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56222200000006

第6章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经济革命的鸿著

〔英国〕约翰·凯恩斯 著

【作者简介】

凯恩斯(1883~1946年)出生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学者家庭,他先后就读于著名的伊顿众学和剑桥大学,曾任政府官员,后来成为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员,参加过巴黎和会,但一生主要在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二战时,任财政部顾问,战后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国际开发银行的筹建工作,1946年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他的经济学著作闻名于世。如《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内容精要】

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也就是对失业原因的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中的核心问题。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的高低,所谓有效需求,是预期可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资本家按此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产量并提供就业机会。

失业的直接原因就是:当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也就不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以致造成工人失业。

失业的终极原因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爱好货币)过强所造成的。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企业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呈较低水平,这时即产生失业。

当我们面对“下岗”的现实问题,也许不会从枯燥的“有效需求”理论上去寻求依据,而往往是归结到一个普通的客观事实上: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凯恩斯认为:就消费而言,如果人口缩减,就会导致消费需求减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就投资而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人口缩减会使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期悲观,从而抑制投资和生产活动,相应地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并导致失业。

可见,人口多并不是失业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失业多属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人口缩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才形成“失业魔鬼”,这比“人口过剩魔鬼”更加厉害。

那么,失业情况的消除应从何处下手呢?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实际上,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采取了这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方法才使经济得以复苏的。

现在我们仍有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就认为是自由经济,不要政府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其中包括宏观计划管理,只有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符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体系中,消除失业情况的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考虑的政策是降低过高的利率,凯恩斯不主张用革命的方法对此予以消除,而主张运用权力,先由中央银行作用于商业银行,具体做法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等等,再由商业银行作用于企业和消费者。凯恩斯给出的第二个决定性政策,就是公共投资政策,比如举办公共工程等,该书对二战后普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作了理论的阐明。

不过,包含赤字财政的财政膨胀政策,其货币发行量与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有关,不能不受到金本位制的很大的制约。因此,该书提出采用所谓管理货币政策和提倡的财政政策包括了这种货币制度的变革。

【学术评价】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出版以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为西方各国广泛采用,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

对于今天的我们,阅读凯恩斯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尤其是其中关于失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经济发展问题仍有着借鉴作用。尽管凯恩斯回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所开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处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病症同样有一定的疗效。

《通论》的出版是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在经济理论上而且在经济政策上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