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裂腹鱼
塔里木裂腹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俗称尖嘴鱼。塔里木裂腹鱼体长,略侧扁,体背稍隆起,腹部圆。头小,锥形,吻尖,口近马蹄形。唇光滑,下颌内侧稍具角质。下唇特别细狭,分为左右两叶。须2对,等长或口角须稍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眼小。鳞细小,胸部裸露,腹部具臀鳍2行,侧线鳞110~118个。背鳍硬刺发达,后缘有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叶端稍圆。体背蓝灰,腹部银白,胸、腹、臀鳍浅黄,尾鳍浅红色。塔里木河特有的经济鱼类。吻部尖而突出。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下唇分左、右两叶,无中间叶。须2对,其长度约等于眼径。背鳍最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具锯齿。体鳞细小,胸部裸露。
塔里木裂腹鱼是冷水性鱼类,生活于河流流水及湖泊环境,是新疆特有鱼类,分布于塔里木水系。原来是塔里木水系特有的主要经济鱼类。肉味鲜美,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由于引种等人为影响,其资源日趋枯竭,现已十分稀少。
台细鳊
台细鳊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细鳊属。台细鳊体呈长棱形,侧扁,头后背不显著隆起,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小,尖细。吻短而钝,突出。口斜裂,无须,眼大,位于头中央偏前。鳞薄而易脱落。侧线位于体中轴之下,前端微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后;胸鳍末端尖;腹鳍短;臀鳍条多,基部长;尾鳍深叉状,体背灰色,下侧面和腹部银白,体侧中轴有灰色纵纹,尾鳍灰色,其他鳍微透明。生活在较清澈的静水或缓流水的小河、小溪中。野生数量甚少。
天目铁木
天目铁木分布极窄,数量极少。仅产浙江西天目山,目前只残存5株,损伤严重,其中胸径达1米的大树主干顶稍已断,另高达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侧枝几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坏,更新能力很弱,幼苗极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
胎生树
哺乳动物是怀胎繁殖的,而植物也有胎生的。在南美洲、非洲、马来西亚、印度,以及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淤泥浅海滩上,生长着的红树林,就是胎生植物,在红树的枝条上,常常悬挂着一条条木棒样的东西,它们是母树结果实后,开始萌芽长成的幼苗。这幼苗长到一定时候,就会脱离母树,落入海边淤泥中,数小时内就会生根,开始长成独立生活的小红树。如果幼苗没能扎进淤泥中,还可以随海水漂流到别的地方去扎根。
红树是红树科红树属植物。我国的胎生植物除红树外还有红茄冬、角果木、秋茄树等。
跳豆
跳豆的外壳呈青棕色,形状和颜色与普通的松子很相像。把它放到被太阳晒热了的土地上,它一跳就是几厘米高,而且跳个不停。
在花开时节,蓓蕾满枝的时候,有种卷叶蛾科的小蛾,飞落到花朵的子房上产卵,子房长成果实,卵就自然而然地包在里边了。以后卵又慢慢地孵化成幼虫,舒舒服服地在里边靠吃子实的仁活命。过了几个月,跳豆跌落地上,它剩下的只是一个空壳了,里面子实的仁都已被幼虫吃光。跳豆里面的幼虫最后一对腹足抓住坚果的内壁,迅速地向上躬起身子,因为幼虫相当肥大,这么一动,坚果的重心就往上移了,豆就跳动一下。环境越暖和,幼虫就越爱动。幼虫感觉到了手心里散发的热气,就跳得厉害。在晒热了的土地上,幼虫在里面闷得不好受,就不断耸动自己的身子,于是跳豆就不停地跳动了。
驼鹿
驼鹿是体形最大的一种鹿,约有2.5米高,820千克重。它们活动在阿拉斯加与加拿大的森林地带,尤其是湖泊和小河边。在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北部和中国北部也可以发现驼鹿。
夏天,驼鹿来到水边吃水生植物,还经常潜入水下寻找植物的根与茎。冬天,它们吃小树上的嫩芽、叶片和枝条。
