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的秘密
56257500000018

第18章 远危墙,保全自己

及时转化掉痛苦和烦恼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学会及时转化掉痛苦和烦恼。

如果把人生比作春种秋收,那么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忙碌,而且不如意会有十之八九,但总有秋收的希望。对人生而言最重要的不仅是秋收的结果,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人生中,经历不如意的事情会很多,所以,人们必须学会转化掉痛苦和烦恼。然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必须端正心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不如意,今天的挫折是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的。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要坚信明天是崭新的,坚信明天是自己的。还可以反向思考,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把曾经吃苦的经历作为一种享受,那么现在吃苦就当作是提前享受。

之所以要郑重地引出这样一个话题,目的就是为了端正心态。人已经不如意了,会有一些怨言,如果心态无法端正的话,那么只能在社会中一辈子无法出人头地。许多成功人士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总是将心态放在第一位。无论在什么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所以从来都不放弃努力,最后也就获得了成功。当我们很年轻的时候,考虑的会比较少,遭受挫折了,笑一笑就没事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思就多了起来,轻松反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已经比别人差了许多,那就不要让自己在精神上再输给别人。如果精神上都输了的话,那么一辈子都很难赶上和超过别人。

人生中受到挫折和委屈是经常的事情,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委屈是很难长大的。今天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会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会让自己迅速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这是一生的财富。

珍惜快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因为他懂得珍惜,所以他对生活付出真心,生活也必然不会让他感到失望。

珍惜逆境的时光。要把现在所做的一切当做打基础,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身处逆境,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品质高尚、乐观开朗、意志坚定的人在逆境中会生存得很好,在顺境中自然更是如鱼得水。相反那些抱怨很多的人很难在逆境中有很好的生存,他们不会好好努力,以致到了顺境中也很难有很好的生存。在逆境中,人就像在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坚持下来的就是英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活得十分不如意,和他们比起来或许自己已经是很幸运了。当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应该加强自己独立生活的信心。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困境中走过来,且十分怀念那段贫困时光。

冯道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的不如意很多。他刚出仕默默无闻,不为刘守光所重用。他曾直言劝谏,差点被刘守光给杀掉。后来他举家逃亡,逃到晋阳,好不容易在庄宗手下做了个高官,父亲却在这个时候去世,他只得回家守孝。等到明宗即位,重用冯道,冯道却因为出身低微,被同僚讥笑。最后李从厚弄权,随意猜忌。李从珂造反,他率领文武百官出迎,结果背负骂名。到后晋时,他出使契丹,差点死在沙漠中。回国后,石敬瑭临终托孤于他,鉴于当时的形势,冯道选择了长君石重贵。石重贵即位后不喜欢冯道,而且满朝文武中十之八九都在非议他。冯道被贬,他很坦然地去地方当了节度使。后来契丹进犯中原,冯道为了保护中原百姓不受荼毒,冒险来见契丹王耶律德光,忍受其奚落,契丹军队撤退了。耶律德光逝世,契丹人要拉他陪葬,幸亏有战乱才侥幸逃脱。

后世很多人看冯道都觉得他十分风光,当了二十多年的宰相,殊不知冯道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他出使契丹是九死一生,但他愿意去,他对国君已经尽到了作为臣子的忠诚,而且为了国家稳定,他背负着骂名。

人生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有大的磨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目的在于让人动心忍性。

有人说,年轻没有失败,其实人生都没有失败。如果跌倒了,那么只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就可以继续前进。每一个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汗水、血、泪、头脑、恒心、毅力缺一不可。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处于逆境,难免遭到白眼,冷落,奚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时的苦涩味才会令人思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帆风顺时想不到,也想不深。如果能够把这种经历作为人生中的一种动力,就会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没有失败。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只要能够在戏中确实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只要心胸不被自己的浅薄束缚,只要用坚实的臂膀负荷了人生的各种压力,那么以后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

