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不狠地位不稳
56257200000007

第7章 是男人就要会应酬

应酬是社会的道具,也是处世待人的度量衡,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处世技巧。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其实就是应酬的事,如果认为社交场合上的应酬,无非就是在酒桌上跟人家拼酒量,那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实际上,一个真正善于应酬的人,他会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处处留心”,使自己拥有一个“练达”的心态,并由此洞察到为人处世的学问。所以,一个善于应酬的人,他肯定也是一个善于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人,要想让他不成功也是很难的。

1.礼多人不怪

老王是不善于客套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十步以外,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对于熟人,只会听声音来辨别对方是谁,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自大成性。老王为补救自己的缺憾,就是给最熟悉的朋友端茶,他也总是加上“请”字或谢谢你;别人来到面前,有所陈述或要求,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子上,有时还称别人“先生”。

某人是某公司的高层领导,中层主管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人一声,而且不认真听下属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下属说的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下属,好像视而不见,下属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情,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但心里都反对他。他种了这种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他被领导弃用。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个不利因素。

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多礼似乎有点虚伪,但能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然而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可得知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所以能够被“久而敬之”,他必先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并且,更须先由每一个人自身开始。

在交际应酬中,我们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你必须养成人到礼到的习惯。礼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

2.必不可少的客套话

一般来说,客套话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

方……这种客套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第二种,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得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客套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施缓兵之计的作用。

所以,客套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太相信客套话。

某甲在一公司服务,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人事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客套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客套话!

对于别人敷衍你的客套话,你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为两句好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以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客套话,你只能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客套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或避不见面,或不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客套话了。所以对这种客套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不然可能会坏了大事。

说客套话是人们在应对各种关系时的现象之一,而说客套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有心机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现实的“必要”,但有时候不能轻易相信。

3.学点酒桌上的学问

东北人的豪爽,是大家公认的,而其表现之一,就在喝酒上。实际上,北方人都素有以酒论友的传统,所谓“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只要你酒量大,陌生人立马就可以变成朋友。诚然,喝酒太多对身体不好,酗酒更是不对,酒后开车、酒后闹事则就违法违规了。但是,适度地饮酒,并学会以酒搭桥,以酒会友,对成功的应酬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学刚毕业,王刚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淡漠的同事,王刚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消除与老员工们的隔阂,尽快融入这个新的团体中。恰好,有一天加班到很晚,大家一起去小饭馆聚餐。结果,几杯酒下肚,老员工们立马拍着王刚的肩称兄道弟起来。以后,王刚在工作中碰到什么难题,老员工们不再冷眼相看,而是主动提供帮助。而王刚尝到了酒的好处,也更是主动和老员工们多多聚餐喝几杯。

无独有偶,王刚的同学,进入机关的刘强,也是因为好酒量而很快被单位的老同事所认可。这不是什么不正之风,而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饮酒,会给男性赋予一种豪爽、讲义气、慷慨大方的形象,而且使彼此的距离迅速拉近。

俗话说:“酒是万能胶,越喝越要好。”在酒桌上,人和人之间就容易卸下伪装。所谓“酒后吐真言”,喝酒时,每个人都豪气冲天,借助酒的刺激,忘掉了平日世俗的忌讳,忘掉了对陌生人的戒备心,把平日里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的话,都掏心窝似的掏了出来。所以,喝酒时,大家会觉得彼此间更加坦诚,以诚会友,怎么会得不到好朋友呢?再者,因为有“酒后吐真言”的威胁,能在一起大碗喝酒,也就是向对方表明:我不把你当外人看,你可以听我的真心话。如此相待,在这个人与人互相戒备、互相防范、互相欺骗的时代,怎么能不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呢?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增进彼此间的深层次了解。古往今来,以酒会友,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从而互为知己的故事,比比皆是,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蔺相如和廉颇的“刎颈之交”,孔融和祢衡的“忘年之交”,刘备、关羽、张飞的“患难之交”,都是以“酒”为媒介的,在觥筹交错中,友谊升华为万代流芳的旷世之交,而绿林好汉,更是以酒论英雄,以酒觅知己。

初次相识,对饮一杯,是一种愿与对方成为朋友的暗示,更是立刻成为朋友的契机。关键要做到真诚,酒是一“诚”物,如果你暗藏心机,鬼鬼祟祟,辜负了这一“诚”的氛围,那会把你排除在酒友之外,也排除在朋友圈之外。

故友重逢,感叹岁月流逝,回忆昨日故事,不禁会令人感情沸腾,思绪滚滚。此时,“不醉不归”,一起共庆“万里他乡遇故知”之人生大幸事,一起回味无法重来的过去,浓浓的故友情会像酒一样甘醇可口,不能忘怀,绵绵悠长。

