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音乐厅遇见贝多芬
56258100000002

第2章

成功总是青睐勇敢的狂者

路有很多条,找准方向走下去——丁俊晖

8岁时,丁俊晖就在家乡宜兴一举击败了当地斯诺克“四大天王”,从此台球“神童”的美名不胫而走。他曾干净利落地一杆清台,以6:0横扫对手;“台球皇帝”亨德利也曾是他的手下败将。然而他也曾迷失在每日枯燥的练习中,但认准了自己要走的路之后,他成了中国人眼中史无前例的“神奇小子”,在斯诺克的专业人士眼中他则是“东方之星”“台球世界里的老虎伍兹”。

1994年9月1日,丁俊晖背着书包,第一次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学校里的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新鲜的,这里还有很多的小伙伴。一二年级时,小晖的学习成绩属中上等。到了三年级,小晖的台球成绩在家乡宜兴已是小有名气,几乎打遍了当地的所有高手,此时在他的心中已有一种东西超过了学习,那就是台球。

其实,爸爸早就发现了他的这种天赋与潜力,一天,爸爸一本正经地问小晖:“你喜欢打台球吗?”

“喜欢啊!”小晖觉得爸爸是明知故问。

“如果让你一直打球,你能打好吗?”

“能!”小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虽然他才10岁,还不懂得“职业”与“将来”这些词意味着什么,但是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为自己的将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这天以后,小晖还是天天练球,却与往常大不一样,他把打球当作了比在学校学习更重要的一种学习,而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变成了上午半天。上半天课的做法是爸爸决定的,学校始终对这种做法有很大的意见,因为老师认为如果让小晖认真学习知识也一定会有好的前途。老师和爸爸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直到小晖为了选择更好的打球机会来到了东莞。来到东莞后,小晖需要更多的时间训练与打比赛,和学校的冲突就更多了,他自己便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小小年纪的他想:“要么就让我打球,要么就让我上学,这样下去,什么都做不好!”

小晖后来说:“学校学习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与实践中,而我为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台球,这种专业知识在学校是学不到的,选择了退学,也是选择了更好的学习领域。”

小晖正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坚定地走下去,才会在小小年纪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虽然丁俊晖的成功经历是个案,无法被大多数人所复制,但他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面对抉择时的果断却值得每一个青少年学习。

当丁俊晖取得一项又一项喜人的成绩时,亿万中国人为他欢呼,称他是台球“神童”。可谁能想到在这些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一个玩心正浓的孩子在毅力与信念上又经受了怎样的考验才走出了这条不寻常的路。

丁俊晖8岁开始练习斯诺克台球,一开始爸爸就告诉他:“台球是一个熟练工种,像其他的熟练工种一样,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练或是不好好练,水平就会退步。”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只要没有比赛,没有生病,小晖就在球房练球,从来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甚至没有元旦与春节。每天的训练时间会达到10个小时左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需要很大的毅力!“我半天学习半天打球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每天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打球,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当打球不再是娱乐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煎熬,那时我多希望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时间,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啊!”小晖在回忆小时候的训练时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而小晖的训练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个中袋的球,本来没什么难度,他却一连打了8次都打不进。小小年纪的他,既着急又委屈,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他是因为训练太枯燥又太渴望成功了,心里经受不住这种煎熬。在一旁的爸爸,走过来拉着他的手说:“走,小晖,今天我们不练了,爸爸抱抱。”那一天,爸爸抱着小晖坐了很久,父子俩都没怎么说话,小晖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了。第二天,他以很平常的心态又打了10次那个角度的球,结果10个都进了。

小晖的台球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他没有刻苦训练,意志不坚,冠军同样会与他失之交臂。小晖在台球赛场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天赋与勤奋拼搏的体现,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丁俊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便享誉世界体坛,他的成功之路走得既直又顺,这反而让关心他的人为他担心:“没有经历过磨砺,没有受到过心理创伤,如果失败了,小晖能承受得住吗?”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在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上小晖输给了奥沙利文后,就曾掉下过伤心的眼泪,并且事后还对记者闹起了脾气,说:“早就该输了。”“打得很臭。”“技术不行。”“累了,我不想打了。”

但这些已经属于过去,属于年少,经过几年的磨炼,丁俊晖在心态上越发成熟,每场比赛下来,无论输赢,他脸上的表情都很平静,从他平静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执著、坚强的内心。