不要意气用事

为人处世不要意气用事。容易意气用事的人往往不是把事情弄糟,就是中了别人的圈套。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三位很杰出的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三人都十分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国王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三个勇士挟功自傲,横行霸道,目中无人。而在这个时候,齐国陈无宇想乘机把三勇士收买过去,以推翻齐王,夺取政权。

相国晏婴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凭他的说辞国王肯定是不会杀掉这三个勇士的,但晏婴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被后世称为“两桃杀三士”。

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看到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齐王,让他到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表示同意。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只剩下两个桃子。晏婴提议让两旁的文武官员各自报功,谁的功劳大就把桃子赏给谁。

齐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还可以增加宴会的喜庆气氛,便让他的文武官员各自述说自己的功劳。这时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齐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自然算大,应该赏赐。”于是齐王赏给公孙捷一个桃子,公孙捷感到很得意。古冶子见状,立即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杀过一头大龟,救了齐王的命,这功劳可不比公孙捷小。”齐王一听,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最后一个桃赐给了古治子。就在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田开疆实在是坐不住了。他牢骚满腹地讲述了自己领兵攻打敌国,俘虏敌人五百多人,为国家强大立下了赫赫战功。然后问齐王他的功劳够不够大。国王无可奈何,于是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受到这样的侮辱,一时气愤难平,便当场拔剑自刎而死。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于是顺手一剑也自我了断了。这时古冶子也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二位已死,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这三个勇士在说话之间就自杀身亡了,齐王连阻止都来不及,所有的来宾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勇猛又居功自傲的武士,化解了国家的祸患。

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抓住了这三个人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意气用事。什么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思考,如果觉得受了侮辱,要么和侮辱他们的人决一死战,要么就自杀以此来血洗耻辱。这样的人只能叫莽夫。他们从来不给自己思考的时候,因此他们往往会中了别人的圈套。很多史学家和作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总是把勇和谋分得很开,要么有谋无勇,要么有勇无谋。有勇无谋在武将中表现得最明显,他们往往也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似乎在他们生存的那个年代他们显得过于天真。

事实上,并不是那些智商本来就低下的人才会意气用事。如果一个人受到奇耻大辱或者背负血海深仇的时候,往往也会意气用事,刘备就是意气用事的典型。刘备自从得到了军师诸葛亮以后,一般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来行军打仗,但是最后一仗,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而是十分意气用事地率领大军去进攻东吴。因为他要给关羽报仇。

关羽在麦城被孙权设计俘虏之后,孙权因为爱关羽的才德,劝他投降。但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很久之后,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还亲自在成都南门外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嚎哭不止。刘备很快就病倒,政务全交给孔明一人处理。不久曹丕称帝,汉献帝被杀,诸葛亮便上表请刘备做皇帝,以继承汉家事业。刘备先是不肯,后来还是听从了文武百官的劝告在成都登坛祭天称帝。

刘备称帝后便要兴兵攻吴为关羽报仇。赵云劝刘备以天下为重不要出兵,刘备不听。诸葛亮也率领百官苦苦相劝,刘备心中有一些动摇,然而这个时候,张飞从阆中赶来,哭着要刘备为关羽报仇,刘备听了张飞的话,决心起兵。

张飞回到阆中,限三日内全军白旗白甲,挂孝伐吴。部将范疆、张达请求宽限一些时日,张飞不听,鞭打两人,而且下了死命令。范疆、张达二人怀恨在心,当天晚上,二人见张飞酒醉未醒,于是杀了张飞,连夜投奔东吴去了。

刘备得知张飞遇害,哭昏在地。第二天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儿子关兴就来见刘备,刘备抱住两个侄子痛哭,发誓要替张飞和关羽报仇。孙权听说刘备引七十万水陆大军前来报仇,急忙召集众将商量对策。诸葛瑾愿意前去和刘备谈和停战。