酒过三巡,刚刚尽兴,喝酒者往往豪气顿生,摘星揽月,仿佛也不在话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怕就是此时所为。再过三巡,人已微醉,豪气之下,各种戒备心和忌讳心都烟消云散,正是“吐真言”之时。此时,他会每问必答,每求必应。而再有三巡,酒已入血,酒气入心,会使饮酒者感知最真实的自己。人的外在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但心底处却都是脆弱而孤独的。为了面子,为了好强,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大多数人都在面对别人时掩藏心底的胆怯、软弱、孤独等人性缺点,而代之以乐观、坚强,甚至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酒气入心之后,往日隐藏的自己会真实地被自己感知,此时,人心最容易被打动。

准确把握喝酒的三个阶段,并加以利用,可令你事半功倍。比如,可在第一阶段结交朋友,在第二阶段寻求帮助,在第三阶段向对方倾吐真情。不过对此可要慎用,不能借此利用别人,欺骗别人,更不能干违法违规的事。

如今,聚宴饮酒已变得普及化,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形式。我们要善加利用,注意避免染上一些损人不利己的饮酒陋习。

(1)不要耍酒疯

极个别的人,在饮酒时经常“酒不醉人人自醉”,借机生事,装疯卖傻,胡言乱语。这一做法,实在令人恶心,也有损自己的社交形象。

(2)不要酗酒

有的人嗜酒如命,饮酒成瘾。这不仅有害身体,而且会误事,成为成功路上的一个障碍。在任何时候,饮酒都要限量。不要争强好胜,故作潇洒,非要“一醉方休”不可。高兴时要如此,心情不佳时,更是万万不可借酒消愁,存心自残,需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在饮酒之前,应根据以往经验,对自己的酒量心知肚明。不管碰上何种情况,都不要超水平发挥,在正式的酒宴中,更要注意将其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免得喝酒误事,贻笑大方。

切记,因为喝酒致病、致死的人已不在少数,可别凑这个热闹,真的把生命奉献给饮酒事业。

(3)不要灌酒

祝酒干杯,需要两厢情愿,千万不要强行劝酒。劝酒不是逼酒,客人不干也不必勉强,否则,盛情一片会因客人的无奈和勉强而变了味,影响宴席的气氛和以后的交往。

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酒后能以发蘸墨,龙飞凤舞地留下绝世佳作;武松在景阳冈喝酒十八碗,才打死了吊睛白额猛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有特殊天赋的人外,大多数人喝多了酒,在酒精的麻醉作用下,会失去常态。所以,酒宜常喝,借此联络感情,却不可多喝,特别是在生意场上,更要注意不要被别人借此揩油。而在上司面前,更是万万不可喝醉,让自己丑态百出,影响上司对你的评价。总之,酒本质上是个好东西,就看你怎么用了。

4.八面玲珑是这样练成的

善于应酬的人在交际场中,当然能游刃有余,对陌生的人他也能与之一见如故,再难接触的人他也能与之融洽相处。这样的人,大家一般都乐意与他交往,所以,他会成为交际场中的重心。

善于应酬的人绝不肯单和同一个人讲话,他们一定能够周旋于大众之间,而且和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接触,绝不会对某甲特别亲热,而对某乙特别冷淡;有心机的人,绝不会用一个方式,与每个人接触,他们对每个人,一定各有一种说法,或者追述故事,或者触景生情,或者谈偶发事件,或者谈朋友近况,或者谈生意经略,或者谈国家大事,或者谈某种学问,或者谈某种艺术,或者谈业余生活,或者谈茶经茗道,或者谈金石书画,或者谈评剧京腔,或者谈稗官野史,或者谈本地风光……他们谈话的资料,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各随对方的生活情形而定:对于新人,不讲旧话;对于旧人,不说新话;对于浅人,不讲深义;对于深人,不说俗论;对于俗人,不讲雅事;对于雅人,不说俗情。他们所说的话,都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对方想听的话。说话的目的,不在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在引起对方的热情。

说多少话,不能只根据你自己的需要而定,而要配合对方的兴趣,说得对方兴趣淋漓,便可乘机中止,且要留一点余味不尽的感觉。说话最忌唠叨不休,使得对方讨厌,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绝不以多话见长,而以句句配合对方兴趣为主。

如果大家围坐一桌,谈笑风生,有的人往往好出风头,抢着说话的机会,表示自己的能言善辩。在交际场所,用这种竞胜的方法,给大家的印象未必很好,因为这时所说的话也许因为多言而有缺失,使人可以窥视到你内涵的深浅;不如多听别人的说话,随时表示会心的微笑,反而好些。而且对于每个人的说话,都要凝神倾听,中间不妨用简洁的语句,表示你的见解,这种说话方法,比竞胜方式要高明得多呢!

