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植物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知识百问百答丛书)
56227800000002

第2章 动物部分(1)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吗?

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考古学家由发现的生物化石推测出它们存在的年代,并告诉我们动物是如何演变和进化的。

大约在1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没有脊椎骨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很像今天的水母和海绵。直到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它们是一些原始的鱼类。有些鱼类发展出肺部,能够直接呼吸空气,它们跑到陆地上来,像今天的青蛙一样,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它们被叫做两栖动物,出现在3亿多年前。

由两栖动物进化出爬行动物,大约在2亿年前,恐龙开始称霸地球,但是到了距现在6500万年前,它们突然神秘地消失了,连它们的很多爬行类亲戚也都跟着绝灭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取而代之。

哺乳动物在恐龙时代特别弱小,但后来却发展成为地球上的主要动物。人类是最晚演化出来的哺乳动物之一,我们的祖先在200万年前才出现在地球上。

[我还想知道]

巨型枪乌是无脊椎动物的庞然大物,它能长至18米长。

无脊椎动物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仅仅存在一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

有些无脊椎动物看上去更像植物而不像动物,如水螅,很容易错把它们当作海草。

三叶虫是由于数量庞大而成为最早称霸地球的动物吗?

地球的历史已有46亿年了,但动物界第一次大发展是在距今6亿年前的寒武纪,而寒武纪时最多的动物就是三叶虫,因而,有的科学家把寒武纪叫做“三叶虫的时代”。这样看来,三叶虫应该说是最早称霸地球的动物了。

三叶虫的生活方式有多种形式,有在海水表层漂浮的,有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游泳的,也有在海底爬行的。由于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因而三叶虫的地理分布就极为广泛。

亚洲许多国家所产的底栖类型或半游泳类型的三叶虫,有许多是与中国相同的。这表明,在古生代时期里,亚洲各地区是相连的。在大洋洲和南极洲,也发现了和亚洲相同的寒武纪奥陶纪底栖和半游泳类型的三叶虫。这个发现,被有些人当作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之一。也就是说,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在古生代时原来是连结成一块的大陆,到了距今约1亿年左右的中生代白垩纪,这块大陆才渐渐裂开,并漂移到现在的地理位置上。

为什么像三叶虫这类比较高级的无脊椎动物,会这样早地大量地出现在地球上呢?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至今还不能做出圆满地回答。这也是生物发展史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还想知道]

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其次为腕足动物,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30%,其他节肢动物、蠕虫动物及古杯动物约占10%。

在中国,除了台湾省外,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三叶虫发现。它是中国各类化石中非常多的一种。

动物的行走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各异吗?

动物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行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水沟中的草履虫身上长满细毛,它们靠摆动这些细毛在水中游泳。

昆虫有6只脚和两对翅膀,又能飞又能走,有的还会在水中游泳,真是太灵活了。

乌贼和章鱼把水吸入体内,再从喷水口喷出来,利用反作用力游泳,和火箭飞行的原理是一样的。

鱼类用尾鳍左右拨水前进,鲸和海豚用尾鳍上下打水。只看打水的样子,就知道是鱼还是海豚了。

鸟类大多会飞,飞得最快的是针见雨燕,每小时能飞行200公里。

哺乳动物除了会跑之外,有的会爬树,像猴子和松鼠;有的擅长游泳,像河狸和海象;当然,更多的还是靠奔跑来追捕食物。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时速能达到110多公里,它们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

[我还想知道]

鸟类中的驼鸟虽然不会飞,但是善于跑,在沙漠中每小时能跑60公里。

企鹅是鸟类中最适应水中生活的,它们虽已完全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但翅膀已转化为宽大的鳍,推动它们在水中前行。

动物的自卫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各式各样吗?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每一种动物都有敌人,为了避免被敌人吃掉或攻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长出了独特的自卫武器和防御的本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豪猪、针鼹和刺猥身上都长着坚硬的长刺,遇到敌害,它们的身体便缩成一个刺圆球,弄得敌人不知从哪儿下口。豪猪的刺在身上长得不牢,有的还有倒钩,能像箭一样扎到敌人的身上,越扎越深,甚至还能致敌人死命呢!

穿山甲身披坚硬的鳞片当盔甲,像古代的武士一样,遇到危险就把身体缩成一个硬团,谁也奈何它不得。

黄鼠狼惯于使用臭屁毒气弹,硬是能把敌人熏跑。美洲的臭鼬能把奇臭无比的液体射出二米多远,如果喷到人脸上,人也会立刻昏倒。所以它敢在森林中大摇大摆走来走去,谁也不怕,你说厉害不厉害?