诸葛瑾见到刘备,表示愿归荆州,并送还孙夫人,刘备还是不肯罢休。

孙权见刘备不肯罢兵,于是派赵咨去见曹丕,让曹丕出兵攻汉中,帮助东吴解围。然而曹丕只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但既不帮助吴,也不帮助蜀,听任两国交兵。他是寄希望于一国被灭后,再出兵除掉另一国,以坐收渔翁之利。

战争初期蜀汉军队节节胜利,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傅士仁、糜芳见刘备势大便杀了马忠投奔刘备。刘备将马忠的头祭在关羽灵位前,又将傅士仁、糜芳二人刀剐祭灵。孙权见蜀军锐不可挡,便将张飞首级和范疆、张达送还刘备,请求刘备停战。刘备将范、张二人刀剐于张飞灵前,却不愿停战。

这时大将阚泽以全家性命作保向孙权推荐陆逊领兵抵抗刘备,孙权下决心用陆逊。筑坛拜陆逊为大都督,右镇西将军,赐尚方宝剑,遇事可先斩后奏。

刘备听说陆逊就是定计取荆州的人,便要领兵去战。马良劝刘备不可轻敌,刘备就是小看陆逊,领军攻打各处关口。

蜀军天天叫骂,但吴军仍然坚守不战。天气炎热,刘备便令人将营寨移入林中阴凉处。刘备让吴班到关前诱敌,军士赤身卧在阵前。吴将徐盛、丁奉要求出战,陆逊不准,说这是诱敌之计,三日后可见分晓。三日后陆逊领众将到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经离去,刘备伏兵走出谷口,众将这才心服口服。刘备又让水军顺江而下,在东吴境内沿江扎寨。陆逊见时机成熟,便点将出兵。初更时分,东南风大起,蜀营到处起火,蜀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结果东吴军队大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最后郁郁而终。

为人处世一定要冷静,尤其是在情绪激动的关口,千万不要妄动。

功高盖主,功成身退

当功高盖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功成身退。有的人聪明一世,甚至自诩自己聪明一世,但他们往往会糊涂一时,而就在这一时之间他们因为糊涂而丧命。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巨额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过了两年,昭王立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儿子名叫子楚,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结识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为不被喜爱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维,对这样的人投资是毫无价值的。顶多给他一点好处,也许他哪天撞上了好运,侥幸回到秦国去,当了一路诸侯,以后见面也可以给点照应。但是吕不韦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子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他有个父亲是秦王,虽然秦王有众多子女,自己又不被喜欢,但是他毕竟是秦王的亲生儿子,他是有希望成为下一个秦王的。这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投资价值。吕不韦于是问父亲:“耕田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十倍。”吕不韦再问:“珠玉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一百倍。”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主定国,那么利益又是几倍?”父亲很惊异地说:“如果能这样,利益当然是无数倍。”于是吕不韦认定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为子楚出谋划策,他对子楚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现在您的众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间,而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哪天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子楚一听,便问吕不韦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现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长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东西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尽力让他们立您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吕不韦将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华阳夫人一听十分高兴。吕不韦又让人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会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又能继位为王,始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宠爱,于是他只有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华阳夫人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议立子楚为继承人,太子答应。

吕不韦又选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给子楚,这个女子为子楚生了个儿子,叫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不久子楚和吕不韦密谋,逃回了秦国,而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赵国。又过了几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继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权倾朝野。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且都极力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也应该在这方面超过他们。于是他召集了许多文人学士,给他们十分好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食客编了《吕氏春秋》,名闻天下。

秦王嬴政逐渐长大,渐渐对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见,但吕不韦仍然把持着朝政,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激化。后来秦始皇终于找到个理由,将吕不韦罢免,让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

又过了一年多,各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怕他发动叛乱,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已经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寡人又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现在命令你和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于是就喝下鸩酒自杀。