在严冬,驼鹿会有一段时间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在冬天的这几个月里,它们总共要吃4~5吨的食物。因为没有嫩芽,它们只能靠吃树皮充饥。雄驼鹿每年换新角。到8月份,角完全长好了,雄驼鹿就靠它来与同类争夺异性。雄驼鹿会发出吼叫来呼唤配偶,吼叫声在森林中回荡。一旦得到回音,它们就在丛林中穿梭,以寻找雌驼鹿。
土蜘蛛
土蜘蛛并不靠织网捕食昆虫,而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坑,里面铺上丝。坑挖成后,它的深度可达30厘米,宽度达4厘米。然后,土蜘蛛会为它配备一扇牢固的圆形活动门,这扇门是由多层土、丝和丝制的铰链做成的。在外部则用苔藓与其他植物性材料掩饰起来,所以几乎不可能被察觉。这样做好了之后,土蜘蛛就静候猎物的到来。
土蜘蛛在夜间捕食。它还会在坑外四周铺上光滑的丝,用来绊倒猎物。然后它在半开的门后等待,同时它的足一直触在蛛丝上。当一只昆虫穿过蛛丝时,土蜘蛛觉察到它的行动,就会立即冲出去,抓住它,把它拖进坑中。
螳螂
螳螂是一种善于埋伏的昆虫。螳螂极其具有耐心,它能够纹丝不动地潜伏着,等待那些粗心的猎物进入其捕食圈。等待时,螳螂最典型的姿势是一对前腿举起,模样看上去像是在做祷告。它的前腿是用来抓捕猎物的,腿缘有锯刺,腿的各段连接自如,捕猎时互相配合,动作极快,令人目不暇接。
螳螂经常改变其形态与颜色,以便与环境很好地融和在一起。一些螳螂形似枯叶,另一些则与花朵十分相像。蝴蝶与其他昆虫纷纷飞来采蜜,但结果却被吓个半死。
螳螂会把猎物慢慢地、活生生地吃下去。通常,螳螂对食物非常浪费。它们只吃一点,而将大部分丢弃掉。
对于雌性螳螂来说,雄性螳螂只不过是另一种食物。所以,雄性若要与雌性交配,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靠近它。雄性螳螂总是很缓慢地爬向雌性,大概1小时只移动30厘米。如果此时雄性被雌性发现,或者它们的交配受到打扰,雌性通常将吃掉雄性,一般是从它的头吃起。
螳螂的“瞄准仪”
螳螂是靠两种器官来传递信号的,一种是复眼,另一种是颈前两侧的几丛感觉毛。螳螂的双眼不会转动,可是它的头却能朝任何方向转动。
螳螂的两个很大的复眼,是视觉器官,也是个特殊的速度计,它传到大脑的信号,使头部对准蛾子。螳螂在跟踪蛾子时,头的转动压缩着一丛感觉毛,由于形状的改变,从细毛传到大脑的是另一种信号。大脑的神经系统得到两种互有差别的信号后,立即作出决定,双臂应该朝什么方向,用什么速度去袭击。
螳螂的感觉丛毛是两个感受垫,由几万根弹性毛组成,头转动时,一边受压力,丛毛被压弯;一边则减低压力,丛毛伸直了。毛的弯曲刺激由毛茎部的感觉细胞传到大脑,而左右神经感受到的差别信号,正是螳螂头部旋转角度的量度。这是极为精确的瞄准器。螳螂捕猎时,不仅要知道蛾子所在的方向,还要掌握它的距离。距离的察觉,就需要两眼的双目视觉作用来完成。只有距离算准了,才能精确地命中目标。
螳螂的捕食手段各有不同。有的螳螂身体呈绿色、暗绿色、褐色,常常隐身在草丛中,把自己伪装得同环境相一致,以此蒙骗昆虫;螳螂胸节的两旁、前肢的腿节都有色泽美丽的薄膜张着,像花朵,让昆虫飞来上钩;有的螳螂头部长有一块扁平突起,前端微凹,在阳光折射下,仿佛一滴晶莹的露珠和花蜜。每当昆虫飞来,它就迅速地猛扑过去,一下子就猎获了。
跳蚤
跳蚤是一种寄生虫。寄生虫从另一种生物体(寄主)那里得到食物与保护,却不作出任何回报。成年的跳蚤以吸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的血液为生。
跳蚤非常适应这种寄生的生活方式。它们那扁平的身体使之易于穿行在毛皮或羽毛之间。由于跳蚤的表皮厚而坚硬,所以寄主的搔抓并不能损伤到它们。
跳蚤虽然是昆虫,但它们没有翅膀。它们靠跳跃从一个寄主转到另一个寄主身上。它们的跳跃能力是非凡的,有些跳蚤能跳出几乎相当于自己身长200倍的距离。如果人类也有这样的跳跃能力,那我们将能跳340米左右。
跳蚤往往寄生在巢居或穴居的动物身上。这是因为幼蚤要在尘土、污秽遗物之中才能够生存,而动物巢穴中有很多这种废物。
同源异型框/盒
同源异型框/盒简称同源框,是同源异型基因中一段高度保守的DNA序列,最初是通过对果蝇的同源异型突变和体节突变体的杂交分析发现的。同源框是由180个碱基对组成的序列,可编码60个氨基酸。同源框普遍存在于果蝇、鼠、人、蛙等生物中。
体液免疫
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抗原和BCR的种类都非常多,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的BCR直接与抗原结合。一种B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BCR。一种抗原侵入体内,只有带有与这种抗原互补的BCR的B淋巴细胞才能与之结合,只有得到选择刺激的B淋巴细胞克隆才能得到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