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
5619900000006

第6章 恋爱与性——青春美妙的乐章

恋爱与性心理概述

学生已进人青年中期,性心理发育成熟。随着专业的确定,职业理想趋于现实;随着交往的扩大,择友的标准日趋清晰;随着恋爱与性问题被大众媒体的广泛渲染,以及自身性生理反应的体验,大学对恋爱问题、两性问题反映敏感,也容易由此产生各种困惑或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恋爱与性方面的间题由于涉及其青春发育阶段的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如若在出现问题后未能得到及时咨询或治疗,不仅容易影响其人际交往、干扰学习,也将影响其日后的婚姻与家庭幸福,影响身体健康。在进行大学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咨询时,必须深人了解其形成症状的原因,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治疗。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如男女交往、婚恋等心理问题。在青年期,由于生理方面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发育成熟,萌动了对性的意识和强烈的欲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群,除有着一般青年的性心理发展规律以外,又由于其所处的较特殊的学习环境,较一般的青年性的社会承认要迟,性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性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性生理发育

现实中的“性”的变化虽然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而生理的性,在卵子受精时就已经决定了。在胎内形成的遗传上的生殖器官,出生时男子便有阴茎和皋丸,女子有卵巢和子宫,这种构造上的特征便称之为第一性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腺功能开始明显化,男女生殖器官发育并趋向成熟。与此同时,男女形态上更加“性虽化”。男子身材高大、体格魁梧、喉结突出、单调变低、阴毛、腋毛、胡须出现、开始遗精;女性皮下脂肪增多、乳房变大、音调变高、月经初潮。这种在第一性征影响下产生于青春期的男女身体形态上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又称为副性征。

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是女性、男性性成熟的标志。一般情况下,女性初潮年龄在12岁一15岁之间,男子首次遗精在14岁~16岁之间。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观念的巨大变化,青少年身体发育和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逐渐扩大。由此带来的个人性的适应问题和社会的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性心理的发展与性的生理发展密切相关。性生理发育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障碍或性生理缺陷都会引起性心理发展偏差或对性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一个女青年过胖或乳房太小,一个男青年个矮或生殖器太小,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与担心,导致性心理不适。此外,性生理发育的早迟,也会影响人的性心理状况。比如性成熟早的男孩容易显得自信大胆,性成熟晚的男孩则容易自卑胆怯。而成熟过早的女孩则会感到难为情,不适应。

(二)性的社会文化意义

对人类而言,性的驱力有明显的生理基础,但是它不是由单纯的内分泌激素支配。由出生至性成熟这十多年时间,乃至一生的时间,人类所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使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性行为的满足方式、社会对于性行为的限制以及性行为在整个社会中的意义,随着所在文化的模式而逐步确立。在这种复杂情况中的性,明显地不同于性生理的作用。美国学者希尔高德在其所着《心理学导论》中,将性的动机列在“社会性动机”之列,显示了“性”和社会的紧密关系。

人类的“性”最重要的意义是其社会性。其性心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教育状况、社会的性观念、家庭影响、各种文艺作品等都深刻地制约着性心理的发展。比如婚姻家庭是一般人所认可的满足方式,虽然各个社会的婚姻制度与配偶关系不尽相同,部分人对现有的婚姻方式也很不满意,而且少数人不接受社会这方面规范的限制,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论,婚姻家庭中的“性”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少,所获得的满足感较大,所建立的性关系也较持久。那些和社会规范不相符合行为,则受到大家的消极评价和谴责,被视之为“不道德”、“淫乱”等。而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在性心理表现上会有些差异,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性”的社会意义。

因此,性既是生理的,又是社会的。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状况是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完整统一体现。

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人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每一阶段都会表现出某些典型的发展特征。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行为与该阶段的发展特征相一致,则是性心理适应正常的表现。反之,超前或滞后都易引起性心理行为适应不良。

(一)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

所谓性意识,是指青年对性的理解、态度和体验。性意识是少年和儿童所没有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岁半的孩子通常只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不能解释此种属性;3-4岁的孩子能分辨周围人的性别,但往往只是根据外部特征,如衣着、发式来区分;5-6岁的孩子因游戏的兴趣不同,出现了同性之间紧密联系的倾向,没有异性意识;小学阶段,同性之间结合成封闭状态的小集体、回避异性,但对异性的兴趣在增加,只是因为受着同性伙伴的约束和成人文化的控制而不敢接近异性;到了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异性的意识发生了奥妙的变化,一方面内心关心爱慕异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异性的冷漠、回避或厌恶态度,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往往比同年龄男生在性意识上成熟更早一些,而男性获得某些性感的体验要比女性早。

(二)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青春期的性欲望及其在两性问题上的情感体验,在青年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性本能对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把性欲和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0一1.5岁)婴儿从吮吸、吞咽、咬和发声中得到性的快感和满足,这是本我的表现。

肛欲期(1.5-3岁)幼儿由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幼儿通过排便逐渐体会生物机能的满足,并追求生物机能以外的乐趣,自我开始发展,并逐渐把本我置于控制之下。

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注意男女差别,产生性的好奇心,主要是对外生殖器的注意,超我迅速发展。

潜伏期(6-12岁)在性器期十分活跃的幼儿性欲在此阶段潜伏下去。男女孩分别只与同性为伍,他们都尽量避免性的表现。

生殖期(12-20岁)性的能量重新涌现出来,男女均从与异性的接触中寻求乐趣。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性”的发展和人的心理、人格发展的密切关系。虽然性生理成熟以前与其以后所出现的对性的关心,其行为的意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研究促使人们重视儿童性心理发展、重视幼年性经历对一个人的性心理乃至整个人格发展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赫罗克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的否定期(青春初期)

性的发育带来心理的不安、害羞,甚至产生抵抗发育的心理,对异性疏远。他们对性间题发生兴趣,但与性爱无关,只是好奇心而已。

第二阶段:牛犊恋期(14一16岁)

这一时期,作为对思春期不安定心情的补偿和“性”需要合理化,少年们会对年长者产生倾慕、迷恋或者祟拜运动员、歌星、演员等某方面的明星。此阶段精神共鸣的喜悦超过肉体的接触。男女间由抵触转向好感,逐步愿意和异性在一起。

第三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期(19-19岁)

对年长者的爱逐渐转向自己周围年龄相仿的异性,表现对异性的向往、爱慕,主要交往形式是一伙一伙,还没进人一对一的交往。

第四阶段:浪漫的恋爱期(20岁以后)

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显着减少了,爱集中于自己所追求的异性目标,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愿意和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在一起并且准备结婚。

可见,性意识的萌芽、发展是有阶段的,并且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男女青少年进人各阶段的具体年龄以及发展程度,既因个体的性生理发育状况和性文化接受程度而异,同时也受制于个体整个心理发展的水平。

三、青春期的基本生理特征

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与人格,这一科学诊断已无庸置疑。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与垂体激素共同作用,主宰着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并且影响到青年人的行为、兴趣和整体发育。内分泌腺不能直接构成人格,只是通过某些行为影响人格的发展、成熟。这种影响是同来自环境的因素及个人的行为反应一起作用。

(一)男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特征

青年男子的雄性激素是促进前列腺、精囊、阴茎和第二性发育的物质,由肇丸产生;精子也是由肇丸产生。男子思春期性激素的充分分泌,足能使生殖器官不仅在形态而且在机能上发育,最终获得生殖机能。

因此,青年男子的第一次“遗精”是性成熟的标志。遗精现象是正常的,许多男大学生对遗精无知,产生无谓的焦虑。过于经常地抚摸生殖器无疑是不好的,其刺激会促使性唤醒产生手淫,青年人应迅速以“成人化”态度来对待这种“过渡现象”,而不是对自己的性器官及发育持童年式的好奇。

男性的“第二性征”是指青春期男性所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现的身体内外的一系列变化,如男性喉结突出,肌肉发达,长出胡须,声调变低,体格变高大等,此时男性均开始强烈地自我意识到男女的性别差异和两性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心理体验。

(二)女大学生的青春期生理特征

青年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子宫、输卵管附件及阴道等。

月经的来潮是女性成熟的标志,它是在性激素的影响下,产生周期性子宫R膜表层组织的崩溃,血管破裂,出现流血,月经来潮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周期过程。这时的女性尤其要注意经期卫生。

女生的“第二性征”是乳房发育。乳房的发育标志着女性的性成熟,但并不是说有一个乳房成熟的、大小的绝对指标。由于遗传或内分泌等原因,可以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表现。

女性走向成熟的另一些标志是声音变细而柔韧,音调较高,皮肤细腻,有光泽,女子的体形均匀,富有曲线美,肩窄臀宽等诱人的体态表现。

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使青年男女开始了性意识的觉醒,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这个时期,对于青春期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

四、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

在青春期开始时,少男少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第二性征的出现,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了春情初动的朦胧感觉,把异性的秘密和男女之间的关系也看得很神秘。这就使得他们在与异性的接触或交往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羞涩、伍泥或不自然的感觉,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深虑与异性的接触会引起别人的耻笑或议论,因而出现了“心有相互吸引之力,而行又互相疏远”的现象。如:走路不同行,学习不同桌,开会各一边,活动各结伴等。这种少年男女之间有意识的“隔膜”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这些是在青春初期由于性意识的出现所产生的闭锁性心理状态。

2.异性接近期

在完全进人青年期之后,随着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生活阅历的日趋增加,青少年对异性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性意识的情感体验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异性间的羞涩心理较之前期大大减少,不满足对异性那种朦胧的、隐蔽的、泛泛的好感和爱慕了,而是希望通过与异性交往,有选择地寻找自己倾心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青少年男女结束了“异性疏远期”,代之而来的是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力显着增强,乐意与异性为伍参加活动,喜欢与异性相处,力求成为对异性最有魅力的人。

3.异性爱恋期

进人青年中后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知识面的日益增加,生活视野的日趋扩大,个性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对性爱意识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异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正确的态度,开始各自扮演社会赋予每个性别的特定角色。男青年往往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博得所追求女性的欢心,同时在异性面前尽情表现自己的长处。女青年则在外表上学会打扮自己,吸引异性注意;在性格上变得腼腆、矜持,学会深藏自己的感情。一旦一对青年男女建立了爱情关系,爱情的力量会对他们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五、青春期性心理的表现

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年阶段的性心理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应当提出,在青春期开始产生性心理活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有当这些性心理活动频繁或被个体视为异常时才有可能构成心理困扰。

封建传统观念通常是“谈性色变”,把与性有关的一切视为肮脏下流的东西。一些青年受其影响,容易产生各种性心理困扰,造成心理紧张、烦躁不安、厌恶、苦恼和焦虑。因此,每个青年首先应当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性欲是和人类的生存本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进人青春期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便产生了性欲。在性欲本能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好感和进一步亲近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丑恶的,而是人类生存、延续所必须的,相反没有这种欲望倒是不正常的。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在行为上有以下几中表现。

1.对性知识的追求

青少年由于性成熟而对性知识、生育现象有了探求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这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是有些青少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羞耻、下流的行为,甚至怀着一种“罪恶感”,秘密地探求性知识,这就有可能得到非科学的、不健康的所谓性知识,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道德,改变性无知性愚昧状态,破除性神秘和性好奇观念,为得到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异性的爱慕

歌德曾经说过:“青年男子哪个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青年男女彼此向往、相互爱慕,是青年性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并且,爱慕异性是青少年恋爱成功与婚姻美满的性心理基础。一般来说,男女青年对异性追求的情感特点有所不同。

男青年对爱情往往表现得外露、热烈,显得热情奔放,但稍嫌粗犷。女青年对异性的爱慕情感往往含蓄、深沉,表现为娇媚、自尊,而略显羞涩、被动。

3.性欲望、性冲动与性行为

在青春期,随着性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欲望和性冲动,并伴有相应的性行为表现,如自慰行为、恋爱,甚至是婚前性行为。

青春期的自慰行为,是指在没有异性参与时所进行的满足性欲的活动。青少年中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手淫、性梦、性幻想。

手淫是指用手或工具刺激生殖器官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行为。对男性来说,它伴随着精液的排泄;对女性来说,它使体内呈现性的“缓解”状态。手淫是青少年和未婚成人最普遍的自慰现象。美国着名学者、性科学创始人之一的金赛在20世纪40年代对几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美国有手淫史的男性占92%到97%,女性占55%至68%。波兰、前苏联等国学者的调查也表明,在性成熟期间,大约有93%至96%的健康男性有手淫行为。

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统计,但一些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中至少有一半人有过手淫行为。手淫算不上疾病,也不属于道德败坏。在青少年迅速成熟后,性冲动难以抑制但又没有合法的满足途径时,手淫虽不是一种完美的性满足方式,但却无害于他人,于己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慰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泄能量,缓解性紧张,保持身心平衡、避免性罪错行为的作用。因此,适当的、有节制的手淫对身体无害而有益。1991年6月在荷兰首都召开的第十届性科学大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手淫正了名。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手淫,而是要纠正社会对手淫危害性的过分渲染,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手淫。