王君在某次宴会上,很少发言,始终抱着谦恭安静的态度。席中某位客人,学有深度,反而因此特别注意王君,认为他是全桌中最杰出的人才。事后那位客人询问主人,获得王君的底细,便去和他相交,商讨某种学问,结果欣然成知音故人。可见以静取胜,也是一法。

但是呆板、拘谨、严肃、轻佻、锋利、狂放、粗野、鄙夷、卑怯、傲慢等种种态度在交际应酬中都是要不得的,这些都足以引起对方不快。若自知自己偏于呆板,就要特别活泼些,偏于拘谨,就要特别大方些。交际场好比舞台,你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不能太表露你的真性情,这叫心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交际应酬的湖海中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穿梭。

应酬场上是涉及人情最复杂的地方,你一定要懂人情,善于驾驭人情,该说什么,该怎么去说,都要仔细掂量,用心琢磨而不是率性而为。

5.不可不知的人情账

红顶商人胡雪岩非常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人情账”。他把“钱财账”背后的“人情账”看得较前者重要得多。

还在做学徒时,胡雪岩的一个朋友从老家来杭州谋事,病倒在客栈里。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看病,没有五两银子不能出门。胡雪岩自己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就找到另一个朋友那里。那个朋友不在,胡雪岩只得问朋友的妻子,看她是否能帮一个忙。朋友之妻见胡雪岩人虽落魄,那副神气却不像倒霉的样子,好歹也是男子汉,就毫不犹豫地借了五两银子给他。

胡雪岩很有志气,从腕上摘下一只镯子,对朋友之妻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啥时候能还,不过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不值,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这样子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还掉人家的钱。”

后来胡雪岩发达,还掉了五两银子。朋友之妻要把镯子还给胡雪岩。胡雪岩却认为,这笔“钱财账”虽然还上了,但背后的“人情账”却没有还上。他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掉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还上您这份人情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出面相助,朋友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要还镯子,胡雪岩这才收下。

“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胡雪岩认识到这一点,也受益于这一点。当年王有龄落魄时,胡氏冒着危险给他送去500两银子,后来王发迹之后,不仅还掉了500两银子,还还了胡雪岩一份人情,这份人情成了胡雪岩创业的资本。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即“钱财账”与“人情账”相互抵触的时候,胡雪岩向来是将后者作为第一考虑的,他宁可舍去钱财,做个人情。为了能做成“洋庄”,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谓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而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和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终于做成了他的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十八万两银子。然而,因为合伙人太多,开支也太大,与合伙人分了红利,付出各处利息,做了必要的打点之外,不仅分文不剩,原先的债务没能清偿,而且还拉下一万多银子的亏空,等于是白忙活一场。尽管如此,胡雪岩依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该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

这笔人情使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同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仅仅从他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重朋友情分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可以真正以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就实在不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可以说,胡雪岩的所有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不尽的机会与钱财。

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刻地抓住了“钱财账”与“人情账”之间的辩证关系,不重此轻彼,而是完全根据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条件去区别对待,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有取有舍,能宽能严,能做到这一点,也是这个盛极一时的“红顶商人”不同凡响之处。

做人处世要把握分寸和火候。就像烙饼,时候早了熟不了,时候晚了就焦了,只有恰到好处才可以做出又香又酥的饼。合伙也一样,即使你需要合伙,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合伙的,一定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否则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在交际应酬中,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一种灵活的尺度,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和准确把握。说到底,处理好钱财账和人情账的关系,是交际应酬中的关键。千万不要走极端,顾此失彼。现实生活中,缺少了哪一个,都会让我们感到多少有些遗憾。在人际交往中,仅仅在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上打“小九九”,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利益,但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效益,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

6.好人缘是应酬成功的保障

“良言一句三冬暖”,善于应酬的人懂得用自己的情绪、语言、得体的行为和善意的态度去感染、吸引和帮助他人,使周围的关系更和睦、更融洽。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上工作的员工戴上安全帽。他说一开始他一旦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调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指正,却满肚子的不高兴,而且往往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摘了下来。后来他决定采取另外一种方式,下一次当他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对方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然后他以令人愉快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建议他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结果是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没有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人在生活上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很多工作必须依靠合作协同才能完成,否则,互相拆台,暗中作梗,明处捣乱,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不大可能的。而让周围的人都能捧场与合作,自然需要气氛上的和谐一致。倘若情感上互不相容,气氛上别扭紧张,就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工作。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追求和生活方式,因各自的教养、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每个人都处处与他所处的群体合拍,但是,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谁也不愿意成为群体中的破坏因素,被别人嫌弃而“孤军作战”,这就是共同点。

与人为善,平等尊重,是与人友好相处的基础。切忌孤芳自赏,自诩清高,给人一种你高人一等的感觉。不平等的态度永远赢得不了友谊。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自己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子女这样说:“注意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父母最关心的正是子女在工作单位中人际关系怎样,懂不懂事,会不会做人。每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也都希望自己能与领导、同事和和气气,相扶相助。动机是良好的,但应该怎样去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呢?

