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菜根谭,右手卡耐基
5626700000004

第4章 菜根谭·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

人在江湖,就像风里行船,随时都有遭遇风险,触礁翻船的可能。生活中,不仅大风大浪时时困扰着我们,甚至连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都能在始料不及间影响你日后的成败祸福。人生复杂诡变至此,我们更应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把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菜根谭》讲道: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大自然的运行与变化实在是变化莫测,它的起伏与变化,都是捉弄和戏耍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豪杰的手段而已。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韧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的压力了。人活于世,应该有所防备,应了那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防范意识,有预见性。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它的对立面,有好就会有坏。

俗话说,多一个对手就多一个敌人,要保证自己的地位,就要及时遏制潜在对手的成长,等其发展壮大,就悔之晚矣。

唐朝李林甫为相,整日不干什么正经事,专门琢磨那些有可能得到皇上重用的人,即他的潜在对手。对于这些人,李林甫绝对不会坐视其发展壮大,而是及时下手,将潜在对手解决在摇篮里。

有一天,玄宗驾临勤政楼。兵部侍郎卢绚正骑马经过楼下,气宇轩昂,雄姿英发。玄宗见此称赞道:“真乃伟丈夫也!”李林甫担心卢绚被皇上重用,便设计阻挠。第二天,李林甫把卢绚的儿子叫来,说:“令尊素有雅望,皇上准备让他去交、广(今广东、广西一带)任职。”卢绚的儿子一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任职,可是一个苦差事,就请李林甫指点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可以年老为由,乞求皇上另行安排。”

卢绚听从李林甫的“指点”,上书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结果被罢免兵部侍郎之职,出任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诬其借口有疾而不理政事,使玄宗对他的好印象一下子没有了,改授其为太子员外詹事。卢绚的前途就这样让李林甫给结束了。

中书侍郎严挺之是个很才华的人,但是被李林甫排挤出京城。后来,唐玄宗想起他,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儿?此人可用。”李林甫当晚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召到府中“叙旧”,说:“皇上对你哥哥很关心,须作一计,入城面见,当有大用。”并教严损之为其兄写一状纸,以身体不好为名,请入京就医。

严损之不知是计,心怀感激,一切照办。李林甫拿着严损之写的状纸,面奏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患风疾,急需辞官就医。”玄宗听后,只好令严挺之养病去了。

李林甫的做法并不可取,但他未雨绸缪的意识,可圈可点。

精明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总是富有洞察力,一旦察觉到对己不利的势力,在刚看出端倪时就会出手打压,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坐视其发展壮大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甚至强于自己时,就会养虎为患,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们可以鄙视奸相李林甫的口蜜腹剑、两面三刀,但是在生活中,学会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将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无疑是明智之举。

盛时当为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菜根谭》中讲:“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年老之后的疾病,都是因为年轻时不注意身体所招来的祸根;事业衰退后的罪孽缠身,都是辉煌时得意忘形所酿造的苦果。所以君子身处美好的巅峰状态时,尤其要小心谨慎自己的一切行为。盛时当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万事都需周全处之。

俗话说得好,鱼不可脱于水,龙不可脱于渊,人不可脱于权。

一个久握重权、身居高位的人,一旦失去权柄,就会跌得很惨,即使想成为平民百姓,过着贫苦下贱的生活都不可能。其实权力和富贵都是双刃剑,控制得宜便身享荣华,太阿倒持则大祸立至,先前所拥有和享受的,也正是转头来毁掉自己的。

南宋的韩侂胄在南海县任县尉时,曾聘用了一个贤明的书生,韩侂胄对他十分信任。韩侂胄升迁后,两人就断了联系。

一天,那位书生忽然来到韩府,求见韩侂胄。

韩侂胄见到他时,十分高兴,要他留下做幕僚,给他丰厚的待遇。这位书生无意仕途,无奈韩侂胄执意不放他走,他只好答应留下一段时日。

韩侂胄视这位书生为心腹,与他几乎无话不谈。不久,书生就提出要走,韩侂胄见他去意甚坚,无法挽留,便答应了,并设宴为他饯行。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回忆在南海共事的情景,相谈甚欢。到了半夜,韩侂胄屏退左右,把座位移到这位书生的面前,问他:“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这位书生长叹一声,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着说:“如今你深患灭顶之灾,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侂胄问:“何以见得呢?”

这位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了韩侂胄一下,摇了摇头,似乎为韩侂胄至今毫无察觉感到奇怪:“危险昭然若揭,您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您袖手旁观,皇后肯定对您怀恨在心;确立皇太子,您也并未出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您;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理学家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您欲把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您深恶痛绝;您积极主张北伐,倒没有不妥之处,但战争中,我军伤亡颇重,三军将士的白骨遗弃在各个战场上,全国到处都能听到阵亡将士亲人的哀哭声,军中将士难免要仇恨您。北伐的准备使老百姓承受的沉重的军费负担,贫苦人几乎无法生存,所以普天下的老百姓也会归罪于您。试问,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气仇恨呢?”

韩侂胄听了大惊失色,汗如雨下,惶恐了许久,才问:“你我名为上下级,实际上我待你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您一定要教我一个自救的办法!”