性梦是指在睡梦中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它也是青春期性成熟后出现的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据某市1986年对481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约有70%的人经常或有时梦见性活动,且男性多于女性。同时,男女两性的性梦内容和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的性梦常伴有射精,即梦遗。梦中情人多为不认识或仅仅见过面的女性,却很少梦见自己所爱的人,梦中的情景总有几分奇幻、几分恍惚,不是普通的语言所能形容。醒后往往回忆不起梦境的全部细节。对于成熟而未婚的男性来说,性梦是缓解性欲冲动的途径之一,一般多则每周一次,少则每半月或每月一次。但许多例子表明,在婚前求爱期里,性梦特别多,有时甚至一夜三次人梦,大抵白天有拥抱接吻一类的行为,晚上便有性爱的梦境。许多研究发现,性梦的发生与睡眠的姿势以及膀耽中积尿的数量没有什么显着的关系,而与睡前身体上的刺激、心理上的兴奋和情绪上的激发有关,主要和精囊中精液的充积量有关。女性的性梦与男性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未婚女性的性梦往往错落零乱,变化无常,很难有清彻的性梦,即使已婚的女性,能做真正的、清晰的性梦,并伴有a液的分泌,也并不能起泄欲的作用。并且,女性的性梦在觉醒后能够回忆起梦境的内容。有过性梦体验的青少年,不必为自己的经历而焦虑和羞怯,应顺其自然,同时应把主要经历放在学习和工作上,避免过多地接受各种性信息和性干扰。

性幻想是指在某种特定因素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是性冲动的发泄形式之一,是青少年自慰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属于青少年性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青春期由于性成熟使得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十分强烈,但又无法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这样便把自己曾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听到的两性性爱镜头,经过大脑的重新组合、加工编成由自己表演的性过程。当事人既是编导,又是主角,其内容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虚构出自己与任何爱慕的异性在一起,约会、接吻、拥抱、性交。性幻想可以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偶尔也出现性高潮,男性有时还伴有手淫出现。性幻想在人睡前及睡醒后卧床的那段时间,以及在闲暇时出现较多。但如果过分沉溺于其中,可能会成为一种“性变态”,即“白日梦”,给身心带来不良后果。

大学生常见恋爱、性心理困惑调适

一、性冲动障碍

(一)概念及成因

性冲动障碍是指性机能成熟而引起性心理十分活跃,急于寻找性满足对象的强烈性欲望与建立正常恋爱关系需要控制之间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青年学生性机能处于高峰,性能量正值旺盛时期,因此性欲望也特别强烈。但是,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生理行为也是受社会道德约束的,青年大学生又处于求学与就业的准备阶段,是纵容自己的性欲,冒犯社会道德,还是压抑自己的性欲,或寻求替代补偿?这类问题,经常使青年学生陷人内心冲突,体验到焦躁不安。这种心态若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适应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求学与就业准备,更重要的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恋爱与今后的幸福生活。

(二)调适方法

1.认知领悟法。人的性欲冲动发生之后,虽然也希望求得即时满足,当没有满足时会感到不快,但仅仅是不快而已。人的性欲不予以满足,对人的生理却没有什么损伤,譬如有些因宗教信仰而终生禁欲者,并未因其性欲未获得满足而损坏自己的身体。可见,作为生理需要的性欲,并不像饥饿干渴那样,一定要即时满足。也就是说,性欲满足是可以延缓,可以转移,可以替代,甚至是可以“剥夺”的。换言之,性欲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但为了求学和做职业准备,为了培植纯真的爱情,青年学生可以调节和控制它。

2.合理疏导法。对青年学生的性欲,我们主张合理的调节、控制,这不等于主张消极压抑,而是采取积极疏导的方式与态度。如以体育运动方式宣泄,以学业为重来转移,甚至以适度手淫来缓和性冲动引起的紧张等。青年学生若采用自慰行为来灌足性欲,在某种程度上应摆脱“手淫可耻”的错误观念。据调查,未婚男青年中几乎全都有过手淫的经验,而未婚女青年有近一半人体验过手淫。因此,对青年学生的自慰行为不要作道德评价,以免形成妨碍正常恋爱的精神负担。当然,对过度手淫者,应对其进行深人的咨询与治疗。

3.异性交往脱敏法。许多研究表明,青年男女之间愈是壁垒分明,愈容易产生对异性的渴望,愈容易形成对异性的神R感,以及当异性出现在面前时,愈容易产生紧张、想人非非,甚至性冲动行为等反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正常恋爱,极易导致恋爱失败。因此,应鼓励男女青年学生正常地交往,以减弱异性敏感度。

4.预防性诱惑。由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色情刺激(包括语言文字),都引起条件反射性的性欲冲动,因此青年学生应在恋爱过程中自觉抵制那些富有性挑逗、性刺激的东西对自己的诱惑,阅读格调高尚、情趣健康的书报,收看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电影和电视等,这样做可预防性冲动或避免性冲动。

二、性嫉妒

(一)性嫉妒的概念及成因

性嫉妒是一种容不得所爱之人和其他异性交往、自私专横的情感倾向。它的心理基础是爱情的占有欲,而且是一种偏离常态的占有欲。自古以来,爱情和嫉妒恰似一对双胞胎,往往是爱之愈深嫉妒愈深。两个根本没有爱情的人,是不会有性嫉妒的。正如卡尔德隆所言:“没有醋意的爱情就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嫉妒具有促进爱情产生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性嫉妒偏离常态者而言,这种心理倾向及行为表现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甚至可以毁掉爱情乃至生命。这种性嫉妒的实质就是一种变态心理,其临床表现是怀疑所爱之人与别人相好或别人对所爱之人“图谋不轨”,害怕自己得不到所爱之人的真情,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屡屡设防,甚至盘问、监视、拷打(或杀害)所爱之人,一见到所爱之人与别的异性在一起,内心就极度痛苦,独占欲望异常强烈。

(二)调适方法

为了防止由于性嫉妒而出现严重后果,一般认为应对有强烈性嫉妒的青年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以助其保持健康的恋爱心态。首先,调整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认知决定人的反应程度。如果不把恋爱对象视为自己的物品,而是作为平等、自由、自主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就不会有偏离常态的心理反应;如果把对方作为衣物看待,就会有剥夺其正常活动与交往权利的心态与行为。因此,性嫉妒者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才能做到善解人意,并得到真正的爱情。其次,应注意鉴别个体是真正的性嫉妒者,还是性嫉妒妄想者。前者进行一般的认知领悟调活即可,而后者则须拼行咨询与治疗。

三、纯情错觉

(一)纯情错觉的概念及成因

纯情错觉是指恋爱者对爱情生活的不正确的知觉。它是恋爱者对爱情生活的一种主观审美感受。这种人常常困惑于性爱与情爱之间,而且对性爱持排斥态度,对情爱持向往态度。它所反映的是过分精神化的爱情生活。这是一种歪曲了的主观感知,属于认知错觉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恋爱者的爱情认识和态度上。一般来讲,纯情错觉十分矛盾:一方面认为恋爱是美好的,并十分向往浪漫、高雅的精神生活;而另一方面又排斥或恐惧两性的适当接触。在他们的观念里,美好的爱情生活只限于浪漫、高雅的精神状态,一切性爱的东西,哪怕是适当接触都是“低级下流”。纯情错觉的形成主要来自于错误的教育和暗示,使受教育者在意识里将情爱与性爱完全割裂开来,便产生了爱情是纯情交流的错误认知。

(二)调适方法

对于纯情错觉者,应采用认知领悟法,根据其所述情况给予知识性、经验性解释及分析,使其达到一定的领悟水平。然后,让来访者与不合理的信念(情爱是纯洁、高尚、美好的,而性爱是低级、下流、丑恶的)展开自我辩论。这样促使来访者自我调适以前的想法及行为,使纯情错觉症状消失。

四、憎恶异性

(一)憎恶异性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憎恶异性是指对所有异性都怀有一种敌意、戒备、憎恨和厌恶的情绪。这是一种典型的泛化的不健康的人际心理。它构成了对异性无礼且不满的心理基础,它经常隐藏在一种表面过分钦佩或赞美背后,但有时又通过讽刺、挖苦甚至攻击异性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严重的异性交往障碍,它对青年学生正常生活的适应,特别是初期恋爱过程中的真情投人,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作用。

憎恶异性者多表现为性格内向、胆小、退缩、不善社交、固执、情绪紧张、抑郁等。对异性缺乏信心、难有好感、处处不适,而且内心充满了憎恨和厌恶,多有同性恋倾向。导致憎恶异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或学会与异性亲近,或从周围(包括父母在内)异性那里得到的是屈辱,在其心灵留下过对异性恐惧的烙印,同时还得到过强化成为固定性的观念,并埋藏在潜意识之中。因此,憎恶异性者把否定态度特别指向异性,有其特殊的心理动力学的原因,他们是为防御并反对自己与异性发生心理相容而作出的变态反应过程。

(二)调适方法

首先采用认知领悟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自觉地去客观地观察异性,并逐步了解异性和分析异性的个别差异,为摆脱对异性的憎恶情绪而培养一点心理性基础。然后采用精神分析法,发掘患者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致病的情节,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使其有所知觉,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结构,从而消除对异性的憎恶情绪。此外,还可采用行为矫治法,加强模仿学习和角色扮演,促进自律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可达到控制敌对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可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怎样与异性相处。

五、过分恋父母

(一)过分恋父母的概念及成因

所谓过分恋父母是指在异性情感表现上过分依恋其父母的不良心态。这种对父母的过分依恋,实际是心理上还没有断乳的表现,也是人格发展幼稚的明证。依恋父母者常以儿童状态去适应现实社会,与异性相处就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过分恋父母者同父母以外的人(特别是异性)很难有深人的感情交流。

这种即使进人“恋爱”状态,也很难培植出真正的稳定的爱情。

一般而言,产生过分恋父母的亲密关系,脱离父母有三个原因。

①人们最初的安全感来自同父母的亲密关系,脱离父母就意味着独立,而独立总会有一种孤单感和焦虑;②人在一生中最初接触的异性是自己的父母,儿童或青少年如果还不能从依恋异性亲转为模仿同性亲,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儿童化过分依恋父母亲,即使以后成人亦如此;③父母之间感情交流很少,母亲通过过分爱儿子来填补这种不满,而父亲借助爱女儿来排遣寂寞。这样,就造成了青年学生有些人的恋父母情绪。这种不良心态不仅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恋爱有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今后正常的家庭与婚姻生活。

(二)调适方法

以心理分析为主,行为矫治为辅。首先以来访者心理年龄特征与行为表现不相称为辅导,分析其潜意识内的矛盾冲突或过分依恋情绪的实质,并通过自我领悟来纠正或消除,逐步建立正确与健康的人格结构,实现彻底的心理断乳。另外,辅以行为矫治策略,可进行有步骤的社会适应性训练,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和沟通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可以助其逐步摆脱对父或母的过分依恋。

六、性自卑

(一)性自卑的概念及成因

性自卑是指因自身生理缺陷或心理创伤或社会条件不如对方等因素而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萎缩。性自卑者常常感到自己配不上对方,甚至还有严重的负疚感、罪恶感和不安感。那些在恋爱过程中有强烈性自卑的人,往往是由于本人有严重的生理障碍;或者是有过特别严酷的经历,常常促使个体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的状态作比较并因此而苦恼,产生负疚感和罪恶感,且不断受后悔念头的责备与折磨;或者是为对方条件与自己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而苦恼。这种与自己本身的痛苦搏斗,把恋爱关系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关系,实际是人格发展不成熟的具体表现。

(二)调适方法

1.共鸣性理解调适。实践证明,性自卑要靠别人来治愈是很困难的。仅仅向怀有自卑感的人说明自卑的性质及其对策,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患者往往认为这些方法自己都知道,而且曾试过,结果并不理想。他们甚至还会认为心理辅导员不理解他们,所以才讲出如此不中听的方法来。若对他们表示同情,只能使他们越发感到自卑。任何同情与怜悯都是以居高临下之势来看待对方,这种态度将会置被同情者于困境,甚至会加速其走上自绝之路。因此,对性自卑者,与其去说服对方,讲授对策,表示同情,解释其心理并给予评价倒不如对他的苦恼表示同感和理解。当对方怀有自卑感时,要耐心地倾听其诉说,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跟他一起思考,帮他分忧解愁。特别是对有性自卑的人,有时即便不能帮他找到对策也无妨,只要能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他也就满足这种共鸣性理解调适法。

2.集体心理调适法。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流行着一种有效调适方法,即把怀有同样苦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诉衷肠,互倒苦水,相互慰藉。这种方法叫集体心理调适法,又称自救心理疗法。性自卑者往往哀叹自己的不幸,此时若有同类出现,并讲诉他的苦恼、焦虑和不安,就会让其意识到:世间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幸,自己的不幸并不比他人更不幸,自己的不幸实际上是自己对生活的过分苛求、过分关注的结果。如此,自卑感自然就会消失。

七、自恋障碍

(一)自恋障碍的概念及成因

自恋是指一个人在自我刺激或自我兴奋中寻求快感,而不需要旁人在场供给任何刺激,同时他的性格指向只能是他自己。

自恋一词是奈克于1899年开始采用的。它原来是一个临床术语,是指“一种人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有性关系的对象的身体一样。”自恋障碍是人格发展幼稚的一种表现,程度严重者就是心理变态。自恋障碍的实质是个体害怕现实生活的一种内化反应,是一种情感生活适应障碍。自恋者以自己的身体为对象,常沉醉于自我性想像之中,常欣赏、倾慕、崇拜、抚摸、亲吻和迷恋自己的身体。这种自恋不仅表现在对自己身体的爱慕,而且还希望占有并臣服于整个自我。自恋现象虽然在婴儿期就已存在,但进人成年期就应完成由自恋向他恋的转移。人格成熟者会使自恋升华为他恋,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而人格幼稚者则可能会将自恋保持下去,并且得到自我强化,使自己成为孤独者。

