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高就是会讲故事
56210300000004

第4章 好故事有标准,听听高情商的人怎么说

我们想要吸引人、影响别人、说服别人,就要讲出一个好故事。什么是好故事呢?一个好故事需要具备几个标准:有内涵、有创意,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等。

只有具备了这几个标准,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有灵魂、有深度、有趣味,让听众深信不疑,深深地被故事吸引,自然也会被我们所表达的观点折服,从而做出我们希望他们做出的行动。

有内涵、有创意是好故事的前提

每一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讲故事,但是讲故事的效果有很大不同。有的人讲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可以很快吸引他人的关注;有的人讲故事的时候,别人早已昏昏欲睡;有的人故事还没讲完,别人就已经猜到了结尾。

其实,讲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需要有出色的技巧,但最重要的还是故事要有创意、有内涵。

1.创意、理念成就故事力

1991年夏天,著名的苹果产地——日本青森县连日来遭到了台风的猛烈袭击,在台风的肆虐下,90%的苹果都没能经受住考验,纷纷落在了地上。农民们失望极了。

这时,有一个人想到一个好点子,他将在强力台风中幸存下来的苹果命名为“状元苹果”,进行售卖。这种苹果虽然比普通的苹果要贵上数十倍,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寓意,许多人将其作为礼物送给考生。因此,“状元苹果”上市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讲故事的核心——理念。给普通的苹果赋予状元的理念,就能使其显得与众不同。

电影《功夫熊猫》曾风靡全球,它的诞生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非凡创意理念诞生的过程。

在电影制作之前,导演一直想拍一个有关熊猫的故事。而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因此,这部电影一开始就瞄准了中国市场。

但是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叫座的好电影呢?熊猫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况且中国也拍摄过一些关于熊猫的电视和动画片,这就需要一个好故事来渲染电影。

一开始,编剧们设计了多种熊猫的形象,但是无一例外都是一幅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导演认为这只是一个大家都认识的熊猫,故事也是老掉牙的故事,于是要求编剧们重新设计熊猫的形象和剧情,并要求形象要具有颠覆性,剧情必须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意外性。

有一个人在某个时刻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了将中国的两个著名的元素——熊猫和中国功夫——结合起来的点子。这直接促成了《功夫熊猫》的诞生。于是,人们在电影院看到了那个喜欢耍宝、身手不凡的另类熊猫。无论是动漫形象还是故事,这部电影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可以说是脑洞大开。

这最终使得这部电影在全球大卖,尤其在中国市场,更是受到了人们热烈的追捧。

这就是创意故事的魅力。如果想要获得他人的好感或者重新塑造形象,我们就要灵活地运用故事。如果需要推广差异化的创意理念,我们就可以将其植入感性的故事中,这能大大地提升产品的价值和形象。

2.将创意、理念融入故事

创意、理念是故事的灵魂,故事就来源于此。那么,创意、理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抓住它们,并将它们融入故事中呢?

一般来说,创意、理念是指作品、产品、演出、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想法。将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作为骨骼,并辅以与之相对应的故事作为血肉,就是讲故事的过程。

要想找出创意、理念,首先要确定目标,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把握方向。接下来,就要对接受信息的对象进行彻底分析。

如果能够讲出整体信息相互紧密联系、符合听众需求、创意理念崭新独特的故事,成功就近在眼前了。

3.讲故事的5个核心关键点

确定故事理念后,就到了构建故事情节的环节。通常来说,只要掌握了讲故事的5个核心关键点,你就能成为会讲故事的人。

(1)投入足够的热情。如果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对方就不会被你带动和触动。在讲故事的时候,你投入足够的热情,就能够点燃对方的激情,他的反应就会有所改变。

(2)塑造英雄的形象。所讲的故事中必须有英雄,即解决困难、化解纠纷的人。这个英雄可以是讲故事的人,也可以是其他人。

(3)要有对应的坏人。故事中必须有专门制造障碍的坏人形象出现。平淡无奇的故事难免索然无味,只有制造出难以克服的障碍和难以预料的事件,才能使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悬念。坏人的存在能将那些克服困难、与恶势力做斗争的英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

(4)加入自己的感悟。故事必须要体现出相对应的思想和感悟,这样,对方才能改变自己对人生的视角,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有一些感动和变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向成功的英雄故事,往往能够激发人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情节扣人心弦,让听众欲罢不能