时过境迁,当丁俊晖再次面对自己的老对手时,他已然像位成熟的绅士。面对精心准备而又实力强大的奥沙利文,丁俊晖再次以2:10输掉了比赛。遗憾在所难免,但是当比赛结束,在和对手、裁判握手并向现场观众致意时,这个败将依然笑了。这笑容中带着自信,或许他在想,这次我又获得了更多的人生阅历,下次的冠军一定是我。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往往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丁俊晖的成长也和他身边强大的对手分不开,从亨德利到奥沙利文,每一次交锋都会让他有所感悟,促他成长,使他不断向更大的目标迈进。

走近强者

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予了我们每个人一样的天空,一样的阳光,一样的雨露,一样的每天二十四小时。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实现梦想,关键是他们在生命起程的那一刻就找准了前行的目标。

青少年朋友在前行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挫折与磨难,但只要我们确立好自己的方向,那么再大的风雨也都阻挡不了前行的勇气。

机遇面前,选择拼搏——李小龙

从小他就是一个另类、顽皮的孩子,痴迷武术。在上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很多同学都歧视他,不服输的他,就想用“武功”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因为爱打架,在同学们眼里他简直就是一个“街头小霸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成为了享誉国际的功夫大师,他就是功夫第一人李小龙。

13岁的时候李小龙有幸跟随叶问大师学习咏春拳,他的潜能被发掘了出来。叶问注重对弟子的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改进,而他之所以肯收李小龙做弟子,就是看到了他的悟性。大师兄在一次比赛中失利了,引来很多媒体对咏春拳的质疑。李小龙没有被舆论干扰,而是埋头苦想失利的原因,最后他发现咏春拳不善于远距离格斗是大师兄失利的技术原因,这一观点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李小龙在大学选修的是哲学,他经常把武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思考和感悟。正因为如此,他从不一味地固守门派观念,而是通过不断的实战,从与强者交战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弱点,提高自己,战胜强敌。他创立的截拳道就是以咏春拳为基础,吸纳了空手道、菲律宾拳、拳击、柔术、泰拳等的精华,以多家之长构成了自创功夫的核心技术。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时间和过程的积累。李小龙也是一样,为了人格、为了尊严、为了出人头地,他坚持每天跑10公里,坚持每天练臂力,坚持每天写心得笔记。

李小龙觉得自己在香港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很大程度上靠的都是父亲的人脉,他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于是,19岁时他带着100美元来到了美国,这是一条全新的路,要靠自己从最底层做起。

在西雅图,李小龙过的是半工半读的日子。和在香港的学习生活相对比,他校外生活异常艰苦,校内却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功夫梦想,习武从没间断过。有训练记录表明,他每天练习踢腿达到1000多次!他的二指俯卧撑令观看的人瞠目结舌。

李小龙通过拼搏、奋斗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创立了“振藩国术馆”,也走上了自己梦想已久的影视之路,但他却因为受伤差点不能再练武。医生告诉他在床上休息,忘掉功夫,不能再练武了。对于一个曾经说过武术教会他一切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即便这样,他想,虽然不能使用自己的身体,却可以使用自己的头脑。在6个月休息的时间里,他记录了所有他对所深爱的武术的思考和一些技艺,共写满了8本笔记。6个月后,他又开始了训练,开始了教学工作。背痛时常困扰着他,但他在电影中的动作比任何一个强壮的人都要敏捷、到位,让人无法想到他是一个有背伤的人。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上银幕,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这就是李小龙的桀骜不驯、张扬好强,他从来不说自己第一,但绝对不做第二。

李小龙张扬但是不张狂,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功确实很高,更因为他待人真诚,从来说一不二。李小龙经常找一些高手比武,他对对方的要求是:“如果我打败了你,你要把你的功夫传给我。”这包含了他必胜的一种信心,同时又有他虚心向对方学习的意思,使他的张扬得到升华,比武的意境也得到升华——比武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学习众家之长。正因为如此,山本武之、朴正义这两位高手和年长的人都心服口服地归到他的门下。

李小龙为自己每次打败对手而感到骄傲,却从来不伤害对手,他张扬外表下的内心是与人为善的。他用“李三脚”打败劳力士之后,大喊:“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劳力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李小龙最后一脚用全力,我就不会站在这里了。”与黄皮小子的最后一战中,观众恨透了这个卑鄙的家伙,在观众的呼声中,李小龙打得这个处处流坏水的小子眼冒金星、无招架之力,最后却生气地对裁判大吼:“怎么不下令停止比赛?”虽然黄皮小子逼李小龙立下了生死状,李小龙还是给了他生存的机会。