有这种人格倾向的青年学生,是失恋综合征的主观因素。

(二)调适方法

对失恋综合征的调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采用认知领悟和共鸣性理解法。此法可减弱患者的失恋苦恼,并可以冷静分析失恋原因与失恋挫折对个体的危害性,以及必须战胜失恋痛苦的重要性。让患者明白,人的理智可以战胜感情,失恋痛苦只有纳人理智的轨道,才能真正消除其失恋心理障碍。

2.适度宣泄不良情绪。适度宣泄可促进理智状态的恢复。

失恋后,过分压抑自己的苦恼、烦心、怨恨不利于心理健康。只有让压抑的负情绪宣泄出来,才能释放紧张促使心理平衡。宣泄方式较多,大学生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有倾诉法、体育疗法、书写法等。

3.环境转移法。失恋的感情创伤是很痛苦的,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常常含有触发,故失恋之后若能换个环境,即暂离或离开产生恋爱或导致失恋的环境,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中如潜心于学业,将有利于对失恋痛苦的调适。

八、性认知偏差与性冲动困扰

1.性认知方面的偏差

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社会性愚昧和谈“性”色变的保守观念的影响,又未受到系统、正规的性科学教育,不少大学生对“性”持有不正确的认知,把性看成是下流的、肮脏的、难以启齿的、污秽的、衷读的、低级的、见不得人的东西。这种性认知往往导致性情感、性态度的过敏、禁忌、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为焦虑、烦躁、厌恶以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

一部分性困扰严重的同学,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同学(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常陷人焦虑、困感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学习、社会活动等,甚至会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这样一种性认知、性情感、性态度的偏差,既是一种不健康性心理的表现,也是引起一系列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也有极少数大学生过于强调性的生物性,信奉西方的“性自由”,把“性解放”视为终极的人性,从而在行为上随便、放纵,甚至不择手段获取性的满足,这同样是一种性适应不良。

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表现。鲁迅曾经说过:“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产生后裔,继续了生命,所以……性欲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性知识,应该具有与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吻合的性知识水平和性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认识性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性观念、性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性禁忌和性欲放纵都是有害于身心健康,有悖于人性的。

2.性冲动的困扰

性冲动是男女大学生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但是大学生容易产生性冲动困扰,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行为上不知如何缓解性的冲动,或者不少大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的性欲望、性冲动。有学者在对杭州、福州等地319名不同年级的理工医文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平时有性冲动的占87写(其中男生占96.3%,女生68.7%),但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羞愧的占36%,自责的33%,苦恼的2600,困惑的22%,厌恶的17%,恐惧的12%(每人可多项选择)。大学生常常处在这样的深刻矛盾中:

一方面是性的自然欲求,对异性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又是对性的否定、批判和压抑。这种矛盾使大学生既躁动不安又迷惑不解、痛苦不堪。

产生性意识困扰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人为地压抑自己的性的要求。适度的性压抑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性心理成熟度的一个反映,然而严重的压抑则有害于身心。有的大学生过度强迫自己回避性的需求或不去想与“性”有关的内容,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矛盾的状态。这种性压抑往往导致性欲发生畸变,造成心理失调。受压抑的性能量可能退化、执着、隐伏,可能成为以后发生性病态,性倒错,甚至精神病的诱因。这是一种病态的压抑,有害于身心健康。

有的学生为缓解性冲动的困扰,采用性自慰行为来宣泄性的欲望。但是由于对手淫存在不正确的看法,或对手淫存在强烈的罪恶感,或过度手淫而影响了身心健康。

3.手淫的罪恶感

手淫是指用人为的方法(如手或物等)刺激自己的生殖器以取得性快感,手淫又称性自慰行为。男青年几乎或多或少都有过手淫,女性手淫比例相对较少。

手淫是一种性冲动的发泄方式,一种性的补偿行为。但是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对手淫持有不正当的态度和情感。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手淫有伤身体,会导致阳疾、早泄,影响性功能;有的大学生认为手淫难为情、下流,甚至有罪恶感,因为“手淫有害”观念的影响,手淫成了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性心理问题之一。

事实上,适度手淫并不会带来害处。美国着名性医学权威玛斯特斯和约翰逊博士根据实验,证实了手淫与标准的性交对身体的影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适度手淫不影响性功能,也不影响未来的生育功能。手淫的危害不在于手淫本身,而在于对手淫的担忧、恐惧羞愧和罪恶感。“手淫有害”的思想使手淫的大学生容易悔恨、焦虑、自责、担忧。在这种负罪感压力下,许多大学生不敢抬头做人,使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但是,手淫无罪无害,并不意味着手淫必须的,更不是说手淫可无度。“纵欲伤身”,过度手淫对身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六响。如对生殖器的过度刺激可能会习惯性地形成局部的感觉麻痹,使少数人性唤起难度增大。手淫的方法对性功能也有影响。

有一男大学生在手淫负罪感心理的影响下,总想尽快完成射精过程,因而使用高强度摩擦阴茎的办法,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射精。结果是可能由于阴茎润滑不好,导致细嫩的阴茎包皮受损,也可能形成快速射精习惯,对未来正常性生活造成障碍。

怎样对待手淫?首先,大学生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手淫是“标准的性行为的一种”,只要适度,对人体健康并无害处。一般讲,手淫后自觉有欣慰感,体力充沛精神愉快,工作、学习不受影响,这就是适度的表现。反之,如果不管时间和体力情况,不断追求手淫的心理感受,常感疲劳,影响了学习、工作精绪、健康则为过度。

第二,平时不穿紧身内裤,经常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等外部因素对阴茎的摩擦,在睡前不看或少看与性有关的书刊和影视节目,避免形成性兴奋,产生手淫欲望。

第三,努力塑造开朗个性,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广泛兴趣,培养自己关注集体、关注他人,从而减少自我关注,可减少手淫。

第四,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充沛的精力得到有益释放。时间有规律,养成晨起锻炼习惯,不贪床恋床,对防止每天清晨男性特有的阴茎晨间勃起或快速人睡有极好的影响。

总之,对待手淫“不以好奇心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惧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之后就不再担心”。持此之见,顺其自然之道,自当无忧。

九、遗精恐惧与月经期烦恼

1.遗精恐惧

遗精是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一种生理现象。男孩子首次遗精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到18-20岁精子制造达到高峰,就是所谓的“精满则自溢”。

不少大学生对遗精有不正确地认知和心理反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遗精会失去身体的精华、伤了“元气”、产生“肾亏”。因而一有遗精,便感到不安、苦恼困惑、羞愧、厌恶、恐惧等。这种不良心态和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易产生不良后果。有个别人甚至因对遗精的恐惧和烦恼而切断阴茎或轻生。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遗精现象,顺其自然。当代医学认为,遗精没有规律,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讲,年轻健康的未婚男子一个月遗精4-5次是常有的事,有些人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都不发生遗精,也很正常。一旦发生遗精,要及时清洗内裤、床单和性器官,以保持卫生。平时可在床头准备些卫生纸或小毛巾,以备“应急”使用;睡前不看色情书刊、录像,避免穿太紧的内裤,盖太重的被子。最重要的是应多参加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兴趣,减少或转移性的刺激。如果遗精过于频繁,一夜数次或一有性冲动甚至无性冲动精液即外流,就应去医院检查;如果生殖器官明显异常,从来没有遗精也是异常现象,应及时找泌尿科医生诊治。

2.月经期烦恼

月经的来潮是女子进人青春期的标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的女大学生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月经不干净”,“见不得人”,对来月经有一种厌恶排斥心理,把来月经称“倒霉”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

月经虽是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因为经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经期全身及生殖器官局部的防御机能均会发生暂时的减退,所以月经期间人体容易疲劳、容易受凉感冒。同时,由于部分女同学对月经本身产生的害羞、厌恶、恐慌的情绪,以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烦躁、抑郁等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月经紊乱,恶性情绪甚至会导致痛经、闭经。因此女大学生经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间题。

首先,要了解自己经期的规律和特征,提前预备经期用具,同时对自己情绪上的不稳定有心理准备,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第二,注意心情愉快。经期不要参加过于激烈和容易疲劳的活动。可从事一些令自己高兴又运动量不大的活动,如听音乐、会朋友等。

第三,避免不良暗示。有的女生每次在来月经之前,就担心有严重的身心反应,这种期待性焦虑不安导致或加重不舒服的感觉。例如有的女生担心自己经期睡不好、全身无力,结果果真如此,这都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能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就可有效地改善经期的情绪。

月经虽然不是病,可经期的女性其身心都像半个病人,娇弱善感,因此在各方面都要格外注意。

十、性特征过虑与性行为失当

1.性特征过滤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关注与自己性别相关的体形特征。男同学希望自己魁梧高大,英俊潇洒;女同学希望自己苗条美丽。

如果男生觉得自己矮小、瘦弱、丑陋,就会感到自卑;女生为自己长相平凡、太胖等,就会感到苦恼。有的男女大学生对自己生殖器发育状况,乳房大小十分关注和担忧。个别同学过于在意自己的外形特征,若遇到被拒绝、被岐视或恋爱挫折,有可能走上自杀轻生道路。

此外,很多大学生也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与性别角色相吻合而忧虑。有的男同学自认为或被他人认为缺乏男子汉气质,说话、处事、行为比较女性化,内心产生不安、焦虑。有的男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故作深沉或表现出大胆、粗鲁的行为,甚至打架、冒险,产生“过度补偿”效应;有的女同学则觉得自己不够温柔、细致,于“贤妻良母”和“女强人”之间难以选择,引起心理困扰。

还有一少部分同学担心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个别同学对、自己性功能疑神疑鬼,极个别同学由于对自己性功能的忧虑和怀疑,引起性心理严重适应不良,而以自杀作为解脱。

以上这些对性或性别角色的焦虑常常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性教育、性咨询机构的帮助来消除、适应和改善。大学生关注自身是积极的,但是应该有正确的审美标准和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生我材必有用”,接受自己,扬长避短,再求发展。如果对自身的性生理或性心理有疑虑,就及时寻求咨询和帮助。

2.性行为失当

大学生性行为失当主要指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情况下突然发生;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青年学生大多在双方自愿而又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三是反复性,一旦防线冲破,便可能多次反复发生。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常为社会、家庭和道德所不容,容易引起心理困扰,不仅有认识、观念上的困惑与自我矛盾,还可能带来更大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有少数女大学生因对婚前怀孕的恐惧、紧张、后悔、屈辱、担忧,最终走上自绝道路。

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呢?从青年个人发展、道德纯洁和身心健康来考虑,婚前性行为是不能提倡的。大学生异性交往、恋爱时就应严肃对待这个间题把握交往的分寸和热度。如果一旦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应该正确对待,“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事情发生了,不要枉自悔恨、自暴自弃,或互相埋怨、自寻绝路。

要同自己的异性朋友相互理解,相互约束,把这种关系建立在爱情和事业的基础上,调整心态,发奋学习,共同努力,使之更加巩固发展。

十一、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变态是指在寻求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其性欲满足的行为违反社会习俗。性变态又称“性歪曲”或“性精神病”。性变态的初发年龄多在青春期,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大学校园中,也存在不少性变态现象。大学生性变态使其内心充满压力,而且由于性变态行为不易克服,常使他们处在激烈的心理冲突中。有的大学生迈人成年以后即便克服了性变态行为,但这一阶段的异常行为却终生难忘,成为他们一生的心理负担。另外,性变态行为常常自伤并且伤害他人,对己、对人、对社会都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法律。因此,大学生认识、防范性变态行为也是其性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

(一)异装癖。异装癖者通过穿异性服装获得性的满足。此类病态患者男生较多见,喜着女装,喜购女性用品。但有的人穿异装,并不产生性刺激,只是体验某种舒服感,或觉得只有这样才适合自己的内在人格。

(二)恋物癖。恋物癖者通过接触异性穿戴或配戴的物品,达到性的兴奋和满足,此类患者多见于男性。他们收藏女性的内衣、内裤、胸罩、头巾、丝袜等直接接触女性身体的、具有特殊气味或摸起来有特殊感觉的物品。恋物癖者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采用偷窃手段来获得。因此常常受到处罚,有的被开除学籍。有的恋物癖大学生平时品行良好,无流氓行为,因此他们和流氓罪犯、偷窃罪犯不同;患者发作前有明显的紧张性、焦虑性冲动,失去自控能力,事情过后有强烈的自责、悔恨以及改过的心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恋物癖行为有可能得到治疗。

(三)暴露癖。暴露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性变态心理,也是大学生性犯罪中最普通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男生。他们常常出没于昏暗的街道、校园的僻静处,当遇到女性时解衣暴露生殖器,或当异性面前手淫,从女性的恐慌害怕或惊叫厌恶的反应中获得性欲的满足。这种人一般不会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暴露癖的受害者一般是女性。她们没有经验,受到惊吓后,留下恐慌和厌恶,可能影响他们对男性的看法以及未来的婚姻生活。如果女大学生能正确认识暴露癖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过度反应,使其自觉无趣、无地自容,就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四)窥淫癖。窥淫癖是指以窥视异性的裸体或性生活获得性快感或性满足的行为,常见于男性。窥淫癖者常常在夜晚潜于窗外或站于高台之上(阳台、树权上)偷看女子洗澡、他人的夫妻性生活或窥视女厕所。发生时一般头脑理智,但很难控制自己。如果要改正,需要极强的自控能力。

此外,性变态还有恋兽癖、恋童癖、性虐待狂、性受虐狂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变态讳莫如深,视其为道德品行间题,用舆论和法律手段去制裁。实际上,性变态是心理异常,属性心理卫生范畴,但是作为每个大学都应该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去帮助性变态者,净化性的环境。