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看电影、听八卦故事,一旦进入状态,常常会聚精会神、两眼放光。其实真正吸引他们的,往往是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那充满纠结、矛盾的故事冲突。少了这些细节,故事的精彩程度和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正如社会学家丹尼·史密斯所说:“如果灰姑娘没有被继母和姐妹虐待,没有丢掉那只水晶鞋,整个故事就不是《灰姑娘》了;如果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一直很平顺,没有误解和仇恨,没有厮杀和叛变,电影就会变成平淡无奇的生活纪录片。”

《洛奇》是一部令人无法抗拒的戏剧性电影,其故事情节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洛奇·巴尔波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他是一个三流拳击手,住在黑暗、脏乱的公寓里,以帮助放高利贷者暴力讨债为生。

电影的第二部分,开始介绍洛奇的感情线。在机缘巧合之下,洛奇·巴尔波亚得到了一次珍贵的和世界冠军阿波罗·克里一决胜负的机会。为此,他刻苦训练。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像其他选手一样训练,而是在专心致志地打牛肉。此时,观众已经看到了洛奇为了实现目标所投入的感情和努力。事实上,洛奇并不是为了打赢比赛,他只是想要坚持到底。

当观众看到第三部分,即洛奇在拳击赛中取得胜利,并去拥抱站在他身边的爱黛利安的时候,观众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起身为这个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欢呼——因为他们已经走进了洛奇的生活,从他的奋斗史、与苦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一个好故事的魔力。

相对于刻板的故事,一个优秀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人们广为传颂,就是因为它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们欲罢不能。

英国雷丁大学的盖伦·史特罗森教授认为,好的故事在一开始就能激发出人们的想象力,随着故事的发展和深入,人们越发好奇和疑惑,在得知最后结局的一刻豁然开朗。这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可以说,史特罗森教授说出了故事让人欲罢不能的真谛: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成为人们情绪的爆发点。

因此,要想说服一个人,我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的方式——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并认同我们观点的方式。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这个说服的过程,也就是说服的行为阶段。

(1)目的:说服别人。

(2)方式:讲故事。

(3)结果:不可预知。

对于这3个阶段,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第二个阶段。想要让第三个阶段的结果变得可预知、导向良好、直击对方的内心,我们就要在第二个阶段竭尽全力。在讲故事之前,我们要选择情节丰富的故事,这样才可以使对方有兴趣听下去,我们才可以感受到他情绪上的反应。下面,我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这3个阶段一一进行分析。

“故事大王”史蒂芬·丹宁,曾任世界银行知识管理项目的总负责人,在任期间,他致力于将世界银行打造成一个知识分享的组织。为此,他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运用幻灯片、图表和相关资料等手段做出极其吸引人的报告,想要说服世界银行的官员接受他的观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丹宁想出了通过讲故事来说服别人的方法,并于1995年6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再次表达他的理念。他所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赞比亚卡马那市的一位医生想要找到一种治疗疟疾的方法,他花了整整3个星期的时间,依然没有一点头绪。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医生浏览了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网站,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他就找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全部信息。

听完这个故事,世界银行行长立即召集各个部门的主管开会,讨论知识管理事务,并当场制订了一套可行的方案,随后正式宣布,世界银行将成功变革为一个知识共享的金融组织。

在第一阶段,丹宁想要说服世界银行的官员接受自己“将世界银行打造成一个知识分享的组织”,虽然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结果还是碰了钉子,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在第二阶段,丹宁想出了讲故事的办法,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再次向世界银行的官员传达了他的理念。虽然过程曲折起伏,但是丹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正如好电影能流传甚久,与它能触动人们心灵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一个说服人的好故事同样要有起起落落的故事情节,并能与对方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触动对方的内心,取得社交的成功。

故事有灵魂,人们才会深信不疑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明明已经发生,你依然不相信。然而,有些故事即便只是传说,你却对它深信不疑。比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人们都愿意相信它们的真实性。这正像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进入故事世界的时候,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我们自愿放弃怀疑。”

《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曾这样说道:“目前,动画界最需要向好莱坞学习的,应该是如何表达一个有趣的故事,如何赋予故事更深的内涵。”

其实,就是赋予动画故事一个灵魂,让它们像圣诞老人的故事一样,即使全世界的父母都知道那只是童话,依然不愿意告诉孩子们那是假的。而且,他们还十分乐意在每年的圣诞节重复讲述这个故事。

一些人总是想要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个能够说服别人的好故事,他们常常思考:在当今网络故事泛滥的今天,靠什么样的故事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呢?其实很简单,我们讲一个有深度、有灵魂的故事,就能很快地抓住对方的心。

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故事有灵魂呢?