内敛含蓄、真人不露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好胜的李小龙却总是在张扬自己,向别人证实着自己的实力。也正是这种张扬、不做第二的精神,使他成为将中国功夫传播到世界的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第一人。

走近强者

人生真的不怕输在起点,就怕输在转折点。当机会摆在面前时,就看我们是否有独特的眼光和足够的勇气来抓住它。

敢于承担最大风险的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害怕承担风险,不敢迈步,只是追求一种稳定,最终将会失掉稳定。

不管做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周杰伦

父母离异加上联考失败,小小年纪就被逼着练钢琴,然而面对这些挫折,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这种勇敢一手打造了他在华语乐坛小天王的地位,小眼睛,嘴角挂着邪邪的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所到之处无不引人尖叫,他就是周杰伦。他的中国风、环保风,让只有情歌的乐坛如沐春风。

音乐人吴宗宪坐在一家餐厅休息,耳边传来清新的音乐,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他敏感地循声望去,一个腼腆的服务生在专心弹钢琴。吴宗宪还没听过这种曲子,于是常常过来听。渐渐的,他产生了培养他的想法。这是1997年的9月。吴宗宪看中的这个服务生就是周杰伦。

周杰伦是在台湾台北市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母亲是中学教师,在他年幼时,父母就离了婚。正因为如此,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母亲还专门为他买了一架钢琴。“他在学会走路前,就对音乐很敏感。”母亲回想。于是童年的周杰伦被剥夺了玩的权力,在钢琴边度过。为了让他集中精神练琴,母亲拿着棍子,站在他后面,一直盯着他练琴。母亲的“棍棒教育”使周杰伦练得一手好琴。

由于周杰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他很快就创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这些歌曲一直不被音乐圈认可,屡次被人拒绝,刘德华、张惠妹等人都拒绝演唱周杰伦创作的歌曲。但是也有被采纳的歌曲。由他作词、作曲的《蜗牛》,被许茹芸、齐秦、熊天平、动力火车在世界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唱响,这首歌成为世博会的主题曲。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一曲《蜗牛》,唱出了周杰伦的内心想法。就在周杰伦创作热情受到沉重打击的时候,吴宗宪决定让他走上舞台。于是周杰伦躲进音乐室,吃方便面,通宵达旦地创作。就这样,仅仅10天时间,周杰伦就拿出了50首歌曲,吴宗宪从中挑选了10首,制作了第一张专辑《JAY》。2001年初专辑刚一上市,就被歌迷抢购一空,一举夺得台湾流行音乐金曲最佳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三项大奖。

2005年,因为他早期创作的《蜗牛》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上海教育委员会将它遴选为爱国歌曲。

现在,周杰伦在歌坛已站稳脚跟,他也有实力开始尝试自己拍电影,并且成绩不俗。没有人能预计他的未来,我们也不知道他离自己的最高点还有多远,但是有梦想的人,总会走得很稳也很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然而在频繁更新的乐坛,很多人都只是昙花一现,还没有被记住名字,就已经销声匿迹。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唯有周杰伦,依然是80后、90后这些青少年喜欢的焦点人物。看看各种针对周杰伦的报道:周杰伦甚至成为一种风格的代表——有个性、有想法,现在又加上了一条“中国风”。现在的周杰伦比以前更加具有号召力,成为人所共知的“小天王”。

“做自己”是周杰伦给所有关注他的人最好的忠告。

走近强者

“坐看闲庭落花,笑对人生冷暖”,心灵是比雪山还要澄净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心境。我们要始终用平和的心态,对自己人生路上的事物果断地作出判断,莫让浮云遮住了自己前进的脚步!

青少年朋友,请坚持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勇敢地挑起身上的担子,自信昂扬地向前迈进!