另外,动物还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死等种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它们很聪明呢!

[我还想知道]

大王乌贼遇到危险时能喷出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墨汁,麻醉敌人和猎物,就连凶猛的鲨鱼也奈何不了它。

负鼠遇到危险逃不掉时也不抵抗,而是四脚朝天,两眼瞪直,一动不动地装死,等敌人走远,再迅速翻身跑掉。

动物的尾巴因种类不同而各有用途吗?

动物几乎都有一条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猫的尾巴不仅能帮助它保持平衡,还能使它从高空落下时翻过身来,四脚着地,这样才摔不坏。

松鼠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总掉不下来,冬天睡觉时这条大尾巴就成了被子,真暖和呀!

穿山甲的尾巴缠在树枝上,起到保险带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大,当它蹲在地上休息时,尾巴就成了凳子。

鳄鱼的尾巴非常有力,那是它的武器。

河狸的尾巴不但游泳时可以当舵使,遇到危险时,它还会用尾巴把水打得“劈啪”直响,向伙伴们报警。

牛和马的尾巴用于驱赶讨厌的牛蛙和各种飞虫。

绵羊的大尾巴可以贮藏脂肪,没有食物的时候就靠尾巴里的脂肪度日。

鱼的尾巴不但是舵,还是它游泳的推进器。

[我还想知道]

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遇到危险时,壁虎就丢掉尾巴逃生,过不多久,还会长出一条新尾巴。

猫的尾巴还可以充当鱼杆伸入河中钓鱼。

动物的舌头除有搅拌作用外还用作捕猎吗?

我们人类的舌头不但用于说话,在咀嚼的过程中,还能起到搅拌的作用。动物的舌头除了“搅拌”外,往往还是捕食猎物的工具。

食蚁兽的舌头像鞭子一样又细又长,可以伸进蚁洞中舔食蚂蚁。

企鹅生活在南极,以海洋里的小鱼小虾为生。鱼的身上有鳞和粘液,特别滑,不容易咬住。企鹅的舌头上长满了肉刺,鱼一到了企鹅的嘴里,就被肉刺刮住再也滑不出去。

青蛙的舌头长得很奇怪,和人的舌头正好相反,舌根长在前头,开叉的舌尖反而在后面。当它发现昆虫的时候,只要一张嘴,舌尖能伸出很远,你还来不及看清楚,昆虫已经进到它的嘴里了。

啄木鸟的舌头又细又长,可以自由伸长和缩短,舌尖上长了好多的倒钩,能把虫子从洞里钩出来吃掉。

澳洲森林里有一种麝香鹦鹉,因为它们喜欢啄食花朵,吸取花蜜,它们的舌头竟然长成小梳子的模样。

[我还想知道]

动物的舌头也有别的作用。狗的身上没有长汗腺,天气热的时候,狗总是张开嘴把舌头伸出来散热。舌头是它们的散热器。

猫妈妈会特别用力地舔新生小猫的嘴巴,目的是让它喘气,学会呼吸。

蛇和蜥蜴的舌头能嗅出空气中和地面上各种不同的气息,并能在各种气息中找到它们需要的食物。

动物洗澡的方法因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吗?

动物的身上常常有跳蚤、虱子等,它们和人类一样,需要经常洗澡来保持身体的清洁。但是动物洗澡的方法很多,和人类不全一样。

大公鸡在沙堆里洗澡,只见它一会儿拍拍翅膀,一会儿动动身体,身上的脏东西就都掉了。

野猪在泥坑里打滚,让浑身都粘上一层厚厚的泥,然后在树上一蹭,脏东西就随泥巴掉了。

爱清洁的大象在池塘里用长鼻子吸水洒在身上洗澡。

小猴子们经常互相在身上找盐粒吃,这样就是不洗澡,身上的脏东西也会被摘掉很多。

[我还想知道]

鸟类洗澡的方式除有水浴、沙浴外,还有火浴和蚁浴。

麻雀最喜欢水浴和沙浴。当它洗沙浴时,它会在沙土中先挖一个坑,再展翅抖掉身上的泥沙,寄生虫就随着沙土被抖掉了。

恐龙突然大规模死亡是地球变迁引起的吗?