这位书生再三推辞,韩侂胄哪里肯依,固执地追问不已。这位书生最后才说:“办法倒有一个,但我恐怕说了也是白说。”

书生诚恳地说:“当今的皇上倒还洒脱,并不十分贪恋君位,劝说皇上及早把大位传给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会由仇视您转变为感激您了。您可趁机革新吏政。你还要安定边疆,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这样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最后,你再选择一位当代的大儒,把职位交给他,自己告老还家。您若做到这些,或许可以转危为安,变祸为福了。”

但韩侂胄贪恋权位,不听书生劝告。这位书生见韩侂胄不可救药,为免受池鱼之殃,没过多久就离去了。

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首谋北伐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在朝野中极为孤立的韩侂胄被南宋政府杀害,他的首级被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那位书生的话应验了。

权势到手,确实令人身价百倍,也实在可以令人“荣华富贵,风光无限”。但是稍有不慎,大难临头,权力旁落,后果也就自然连普通百姓都不如。他们由于权力达到了极点,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灾祸。

因此,“盛时当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在志得意满时,要用谨慎屏障保护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深谋远虑,将世界揽入胸怀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如果做事情鼠目寸光,不是深谋远虑,那么他一定会遇到很多困扰。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理解,但是我们真的要去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却经常犯了目光短浅的错误。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个选择题,每一个选项通向的是不同的道路,一步走错,就有可能陷入歧途。因此,面对人生这条路,不可只为了眼前的小利而过分执著,需要有大眼光、大智慧,看得长远,未雨绸缪,自然会一生顺遂,有所成就。

《菜根谭》中提出:“衰飒的景象就杂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就潜藏在鼎盛的状态中,气运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种下。所以君子在平安无事时就应该保持着一份防范忧患的理智,即便身处变乱之中也应该坚守忍耐之心以求最终的成功。

确实如此,我们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从长远考虑,否则有可能因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后悔一生。

曾国藩带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朝政府对他的态度极为复杂:如果不用这个人,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如果用他,一则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其一手建立的子弟兵,怕对朝廷构成威胁。在这种思想下,朝廷对曾国藩的态度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朝廷的疑虑。

有一天,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就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曾国藩以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同肃顺会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最终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曾国藩能成为清廷官场上的“不倒翁”,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从长远考虑。

人生就像一盘棋,深谋远虑的人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下面几步棋的走势,而有的人只会盯着眼前的一步。这样的人就是孔子口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站得低、望不远,只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棋下得乱七八糟、最终一败涂地。

鹰击长空,虽然要经受风雨的摧残,却可以看尽天下万物,将世界揽入胸怀,而井底之蛙尽管无忧,但一生囿于方寸之地,心灵和眼界一样狭窄。正如胡雪岩说:“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时刻防害,不吃刀头之蜜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可能把自己的良心和灵魂出卖,特别是现如今人心变得更加叵测。人生在世,所要面对的人与事千奇百怪、错综复杂。无怪乎古人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菜根谭》里说得好:不少大奸大恶的诡计往往是隐伏在温柔亲切的外表之后的,所以,聪颖明智者应当防备绵里之针;深仇大恨经常是由爱欲转化而成的,所以,通达事理者应当远离刀头之蜜。

仅就字面意义来讲,“绵里藏针”与“笑里藏刀”的意思相同,都是指那些表面装得和气,内心却阴险尖刻并伺机残害别人的奸诈者。“刀头之蜜”一说则来自《佛说四十二章经》,经文中将贪婪者贪恋财富美色比喻为孩童贪吃利刃上的蜂蜜,甜蜜的享受是短暂的,甜蜜的幸福感觉之后却是割舌的疼痛。

只要世间还有伦理规范和法律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须这两者的调节梳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功利关系与情感好恶就不可能完全公开透明地摆到桌面上。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就更是这样,它们要出现,必须以两种条件为前提:一则需伪装埋伏,二则需一些能诱惑意志薄弱而又头脑简单者的诱饵,使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正因为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什么事都是可能随时发生的,所以,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善良人们,对此就不能不提高警惕。《菜根谭》中对于人世间的那些疏忽大意、不认真动脑筋者有这样一句醒世之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即使先前未读过《菜根谭》,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这句名言也是十分熟悉的,就在一代代人对这句名言的口头流传中,人们学会了自我保护。

对人世间的那些因看人看问题看得太细致、太本质而受到伤害的精明者,这里有另一句警醒之言:宁可被别人蒙蔽,也不要事先毫无根据地去揣度怀疑别人,以免自欺自误。这也是《论语·宪问》所论及的君子处世之道之一——不逆诈。为人处世若能做到这点,就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自我的烦恼,世间的是非就会减少许多。因此,那些因为心智过分敏锐、想象力过分丰富和因嘴巴太快而深陷是非的沼泽且已不堪其苦者,不妨学会尊重事实而不是妄加猜测,直到学会讲“我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心绪或许就会变得愉快些,人生的脚步也会迈得更轻松些。毕竟,天塌不下来,不要学类似于忧天的杞人那样的“精明”与敏感。

淳朴厚道者如能切实履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教诲,就具有了精明的心智,此其一;精灵明察者如能学会“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的处世策略,就具有了厚道的表现,此其二。在《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看来,一个人为人处世,能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那他就是既机灵聪明,又淳朴厚道的十全十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