坚守梦想,赢得命运的垂青——王宝强

他出生在农民家庭,6岁开始练习武术,8岁时看电影《少林寺》坚定了他立志做演员的梦想。他15岁来到北京,开始了追逐明星梦想的“北漂”生活。吃苦受累遭白眼,他都从不轻言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他因成功塑造了淳朴善良的“傻根”而一夜成名,2007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又使他成为众人追捧的偶像。自此,王宝强实现了由“草根”到“明星”的梦想。

王宝强8岁那年,村里又来了放映队,这次放的是由李连杰主演的曾经风靡全国的《少林寺》,王宝强早早来到了大屏幕前。以前看电影,他都会很活跃,模仿着电影里的人物和小伙伴们打闹、蹦跳,但是这一天他出奇地安静,从头到尾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一动也没动。因为他被深深吸引了,就在那一天电影梦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电影散场后,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脑子里还一直回响着那首百转千回的《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躺在床上,他一遍一遍回想着觉远的每个动作,甚至那一天的夜里他梦到自己成了觉远。

第二天,他对妈妈说想去少林寺学武功,长大做像李连杰一样的大明星,妈妈说他还太小不能去。他又怯生生地对爸爸说,爸爸说他是瞎胡闹,举起手来要打他。可他没躲,因为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打我也要去。在他的百般坚持下,一天爸妈想通了,同意他去。小小年纪的王宝强来到少林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李连杰来拍电影,这都成了师兄们的笑料。漫长的6年过去了,他没有看到李连杰,也知道李连杰不会来这里了,长大的他要为他的电影梦出去闯荡了。

有人说,小时候想当明星,长大后就真的成名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如果真是巧合,如果王宝强没有选择去少林寺,而是待在父母的身边,那他就会和祖辈、父辈一样做着本分的庄稼人。正因为他有梦想,努力追寻梦想,命运才会垂青他,让他实现了明星梦。

在少林寺磨炼了6年,14岁的王宝强抱着当演员的梦想,怀揣着500块钱来到了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可以想象,在北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像他这样既没有学历,也没有外在形象,只凭着憧憬就想在影视界有所发展,绝对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初来乍到的他,不要说做演员,即便是做群众演员也得等机会。为了生计,他只好到建筑工地去做小工,一天下来累个半死,晚上睡觉十几个人挤在一个通铺上。就是这样他也没放弃过演员梦,终于有机会当了几部戏的群众演员,每天挣20元钱,但很快就又没戏了。要想再有机会就得到北影厂门口等戏,他每天早上很早起来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那里。后来,王宝强自己回忆说:“每当在那里等的时候,我就想,回去又能做什么呢?你在这儿待一天就有一天的希望。我一直抱着这种信念,一直坚持着。”

在北京的生活步履维艰,他要一边做着别人的武术替身,一边做民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依旧咬紧牙关坚持着。在一次访谈中,王宝强的哥哥说:“到北京没多久,他就和家里失去联系了,没有信,也没有电话,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我妈妈担心得都病倒了。”王宝强说:“那时候的确是没钱打电话,但更主要的是自己一事无成,觉得没脸和家里人说。”

和他一起出来的很多师兄也劝他:“宝强,咱们回家吧,我们武功一般,相貌平平,又没文凭,哪个导演会让我们拍戏啊?”这也没有动摇他打拼的决心。苦心人,天不负,终于他先是被李杨导演相中,出演了《盲井》一片,荣获了当年的金马奖最佳新人奖。随后又加盟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剧组,他塑造的“傻根”让他一下子红遍全国,“星途”从此开阔。

2007年,《士兵突击》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而王宝强也凭借出色地塑造了“许三多”而获奖无数。该剧的导演康洪雷说:“许三多只能由王宝强来演,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圈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选了。”也许康导看中的不仅是王宝强质朴、憨厚的形象和本色的表演,更看中了他这个人。

王宝强曾说他就是许三多,他的经历和许三多很像,做人也很像。许三多从入伍只是半个兵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钢七连战士,正如同王宝强从普通的农民变成演员;王宝强和许三多一样有一股韧劲,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做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那在王宝强看来,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呢?从坚定要做李连杰一样的明星的梦想,到8岁独自一人来到少林寺,再到14岁独闯北京,由替身发展到今天的明星,王宝强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他在不断挑战着自己,虽然没有成为像李连杰一样的功夫巨星,但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现在的他事业如日中天,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原来家境不好,现在我有能力了,希望父母能过上好日子。”他还说由于从小就进少林寺学习,文化知识太少,有机会的话会到北影、中戏深造。

多么简单的愿望,但都是有意义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演艺圈也在飞速变化,只有有了内涵,才能把握好自己,做一棵常青树。

走近强者

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有多少梦想能最终付诸实现?