历史上对吕不韦并没有多少好评,但是对他卓绝的经商头脑确实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所认定的“奇货可居”,正说明了吕不韦这个人眼光十分敏锐,而且看得长远。但是吕不韦唯一看不长远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干涉了一个英明国君的成长,他已经权倾朝野,还要著书立说,求得盛名,更不为秦王嬴政所容。后世很多人猜测吕不韦之所以没有反叛嬴政,是因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吕不韦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矛盾最终是要激化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十分强硬的人。而最终会采取极端行动的必然是嬴政,因为吕不韦功成之后还居高位,功高盖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一个人要想求得保全,就要学会得意浓时便可休。

经常怀疑,不要轻信

人们虽然不用怀疑一切,但是也要做到不要轻信。

现代社会,有一些人不思考,不调查,将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真理来供奉,这种风气对人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人们应该学会认真去思考,踏实去行动的能力。毕竟实际调查一下,比听到一百遍都更加可信。

曾经有一个人,到野外去打柴,当他经过沼泽地时,很幸运地得到了一只麋鹿。他特别开心,但是他还必须打柴回家。于是他找了棵树,将麋鹿拴在那里,打算打完柴后再将这头麋鹿牵回家。

然而他刚离开没有多久,一个商队就从这片沼泽地经过。商人看到一棵孤零零的大树上拴着一只麋鹿,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他们特别欣喜,以为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礼物,便把麋鹿牵走了。没走多远,商人突然醒悟到这个麋鹿肯定是有主人的,自己这样做跟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太不像话了,但是要让他们把麋鹿给放回到原地,他们又实在舍不得。于是折转回来,将一条准备在路上吃的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此作为对主人的补偿,这样他们心理会平衡许多。

过了很长时间,那个打柴的人回来牵他的麋鹿,然而遗憾的是,他看到树旁的麋鹿已经不见了,能看到的只是一条干咸鱼。这让他觉得非常奇怪,这到底是谁干的呢?然而四周望去,却看不见一个人影。肯定不是人为的,他想,毕竟这一片沼泽地中并没有路,除了我要打柴经过这里,谁还会来?如果没有人来,那么这条干咸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平白无故出现一条干咸鱼,它如果不是神,那又会是什么?想着想着,打柴人越想越敬畏,于是特别恭敬地捧着干咸鱼回家。

到家后,打柴人将这个故事讲给了很多人听,所有人都觉得这件事十分蹊跷。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而且人们将这件事情越传越神奇,越传越离谱。后来,人们纷纷到沼泽地旁边的那棵树边去求福消灾,居然很多许的愿也灵验了。于是,人们都一致认为这干咸鱼是神,对此深信不疑。众人合计了一下,决定要为干咸鱼建一座祀庙,然后毕恭毕敬地将干咸鱼供奉在里面,还送给了干咸鱼鲍君神的尊号。从这以后,鲍君神庙香火不断,十分繁盛。

这样过了几年,那支经商的车队又经过这里,当他们看到当年的沼泽地居然变成寺庙,很是奇怪,同时庙门高悬的鲍君神匾额也让他们格外吃惊。于是下车向别人打听这其中的原因。人们津津乐道地向他们讲述了庙宇和鲍君神的来历,听完以后,商人不禁大笑说:“那条干咸鱼是我们当年放的啊,当年我们牵走了一头麋鹿,便用一条干咸鱼作为补偿,放在那棵树旁,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听到这话,整个庙里的祝巫和祈求的人都特别尴尬,哭笑不得。后来就再也没人来朝拜这个庙,过了没多久,这个庙就倒塌了。

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帝国》中有句经典的台词: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奏折。对于那些听来的,写在纸上的东西都不要太相信,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人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对道听途说的东西过于相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到东南一带去巡视。这次随他一起去的有宦官赵高、丞相李斯,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

在巡视回程的路上,秦始皇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结果很快就在平原津病倒了。等到了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太医们都束手无策。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便命赵高赶紧写信给他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火速赶到咸阳。这样万一自己好不了,就由扶苏来主持丧事。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扶苏回国都即位。但是信写好了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已经咽了气。

