理发展之路,用心机和诡计取代直截了当,以期获得认同与权力。上述偏离的程度如何,跟他的总体发展关系紧密。上述各类元素决定了他是不是小心过了头,是不是认为自己的一切做法都跟生活的要求相符或不符。失去了正视自身使命与问题的勇气,胆怯懦弱以至于无法跟他人对视或不想说真话的孩子,本身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再也无法找回最初的勇敢。但鉴于殊途同归的存在,即做不同工作的两个人依然可能有同一个目标,这种孩子跟勇士其实有着同样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也许会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而最易拥有两种性格的莫过于以下状况下的孩子:其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其看问题的角度还没有完全定型,其不想在一条道路上坚持到底,其因首次尝试落败而主动探索其他道路。

教导孩子不以敌对态度对待身边环境,跟社会相适应,是非常简单的,因此创造宁静、和谐的公共环境,便成了让孩子拥有足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能力的基础。父母若想创造真正和谐的家庭环境,就要避免给孩子太过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务必要将自身对权力的追逐欲降至最低。而要让孩子的直线性格发展不至于出现太过突如其来且激烈的转变,如勇敢沦落成无耻,独立沦落成毫不掩饰的自私等,只有一种方法或许会奏效,就是父母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此举同样能避免孩子因一切外部的强迫权威,得到永难消除的印迹,而且变得无比温顺,跟奴隶没什么两样。父母教育孩子的如下方法,也许会让孩子变得缄默,自闭,不敢直面现实,不敢承担坦率造成的各种后果: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且总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强迫方式,建立自身权威。总之,以给孩子压力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被强迫的服从仅仅是一种表象,这种教育方法也只能造成假意服从的表象。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总体人格,将被孩子与身边环境的关系、其在成长期间遭遇的阻碍对其的影响直接作用。但是以孩子的能力,往往不足以对外部影响做出判定,身边的大人也完全不知道或不理解这些影响,真是遗憾。孩子因此被迫面对种种阻碍,并做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其人格渐渐成型。

除此之外,还能以不同的人以何种态度面对困境,将人分成多种类型。第一种是性格基本遵循直线发展的乐观之人。这种人完全不在乎困境,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勇于面对。他们满怀自信,乐观、悠闲地对待人生。对于生活,他们并无过高要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心知肚明。不过,他们也断然不会过分轻视自己,不会总活在对先前所犯错误的悔恨中。所以乐观之人比在困境中表现胆怯、平庸的人,更能以轻松的态度迎接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能安然面对最糟糕的困境,对所有事情都将出现转机满怀信心。

要判断某个人是否乐观,只需观察其言行。不害怕任何事,说话没有顾虑,且能做到有礼有节,这些便是乐观之人通常的表现。而更生动的说法是他们张开怀抱,时刻准备给伙伴拥抱。乐观之人看起来很有亲和力,不会在交朋友时遇到什么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戒心与疑心很少或没有。他们讲话直爽,姿态、行为、走路姿势都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十分轻松自然。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极少会有完全乐观之人,这种人也许只存在于纯洁的童年时代。但说到底,一个人只要具备某种程度的乐观精神与社交才能,基本就能被评价为乐观了。

悲观之人则是迥然相反的一种人,对这种人的教育出现的问题最难解决。悲观之人往往会因幼时的经历与记忆,产生自卑情结,这导致其在任何困境中都能产生生活艰难的感觉。幼时遭受的错误待遇,让他们时常因悲观情绪的作用,留意到生活的黑暗。他们跟乐观之人比起来,对生活中的困境感受更深,以至于更易失去勇气与安全感。他们常因安全感缺失造成痛苦,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援助。对援助的热烈期望,在他们的种种行为中得到了清楚的展现。例如他们不能忍受独处,幼年时期,只要妈妈没有守在身边,他们就会哭喊着要求妈妈过来,更有甚者,直至晚年,他们都无法抹去这种哭喊在心中留下的印迹。

悲观之人往往态度畏怯且忧虑,这说明他们慎之又慎,几近反常。他们往往会为种种可能出现的危险,反复思考。他们的睡眠质量显然不会太好,其实在权衡个人发展时,睡眠是种再好不过的权衡尺度。处在安全感匮乏的痛苦中,过度慎重之人便会出现睡眠质量不高的病症。这种人好像为逃避生活中的威胁,在包括睡眠期间在内的所有时间内都保持高度警惕。看他们的生活乐趣多么匮乏,对生命的理解又多么肤浅!人的生存能力会因睡眠质量不高而降低。若他的忧虑被证明是真的,那生活便当真如他想象的那般不幸,对他而言,睡觉就变得既奢侈又没有必要,睡眠质量必然会更差。悲观之人实际是因未准备好迎接生活,而对睡眠等自然现象心存抗拒,其在睡眠中遭遇的问题跟睡眠这件事本身的关联并不紧密。而经常担心有没有锁好门,或经常梦到夜晚行窃的小偷、大盗,也能作为判断当事人悲观的依据。另外,睡眠姿势同样能作为判断依据,悲观之人睡觉时,总是将身体蜷缩起来或用被子蒙头。