无论多么艰难,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会有实现的可能。能够坚持梦想的人,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最终赢得命运的垂青。

刻苦是成功的加速器——李云迪

四岁时,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接触手风琴,继而是钢琴,投师名门,接受严格的训练,也曾因练习拉伤自己的手指。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废寝忘食的精神,他成了钢琴大赛的黑马,他全身充满魔力,被誉为钢琴界的“神话”,扬名国际乐坛,这个人就是青年钢琴家李云迪。

2000年10月,未满18岁的他,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崭露头角,一举成名。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过去两届,第一名都空缺。李云迪打破了首奖连续空缺两届达15年之久的沉寂,夺得金奖桂冠,被国际乐坛称为震惊世界琴坛的一大壮举。

1982年,李云迪出生于四川重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4岁时,在母亲的鼓励下学习手风琴。1989年,不算富裕的父母又借钱为他买了第一架钢琴,来到重庆市少年宫学习。在吴勇老师的启蒙下,李云迪开始了自己的钢琴生涯。

李云迪有着良好的音乐天赋,当他的学习能力和进步速度远远超过老师的教学能力时,吴老师立刻向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推荐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李云迪没辜负启蒙老师的期望,在但昭义教授门下,接受严格且系统化的专业训练,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一时间便脱颖而出。

1995年,李云迪在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三名。深圳艺校的李祖德校长听完他的演奏之后,立刻“盯”上这位钢琴神童。为引进人才,深圳艺校破格接纳了55岁的但教授,对李云迪免去所有学费,更表示担负今后所有国际比赛费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把李云迪一家迁往深圳,创造一个好的培养环境。

2000年,李云迪没辜负所有人的期待,通过刻苦的努力,给人们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名副其实的黑马。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他已证明自己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李云迪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并且在行动中落实。当人们每次将他称之为天才时,他总会说:“这些称呼都是媒体给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继续学习,天才也是通过刻苦勤奋得来的,有天分没有刻苦追求,同样不会有任何成绩。”

“李云迪是个很刻苦的人,他的成功与他的刻苦密不可分。”但昭义教授谈起爱徒,不住地感叹李云迪的刻苦几乎达到苛刻的程度,他一直潜心研究古典音乐,一直保持着每天固定时长的练琴习惯,从不以天才自居。

2007年12月,李云迪在沈阳举办演奏会之前,为使演出达到完美效果,把原来每天练琴5个小时拉得更长,有时竟废寝忘食,甚至出现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情况,导致手指拉伤。每次演出他都追求完美的状态,“假如这次演出失败,是不可能通过下次来弥补和改正的,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允许有半点差池”。所以,他常告诫自己必须刻苦,只有这样才能做得更完美。

在取得巨大的荣誉后,李云迪也没放弃继续刻苦努力的脚步,他放弃教授的职位,到国外深造学习。他觉得获得肖邦比赛第一名并不代表自己最好,那只是暂时的,是个开始、起点,接下来最需要的还是不断提高。

尽管自己很刻苦,最后取得的成绩也不错,但在不懈的坚持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李云迪把握得很好,关键时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次,李云迪要演绎一首气氛宁静、意境深远的曲目,但一直不能投入到这种状态当中。于是他放弃一日的练习时间,跑到海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场面。他说,烦躁时休息一会儿或到外面走走,可能效果更佳。当然,适合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成功后,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更重要。

如今,这个刻苦又不断进取,并且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李云迪,在乐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西方媒体誉为继波利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钢琴大师之后的“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世界主流钢琴演奏家中最受推崇的东方钢琴家之一。

走近强者

在学习中刻苦就是你的加速器。古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的确,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因为只有“刻苦才能造就成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刻苦、辛勤始终都是成功的导火线,引爆成功靠的是始终如一、孜孜不倦辛勤的努力。要做到最好,并不完全靠你拥有多么聪明的大脑。没有天才,只有通过刻苦而得来的成绩。

在心中建一座大厦——俞敏洪

“他可是当年最不起眼的一个人”,“他常常帮宿舍的人打水”,“他的单词记得不错”……俞敏洪当年的北大同学们谈起他不甚唏嘘。如今,他是当之无愧的“教师首富”,他从一间破旧的教室起步,打造出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

