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5625400000016

第16章 用对智慧做对事,克服困难更高效(3)

三鹿集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急忙通过人民网简单地回应道: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问题,相信质检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除此之外,三鹿集团还打电话到报社,希望媒体方面予以配合,删除相关新闻报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成了他们对外的统一口径。由于三鹿集团没能抢在第一时间面对困境,认真地解决危机,从而为日后的问题处理埋下了祸根。

当天20时50分,卫生部发布消息:经调查,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至此,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才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可以说,这时为时未晚,只要三鹿集团抢在第一时间负起责任,查明真相,该道歉的道歉,该赔偿的赔偿,那么,这家有着50多年光荣历史的国企未必没有挽回局势的机会。但三鹿集团再一次实施鸵鸟政策,错过了直面困境的机会。

据第一个报道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新华社记者回忆说:“对于三鹿公司来说,在企业出现危机时,缺乏足够的协调应对能力,特别在媒体攻关方面更是‘弱智’。”其“弱智”表现如下:

1.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三鹿公司传媒部的杨小姐,但当记者问晚上能否联系上该部门,能否留下其手机时,这位小姐却出人意料地声称自己的手机是私人手机,不方便留给记者。记者感慨道,“采访过很多出了负面新闻的企业,第一次见到不愿意留下手机以方便记者联系的”。

2.该记者随后给三鹿集团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但次日该部门联系自己时却依然打电话给记者所在的单位,“这说明这个传媒部的管理是一团混乱”。

3.三鹿集团传媒部第一次与记者联系的是杨小姐,但当记者次日联系到该部门的时候,另一位自称姓刘的小姐却声称不知杨小姐是谁,推卸责任,贻误了对外界解释事件和主动担责的良机。

更糟糕的是,传媒部除了重复三鹿是个有多年历史的知名负责任的企业之外,对于事件进展似乎知之不多,给外界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也使得民众的怒火越烧越旺。

随着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国家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其中,并严肃处理了一大批人。

尽管这一事件归根结底是三鹿集团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出了问题,但它缓慢的反应速度也是加速事件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没能抢在第一时间面对困境,而是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三鹿给人以傲慢、内部混乱以及不负责任的恶劣印象,从而为后来的严重后果埋下了伏笔。

类似的情况在2000年8月5日的印度也发生过。

印度一个非政府组织——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宣布,经他们测试表明,可口可乐软饮料产品中的农药含量比欧盟规定水平高出36倍,百事可乐高出30倍。其中,他们发现了农业杀虫剂林丹、多氯联苯、马拉硫磷和毒死蜱。该中心还检测了美国的同类产品,但没有发现类似的成分。

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主任纳拉因先生严正指出:“他们声称全球统一标准,但是这次检测证明这根本与事实不符。这些公司利用了印度没有软饮料用水质量规定的法律漏洞。”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立即做出反应,态度非常坚决。公司的印度区总裁当天就联合百事可乐举行新闻发布会,否认了产品含超标农药的问题。

可口可乐印度区总裁古普塔反击说:“有人企图制造恐慌。我们质疑检测的方法,我们要邀请印度最著名的5名科学家重新审核。我们的产品绝对安全,绝对没有双重标准。”百事印度区总裁巴克希说,公司对所使用的地下水采用全球测试标准,和美国、欧洲的一致。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对头公司,此次破天荒地进行了一次联手行动。

虽然涉及的问题不小,但是由于可口可乐公司反应及时、行动迅速,最终并未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巴顿将军指出,敌人越是猛烈地进攻,越需要及时制止。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公司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相反,反应迟钝所付出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化整为零,将难题进行分解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难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进行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0个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2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因此可见,“分”是一种大的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高效解决。

1968年春,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人们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也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1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了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万美元。

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妻,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万美元的银行本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和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万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攻克难关的信心和效率。

当我们梦想成就某一项伟大事业时,不妨想想这两则故事,学会把远大的目标变得小一些、近一些。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但只要我们能够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那么远大的目标也会变得容易实现。

找到你的合作伙伴

不管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还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都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成功。找到你的合作伙伴,让更多的人帮助你成功,是一种智慧。

某公司要招聘一个营销总监,报名的人很多,经过层层考试,最后只剩下3个人竞争这个职位。

为了测验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公司出了一道怪题:请3个竞争者到果园里摘水果。

3个竞争者一个身手敏捷,一个个子高大,还有一个个子矮小,看来,前面两个最有可能成功,但正好相反,最后获胜的竟然是那个矮个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这次考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竞争者要摘的水果都在很高的位置,而且大多都在树梢。个子高的人,尽管一伸手就能摘到一些果子,但是数量毕竟有限。身手敏捷的人,尽管可以爬到树上去,但是树梢的一部分,他就够不着了。而个子矮小的人,一看到这种情形,二话不说就往门口跑。守门的是个老头,也是果园的维护者。这个矮个子应聘者意识到这次招聘非同寻常,也许个个是考官,也许处处是考场,所以在刚进门时,他已很热情地和老头打过招呼。他很谦虚地请教老头平时他是怎样摘这些树梢上的水果的。老头回答说是用梯子。于是,他向老头提出借梯子,老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有了梯子,摘起水果来自然不在话下,结果,他摘的比谁都多。因此,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得了总监的职位。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否看出了主考官在考什么?他考的是团队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的关心和支持他人,赢得他人的帮助。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因为想突出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遇到了一位长者,长者给了他们两样东西: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让他们任选其一。

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把鱼吃完了,接着把汤也喝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继续忍饥挨饿,他提着渔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大海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后来,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赐给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像前两个人那样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合作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活在群体中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现状,善于和别人合作,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去面对困难,这样才有可能避免陷入生存的绝境。

在变化中粉碎困难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化本身。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应当学会适应变化。尤其是职场中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培养与时俱进、随时更新的理念,勇于面对变化带来的困难,才能做到卓越。

在一次培训课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等着听管理教授做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门开了,教授走进来,矮胖的身材、圆圆的脸,左手提着个大提包,右手拿着个涨得圆鼓鼓的气球。精英们很奇怪,但还是有人立即拿出笔和本子,准备记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诚的忠告。

“噢,不,不,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我的报告非常简单。”教授说道。

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指着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做了个气球爆炸的运作。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一位精明的女士开口说:“我想,也许可以改变它的形状……”

“改变它的形状?嗯,很好,你可以为我们演示一下吗?”

“当然。”女士走到台上,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点塞到瓶子里。但这远远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她放下手里的气球,说道:“很遗憾,我承认我的想法行不通。”

“还有人要试试吗?”

无人响应。

“那么好吧,我来试一下。”教授道。他拿起气球,几下便解开了气球嘴上的绳子,“嗤”的一声,气球变成了一个软耷耷的小袋子。

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儿在外面,然后用嘴巴衔住,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教授再用绳子把气球的嘴给扎紧。“瞧,我换了一种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