常见的恋爱、性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镜头一

季某,男,21岁,工科院校三年级学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在二年级时,逐渐喜欢上同年级一个漂亮女生,而且认为对方也喜欢他,天天有意无意地注意她。但当他提出与对方进一步发展关系,并频频相对时,却遭到婉言拒绝,感到非常痛苦。因此,有时产生幻觉,觉得她也喜欢自已。于是更频繁地纠缠该女生,一天早上刚上课,他忽然从后面楼抱该女生,对方大叫,并打了他一巴掌。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兴奋。

据季某家长介绍,他从小就自卑、羞怯,在自知其貌不扬,个子矮小时,就更觉低人一等,遇享固执。季某父亲也有间隙性精神分裂症状。

分析诊断

经过进一步观察了解,发现季某具有一系列不良症状:

(一)智力水平倒退,记忆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

(二)情绪呈现明显的抑郁特征,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以前他喜欢音乐、集邮、体育、新闻、旅游等,现在兴趣锐退,和过去判若两人。

(三)自卑心理严重,过分敏感。在许多人面前,特别在追求的女生面前唯唯诺诺,自惭形秽,难以自我悦纳。认为老师对他上课时咳嗽、揩鼻涕反感,认为同学都在欺负他。

(四)言谈举止严重失态,经常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自言自语或独自发呆,与他人谈话时絮絮叨叨,语无伦次,还大量抽烟。

经咨询员和精神科医生会诊,认为季某是由恋爱单相思受挫引起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状表现为:木僵状态、活动减少、语言刻板、动作呆滞、违拗等;联想松散,谈话缺乏中心思想,内容缺乏逻辑联系,思维零乱;意志活动减退,对外界缺乏兴趣,不愿与人接触,生活懒散;多产生言语性幻觉,总觉得别人在评论、讥讽、命令、谩骂自己。这和季某的症状几乎完全一致。

分析造成季某病态的原因可以有多方面,但主要有三点:①缺少正确的恋爱观指导。季某追求的女生外在条件较出众,但两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没有。这就是说缺乏对真正爱情的基本了解和把握。也不清楚如何正确赢得爱情,只是一味地单相思。

而且把恋爱、爱情看得过重,似乎恋爱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②自卑、敏感、固执等个性缺陷。例如,女方接受季某某一张圣诞卡,他就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有意,执意要经常交往,容易感情用事。这些个性缺陷常常成为严重心理障碍的个性心理基础。

③家庭遗传病史的生理影响。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病人亲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得多,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有人统计,父母一方患有此病,其子女有16写的患病率。因此,季某的病态可能与家庭遗传病史的生理影响有关。

治疗过程

由于季某已经由恋爱受挫发展到精神疾病。在咨询治疗中,首先使用药物疗法。季某处于某种理智和情感、理想与现实、意志与行为相分离的状态,就好像人进人睡梦中,药物治疗的作用就是先把他唤醒,然后再进行心理咨询,这样他才听得进去。其次,主要使用认知疗法。使季某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怎样赢得爱情等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大学生理智上做到这一点是不太难的,关键在于联系实际,用理智战胜感情。当季某承认爱情应以相互了解为前提,以共同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时,咨询员进一步诱导他分析自己,“对对方到底了解多少”,“爱对方什么”,“如何肯定对方喜欢自己”等问题。他逐渐承认自己的感情是重外表、轻内在。咨询员接着用他的优点鼓励他,相信他既然明白了道理和实际情况,这次一定能把握自己、战胜自己。与此同时,也使用了行为疗法。一是受厌恶疗法的启示,咨询员说明每个人都可以一分为二,那名女生也有缺点,帮助他克服不良的“光环效应”。让他在想到、见到该女生时,不将她神化。二是使用“精神转移法”。季某兴趣广泛,咨询者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如党课学习小组、市场直销等。并在他取得一些成绩、进步时,及时肯定他,使他克服自卑,看到生活丰富、快乐的一面,淡忘恋爱受挫的影响。三是在季某基本恢复正常后,采用一些放松方法,来稳定由习惯性心理紧张引起的消极情绪。

治疗效果与总结

季某的心理咨询治疗持续了半年。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得到完全恢复,和该女生基本保持正常的同学关系,期末考试也全部通过。

对类似案例,我认为首先要注意预防,指导同学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同时对个别有遗传病史和明显个性缺陷的同学予以特别关照。其次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尽量避免由一般心理障碍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疾病。第三,把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对此类心理障碍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大学生自己或其朋友陷人“单相思”的境界中,应学会帮助自己和他人及时摆脱。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爱是人生正当的权利和要求。

任何一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爱情是一杯美酒”,的确,那是依靠相互感情的交流、碰撞得来的,任何强求,靠勉强得来的爱情是靠不住的,也不会幸福。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要在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上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性。要充分认识到爱情虽然是人生内容的重要部分,但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应服从于事业,促进事业的发展。它不是人生中惟一因素,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生意义。作为大学生,更应以学习为重,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爱情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如果靠一厢情愿、纠缠不休来追求爱慕对象,那么,就失去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因此,要学会正确把握爱情,在感情的投人与付出上要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减少因为错误认知所带来的烦恼。

其次,学会情感转移。之所以有许多“单相思”者无法从痛苦中摆脱,那是由于他们不能够果断地处理这种失落的情感,把一段不成熟的感情看作生活的全部,看作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当你意识到对方对你确无此意时,应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学会寻找生活中其他闪光点,将注意力尽快转移到别的事物当中去。其实,在人生中,值得追求的事业太多,实现自己的价值机会也很多,关键看自己能否准确把握。居里夫人,也是面对强烈的感情挫折带着不服输的劲头成功地创作了“居里实验室”,投身于物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情感转移的典型范例。大学生活中,对知识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对生活的热爱,都可以为你提供更广泛的发展领域。美好的爱情如果建立在事业的基础上,将更加甜蜜。因此,作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更多地充实自己,当整体素质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自然会有异性倾慕于你。

第三,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当你面对对方的拒绝而不能自拔时,应当理智地选择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正如一杯好酒,越品越香,失恋也如一颗橄榄,越嚼越涩。独自品尝失恋的痛苦,将它细细咀嚼那是对自己身心施加的刑罚。你的亲人和好友是不会介意替你分担忧愁的,他们会帮助你分析失恋的原因和你认知上的偏差,会帮助你重新树立自信心,会为你健康地发展出谋划策。所以,尽量把痛苦释放出来,通过向亲朋好友诉说的方式淡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当然,周围可以帮助你的朋友还很多,比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交流,与心理健康协会的成员共同探讨等等,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

从“单相思”的漩涡中走出来,切不可采取消极的办法:

第一,不能把情感拼命压在心底。有些同学恋爱不成,又怕别人知道,认为是丢了面子,便将痛苦的情感拼命压在心头。变得沉默、消极,不与他人交往。终日一人独自回忆事情的经过痴想对方能够回心转意,不接受事实。时间长了,会引起恶性窃环。

第二,不可自暴自弃。因失恋而自暴自弃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很多,有些人会通过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有些人会通过伤害别人来达到心理平衡。更多的同学会一a不振,认为生活失去了光明,不积极进取,任凭发展,结果影响了一生的前程,这是很不值得的。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世界上最能信赖的人是自我,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耐受力、勇气、智慧的人才是心理健全的人。他还认为由这些品质所确立的自我,是稳定的爱情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持久地爱别人。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所爱慕的对象对你毫无此意时,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理智地去接受。只要你重新振作,只要你热烈地追求生活,就一定会找到真正的知己。

点评

由求偶受挫引起的心理挫折导致紧张型神经症,不仅自己倍受折磨,也会因失控的行为伤害他人。

被所倾慕的人拒绝自己的感情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却不是罕见的事。一般人会用理智控制感情,冷静处理,或在经受短时间痛苦之后,很快平静下来。

有个性缺陷者则不同,由于自卑、敏感、执拗,遇到类似情况却可能诱发为心理疾病。如果亲属有患此类病症者,由于遗传因素,更易诱发心理疾病。这尤应引起心理咨询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的重视。

本案例治疗过程中,除了用认识领悟疗法,配以药物疗法,使治疗收到效果。

当然,对由恋爱受挫引起心理疾病的来询者,应慎用厌恶疗法。这是因为①需保护被倾慕者声誉;②防止引向另一极端:对异性弱点的泛化,妨碍以后的健康恋爱。

镜头二

小叶,是宿舍八位女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姑娘。随着大学时间的推移,小叶发现舍友们都陆续地找到了男朋友,并在迅速地发展着。原来总想自己年龄偏小,决定不在大学里找朋友的她,逐渐转变了观点,认为别人都有男朋友,自己要是没有异性朋友,那是多么的孤独,面子上似乎也说不过去。可周围的男生总把她当成妹妹一样看待,从来没有人对她表白过。渐渐地,小叶把交结男朋友纳入了计划,于是把周末时间几乎全花在了舞厅里,并想方设法接近一些男孩子。终于,不久以后,小叶和其他系的一位男孩子很快熟悉并出双入对。当别人问到她以后如何处理感情问题时,小叶很爽快地回答:“我可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算一步,总之,大学里找个人陪着就好。”

针对小叶的这种心理我们对小叶进行了帮助和治疗。

分析诊断

散文学家把爱情比做一杯美酒,在开盖畅饮之前,你可能已沉醉于美妙的遐想之中。你有强烈的想喝下去的欲望,你的冲动意味着你将承担某种责任。刚迈人大学校门的男女青年,常会不由自主地跌人爱河。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产生的。虽然有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但这种爱情是浮在水上的浮萍,很容易划向彼岸。

大学生中也有很轻率的爱情,仅仅是通过跳一次舞、在图书馆偶尔撞过几面便发展成手拉手的恋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由于远离家乡,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怀念过去的时光,为此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感觉缺少温暖的环境和可以倾诉心声的挚友,因此,他把眼光转向异性,想通过恋爱来寻求精神寄托。他们没有为今后的可能作出考虑;没有为对方的前途作出考虑;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真的很爱对方?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竟然有不少同学是因为周围的同学一旦谈了恋爱,或周围同学劝说其谈恋爱,自己便深受影响,开始寻找恋爱目标。

这就是恋爱中的“从众心理”。像上例中的小叶便是由于从众的心理而掉人了爱情的漩涡。的确,大学生中有些同学本来没有谈恋爱的需要,但受了其他同学的影响,便会萌发谈恋爱的念头。实际生活中,常常有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也跟着怎么评价,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这种心理状态,就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个相距只有几步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技师同样的价格,如果甲摊有一些人在排队购买,乙摊一时无人光顾,这时来两个顾客往往也挤到甲摊而不去乙摊。

他们的心理是:甲摊的顾客多,一定因为甲摊的货色比乙摊好。

又如百货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些人经过这里,往往不弄清楚在卖什么东西,先排个队、占个位置再说。他们的心理是:那么多人抢着买,一定是便宜货!生活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大礼堂开会,如果前几排有人回头向后面张望,于是后面那些排的人会产生连锁反应,也纷纷地向后张望,其实后面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再如社会时尚问题和“从众心理”也有密切关系,一种衣服、一种发式、某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对此缺乏“从众心理”,就流行不起来。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从众心理”也有明显的表现。前面所述的那个小叶,就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别人都有男朋友,自己要是没有异性朋友陪着,那是多么地孤独,面子上似乎也说不过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从众心理”呢?第一,因为对这件事心中无底,小叶年龄偏小,对午爱情认识模糊,更不知应如何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第二,认为这是关“面子”的问题,小叶认为别人都找了男朋友,自己没有,面子上说不过去。在大学中,很多女生认为“被爱是幸福”,找不到恋人则是自己“无能”或缺乏魅力。第三,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听听这个人怎么讲,看看那个人怎么做,心就乱了,就被这种主张牵着鼻子跑。

治疗过程

针对这种社会心理,主要采用认知疗法,让小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对在婚姻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应该说,怀有这种“从众心理”来寻求爱情的同学在感情上是残缺的,多多少少带有恋爱动机不良的色彩。他们可能只是追求一种相依相偎的形式,追求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恋爱的表现很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在大学生的交往、恋爱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恋爱关系不稳固。由于志在追求爱情,所以难免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只注重表面的形式,缺乏相互的审视。由于怀有从众心态的同学在相互交往中会以试探的方式进行,抱有相互靠近的心理,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某些不足。比如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活习惯的掩饰,刻意达到一种表面上的完美。经过短暂交往就很快确立恋爱关系的同学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对对方的了解是片面的。二是容易造成形迹太密。抱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想隐瞒他们在同学面前的恋爱关系,故出双人对,卿卿我我,把关系搞得十分密切。

这样势必带来大量的时间浪费,严重地影响了学业。造成精力分散,同时冷落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有人说,爱情是座火山,但这座火山起初是微睡的,只有让它慢慢苏醒,才能体会到它的美丽、壮观。所以,作为大学生,要妥善把握好爱情的尺度,慎重地对待一份真挚的情感,千万不要抱着随意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地对待客观世界。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