2006年9月7日对俞敏洪来说是重要的一天,他的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下了新的传奇——10名身价过亿的教师在新东方诞生了。创造这群富有教师的俞敏洪,将所有的成功归功于父亲捡砖头的启发。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他每次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也带回家。久而久之,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瓦堆。俞敏洪不懂这一堆东西的用处,只觉得院子被父亲弄得更挤了。有一天,俞敏洪看见父亲在院子里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大半天以后,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建成了,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家畜赶进小房子,院子变得干净整洁多了,这是全村第一个有模有样的猪舍。

父亲的行动让儿子感到很震动,“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长大以后,俞敏洪逐渐发现,父亲盖房子的举动,已经变成激励自己的一种力量。每当俞敏洪决定做事的时候,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就像捡砖头为了盖房还是为了好玩;“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

俞敏洪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三件事,都证明了“捡砖头”的好处。关于高考,俞洪敏有明确的目标:要上大学。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我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他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关于背英文单词,他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他开始一个一个地背单词。遗忘,记忆,遗忘,记忆……每当感到痛苦的时候,父亲捡砖头的形象就浮现在他眼前,他最后终于背下了3万个单词。

关于创业,他的目标是要把新东方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然后他就开始给学生上课,每天给学生上6-10小时的课。中途有很多老师吃不消倒下了或放弃了,他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到今天为止俞敏洪还在努力,但我们看到,新东方已经有了大厦的轮廓。

2008年北大开学典礼上,俞敏洪作为杰出的校友,和新生分享了自己的北大往事。他的发言引来阵阵欢笑,笑过之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俞敏洪是全班唯一一个农民子弟,他刚进北大的时候不会讲普通话。第一次开班会互相介绍的时候,他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班长站起来跟他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后来,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

从家乡来到北大,俞敏洪最感慨的不是城市的繁华,而是自己的同学们是如此博学多识,他发现自己几乎等于没有读过教科书以外的读本。为了弥补少年时期的知识空缺,他把学校每个月发的20多块钱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对不能挪用,饭票吃完了他就凭借自己的“智慧”打同学的主意。

就是靠这样恶补,他渐渐可以和同学们一样谈天说地了,这是让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他刚进校的时候,50个同学分成3个班。因为他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实际上他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一个月以后,他就被调到了C班,C班被他称为“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在平时的生活中,俞敏洪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从不计较得失,也乐于尽自己之力帮助同学。他每天打扫宿舍卫生,一扫就扫了4年。他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体育锻炼。大家看他打水习惯了,有的时候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俞敏洪笑着说。

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依然不靠前,但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绝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们10年干成的我干20年,你们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他在聪明上比不过很多同学,却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走近强者

人生的过程总会有进有退。人做到进退有据,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一生。年少时,没病时,要进!进需要努力、需要奋斗,要承担责任,要承受挫折。每做一件事,只要努力过,拼搏过,成则最好,不成也无需懊悔。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进与退、得与失,总是相互依赖而存的。有时候自己退一步,或许可以找到更大的前进空间。

不在负面情绪中停留——白岩松

小时候,他是个淘气包,每天都要挨妈妈的打,又因为贪玩,学习成绩也不好,一度让父母头疼,后来在老师与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了上进。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成为现在声名鹊起的主持人,这个人就是央视著名的顶梁柱——白岩松。

1989年,白岩松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和很多外地生一样,他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北京户口。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了几个月后,他被告知当年没有中文编辑的招聘计划。就像一盆冰冷的水忽地倒下来,白岩松感到彻骨的寒冷。但他打起精神,寻找一切机会投简历面试。直到有一天遇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补招,被顺利地录用。看似有了转机,但谁知又生波折,几封匿名信让他被告知取消接收。

白岩松跑到圆明园划了一下午船。最后,他决定搜集证据,澄清事实真相,抓住最后的希望奋力一搏。在离报到截止时间还有5天的时间里,他寻找各种各样的证人,整理各种证明材料,然后把材料送到广电部。这5天之中,他每天来回50多公里全靠自行车,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终于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个下午,事情有了转机。

接下来,白岩松先是到北京郊区学习一个月,然后又下乡锻炼一年。谁知考验并没有结束,让白岩松始料不及的是,他被分配到了《中国广播报》——一份以刊登节目表为主的报纸。

“当时考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后,我猜了15个部门也没想到会到《中国广播报》。我心里百般不乐意,有很多怨气。”白岩松后来回忆说。