1.表现爱的真谛

事实上,那些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故事常常充满爱,表现出来的是满满的爱意。不管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还是圣诞老人、美人鱼、白雪公主等故事,之所以让孩子如此着迷,让大人不忍戳穿,都是因为这些故事中充满了爱。

因此,如果想要用故事来说服别人,我们的故事里一定要充满爱。

2.挖掘故事的背景

收集资料是讲故事的前提。在讲故事之前,我们要收集大量的故事素材,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让人们认可、信任、有灵魂的故事。

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出故事的背景。背景通常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这是所有故事共同的特征。当然,要想打造有灵魂的故事,我们还需要交代故事最初被塑造的原因,故事的主角遭遇了什么样的问题,又获得了什么机遇,由此找出听众的潜在需求。

在挖掘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全局观。如果全局观不够,我们就必须考虑一些关键环节,比如,这个故事的现状怎么样?这个故事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把握好这两点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能偏离方向。

3.加入转折,让对方放弃疑虑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故事是讲给别人听的,所以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对方的感受。当感觉对方有所怀疑的时候,我们不妨在故事中加入一些转折,打消对方的疑虑。

人们在看小说或者电影的时候,总是会想象主人公接下来的行动。比如,“他是不是喜欢她”“他一定能逃过这一劫”“经历这么多波折,他们最终在一起了吗”等。或许一开始我们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安排情节逆转,但是,当听众对我们的故事表示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令人意外的情节来抓住听众的心,让整个故事得到升华。

如果加入转折之后,听众还是不相信,我们就要挖掘故事的深度和哲理,最好使故事显得真实又深刻。另外,在讲故事时,我们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更能打消对方的疑虑。

多一点趣味,少一些单调

要想讲好一个故事,故事的趣味性必不可少。有的人擅长讲故事,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在他的加工和演绎下变得生动有趣,这反映了讲述者的内在功力。除此之外,一些故事本身设计得充满趣味,即使简单地描述也能彰显它的魅力。这两点都属于故事的内在趣味,其中一点主要依靠讲述者的艺术加工和完美演绎,另一点则依靠故事本身的设计和编排。

1.为故事添加外在趣味

事实上,平常所讲的故事大多不具备内在趣味,这就需要我们在必要的解释性材料上添加外在趣味,让故事同样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那么,什么是解释性材料?它指的是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以及自己面临的选择。这些材料对于故事的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听众了解故事的背景,丰富故事的内容,但是叙述过多会使听众产生疲倦感。而丰富、有力的解释性材料,不仅不会让故事显得拖沓、冗长,反而会让故事变得趣味十足。

解释性材料通常用来解释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几个简单的词或者一句简短的话就可以了。此外,它还可用于介绍人物的性格,通常只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其实,解释性材料最重要的作用是描述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处境或者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从而使听众了解问题的紧迫性,并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听众产生代入感”就是通过解释性材料来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喜剧电影就经常利用解释性材料来制造冲突,产生笑料。

在影片《人在囧途》中,挤奶工牛耿一心讨债,因此对个人的财物看得很重。有一次,他带着一大瓶牛奶上飞机,可是按照规定,牛奶是不能被带上飞机的。牛耿性格朴实,生活节俭,自然舍不得将整整一瓶牛奶倒掉,最后只能将牛奶喝掉。

在这个故事中,“挤奶工”“讨债”是对牛耿的身份、职业、目前状况的简单介绍,是一段针对主人公的解释性材料,这就事先设定了该角色的人物形象,同时使得后面“喝牛奶”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并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没有这些解释性材料,后面的故事情节就会显得过于突兀,让人不明就里。

外在趣味与内在趣味相结合,可以使整个故事变得合理且充满趣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趣味性要为故事服务,而不是啰啰唆唆地交代背景。

2.将趣味贯穿故事始终

故事的开篇、过程和结尾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和叙述方法,开篇的目的往往是吸引听众,而过程则需要详细讲明故事情节,结尾一般会阐明自己的意图。故事的3个不同阶段都需要用趣味性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只是需要灵活运用内在趣味性和外在趣味性。