李斯认为这里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够达到的。如果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了,很可能会发生混乱。与其混乱,倒不如现在暂时保守秘密,不要发丧,等到了咸阳以后再公告天下。对此赵高表示同意,于是将信扣留住。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车里,然后紧锁车门,并且放下窗帷,在外面,是什么都看不见的。这个时候随行的人中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几个贴身侍卫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其他大臣仍蒙在鼓里。而车队按照往常的速度向咸阳进发。

快到咸阳的时候,李斯让赵高派人去把信送出去,让公子扶苏立即赶回咸阳。然而赵高却另有打算,因为他是胡亥的心腹,而且跟蒙恬家有仇恨。他跑去和胡亥商量,两人定下毒计,准备假传遗诏,命令扶苏立即自杀,让胡亥光明正大地继承皇位。

然而这样做,仅凭赵高和胡亥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李斯的支持。赵高于是跑去跟李斯说:“如今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王子胡亥手里,虽然皇上立扶苏为君,但是现在真正能做主让哪个王子接替皇位的,只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我正想和您商量这个事情。”

听了这话,李斯十分吃惊,他说道:“像这样亡国的话,我觉得我们做臣子的人是不该非议的!”

遭到拒绝后,赵高并没有放弃,他反问李斯说:“您觉得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觉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觉得您现在和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经过这样三问,李斯有点发愣,思考了一会,便颓然地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很是“恳切”地说:“现在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他一定会让蒙恬当丞相。我想那个时候,您除了回老家外确实再也没有更好的路可以走。这个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您看看,现在各位王子中,只有公子胡亥心眼好,对人又十分厚道,如果日后让他当了皇帝,您就有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福气了。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真的有点担心扶苏继承皇位后,自己就保不住丞相的位置,李斯于是很快就答应同赵高、胡亥合谋,共同制造了一份假的诏书发给扶苏。诏书中对扶苏多加指责,说他在外不能立功,不但如此,反而听信流言对父皇百般怨恨,特赐令自杀。为了避免蒙恬帮助扶苏,诏书中特别强调蒙恬与扶苏同谋,应该一并自杀,将所统领的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王子扶苏接到诏书后,立即号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剑要自刎。然而心细的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他向扶苏建议向秦始皇申诉。如果确实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领大军陪公子扶苏一起去咸阳城,死也要死个明白。然而扶苏过于老实,他说:“既然父皇指名让我死,那我还怎能去申诉?”说完就自杀了。公子扶苏一死,蒙恬也觉得无望,于是也自杀了。

此时,赵高和李斯正在催赶人马赶回咸阳。当时天气十分炎热,没过多少日子,尸体就开始腐烂了,车上散发出阵阵臭味。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命令人买了一大批咸鱼,让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上一筐。到了咸阳后,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同时还假传遗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后,他们还是不放心,又杀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连的大臣也不计其数。这样过了一年,赵高又唆使胡亥将李斯杀掉,这样赵高就成了丞相,独掌秦国大权。

很多人太注重听来的和写下来的东西,殊不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假的。以史书上经常歌功颂德的禅让来论,其实国君心甘情愿地交出政权的时候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禅让都是在威逼利诱下进行的。臣子接受禅让要假意推辞三次,推辞三次后才能接受,很是虚伪。但是很多的史书将禅让写得高风亮节,写得高尚无比,这些都是蒙人的把戏。

其实还有很多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东西都不能相信,因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有很多人为了算计别人往往会用一些障眼法来布置现场,如果缺少经验,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很难不受别人欺骗。在社会中生存不是偏听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扶苏的悲剧在于他太相信诏书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后结局,在于他过于相信赵高的鬼话。扶苏应该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让他和掌握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在一起生活那么长的时间吗?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传给他,能让他在战争中建立军功吗?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传给他,又怎么可能下诏让他自杀呢?有这么一句话叫:死也应死个明白。意思是说要死也要找到该死的理由,但扶苏因为太轻信,结果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人们不能轻信,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实际调查来确定其可信度。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学会行万里路。然而很多人都担心走得太远,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能够使人更快地成长。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人们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不知道满足,不要过于贪婪,这样才能终身不辱。从历史来看,很多人之所以惹祸,正是因为他们过于贪婪。