“人类得到的感情上的满足有四个来源:恋爱、家庭、朋友和社会。你要用豁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缺乏友情、亲情的爱情也只能是一片心灵的沙漠。只有爱情和事业、亲情相结合,才能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就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其次,树立科学的恋爱观。个人的心中装着事业,想着人民,就不会感到孤独。恋爱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可遇而不可求,毕竟你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年青一代,不可能只为爱情而活。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令人苦恼的爱是爱心犹在,爱意无存。”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先得有深厚的友谊基础,双方有较深的了解,然后在将来环境允许的条件下,相互间再建立恋爱关系。因为恋爱并不是小说、散文、诗,沉醉在浪漫中,最终都得面对现实。大学生进人恋爱之前,就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个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正因为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大学生一旦进人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第三,确定新的学习目标。解决孤独感的正确方法应从其它方面人手,一位学者说。“学习,只有学习,才会使你的心灵永不衰竭,使你永不感到孤独,永远不受精神折磨,永远不担忧或疑虑……”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学会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和情趣,比如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扩大人际交往中寻找友谊,一般来说,同性同龄朋友能给人以更大的心灵慰藉。

治疗效果与总结

一周后,小叶再次来到咨询室,她告诉咨询员已经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了。通过交谈,她和别的系的那位男孩现在相处的依然很好,但是以一个普通的朋友相处的。她现在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并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生活得很愉快。

对于这种主要是社会心理现象引起的案例,我认为,首先是要指导同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其次,要引导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事一定要有主意,要有主见。另外,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自觉深人到各种活动中去。

点评

从众心理是种比较普通的社会现象。

“有主见”和“从众心理”基本上是相斥的,一个人越是有主见,“从众心理”就越弱。带有从众心理的人,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待事物的态度不是从事实出发,不是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再决定怎么做,而是“随大流”。既然是“随大流”,那么可能“随”对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却可能“随”错了。

“从众”从得对不对,要看所“从”的“众”对不对。对周围的人的普遍看法还是要重视的,如果大家的意见正确,那么这个“众”还是应该“从”的,如果多数人的意见不正确,那么就不能“随大流”了。这里,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独立思考,对事有没有主见。至于恋爱、婚姻这些终身大事,更要在重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自己拿主意,要有主见。有句谚语说:“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主见。”有主见,这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当然,主见要力求正确。正确的主见,可以说是恋爱、婚姻幸福的重要条件,生活的实践也反复地说明和证明着这一点。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也辅以了“心理分析”和“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患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形成了正常的交往行为,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

镜头三

毕某,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穿着整齐,有礼貌,主动前来咨询。

咨询过程

(一)初次面谈

来询者自述,该年四月初在外校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温暖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像抓住了救命草,立刻将全部感情投人其中。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其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她。致使该女生和其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获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作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不及格,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考试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对心理咨询寄予极大期望。

初次会谈时,该学生显得有些激动。一直滔滔不绝讲自己的恋爱及失恋经过。咨询老师此时主要是倾听,并适时提些相关的间题帮他尽量宣泄,使其情绪暂时稳定下来。并给其留了作业,希望他较全面地写出对该女生及对他们之间情感纠葛的看法。

(二)继续面谈

第二次该学生如约来访。在这之前他已提前将作业交给了咨询老师。作业完成得很好,共写了十几页纸,对咨询老师表示出一定的信任。自觉间题严重,期望能得到长期的耐心的帮助。

这为咨询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初步谈话和他的作业中可以看出,该学生比较善于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认知上解决问题有一定优势。

该学生失恋后的情绪反常比常人强烈得多,持续的时间长。

那女孩与其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必有许多原因。因此咨询老师采取询问的方式,首先从各个方面了解到他的有关情况,包括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感情历程等,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该学生在其出生三个月以后,就被送到农村姥姥家生活,一直长到十岁才接回城里的父母家中,在姥姥家只有他的姥姥和精神失常多年的姨妈与他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感情至深。

小学到中学学习一直很好,初中时开始当班干部,曾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

母亲是大学生,父亲是研究生。父亲担任较重要的领导职务,其人品和才干都让他敬佩,总想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家中有一弟一妹。自从回到父母身边,总觉得有一种客人的感觉,觉得母亲对他处处严厉斥责,而对弟妹却非常疼爱,觉得从没感到过母爱,长时期体会不到温暖,关怀和亲情,使其对情感生活非常渴求。高三时曾喜欢上本班的一女生,却是单相思,并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其失败完全在于自己相貌丑陋,因此无论多么努力,学习怎么好,事业怎么成功,注定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加上母亲的严厉使其心里自卑,对上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大学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滑坡。二年级时开始出现不及格,觉得自己已不是好学生有点灰心丧气,但又总想恢复中学时的好学生的形象:学习好、工作也好。觉得存在两个自我,高中的自我和大学的自我。

他不愿意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怕恋爱再失败。他觉得爱她就得为她的幸福负责一辈子,若她今后恋爱不顺利,即使结婚以后不幸福,那就是他的责任。认为自己这么爱她她也应该接受自己,特别是他对自己的道德人格非常看重,对她离开他的理由不能容忍:他认为他骗了她,因为他把自己说得那么好,可却有那么多不及格,总是说到做不到。他觉得自己是由于学习不好,才失去了她。因为她喜欢的高中时代的他,却无法接受在大学里他的表现。

(三)改变认知

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高中以前的他本是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而到了大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从小成长经历,使他的情感未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且认知上存在许多间题,导致他难以从情感的挫折中解脱出来。因此,咨询首先把改变认知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第一步是改变他对自我的认知。他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现状的认知,二是对自我情感的认知。

首先是对自我现状的认知。他一直认为在他身上存在两个自我,高中时的自我和大学的自我,高中时的自我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乐观的自我;而大学的自我却是个几门功课不及格,日渐消沉的自我。他总想以高中的自我形象出现在那女生的面前,而那女生又无法把两个自我统一起来。这不但造成她的多次重复,也引起他的经常的情感波动。

改变自我认知的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咨询者:你觉得你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的?

来询者:是高中时,学习上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自我。

咨询者:大学是自我的真实表现吗?

来询者:不是,已有八门课程不及格。

咨询者:你觉得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来询者:感情脆弱。

咨询者:你觉得导致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来询者:对专业不感兴趣,主要是情绪波动太大,不能控制自己。

咨询者:那学习不好不是智力上的原因了。

来询者:对,主要是来自情感上的原因。

咨询者:那你对情感的感觉是什么呢?

来询者:觉得缺少母爱,从来没得到过,而特别希望得到。

咨询者:你和同学们的关系怎样,有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

来询者:我和班上的同学关系很好,这学期通过竞选我还担任了团支书,特别是我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咨询者: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来询者:主要是男同学,有几个女生关系也不错。

咨询者:你看是不是这样,你渴望得到母爱,到了青春期随着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注意,便把这种渴望转化到异性身上,希望用爱情来弥补情感上的饥渴。对高中女生的几年单相思是这种转化的体现。可是高中时为了高考,还尚能压抑住自己,工作学习都不错。但上了大学,压力减轻了,没有了学习动力,再加上远离家乡,年龄的逐渐增长,对情感的渴求却越来越强烈,甚至难以自控,影响到了学习。

来询者:是这样的。

咨询者:那就是说学习不好只是个表面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

来询者:是的。如果不是情感上的问题,我想我会学习好的。

咨询者:那么你真实的自我又是什么呢?

来询者:不清楚,怎么说呢?

咨询者:你渴望得到爱,特别是来自异性的爱情,并把这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有友谊,但它代替不了爱情,并不能满足你情感的渴求。在对这种情感的追求中,你的情绪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难以使你进行正常的学习与工作。

来询者:我想是的。

咨询者:那这是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呢。

来询者:我想是吧,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么多,可能是我也不愿意承认。

咨询者:那这个女孩认识到你这些吗?

来询者:好像没有。

其实该学生大学的自我,就是他的真实自我,感情上的障碍导致他学业的下滑,高中时只不过是因为年纪尚轻,再加上高考的重压,问题还未充分暴露而已。他与她在大学的恋爱是在对自我和对方都非常不了解的情况下,一时感情冲动所为,恋爱本身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

下面要解决他对自我情感的认知问题。

咨询者:你小时候一直与你的姥姥一起生活,她对你怎么样?

来询者:她非常疼爱我,那时她们身边没有别的亲人,我就是她们的命根子,也是她们生活的依靠。我姥姥对我是百依百顺,疼爱备至。

咨询者:那你母亲与你的关系呢?

来询者:现在理智地说,母亲也是爱我的,我病了她照顾我,为我做好吃的,她善意地采取了她认为必须的教育方式,因此对我很严厉,她脾气不好,总发火,我自尊心又强,同她经常发生争吵。

咨询者:那你是否真的从没得到过母爱呢?

来询者:我想不是从来没得到过,应该说姥姥给了我许多母爱,而我期望从妈妈那里得到,可我却总难以同母亲沟通起来。

由此看来,该学生从一开始总是强调缺少母爱,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他在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不愿放弃爱情,无法专心学习的理由,同时也影响着他与别人正常的情感交流。

咨询者:那是什么阻碍着你与母亲之间的沟通呢?,来询者:怎么说呢,我觉得爱是有缘份的,姥姥那么爱我,视我为她的生命,我是属于姥姥的。我的母爱是从姥姥那里得到的,若再从别人那里得到,即使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是对姥姥的不忠,是没良心,不道德的,我会有一种罪恶感。我要接受爱,就得回报爱,可是,我已把我全部的爱给了姥姥,就不能再给别人了。

咨询者:我觉得除了异性之间的爱情以外,任何爱都是博大的,不具有排他性,不管从哪里得到,而且爱的付出也不会像是一桶水,取出一些给别人,而另外的人得到的就会少一些。

来询者:可我一直认为接受了姥姥的爱,就不应该再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姥姥好像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向我灌输这种思想。

她们常常因为我的问题比如我的教育方法,我的行为思想等,发生争执,这时我会毫不思考,无需理智地全部倾向姥姥这一边。

咨询者:这么说你的姥姥和你的妈妈在对待你的问题上有很多不同,这也影响到你与你母亲的情感沟通。

来询者:我想是的。

咨询者:看来你的母亲是爱你的,你也感觉到了,只是不敢接受罢了。可你为什么却总是说你缺少母爱呢?

来询者:……咨询者:你看是不是这样,你不敢接受你母亲的爱,这种心态却投射到你母亲身上,成了她不爱你,你得不到母爱,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即本是自己的想法而投射到对方,认为对方是这样。可是内心又觉得不应该,由于自责,产生心理不平衡。用“对方的责任”解释,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以达到心理平衡。

来询者:噢,原来是这样。其实我也觉得这种不能背叛姥姥的观念一直束缚着我,并且越来越感到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来自于姥姥的母爱,用于满足情感世界的渴求显然是不够的。每当在姥姥身边,只能安慰姥姥,而无法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由此不敢与母亲沟通情感。

咨询者:因此你对情感的渴望就转移到异性身上,希望从爱情中得到弥补,让对方扮演两种角色,一是姥姥的角色,另一是恋人的角色。而那女孩比你大,对人富有同情心,很适合承担这种角色。她在你姥姥去世时,对你表示的同情与爱,使你很快投人全部情感。

来询者:是的。我一直认为她对我是最合适的。我把自己的全部爱情都给了她,包括曾给与姥姥的爱,一旦拥有,实在不愿再失去。

咨询者:你曾讲,你既然爱她,就对她负有责任,若是与她分手,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义务,是没良心的表现,并有负罪感,而尽管提出分手是对方,这实际上你是把对姥姥的情感所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转移到那女孩身上。从小在姥姥家的特殊成长经历使你自己赋予很强的责任感,特别是用于你认为最亲近的人身上。

该学生对于情感上的认知具有许多不合理性,他把母爱的获得与回报给以绝对化,并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式,用来看待和解决与异性的情感问题。

来询者:我忘不掉她,是因为她有很强的上进心,但并不完美,也有一些缺点,这会使她遇到困难,我有责任帮助她,至少我应该看着她工作顺利,找到理想的伴侣,顺利进人家庭生活。在这之前,我是没有权力再爱别人的。其他女孩也无法进人我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件事我已做得很糟,我不再想负于下一个女孩,因为一旦她需要我,我会毫不犹豫地来到她的身边。所以我必须保持身心的自由。

咨询者:你总觉得你对她的幸福负有责任,而她是怎么看待你们的关系的呢?

来询者:她总觉得我是在骗她,说我自私,在我们的关系上总是犹犹豫豫,让我拽着走。

咨询者:那就是说你们相互间的情感发展并不平衡。那她为什么说你在骗她,说你自私呢?

来询者:这也是我最不能容忍的。我觉得,我最自信的就是我的人品和道德,这也是我做人的最高原则。她觉得我在骗她,是她觉得我说的是一样,做的又是一样;中学那么好,而大学又是一个样。而她说我自私我却绝对不能接受。

该学生想维系他们的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也是原因之一。

咨询者:你给我看了你给那个女孩那些信件。从那个女孩在信中写的一些话中,我觉得那女孩说你自私,主要是指,在你们的关系发展中好像从来都是为了满足你的各种需求。她确实也喜欢你的某些地方,但她觉得很多地方不了解你,不可能像你那样投人感情。你由于觉得缺乏母爱需要情感的慰藉,也似乎能得到,因此你那么地爱她,希望有同样的回报。你认为爱她就要爱她一辈子,负责一辈子。你也认为她心地善良,她也不愿意你受到伤害,所以她的内心也十分痛苦,你所要负的责任对她成为一种重负,难以承受。她要解脱,可你不允许她做这种决定,拼命拽着她走。她觉得你自私,有没有道理呢?