(1)有趣的开篇吸引听众。

要想让故事一开篇就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我们首先要根据情节设想故事的趣味性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一般来说,故事的开篇常常采用以外在趣味为主、内在与外在趣味相结合的综合趣味。之所以以外在趣味为主,是因为外在趣味最大的作用就是激发听众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快速进入故事情节。

虽然解释性材料多数死板、无趣,但是将它们组合放入故事的开篇,能起到很好的吸引听众的作用。通过这些解释性材料,故事的情境展露无遗,同时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2)故事的过程和结尾也要充满趣味。

故事的开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故事的水平,它可以作为判断故事优劣的重要依据。但是,要想吸引人,我们必须将趣味性从开篇一直延续到结尾,解释性材料也要贯穿其中。

故事过程中的解释性材料主要是为了表明情节的关键点,用一些突出的材料完成故事的转折、起伏,同时为故事的结局做铺垫。

故事的结局要有趣味性,解释性材料也不能少。不过,有的故事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戛然而止,以寥寥数笔作为故事的结尾。在这种情况下,解释性材料可能只是一两个点明观点和意图的词语。

解释性材料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故事的趣味性,不管是用于故事的开篇,还是用于过程和结尾,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高情商的人都善于利用解释性材料,将其作为吸引听众的重要方法。

充满未知性、真实性的故事更吸引人

这个世界上不缺故事,但是故事也有好坏之分。一个好故事可以使倾听众看到或者联想到自己身上的某个特点,从而发掘出自己好的一面,暂时收敛自己的阴暗面。有的故事甚至能够改变一些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对别人的缺点或不足视而不见,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坏故事就是具有负能量的故事,将使人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提倡要讲那些好故事。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故事呢?好故事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1.充满未知性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好奇心害死猫。”(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传说中猫有9条命,但是它最终抵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害死了自己。由此可见好奇心的威力有多强大。不可否认,好奇心正是吸引人们去做一件事情的重要诱因。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好奇心定律”的利用不可或缺,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对方成为那只好奇的“猫”。

有的故事你一开口,别人就会让你打住,因为他们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失去了好奇心,自然没兴趣听你讲下去。显然,那些充满未知性、让人难以预测结果的故事更能吸引人。那么,究竟该如何讲述一个充满未知的故事呢?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制造未知:一种方法是制造奇怪事件,另一种方法是有意外转折。

比如这段描述故事的话:“一个9岁的小女孩躺在病床上,她看到疲惫的妈妈趴在自己身边睡着了,就悄悄地从枕头底下拿出了一本魔法书,然后她开始按照书中的描述施魔法,渐渐地,她看到了透明的自己……”这就是一个奇怪的事件,其中充满了诡异和神秘色彩,自然能吸引人们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意外转折则是为了使故事出人意料,给故事增添一丝意想不到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故事过于单调、枯燥。比如,有人这样讲:“那时,我完全没有想到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他不但没有死,而且还做了一件让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听故事的人会完全被这个故事吸引,急着想要听下文。

奇怪、诡异和有转折的事件贴合人们内心想要一窥究竟的欲望,因此,有了奇怪事件和意外转折,故事才能充满神秘色彩,有吸引人的魔力。

2.具有真实性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狄更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真实的生活更具影响力。”实际上,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大多也是来源于现实。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赫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等作品,素材都来自日常生活。电影也是这样,80%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比如《死囚漫步》《辛德勒名单》《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

这些都充分说明,真实的故事是最具吸引力的。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能够加入一些真实的故事,你就能够使对方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即使你的文字和口才并不是那么出色,故事的真实性也能牢牢抓住对方的心。

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故事比较容易实现真实性,而历史故事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历史故事,它的真实性往往体现在视角上,任何历史故事都要从讲述者的视角出发,照亮整个故事。

现在流传的关于武则天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由于其执政期间的高压政策,很多人一提起她,不管是哪个时期、关于哪个方面的故事,都会将她与杀伐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不客观的。武则天的残忍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入宫就有的,而是在长时间的宫廷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将她的童年故事蒙上杀伐之风显然是不正确的。

因此,在讲武则天的故事的时候,最好从一个年轻女孩的立场出发,设想当时的情景,这样讲出的故事才有一定的可信度。

同样,讲其他历史故事的时候,也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主人公的年龄、身份、立场等出发来进行讲述,这样故事才会有一定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