距离今天7000万年到两亿年的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盛世,它们是地球的霸主,统治着海陆空三界。我们把这种动物统称为恐龙。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跟随恐龙一起灭绝的还有海洋爬行动物、飞行爬行动物、一些鱼类和其他生物等。这种生物的大规模死亡,便成了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最大的科学之谜。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恐龙的大规模死亡或灭绝跟地球变迁很有关系。中生代末期,地壳上长出很多山来,沼泽被毁灭了。地球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冷热季节的交替。这样一来,像恐龙这样的冷血动物就变得不能适应了,气候变冷体温就跟着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会死亡。它们的呼吸器官只适于对付湿热的空气,却对付不了变得又干又热的空气。由于气候的改变,在新的环境面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经定型的恐龙,只能走上灭绝的道路。而能够进行冬眠的蛇、蜥蜴类,身上长毛能御寒并能躲进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却得以保存下来。

[我还想知道]

有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恐龙吃的无花植物如蕨类、苏铁、松柏等对恐龙没有多大影响。后来,出现了有花植物,有花植物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很大毒性,所以恐龙因食物中毒而死。

前苏联古人类学家巴罗诺夫说:“6000万年前,外星人公开猎取恐龙,并在几千年中消灭了这种动物。”

恐龙是否彻底灭绝今天还是谜吗?

世界上一般学者都认为,大约距今6500万年前,雄霸地球一亿多年的恐龙就全部灭绝了。但是国际学术界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恐龙并没有彻底灭绝。他们希望能在地球上找到活的恐龙。

1981年,美国的雷吉斯特探险队进入刚果原始森林沼泽区。据他们说,曾经5次看见过活“恐龙”的尊容,6次听到它们的叫声。他们给这种动物拍了照片,还录下了它们的声音。

这个探险队还带回了一些恐龙脊椎骨架、头骨和完整的下腿骨。据测定,其形成年代距今仅10万年。这对6500万年前恐龙已从地球上灭绝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既然10万年前还有恐龙,那么就有可能个别恐龙活到现在。这个发现给了那些相信地球上还有恐龙的人以巨大的鼓舞。

但是,也有人对于世界上存在着活恐龙的说法提出疑问。他们认为,类似恐龙不一定是恐龙,地球上可能还生存着许多不为人类了解的奇怪动物,仅凭一两点相似就把它们归入恐龙名下是不合适的。看来,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捕获一头活恐龙供科学家们鉴定真伪。

[我还想知道]

1978年,法国的一支科学探险队进入刚果原始森林沼泽区,寻找活恐龙。可是,这支不幸的探险队没有一个人生还。

1983年,刚果的一支国家探险队再次进入这一地区。两名队员发现300米外有一只活“恐龙”。它背部宽阔,头很小,脖子长10英尺,体长40英尺,皮肤灰而有光,还长着尾巴。

恐龙因牙齿不同而分为植物性和肉食性吗?

恐龙分为植食性和肉食性两种。大多数恐龙吃植物。科学家发现了恐龙牙齿和颌化石,曲线形细而尖的牙齿是属于像霸王龙这样的食肉动物。植食性恐龙有用来磨碎食物的宽大牙齿或像禽龙那样的能钳住食物的牙齿,角龙有能撕碎树叶的喙。

最大的巨型果脚龙是大家熟悉的,它有庞大的躯干,长长的尾巴和颈,有个小脑袋和一副专门用来咀嚼植物的牙齿。由于它有长长的脖颈,所以很容易吃到树上的叶子。

以肉食为主的恐龙因为食物的营养丰富,因此它们通常不需要吃很多食物。而植食动物食量很大,如梁龙每天约吃1000公斤的树叶。

[我还想知道]

恐龙是最大、种类最多的史前爬虫。它们的身体小的如小鸡,大的有重达50吨的有足蜥蜴。

据推断,一头30吨重的蜥龙,每天可能要吃掉1.8吨重的植物,最少也吃掉1吨食物。

恐龙的正常体温目前还无法确定吗?

有关恐龙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解答出来的,有些解答也只能是有根据的推论,因为我们谁都没见过真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正常体温科学家无法确定,但根据对爬行动物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通过晒太阳来保持体温,恐龙也是如此。这就限制了恐龙在寒冷天气中的活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温依赖于从食物中释放的热量,如果恐龙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活跃,它们可能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恐龙的庞大身躯一旦暖和起来,可能就不会冷下去。

有意思的是从恐龙血管的骨质片段化石的微观研究中发现,恐龙与现存的热血哺乳动物相似,它们有着一腔热血。

[我还想知道]

足小型恐龙是恐龙种类中跑得最快的,从脚印分析大约接近每小时70公里,像雷龙这样大型蜥蜴每小时大约跑5~8公里。

地球上最近的一次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许是由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从而导致恐龙的绝种。

恐龙会在西峡县生蛋是因地理优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