来询者:……尽管我多么不愿意接受,但我想是这样的。其实我的内心好像总在回避一些实质的问题,不敢去触及。

咨询者:你可以慢慢考虑这个问题,下次我们再接着谈。

(四)家庭辅助治疗

时至寒假,该学生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先不回家,想让咨询老师找到那女生谈谈,看还有没有机会,或者自己直接找到她,最后谈一次,使事情有一个结果。

他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总想把问题的解决归结到对方。

咨询者:那女孩对你们关系的最后态度是什么?

来询者:我不能与她有任何来往。

咨询者:怎么解释呢?

来询者:不能打电话,写信,更不能找她,连与她做普通朋友的权力也没有,这对我实在是太残酷了。

咨询者:可这算不算事情已有了结果呢?

来询者:我想是吧。我也知道不应该再打扰她,可我实在为甘心,觉得还有机会。

咨询者:那你是否觉得应尊重她的意见呢?

来询者:我觉得应该。可是总控制不住自己。

咨询者:我觉得你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要见她,而是又自己的情感问题好好思考一下。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逐渐学会去把握,改变认识能比较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这样不管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能从容地对待。这是最主要的。

来询者:那您的意思是我还是先回家。

咨询者,这是我的建议,趁这次回去,好好同母亲谈谈。将我们谈过的问题好好思考一下,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逐渐学会去理解自己的父母,想一想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在与母亲沟通上自己做过什么努力。

该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课的当天晚上就返回了家。征得他的同意,在他走后,咨询老师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将该学生的一些情况做了介绍,着重谈了他对自己母亲、姥姥的情感问题,希望在假期中能配合做些工作。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该生走之前已下决心尝试改善与母亲的关系。能与他的母亲有一个正常的情感世界,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开学后,该学生来到咨询室,情绪不错,精神状态很好。他讲假期中,他母亲专门同他谈了一天,向他讲了自己的经历,使他对母亲有了比较深人的了解。实际上他的母亲知道他在他的姥姥心中的位置,感到她若过多地得到他的爱,就会伤姥姥的心,而那又是她的母亲。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与他的情感沟通。

而同时他母亲又满意他姥姥的教育方法,因此对他也比较严厉,觉得是为他好。再加上他母亲因为家务拖累,事业平平,心情不好也爱发脾气。通过与他的母亲的沟通他感到与母亲的距离一下子接近了许多。

(五)全身心地学习和工作是治疗感情创伤的最好良方

通过一段咨询谈话,该学生对自我现状,自我情感进行了深人思考,写了很多书面作业,逐渐学会用较客观、合理的观念来看待自己的情感问题。但同时又缺乏自信心,因为与那女孩相识,相爱,分手一年的日子就要到来,怕触景生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来询者:我真的还是有点怕熬不过去。

咨询者: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我想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人的意志是否可以控制自己?

来询者:我想是的。

咨询者:打个比喻,人饿了没带钱,但也会忍着不去拿商店的东西吃,因为人可以控制自己,而不放任自己的行为。当你情绪波动时,你是否想过采取一些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呢?

来询者:也想过,想问题怎么解决。比如,该不该再找那女孩,是不是请她的老师和同学帮帮忙。当然,最后,会为自己找出许多理由而去找她。

咨询者:我觉得你这样做是可取的。一是当情绪波动时,不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去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不但使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越来越糟,导致恶性循环;二是你的行为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积极的行为应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和学习上去。

来询者:我是想,可我那时的情绪那么坏,怎么能安心学习下去?

咨询者: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借口。你曾讲,单相思使你形成了一种偏见,学习再好也没有用,而后对情感的渴求几乎成了你生活中的主要追求,为了挽回失去的爱情几乎投人了全部精力,以致那学期一下子就三门不及格。好像只有情感世界满足以后才能去学习。

来询者:其实我也不想这样,我有时也真恨我自己,好像是有个人盗用了我的名字,恨不得把他杀了。

咨询者:你现在毕业设计开始了吗?

来询者:马上就要开始,过几天课题老师就找我们开会布置任务。

咨询者:好,你现在对自己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要真正战胜自己,就要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去。首先搞好毕业设计,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来询者:我想我会努力去做的。

咨询效果

该学生在以后的几个月里,逐渐地把精力投人到了工作和学习中,情绪也逐渐好转,毕业设计上的工作都有不少起色。咨询的时间由以前的每周一次也逐渐减少到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基本上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最关键的几天,也平稳地在计算机房里度过。临毕业前期,他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毕业设计也获得了优秀。

离开学校之前,他给咨询老师写一封信,对自己做了总结。

现摘录如下:

咨询老师:

您好!

时光很快逝去。几个月来,在您的耐心辅导下,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回忆心灵复原的历程,是踏踏实实的走过来的,每一步都不易,但迈出去了,就增添了一份信心与希望。通过您的分析与帮助,开始了我深刻的自省,反思。我逐渐明白,人不能做感情的奴隶,不能把一切失败归因于感情缺乏和脆弱。即使是始终缺乏爱抚,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么可以以此为借口,委委靡靡一辈子吗?人是否在心满意足之后才去工作呢?

要接受这些道理一开始颇为牵强,这或许是妈妈曾指出的“思考自己太多”,或那女孩所说的“自我为中心”吧。于是,我试着想大千世界,关心经济,拓宽知识面,自己主动同别人交往,找乐趣。我慢慢发现,世界在变大,自己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回味过去更有价值。

历史上曾有位化学家,很重感情,但同时又有毅力,一生连丧三妻,但仍旧做出了巨大成绩。我要学习这种好品质。

这段时间,通过您的咨询辅导,使我走完了前三年一直未能走完的路,可以说大学四年级的生活是我人生路上的转折点,我是充满信心地走出校门的。我最初一段时间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另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待提高。

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得到您的帮助,我自己也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祝老师工作顺利!

学生

X年X月X日

点评

本咨询的成功,是咨询员准确地找到来询者内心痛苦的实质性原因,恰当地根据来询者特点采用了“领悟疗法”的咨询寻段取得的。

咨询员透过来询者失恋后的痛苦心情,找出了造成失恋刀由此引起长期情绪波动的实质原因;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自我惰感失调。根据来询者的文化层次,善于思考及善于表达的特点,通过会谈,层层引导,使来询者在宣泄自己困扰的基础上逐渐消晰地认识自我,尤其是对自我现状的认知。进而引导来询者认识自己与姥姥—母亲—她的感情关系,理解感情的博大性与专一性关系,认识自己失恋后感情纠缠的实质。最终使其找到摆脱痛苦,进行自我解放的道路。

本案例中摘录了三段会谈记录(当然是事后追记的),值得认真一读。从会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咨询员运用咨询技术,引导来询者通过层层分析,逐渐深人剖析自己,帮助来询者自己发现结论。咨询员似乎只在一旁点拨,使来询者自己认识了真实的自我;使来询者自己弄清了自己找到了摆脱自我情感上“缺乏”

与“需求”的实质;使来询者自己找到了摆脱自我情感纠葛的途径;最后使来询者自己战胜了自己。这种咨询技术,值得从事咨询工作的新手效仿。

镜头四

大一那年,他发疯地爱上了美丽矜持的她,校园最流行以玫瑰示爱,而且玫瑰送得越多爱得越深。于是,家境优越的他暗中决定,要做送玫瑰最多、最频、最持久的“白马王子”。第一年,他的600多朵玫瑰并没有赢得芳心。第二年,他继续送,每次3朵,代表“我爱你”。等他送到800朵时,她对他微笑,但仍矜持地等着什么。他依旧痴心不改地送玫瑰。许多人劝她接受这份爱,她只是笑笑。其实,她早被他的执着打动,只是浪漫的她想在他送第1000采玫瑰时给他个惊喜。那天,他送来第999朵玫瑰,并邀她走走,她依旧婉拒了。第二天,她没有等来第1000朵玫瑰,等来的是他从校内最高的楼上跳下的血肉模糊的身躯。

悲痛欲绝的她,抱着他的头,一遍遍地喃喃着别人永远也无法听懂的惋惜—“就差一朵玫瑰,就差一朵玫瑰了……”

分析评价

看了以上这可以称得上是凄惨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感叹:爱情啊,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是的,他可以送999朵却不能再送1朵玫瑰,她已接受了999朵却非要再接受那最后1朵玫瑰,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就这样以美丽开始,却以遗憾和懊悔告终。我们在感慨、惋惜之余,静静地思考一会儿,不难发现,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正是他与她不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主要是源于生理上的成熟,从而对异性产生向往。再加上好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朋友,生活上面临着新环境,学习方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负担也加重,因而需要从感情上得到慰藉。再看到周围也有不少同学都谈了恋爱,于是自己也找一位喜欢的异性谈起恋爱。应该说,这都是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国丙不少大学在这个问题上都抱着“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关键是每位同学应该在恋爱中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观念,在遭受挫折后要振奋精神,不能自甘堕落。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在感情纠葛中,过于痴情,把全身心都投人到对她的爱慕之中,而她矜持又浪漫,想在最后给他个惊喜,心理承受力较弱的他不堪承受如此长时间的打击,最终跳楼身亡。

其实,该男生实在没有必要以身殉情。这种做法是十分令人可惜的,同时也是可怜的,可笑的。

爱情,确实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事业才是人生的主旋律。而作为大学生,应该把学业和成才放在首位,不能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把所谓的爱情放在首位,一切惟爱情马首是瞻。这样一旦爱情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就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天崩地裂,承受力弱的同学就会走上绝路。

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读一些高品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多了解一些有关爱情的知识,使自己不要在恋爱过程中显得无知。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恋爱中两性的心理是有差异的。女生一般对爱情固执、深沉,但不好表露,喜欢以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爱意,甚至有时表现为“逆反”心理,即心里愿意而口上拒绝,表里不一。而男生就相对得积极主动,心理较急躁,希望“速战速决”,不喜欢隐晦间接的方式。如文中的“他”,连续不断地送玫瑰。我想,如果“他”能够在此之前了解到这些差异,不要急于求成,满足一下女生的浪漫心理,以“马拉松”式的求爱方法表达爱意,一定会成功。毕竟女生已经惊动,只是有些表里不一。

对文中的“他”,我们可以再退一步说:即使“他”送了999朵玫瑰仍无法“抱得美人归”,也不需要自杀。失恋对于弱者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对于强者则有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动力。歌德就是从失恋中奋起,以自己破灭的“爱情”为素材,写出了轰动世界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一旦失恋,我们应当客观地分析原因,理智地处理好双方关系,不要“反目成仇”,爱情不在友情在;应尽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把重心放在学习、工作上,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找个朋友聊聊天,排泄自己心里的郁闷。更重要的是自己要采取开放态度,不妨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天涯何处无芳草”……方法很多,但千万别把郁闷憋在心里,时间长了,所有郁闷一齐爆发,结果更糟糕。

作为文中女主人公也有错误。为了那虚荣的浪漫心理,迟迟不作明确答复,使男孩感到无望而殉情。在恋爱过程中,女生态度一定要明确,不能若即若离。如果不愿与对方交往,一定要明确表达,让对方不再抱有幻想;如果喜欢对方,应尽早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让对方心中有个了解。

点评

在令人陶醉的爱情世界里,每位女生都在寻求自己理想的伴侣。而理想伴侣模式的建立,又大多来自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对爱情甜蜜的神往,那文学小说中编织过的色彩斑斓的梦幻,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对未来那个他的理想模式。然而,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理想的择偶方式,浪漫的爱情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在爱情选择中我们不能过于求全,过于诗意。

镜头五

阎某,女,21岁,某工科大学二年级学生。

咨询过程

她,怯生生地走进了咨询室,看上去大约二十来岁的样子,一头短发,酱色的脸,怀里抱着一叠书本,显得比他的同龄人缺乏活力和朝气。她突然站在了咨询室的门口,用略微有些伤感的眼神木然地望了望我,迅速地垂下眼帘。

“老师,我可以进来吗?”她喃喃道。

“当然可以。”我立即和悦地回答她。

她进来找了个恰当的位置轻轻坐下了,心情似乎还很不平静,脸上泛起几缕红潮。

紧接着的一小段时间是彼此的沉默。她似乎想在这段时间里稳定自己,重新整理被扰乱的思路。

“老师,我是不是心理有毛病?”她鼓足勇气,打破了沉默。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希望能不失时机地把我们的谈话引人到咨询的主题。

“我一同异性交往,就紧张得不得了,动作言语都表现得极不自然,于是马上就产生一种逃避那种场合的感觉。”她有些激动地叙述道。

“你为什么要逃避?”我问。

“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她说。

“什么感觉?”我又问。

“在别人面前,动作言语不自然的感觉。”她答。

“怎么不自然了?”我进一步深人。

“在和异性讲话时,我说话的音调都同往常不一样,自己都能感觉到有些压抑,手也不知该放哪儿。而且,脸上也一阵一阵地发热,我想那时脸一定也红了。”她想了想告诉我。

“你为什么同异性交往就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我耐心地问。

“我也不知道。”她说。

“你读中、小学时也这样吗?”我问。

“原来并不这样,我想这种毛病可能与高中的一件事情有关。”她想了想说。

“与什么事情有关?”我感到我们的谈话已进人到非常关键的阶段。

“高三下学期,我们班新选了一个班长。在回家路上,我经常与一个同伴谈我们的新班长,于是,这个同伴就开玩笑地说我喜欢我们的班长,我说她胡说八道,当时也没过多在意她的话,可是后来,我几乎每天很巧地与班长碰到一起,我被搞得胡思乱想,仿佛真有那么回事似的。从这以后,我的成绩就开始下降,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我努力使自己平静,可始终控制不住自己。在那年的元旦,班长送给我一张贺卡,说了一些让我感到害怕的话,我被弄得更是心绪纷乱,焦灼的情绪状态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恨自己,仿佛以前老师面前的好学生,父母面前的好女儿,一下子就变得坏得不得了,后来自己精神恍惚,总算通过了高考,上了这所高校。但上大学后,我就形成了这种见异性就紧张的毛病,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通过这段交谈,我初步认定她具有较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