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人分成进攻、防御这两种类型。进攻型人以行为激烈、豪迈为主要特征。若拥有足够的勇气,这种人便可能把勇气上升为鲁莽,以让自身能力得到鲜明的展现,这刚好彰显了安全感匮乏对他们造成的巨大干扰。陷入忧虑之际,这种人会为淡化心中的忧虑与恐惧,表现得强悍、残酷。为了佯装自己是真正的男人,他们装腔作势,甚至发展到了荒谬的程度,惹人发笑。他们之中的部分人将一切温柔的感情都视为懦弱,因此费尽心机想避免自己有丝毫这样的表现。这种人也许会表现出野蛮、残酷的品性,若其兼具悲观倾向,这种倾向就将改变其跟身边环境的一切关系。同情心与合作能力的缺失,将导致他们跟全世界对抗。他们还经常表现得骄傲、自大,这是基于他们极佳的自我感觉。他们似乎真把自己当成了成功者,表现得如此自命不凡。但他们赤裸裸的做法和夸大的行为如此刻意,就像把楼房建在了不断流动的沙子上,他们因此无法与全世界达成协调统一,所有的性格也因此无法再掩饰。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确立了进攻型态度,这种态度会不断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人类社会并不喜欢他们这种人,人们也不喜欢他们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作风,因此他们很难顺利发展。他们努力奋斗,只为达成自身的优越感目标,可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跟人发生各种争斗,而由于他们的行为会刺激同类型人的竞争意识,因此他们跟同类发生争斗的概率会更高。毋庸置疑,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场争斗,永远无法停止,且他们从过去的胜利中获得的所有快乐,都将在遇到不可逆转的失败的刹那间彻底消失。不妨这样说,这种人极易在恐慌的作用下不知所措,其竞争能力和东山再起、扭转乾坤的能力,全都不够强。

这种人的发展会因前行之路上的失败发生改变,朝着自认为被侵犯的性格类型发展。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时常感觉自己被人侵犯,时常站在防御的位置上,这便是之前提到的第二种性格类型(防御型)。这种人用忧虑、戒心、懦弱取代进攻,为自身安全感的匮乏做出弥补。这种性格类型跟刚刚描绘的进攻型,必然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进攻姿态难以维系的情况下,进攻型人就会转变成防御型人。面对困境,防御型人极易丧失勇气,选择逃避,这是基于他们从困境中推导出的悲观无望的结论。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做出为了更具价值的事选择逃避的假象,以此为自身缺陷做出巧妙遮掩。

所以这种人若不是为了逃避危及自身的真实状况,便不会专注地回想过去,也不会肆无忌惮地胡思乱想。其中一部分人的确也可能在彻底失去上进心后做出一些事,能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例如很多艺术家就用想象帮自己建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其中没有任何束缚,以此摆脱现实。但这种人终究只是防御型人的特殊情况,少之又少。防御型人往往极易在困境面前选择屈从,并且是连续不断地屈从与落败。他们畏惧一切人与事,看起来无时无刻不在担忧或是害怕,因为在他们看来,全世界只有一样东西,就是敌对。

这种人会因在人类社会中不断被他人错误对待,形成越来越强烈的防御态度。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对人类美好品性与光明生活丧失信心,真是遗憾。不带任何掩饰的批评态度,是这种人最广泛且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种人会在批评态度发展到极强烈的程度时,相当敏锐地感受到其他人哪怕最隐秘的不足。他们从来不为身边人做半点有价值的事,却终日自诩为人性法官,对他人鸡蛋里挑骨头,为其增添烦恼。无论对什么事,他们都心存质疑。他们的态度焦躁、迟疑,因此在所有工作中犹豫不决,好像什么决定都不想做。对这种人生动的描绘便是,一个人举起一只手,摆出防御的姿态,又为避免亲眼看到那种恐怖的威胁,用另外一只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此外,这种人还拥有某些性格特征,惹人厌恶。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相信,必然也不会相信他人,这点大家都已了解,且这种人必然会心生妒忌与贪欲。一般说来,这种质疑世界的人会远离社会,独自生活。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为其他人带去快乐或从其他人处分享快乐,更有甚者,他们会因其他人的快乐而深受折磨,因此不希望其他人得到快乐。他们之中的部分人也许会为得到某种优越感,超越其他人,采取一种总是能发挥作用的方法。他们也许还会建立某种复杂至极的行为模式,为此不计任何牺牲,以维系上述优越感。这样他们对同类深深的仇视,便断然不会对外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