有一个渔夫,他捕到了一条金色的鲤鱼。鲤鱼要求渔夫放了他,渔夫有什么愿望它都可以答应。渔夫很是善良,于是不要任何回报地放了它。后来渔夫回到家中,跟自己的妻子说了这个事情。妻子很是生气,对他说至少要换一个木盆吧,家中的木盆实在是用不了了。渔夫一听确实有道理,于是跑去找鲤鱼。鲤鱼很是爽快地答应了。愿望实现后,渔夫的妻子要求越来越高,先要了新房子,后来要了仆从,直到当了女皇,最后还想统治全天下。鲤鱼对渔夫妻子的要求实在是忍无可忍,最后还是让她回到了最初拥有一个破木盆的状态。渔夫的妻子过于贪婪,不能做到知足常乐,所以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随身带了300头骆驼,还有120个仆从。有一天,他在一家旅店和别人夸夸其谈,他说他在某地有一批货,在某地还有很多房产。他打算先去某地住上一段时间,然后去另一个地方去旅行。别人问他旅行计划如何,他回答说他将去那个地方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有利可图,如果有就顺便带回来。等自己赚了足够多的钱就再也不奔波了,再去旅行。别人笑了,对他说其实如果去旅行的话,他遇到觉得有利可图的东西还是会带回来,让他停顿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过于贪婪。有人曾经在沙漠里看到一个快死的商人,他的遗言是:贪婪的眼睛如果得不到满足,终究会被黄土将它封住。

在职场中,人固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利益追求要有止境。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满足同事利益的需求。在职场中最高明的做法就是通过满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追求自己的利益过于露骨的话,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会被同事认为是自私的表现,进而疏远自己。可以以自己和领导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正如某个公司培训时所说的一样,不要认为领导利用你,是你吃亏。因为你有利用价值,领导才利用你,如果没有利用价值领导根本就不会提起你。你可以把领导想象成为在利用你,领导在追求自己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同时会对你进行利益补偿。很少有领导只是利用员工,而不对员工进行补偿的。有些下属对领导总是吩咐自己做事情表示不满,认为领导总是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自己来处理,而把重要的能增长见识的事情交给自己的心腹。试想如果你小事情都不能替领导办好,领导怎么可能把你当作心腹,怎么可能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更何况有许多领导通过小事情来检验下属的忠诚度,他们认为如果下属能够认真细致做小事情的话,自然以后会有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他们。

同样的道理,你在帮助同事的同时,同事也会考虑到你的利益。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利益,而去只考虑同事的利益,也不要过分地做好人,没有多少人会领情的。表现得对别人过度的好,别人会不习惯。

人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人在贫穷的时候,固然要追求财富来满足自己,但是追求财富不能过于无度,否则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且自己也永远不会开心。从前有个很穷的学生,他在上大学时许下的愿望就是成为百万富翁。后来他很努力,很快就成为了百万富翁。这个时候,他又许愿要成为千万富翁,如果成为了千万富翁,他就去好好享受生活,不会像现在这样疲于奔命。结果他也很幸运地成为了千万富翁。这个时候他又想成为亿万富翁……就这样,每到一个台阶,他都想着拼命地再上一个台阶,他忽略了生活,他忽视了家人,他对友谊更加漠视。他后来虽然很有钱,但是他找不到其中的乐趣,就像守财奴一样,只是偶尔看着自己的财产会有些开心。

人无论追求什么,一定要有度,无度的话很容易让人招惹上灾祸。其实要想控制自己的贪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达到目标后就立即转型。追求财富的人应该给自己一个追求财富的目标,这个财富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种幻想。在达到以后就停止对财富的追求,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忍一时之气,能免百日之忧。在很多时候,人都会遇到困境,毕竟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个时候忍耐就显得更加重要。