由于“她是老师的好学生,父母的好女儿”,因而,她就很容易把父母、老师的平时对子女、学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男女之间交往的规范、要求等条条框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判断自身行为是非标准。

作为一个女生来讲,到了高三阶段,其性生理发展已相当成熟,而由于当前我国性教育的封闭,使得学生们对“性”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性观念淡漠,性心理发展极不成熟,远远滞后于性生理。“性”情感被有意无意地压抑在潜意识当中,而且一旦出现某种诱因,即使这种诱因的强度并不强烈。如在这个例子中,诱因仅仅是这个“同伴”的一句话,而且在后来发生的事件,如“经常与班长碰面”,又似乎印证了这个同伴的话,诱发了压抑在她潜意识中强烈的情感。一旦这种能量被诱发,而且找不到适当的宣泄渠道或得不到正确引导,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思想行为又与头脑中已内化的那些老师、家长的观念相悖,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就觉得“自己坏得不得了”。为了使自己“不坏”,就不得不压抑这些思想活动,由于这种情感的能量巨大,完全被压抑已不可能,这样,它就会以某种形式发泄出来—见到异性就紧张、焦虑,行为动作表现不自然。从而产生这种人际交往的恐惧。

分析诊断

根据她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来解决她的问题。系统脱敏是根据条件反射学习的原理,使来访者对某种平常刺激(如对异性)学得的异常反应(一见异性就紧张、焦虑)转变为正常反应的历程。我采取了以下四个步骤:(1)帮助她确定对异性的焦虑阶层,就是先使她对不同的异性的焦虑程度按从弱到强依次分类。如:对父亲、兄弟、男性老师焦虑程度最弱,把这些人归为第一类;其次是对陌生男性的焦虑归为第二类;再次是对班上男生的紧张归为第三类;最紧张的是自己最崇拜的男生,归为第四类。分类的目的,就是从弱到强地依次解决她的这种紧张恐惧感。从而达到“一见就紧张”到“见到不再紧张”的目的。(2)帮助她进行放松训练,以帮助她养成随时可以放松自己以抵制外在干扰的习惯;(3)在想像中试验,确定了她的焦虑阶层后,就可帮她在想像中,实施系统脱敏实验。(4)在现实中验证。这目的,就是希望让她放松身心去面对现实中原来引起她紧张反应的异性,从而达到由“看到就怕”淡化到“看到不再怕”的地步。

效果与点评

通过几次系统脱敏治疗,来访者对异性交往的紧张反应大为缓解。一次偶然机会,吃过晚饭在校园中散步,我发现几个青年男女在不远处的草坪上谈笑风生,其中一个就是她!

镜头六

林某,女,22岁,林业专业三年级学生。

林某来自祖辈都是林业工人的东北林区,曾有轻度神经衰弱病史。

对于能到省城上大学,林某感到万分高兴。到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一时曾被评为三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的倾慕与日俱增,盼望早日有位白马王子出现。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向本专业一男生诉说时,遭到婉言拒绝。事发后,林某夜不能寐,觉得丢了面子,做了件丢人的事。由此经常剧烈头痛,胸中憋闷,度日如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产生自杀念头。她写完给系领导、父母、同学的信,便吃了大量的安眠药。

由于老师、同学发现及时,送到校医院被抢救过来,经过诊断生理未见异常,便约请心理专家问诊。

咨询过程

林某诉说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她的父母身体多病,已近60岁。为了供她上大学,正上高中的弟弟不得不退学回家到林场当工人。对此,她心里一直感到很内疚。所以,她上大学后,想拼命学习,取得奖学金,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可是,上了大二后,由于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急剧变化,加上看到同宿舍的女同学,晚饭后、节假日都有男友相伴在花前月下叙谈,越发加剧了她想交异性朋友的欲望。但由于家境贫寒,相貌又一般没有男生找她。所以,她费了好多心思,把全年级三个班的男同学都在脑海中过滤了一遍,最终她鼓足勇气向某一男生发出了求爱信号。她约他到学校附近的公园中,诉说了她积蓄已久的爱慕之情。对方听后,却以正要考试,待有时间考虑后再答复她为由,未加可否。由于她一厢情愿,根本没能看出对方的冷淡。假期,她又向男方发出了一封信。对方马上给她写回信。

信中说:“放假前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无法明确回答你,请原谅。我目前不想考虑个人问题,但这并不是针对某个人。当时,你约我,一是我出于尊重你的感情,二是礼貌。但现在我明确告诉你,我不想因为这个影响学习。”她接到回信后,一方面感到十分内疚,感到自己因此事耽误了功课;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和心理的渴望又促使她在快要开学时再一次写信给对方。信中说:“爱情的力量已促使一个不愿赶时髦的姑娘做到大胆地在意中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这说明你在我心目中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了,”“几天来,我日思夜想,心里很难受,只好写这封信等着您返校相聚”,不巧的是,信发出后,由于对方顺路约请同学一同返校而已离开家。他的哥哥便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加快”转寄到学校来了。信到校后,同寝室的同学以为他家里出事了,便拆开了信。他们的关系被公开。

消息一传出,原本内向,忧郁的她,心情更加沉重了,心里矛盾也更大了。为此,她整天精神恍惚,委靡不振,看见同学们在一起说笑,她就以为同学们在取笑她,她便上前去和同学们解释,可自己又说不明白,搞得满城风雨。她原本神经衰弱更严重了,考虑自己上大学的艰难,想到目前的处境,越发烦恼,越发自责。

在承受不了心理的重负的时候,想到了死。

她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到:“现在女儿的神经衰弱很严重,而且这学期我为自己的个人追求大伤了脑子。这是我最不应该的,我现在一想到它,头疼得厉害,根本无法学习。像我这样的人,走上社会也根本适应不了环境,将来会连累父母。”

她在写给老师、同学们的信中说:“我的名誉全完了,走到哪儿,都会受到世人的歧视,而且我无法摆脱,现在,我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了,见谁都想说那几句后悔的话,做什么事都后悔。我越往好处想,往好处做,事情却越糟,一世的痛苦,一时的病症,无法挽回的影响,我的路越走越窄了,以致于我无法生存在世上。”

分析诊断

林某来自林区,家境不好,所以上学后有报恩思想,想用学业的优秀成绩回报家人的供养。但作为正值青春期的女孩,生理成熟的内部体验和其他女学生纷纷找朋友的外部影响,不能不让她考虑今后的个人生活问题,对爱的渴望使她不能平静。

当追求被拒绝后,她一方面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愧于父母,另一方面感到自尊心受到创伤,在同学中抬不起头,这种病症属于神经焦虑症。

对于治疗这位由于恋爱引起突发性的神经焦虑症病人,我们与系辅导员密切配合,采取了特殊治疗原则。做到了“情”、“导”、“活”。

“情”,就是由于已知她是由恋爱引发的,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向她交待病情,指出疾病,而是对林某表示同情与理解。同情她的痛苦与忧愁,理解她为何自责,表明我们愿意帮助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除她心灵的痛苦与优伤。我们这种设身处地的态度,取得了她的信任,使她的焦虑得到了初步缓解,减少了她对周围人的失望情绪。她十分动情地说:“我可找到关心我的人了。”随后便把埋在心底的话全部倾诉出来了。

“导”就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她认识自己的病情,寻找克服心理疾患的办法,为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做向导。在和林某建立初步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便用领悟法由浅人深地使她认识到,无端地猜想别人在议论自己,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事实上同学们并不认为有什么严重过失,还想热情予以帮助。对她择男友问题,也充分肯定她勇于坦露心扉,对心中的恋人讲出真心话,是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没有错,不应自责。

但是,爱情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自由,不能得到一个人的爱情,不等于失去所有异性的爱。天涯处处有芳草,何愁他人不识君。我们讲述了居里夫人19岁曾爱上了一位英俊而富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反对,那位大学生又无力抗争,使居里夫人不得不承受失恋的痛苦。居里夫人也很痛苦,但她马上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做到失恋不失志,集中全部精力投人到科学研究之中,取得了新的科学发现,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爱情。

在她听得人理时,我们又引导她回忆她父母、弟妹对她的期望,使她看到家人希望的是一个将来有所成就的大学生,而不希望看到自寻烦恼的对社会无用的人,更不希望看见自寻短见的人。接着又引导她回想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过去,肯定她有能力面向未来。

“活”就是方法灵活。咨询时既可以安排在室内,也可以安排在室外(触景生情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既可以面谈,又可以电话联系;既有咨询员与其交谈,也约请来询者的好友聊天。另外,还发挥其专长以转移精力。例如,了解她对识别树种的特长,便通过系里安排,让她给来访的中学生到树木园去做辅导,以展露才华;引导她参加她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密切同学关系,开阔视野。此外,指导她早晚各练一遍放松功。

咨询效果

经过以上咨询和治疗过程,林某精神状态恢复很好,对同学不再猜疑,对爱情的认识也有了转化,上课、自习注意力也集中了,完成了各科学习任务,毕业后她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所在地工作。

点评

古今中外,多少纯真青年遭遇了感情的不幸,有的失恋后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有的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更有的竟同美好的人生不辞而别。世上的人们为失恋者而流泪、痛苦和惋惜。但是,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有了这种火花,才能鼓舞人奋发向上,增添前进的动力。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是自饮苦酒。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缺乏共同的感情基础,决不会建立起甜蜜的爱情。

咨询员在取得来询者信任后,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首先,帮她宣泄长久沉积在心中的郁闷。其次,根据来询者的文化层次,觉察到她理解力比较强,以及曾有过顺利发展的经历(能考上大学,人学第一年就被评为三好生),运用领悟疗法,矫正认知偏差,使她确认“爱情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自由;未能得到一个人的爱,不等于得不到其他异性的爱”;使她确信,作为女同学,完全有权利向自己所爱的男同学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一行为是正当的、正常的行为,同学们没有因此而歧视她。使她确认与确信以上两条,就是给她精神支柱:自己仍是好女孩,没有做“丢人的事”;自己将来仍能找到意中人。第三,运用转移法,帮助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或课外活动,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及学会包括练习放松功在内的自我调节方法。

上述治疗手段,终于帮助她消除了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学业,愉快走上了工作岗位。

镜头七

黄某,女,22岁,某大学文科四年级毕业班学生。

咨询过程

她来到心理咨询室,满面忧郁,似有泪痕。坐下来以后,主动问咨询人员:“老师,来心理咨询室谈感情问题的多吗?”答曰:

“很多,因为在校学习的同学,正值青春期,在男女同学之间产生恋情的不少,还有一些同学虽没有恋爱,但他们在头脑中也在编织和设想自己未来的爱情生活。来咨询室诉说他们在恋爱中受挫的人也很多。如果你想谈这方面的问题,不必有什么顾虑,我们不会向别人泄露你谈的问题。这是咨询人员的职业道德。”听了这一番话后,她开始谈论自己的问题。她是一个气质文雅而又爽直的姑娘,但心中的痛苦是很深的。谈话的时候很少接触咨询人员的视线,因为两人并不是面对面地坐着,所以完全可以躲开视线的频繁接触。这样,可以使她尽量放松情绪。

在这种比较宽松的气氛下她开始诉说自己的问题:进人二年级以后,她和班上一个男同学开始要好。“我们俩都喜爱体育运动,运动成绩也都出类拔萃。他个子高高的,气质很好,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锻炼身体。我家住在本市,但离校很远,他经常送我回家,我们关系越来越近。我家里人也知道我们的关系,也不反对我和他好,并且给了他很多帮助。在毕业分配问题上,还设法为他联系工作单位。但是,这学期他突然和我疏远起来,并和另外一个比我小的女孩打的火热……我真是痛苦极了……(边说边哭,声泪俱下)我真没想到他居然这么没良心……现在我整日昏昏沉沉,什么事也干不下去……”(说着又用双手捂着脸,痛哭起来)“你和他的关系到什么程度?”咨询人员问道。

“除了那一步之外,别的全有了。”(继续哭)“过去你们有没有摩擦,是否闹过小别扭?”

“断断续续有。他比我小1岁,许多事上我都让着他。我性格比较柔弱,有时爱哭鼻子。我哭的时候,他也不耐心哄劝,劝一会就不耐烦了。不过,闹些小别扭后,又和好如初……”

“现在,你认为他还能不能回心转意?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他已经铁了心。因为我家给过他不少帮助,所以这次他写信给我家,进行种种辩解,说他当初和我好就很勉强,其实这都是胡说……我在家里是很受宠爱的,他这样对我,我们家里人很生气,甚至想好好揍他一顿。”

“愿意让家人揍他吗?”

“我不愿意。那样会把事情搞的更僵。”

“你们俩的关系当然只有两种发展可能:一是解除误会,重归于好,这当然是比较理想的结局;另一种可能是从此分手,这已经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你是否留意过,他是否也像你一样痛苦呢。”

“他已另有新欢,设法回避我,我看他没什么痛苦。”

“从你的谈论中,我认为他是一个感情不够专一的人,而且他比你小1岁,过去你就让着他,将来如果生活在一起,你少不了还在许多事上迁就他。既然他不珍惜你们的感情,那么晚分手不如早分手,如果一直迁就下去,将来破裂对你的伤害会比现在还大。人的爱情生活往往是曲折的,不少人都有过痛苦的体验。有人为此一撅不振,而更多的却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你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沉酒于痛苦中而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或者你的健康受到损害,吃亏的还是自己,而无损于那个辜负了你的人……”

姑娘慢慢地抬起头来,用手绢擦去了脸上的泪痕,说:“老师,的确我现在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毕业论文还没有最后完成,工作分配也没有考虑……我不能把自己的事耽误了让别人看笑话……”

“我相信你一定能振作起来,把自己该办的事办好!”