但他还是走进了《中国广播报》,并很快成为这份报纸的主力编辑。

对于匿名信的事,白岩松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冷静下来后去了那个人的家里,一起吃了顿饭,仇恨也随之烟消云散。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跑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因为不是学播音出身,所以,他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为此,有一个月他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当时,白岩松从《中国广播报》借调到中央电视台,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所以,那段时间,白岩松的压力很大,经常失眠。在妻子的帮助下,白岩松慢慢调整了心态,逐渐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凭着机敏的思维,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白岩松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他获得了“金话筒”奖。也就是这一年,白岩松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在白岩松看来,遇到不顺时,不仇恨、不抱怨、不在负面情绪里停留很久,这样就能看到希望,事情也会出现转机。相反,一个人在仇恨和抱怨里停留太久,他只能愈加不幸,机遇自然也不会光顾他。

如果说好心态不断地给白岩松带来幸运,那么,他的勤奋为他创造出机遇。

进入《中国广播报》,白岩松经常发表文章,评论、散文、专访和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其中,他的年终回顾文章《回眸九一》被《新闻出版报》头版全文转载,对中国流行音乐界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中国流行音乐现状》,被出版社看中,最后扩充成书。

就这样,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白岩松尝试了很多新东西,他的一些散文和评论引起了一定反响。这些文章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认可了他。

回想起来,至今,白岩松都很感谢去中央电视台做兼职那段时间的忙碌:“没有前几年的广泛尝试,就没有后来的纵深发展。”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白岩松担任《东方之子》主持人。此后,他当过出镜记者,做过制片人,后来又回归了主持人角色。

镜头前的白岩松一直是很从容的模样,这常让人产生一种他什么都懂的错觉。但只有白岩松清楚这背后的辛苦。以航天新闻为例,从“神三”发射起他开始介入这一报道领域,“当时真是摸不着头脑,只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强行进去,然后跟进大量的专家解读”。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慢慢的,即使专家不在场的时候,他自己也能应付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

他坦言“做好节目靠的是下笨功夫和苦功夫”,“任何精彩的背后都有人们的笨功夫在里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走近强者

挫折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挫折,每一个成功的人在挫折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挫折、打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了逃避,那样就永远无法看到成功的温暖颜色。

作为青少年,我们无法选择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态度,调节情绪来适应一切环境。如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喂,别忘了,它是为你服务的。”

积极奋斗,成功就在下个转角——杨致远

现在,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时候,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网页。但是互联网初期可没有这样便利,上网冲浪的人就像被扔进了信息海洋里。有一个人不仅不觉得麻烦,而且要动手去改变这样没有效率的搜索。他就是杨致远。杨致远创办的雅虎网站,如今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据着“第一门户”的位置。作为互联网企业的教父级人物,杨致远创造了一个神话,他的名字也曾令华人骄傲。

1968年,杨致远出生于中国台湾。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了。他的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从此她独自抚养杨致远和他的弟弟。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开放的教育,母亲带着10岁的致远还有致远的弟弟迁到了美国。

到美国以后,杨致远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12岁时,他已经能一边上学,一边做报童了。第一份“工作”让他尝到了辛苦的滋味。这时候,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自己将来可以用智慧来挣钱,也希望家人早点摆脱困窘的生活。1990年,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杨致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斯坦福大学。

进入大学之后,他选择了艰深的电机课程。在4年内,杨致远完成了学士及硕士学位。快毕业时,他也试了几个合适的工作机会,但他很快就发觉自己还未准备好去社会上工作。“我有硕士学历,但欠缺经验和成熟度,那时才27岁,心还没定下来,所以我决定继续留在学校。”他选择了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博士论文,一边和另一个合作伙伴费罗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

不久之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雅虎。到1994年冬季,雅虎已经成为有上百万人使用的一个搜索工具了,此时,杨致远还要为他的博士课程大伤脑筋,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认真地考虑将雅虎的服务变成自己的事业,将雅虎做得更好。

对普通人来说,能够读到博士学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放弃学位证,就“晚节不保”了,何况教育在杨致远的家人心中是很重要的。好在家人更明白,创办像雅虎这样一开始就很成功的事业的机会更难得,不容错过。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也是他的梦想之一,于是,他决定全力以赴发展雅虎。

事实证明他的取舍是有价值的,几年后,雅虎不但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站点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是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们的互联网搜索变得便利,网上的资源被更多人分享;而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在其投资者中造就了近10个亿万富翁!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用头脑挣钱,而且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当我们有了梦想,就应积极为之奋斗,成功也许就在下个转角等你。