懂得忍耐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有一个人搬了新家,新家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很多花草,他本来想把草全部拔掉。但是后来由于工作太忙,就忘记了这件事情。过了几个月后,他突然很惊讶地发现那些当时看上去最难看的草居然开出了十分漂亮的花。他十分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拔掉这些草。

人们不能养成急躁的脾气,急躁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他们不会让事情变好,往往会让事情变得非常糟糕,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当身处逆境时,为何不能将忍耐看成是一种陶冶心性的机会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有一个人性情过于急躁,经常会乱发脾气,他的老师教导他说,你每回在要发脾气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你为什么要发脾气?二是你能不能把脾气发得恰到好处?三是你发脾气对事情有什么帮助?然后要求他将这些理由全部写在纸上。这种方法看起来迂腐,实际上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气已经消了很多,即使还是忍不住要发脾气的话,他也不会过于暴躁和激烈了。

经常看到两个人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试想一下,吵架的原因是小事,但是后来为什么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在吵架中添加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越吵越热闹,已经忘记了初衷。

当然,忍耐并不是一味地退让,忍耐意味着蓄积力量,它的本质应该是坚持。战国时期,由于郑庄公的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于是很不喜欢他,却十分喜欢他的弟弟公叔段。公叔段十分骄横,一会向庄公要这个,一会向庄公要那个,最后还要成立国中之国,而这些都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郑庄公当时以孝道教育天下人,所以对这些都有所忍耐。到最后他的弟弟公叔段领兵来篡位的时候,他才组织反击,最后一举成功。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个十分能忍耐的人。当时他只是起义军中的一个将军。他有个哥哥也在起义军中当将军。然而起义军中的将领害怕他们兄弟力量太大,于是设计将他的哥哥给杀掉了。刘秀十分难过,但是他并没有和起义军的头领公开决裂。相反,他忍受了这种屈辱,同时还跟起义军头领讲和,起义军头领因此而对他疏忽防范。刘秀发展壮大后,报了杀兄之仇。

当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也是个能忍耐的人。当时建文帝意识到他可能谋反,于是要削夺他的实力。燕王这个时候还没有准备好,于是装作发疯的样子,麻痹建文帝派来监视的使者。建文帝看到这种情况,放宽了心。燕王准备充分后,就立即起兵造了反。

其实古时候成大事的人,很少有不忍耐的。也有些人觉得士可杀不可辱,而毅然选择了自杀的道路,但是这种选择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因为留着自己的生命,日后不知道能做多大的事情。如果当年孙膑忍受不了庞涓的羞辱,他最后也不可能报大仇,当然也不可能有举世闻名的《孙膑兵法》流传于世;如果司马迁忍受不了宫刑的羞辱,那么《史记》又从哪里来?如果司马懿忍受不了曹爽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晋朝。还有韩信忍受的胯下之辱,范睢忍受的屈辱等等。真正成大事的人,不一定是旷世奇才,但一定有惊人的毅力,而这种毅力往往是在忍耐中表现出来的。

关羽和张飞都是不能忍耐的人,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善终。而五代十国的冯道十分能忍耐,后来他被追封为王。

人要学会忍耐,因为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别人对自己有误会,也可以通过时间来证明。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生活中的很多无奈完全可以交付给时间来检验。为此,自己也没有必要将这些包袱压在心头。

当然,忍耐和坚持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谦让,一味地谦让往往是懦弱的表现。要懂得去追求和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以后就要倍加珍惜。

忍耐和坚持是人生负重前行的精神动力。

忍一时之气,能免百日之忧。在很多时候,人都会遇到困境,毕竟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个时候忍耐就显得更加重要。忍耐和坚持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谦让,一味地谦让往往是懦弱的表现。要懂得去追求和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以后就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