无论身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群众,都同时扮演着同事的角色,同事间的交往,恐怕仅次于一个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了。因此,可以说同事关系是家庭关系之外的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如果内部关系处理得好,领导与群众间,群众与群众间关系融洽,齐心协力,那工作效率一定会提高,企业的面貌也一定会蒸蒸日上。如果彼此间关系很僵,经常争吵、怨恨、排挤、报复,怎么也合不到一块去,人心一定会涣散,精神面貌也一定会萎靡,企业内部也一定会是一团糟的。

良好的同事关系不仅会带给我们工作、事业上的成功与顺利,它还会带给我们安宁、愉快、轻松、友好的心理环境,而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形成并非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力的事情,因为同事之间容易产生利害冲突,如晋升、调工资、分房等事情,而且由于彼此的工作方式不同,也往往容易产生矛盾,所以,要搞好同事关系,我们还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争取。

友好相处最和谐最融洽的方式莫过于关爱他人。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意外事故甚至不幸。善于发现、主动关心同事的困难和苦恼,给予必要得体的精神、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是我们的义务。冷漠、不关心他人,既不与大家共享欢乐,也不为别人分担痛苦的人,不仅生活孤独,而且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

理解、宽容是保证和谐融洽的润滑剂。无论怎样力求完美,人身上都有着令人遗憾的弱点,甚至令人生嫌的毛病。明代一位学者有一句话:“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鄙之。”即看到别人不及自己的地方,不能以己所长而鄙视人家或诋毁别人。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的个性、习惯、工作方法、态度都可能不同,与你不合也许与别人合,因此你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理解。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不必苛求对方,宽以待人是以理解作基础的。以客观的态度给人以评价,会使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优秀之处,还使我们对人的缺点错误抱持一种善意公正的态度。

做到和气,其实就是赢得好人缘,好人缘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特别是从政者、经商者和有一定交际性活动的人,更应该在人缘上多下工夫。“人和为宝”、“和气生财”,讲的都是人缘的重要性。

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和气,便不会轻易被人无端嫉妒和挑刺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有了一些成绩,更容易被人认可和称誉,从而幸运地超过其他同时起步的人,由此捷足先登,踏上了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康庄大道。很显然,与人保持和气,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获取幸福的一大秘诀。

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把自己的肩头尽量和别人摆齐,不故作姿态,不自以为是,不站在别人的肩头评足品头、说三道四和指手画脚,始终保持平等的姿态与对方说话和办事,才不至于伤及他人的面子和自尊,才有可能与别人保持友好关系,才有助于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看作是战争中取胜的三个要件,其实,战争如此,政坛如此,干工作也如此,做人更是如此。“和为贵”,这是古今中外成功者最推崇的处世哲学。

7.修好身才能应好酬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中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暴发。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在交际应酬中要有修身养性的功夫。

兴汉之杰之一的张良精通修身养性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

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贵。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

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捡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照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到这里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出人头地。

这个故事很有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老人黄石公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

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干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采取那种像荆轲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出人头地。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屈辱,而成就大计谋。

苏东坡又说,张良这个人真不简单,面对秦始皇他一点也不怕,他能勇敢地去刺杀皇帝;面对着项羽,他可以平静得不发火不发怒。苏东坡评论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刘邦能够忍。项羽不能忍,自以为百战百胜,而老是轻用自己的锋芒。刘邦能够忍,就保养自己的锋芒而等待项羽的失败,而这些是张良教给刘邦的。比如韩信攻下齐国,想要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即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得到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张良就踩刘邦的脚,要他冷静,并且对刘邦耳语,说如果现在不立韩信为王,会生变故。刘邦马上醒悟,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你打下了齐国,就应当作真王,为什么还要封个假齐王呢?并立即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苏东坡认为,刘邦的人际关系中的修养还不到家,还是“有刚强不能忍之气”,不是张良及时提醒的话,谁能成全刘邦的事呢?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老子说:“修之子身,其德乃真。”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