走近强者

人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人类如果没有梦想,飞机不会上天,潜艇不会入海,月球不会留下人类的足印,天涯不会因现代通讯而比邻。中国人如果没有梦想,民族不会独立,经济不会富强,文化不会繁荣,举办奥运、冲击世界杯也与中国无缘。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梦想牵引着人类的发展方向,梦想铸就了现在,梦想照亮了将来。

纵使有万般打击痛苦,也要保持上进心——毛泽东

他从湘潭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父亲送他去读书本意是为了继承家业,然而经过知识洗礼的他却脱离了父亲本来的意愿,与父亲的感情渐渐的疏远了。面对着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他毅然参加了共产党,后来带领队伍,推翻了中国的各系军阀和地主,建立了新中国。他用兵如神,题诗作赋也不在话下,他实现了建立理想国家的向往,他就是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出生乡野的英雄不计其数,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出身贫寒,曾经当过兵,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在毛泽东出生时,已经是小村中有几亩薄田的富农了。父亲很看重自己双手挣来的财产,通常不愿意接济穷人,在毛泽东眼中,他是一个连肉都舍不得给家人吃的人,也因此,毛泽东不是很喜欢父亲这种品性。

为了让毛泽东能够继承家业并挣更多的钱,父亲决定送孩子上学念书。但是他只希望毛泽东读一些可以派得上用场的诗书经典,对于当时刚刚流行的西洋新学不是很感兴趣。在8岁的时候,毛泽东上了一所传统的小学。

父亲对毛泽东上学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经常抱怨毛泽东在家里干活的时036

候不用心,看书时老开小差。毛泽东头脑灵活,他喜欢以父亲曾经教育他的道理反过来和父亲辩论,双方的感情愈加疏远。

13岁时,毛泽东离开了小学,留在家里帮工。他阅读一切可以找到的书,无意中找到一本叫作《盛世危言》的书,激起他想要入新式学堂读书的愿望。但父亲坚决反对。直到3年以后,毛泽东才离开家乡到新学派的学校读书。离开韶山时,毛泽东写了一首诗给他的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事情影响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他向外国记者斯诺讲述的故事中,就有一段令他心灵震撼的经历。

有一年,湖南闹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饥民。饥民中有人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向衙门请求救济。没想到抚台傲慢地拒绝了,而且还炫耀自己生活优越,没什么值得担心的。抚台的态度激起了饥民的愤怒,他们把群众召集到一起开大会,一路打到衙门里,赶走了抚台。

后来,有一个官员出面平息此事,承诺政府会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的,可这个表态的人马上被革职了,看来皇帝并没有在意这些饥民的境况。接着来的新抚台,逮捕了闹事的领袖,为了以儆效尤,很多人被斩首示众。

还在读书的毛泽东和同学们谈论了这件事,他发现很多人都只是单纯地把它当作聊天的新闻,并不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但是毛泽东始终不能忘怀,他为那些被杀的人感到冤屈。

这件事情过去一年之后,毛泽东的家乡也发生了饥荒。过不下去的穷人向富人讨粮度日,他们开始“吃大户”。这时毛泽东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米商了,他往外运出大批粮食做生意,其中就有一些被饥民抢了,但是毛泽东却没有同情父亲。

从小毛泽东就反抗父亲,当他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反抗者,看到他们受到打压时,“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毛泽东的心中开始考虑所谓的国家和民族。他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希望自己参与到拯救国家的运动中去。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一段讲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毛泽东,在操场上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引来很多同学和他一起朗诵。毛泽东非常喜欢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他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改革人物。

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园昌曾借给他一套自己保存的《新民丛报》的合订本。其中多有建议国家进行改革的文章,毛泽东读了又读,还在文章边上做批注。他曾感慨当时的国家体制,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

毛泽东年少时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他听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事情后,大为震动;他借阅过同学的《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便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他写的文章大气磅礴,常常被作为范本给同学传阅。

为了表示自己反对清政府的决心,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并且强行剪掉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迟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他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在同学中间很有声望。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觉得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决定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后来,他参加了长沙革命军,从此彻底告别了懵懂学童,开始成为一个革命者。

走近强者

一个人的上进心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动力,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人民群众,不论是百万富翁还是贫困的平民,不论是明星人物还是普通市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要我们抱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做向导,为社会的进程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有打击,有痛苦,我们也要保持一颗上进心,坚定不移地向着理想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