咨询效果“老师,来和您谈谈心中的痛苦,感到舒服多了。在宿舍我不愿当着同学的面这样哭,回到家里哭又怕爸爸妈妈惦记着我,找他谈反而使我更生气……我一定振作,抓紧做好前几件事。

老师,谢谢您!”说完,准备告辞。

咨询人员起身相送:“欢迎你再来!”

点评

这是一例来询者由于恋爱关系中出现了第三者而失恋的案例。来询者从大二起,与同班男生建立了恋爱关系,大四时,男友另有新欢而疏远她,最终中断了恋爱关系。来询者缺乏心理准备,对这个事实不能接受,痛苦万分,成天昏昏沉沉,什么也干不下去。家里人为此想好好揍那个男生一顿,教训教训他。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首先采用了合理宣泄法,让来询者通过哭泣和诉说把失恋后压抑在心头的苦闷、怨恨等消极情绪疏泄出来,有助于来询者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促进理智的恢复。

接着,咨询员采用了认知疗法,帮助来询者冷静地分析失恋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发展的两种可能。使来询者认识到她的男友对感情不专一,在以往的交往中事事迁就他,这种分手本身就是幸运的。从而打消了报复教训他的念头。最后,咨询员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建议失恋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上,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振作起来。

虽然咨询只有一次,但效果是很明显的。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失恋的事是常发生的。帮助他们尽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正视现实,总结经验,鼓足勇气是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任务。

失恋是年青人最严重的挫折之一,它所带来的痛苦是深沉而剧烈的。每一个男女青年,都希望自己一次恋爱成功,这种良好的愿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是复杂的,再加上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种种原因,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沉重的感情深受影响,从而把握不了情感,导致恋爱终止。当你有了恋人,对幸福的明天无限憧憬之际,忽然对方离你远去,使你一下就掉人痛苦的深渊,开始品尝失恋带来的苦涩,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十分痛苦的事情。

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定或中断恋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的巨大挫折。他失去了对方的爱情,而这种爱又是其他感情所不能代替的。一旦失恋就需要把痛苦抛开,把自己的精力放到更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代替失恋的痛苦。对自己和他人都采取一种较为理智的行为,既不为自己被人抛弃而沉沦沮丧,也不因对方的无端分手而视若仇人。这种理智型的人大多抱有“恋人不成友情在”的积极想法。但大学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不能理智对待失恋挫折,容易走极端。比如,有些人会把这种心理挫折的反应指向自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肯定是自己的错误,或者自己的长相、能力等方面太差所致。他们会自怨自艾,消沉抑郁,对自我全盘否定,导致极度的自卑。有些人在失恋后会冥思苦想,不断分析失恋的原因,并将这种失败归于自己的单纯和轻信,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感到自己受了极大的伤害,百思不得其解,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造成自我封闭,自我摧残,甚至走向自杀。像上例中的大二男生便是这种较为典型的闭锁型表现。还有的同学会惩罚对方,比如变友为仇,嫉恨对方,以至采取恶言诽谤等各种手段进行报复。这些都是缺乏理智的表现。一个具有理智的青年人,面对失恋,应该表现得十分冷静,尽快地从失恋的深渊中跳出来。一般来说,失恋总是经过一个震雷似的重击感、烦躁不安的痉挛感到冲动平息的过程。前两个联合体是失恋的危险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只有闯过危险期,从失恋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才能使心理恢复平衡。那么如何冷静地走出失恋的痛苦呢?

首先,理智地分析失恋原因。当事人在失恋的打击下,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完全归咎于自己,全盘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或完全归咎于他人,甚至出现伤人行为。作为有知识、有修养的大学生,应该理智地分析问题,如果对方觉得你不够理想,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伴侣,那么这就说明你们感情基础薄弱,已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动力,你应该勇敢地与之分手,尊重对方的选择,同意他人去寻找理想的爱人;如果对方是见异思迁,不珍惜你的感情,甚至玩弄你的感情,那么这根本不值得去留恋,早些离开反而会减轻日后的痛苦。即使你通过苦苦追求留住了对方,你又怎能保证他日后不犯?不如早些离去。如果由于恋爱一开始就存在盲目性。当初双方年轻幼稚,经过长期相处发现双方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那么你应该友好地分手,给他人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你是一厢情愿,那么更应该尊重别人。认清失恋的必然性,因为恋爱的最大特征就是互爱,它带有很大的自主性,每个人在未成婚姻事实之前,都有权力重新选择。要明白这个道理,勇于接受失恋这个事实。

第二,正确适应现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没有理由成为“爱情至上”的俘虏。久久沉酒于失恋的打击而无法自拔的人是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只是在你人生道路中的一个小序曲,何不把它看作是你成长道路中的一次严峻考验,视为增长你应对挫折能力的一个不经意的经历呢?面对失恋的痛苦,心胸应该宽广,眼光应放长远,多去想一些对方的缺点和短处。应该感到生活中还有比爱情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物,用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来解脱自己,比如,通过“合理化”的自我安慰、注意力的转移、情感的升华等途径来调整自我,获得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第三,寻找积极对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将失恋作为动力,做生活中的强者。失恋后把精力集中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去,有些名人就是以此为转机而取得成就的。例如着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失恋后,从音乐中找感情的寄托,最后用他的天才和情感创造了着名的《第一交响曲》,这首乐曲之所以这样迷人、动听,正是凝聚了他失恋后的丰富情感。你还可以采用旅行、散步、看书、听音乐、写作、与人谈心等方法,主动地置身于欢乐、开阔的环境之中,用新的乐趣来冲淡、抵消旧的郁闷。恩格斯就是如此,他年青时第一次失恋,就翻越阿尔卑期山到意大利去旅行,努力忘掉失恋带来的痛苦。大学生朋友们,只要热爱生活,有所作为,你的生活一定会美好起来!

镜头八

他与她在校园中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于是两人间展开了一场爱情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他过多地干涉了她的私人生活。只要他俩不在一起,事后他会盘问她和哪些人干了什么享;发现她与其他男生打招呼,他会问那人是谁,哪班的,与她什么关系……一次他去班上找她,发现她与另一男生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关系甚亲密,不禁妒火上升,竟拉开她对那个男生大打出手,而那男生不过与她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她实在无法忍受,决心与他分手,不管他事后的苦苦哀求。

分析评价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原因之所在,即男孩子强烈嫉妒心,及由此产生的过激行为。如何看待恋人之间的嫉妒呢?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爱情又正是自私的,因此恋人之间出现嫉妒心理也就毫不奇怪了。但爱情中的嫉妒与生活中产生的嫉妒不同,其他嫉妒多是因为被嫉妒者在某些方面比嫉妒者强而产生的一种否定、贬低或压制他人的不健康心理。爱情生活中的嫉妒,则是由于拒绝他人分享自己的爱情、害怕自己所爱的人感情转移以致使自己的爱落空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嫉妒是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有爱情就有嫉妒产生的可能性,没有嫉妒就没有爱情,嫉妒是爱的特殊表现形式。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恋人的嫉妒。

爱情生活中的嫉妒,虽然并不完全是坏事,但如不注意或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矛盾,伤害感情,影响双方的关系,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男女双方都应努力克服这种嫉妒心。

作为嫉妒者,应当努力从自我的主观想像中走出来。不要无根据地加强自己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不要整天疑神疑鬼。

要多和对方交流思想。常言道:“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在恋爱中,只有襟怀坦荡,开诚布公,才能相互信任,这样主观色彩很浓的猜疑心自然会烟消云散。其次,要加强积极自我暗示。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嫉妒心越来越强时,一定要尽力提醒自己“刹车”,给自己加一些“干扰素”。比如“也许我多心了”,“她不是爱情不专一的人”等等,打破自己的怀疑。

如果条件允许,自己还可以作些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如果男主人公不能够按以上两点去做,有可能会痛失所爱。

作为另一方,也就是文中的女主人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消除恋人的疑心。消减其嫉妒心,首先,她应该理解恋人的心理,珍视恋人的一片真情,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气量小,监视、限制你的活动。如果你因此而冷落对方,则会引起对方更深的误解,使矛盾进一步扩大,但如果你对其嫉妒视有若无,不加理睬,可能会伤到对方的自尊心。所以,最好是选择时机加以解释,以爱来消除对方的猜疑与嫉妒。其次,与其他异性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检点不要轻挑,举止言行大方适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可将恋人介绍给交往对象,公开肯定彼此关系,使恋人了解。交谈时也不要冷落恋人,否则,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自然引起其嫉妒心理。再次,在双方关系较敏感时,不能经常在恋人面前对其他异性评头论足,即使不是赞扬。因为这表明你注意他们,很容易引起恋人猜疑。

最后,多与恋人一起公开活动,由此加强感情,互相深人了解,建立信任感,使其产生嫉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治疗与点评

在爱情生活中,完全消除嫉妒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没有醋就没有爱,要想甜,加点盐;要想爱,尝点酸。在爱情生活中,常有点小小的嫉妒并非完全是坏事。心理学家认为,相爱的一方不时显露出一点点嫉妒心,对另一方来说,却是一种满足,因为它表达着爱。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嫉妒的消失就意味着爱情的终结,嫉妒是爱的一种有效标志。当然,那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整天猜疑、处处嫉妒的人或经常妒火中烧,醋性大发,闹得天翻地覆,是种病态心理,是有害于恋情旅程和爱情生活的。

为了厉止由于嫉妒而出现严重后果,一般的调适方法是对有强烈嫉妒的青年进行合理调适,调整其认知结构,以使其保持健康的恋爱心态。

镜头九

某大学二年级女生陈某,长得漂亮可人,颇有才气。深受男同学关注。二年级上学期便有其他系和本班的各一名男孩子追求她。面对两个都很出众的帅男孩,小陈犹豫了,她始终在选择,对谁都欲罢不能,周旋于两位男生之间。她看重本班男孩的才气,又欣赏另一男孩的稳健,对谁都无法取舍。一段时间来,小陈觉得喜忧掺半。高兴的是自已能够赢得男孩们的青睐,担心的是自己这样对待感情,恐怕到头会玩火自焚,自己觉得身心幸很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神思日益恍惚。

分析诊断

正常的恋爱基础是相互祟拜,崇拜自己身心所缺少的东西。

正常的恋爱又是爱情的双方互被征服,自己征服了异性同时又被异性征服。两个同性青年同时爱着一个异性,其结果可能是:

某一方手捧炽热滚烫的心奉献给对方,得到的却是冷漠,甚至是嘲笑。在今天,人们的智慧可以战胜“超导”的低温极限,却无法克服恋爱中遭受的这种“低温”,这是一种感情悲剧。

“三角爱情”(亦称“三角恋爱”)关系有多种类型。

清晰的三角。两人同时或先后爱上一个人,而后者已经是在两异性中做出清晰的选择。第二者苦苦追求的是一个得不到回报的“偶像”。

糊涂的三角。两人追求同一个异性,而这个异性由于感情上无法作出选择,或不愿作出选择而形成一个男子同时爱着两个女子,或者一个女子爱着两个男子的局面。

掩避的三角。这是一种捉迷藏式的三角关系。两个同性青年追求者,都认为对方爱着自己,彼此并不知道发生了“撞车”的现象。有时,是两个人或一个人秘而不宣地爱着同一个异性,被爱的一方可能还根本不知道两个异性发出的钟情信息。

面对这种扑朔迷离的爱情纠葛,稍不当心,就会在爱情的摩擦中迸出火星。被追求者若玩弄感情,同时将“爱情”投给双方,三个当事者可能形成多种形式的冲突。上海某高校一个风姿绰约的女生,长期在校内和校外过着双重爱情生活,并接受双方的馈赠,与两个人分别举行过所谓的“订婚”旅行。在临近毕业时,在校的男青年知道了她每个周末都到另一个异性家中过“爱情”,一颗被裹读的心迸发出报复冲动。结果女生被毁容,男生自杀未遂,这真是害己又害人。公开的三角爱情,如果被追求者长期感情分裂,态度糊涂,同样会形成人间悲剧。双方为了取得被爱者的“专宠”,必然会展开一场争夺战。如若有一个追求者是一个性格执着、抑郁且又情绪色彩严重的人,也就必然会出现具有血腥味的打斗。

另外,情场失恋所蒙受的巨大感情打击,如同燃烧心头的火,经过一段煎熬尚可熄灭,而爱情的欺骗和愚弄就像在火头上浇了一勺油,就会使心头的火从里面烧到外面。所以对于被追求者绝不能使用欺骗玩弄等不道德的作法。

三角或多角爱情的各方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是使这种冲突导致良性发展的惟一途径。

1.被爱角色的心理调适。在江河的迁流中会形成漩涡,被爱者正居于旋涡正中,他(或她)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异性同时向你求爱,你是一个幸福者,你有选择爱情的神圣权利,你应该将意识的光辉点得异常明亮,从美感表现、道德面貌和精神品质等方面对追求者进行比较和了解,并尽快地予以选择。在选择之前决不能超出友谊的范畴。

如果你与一个异性相处已有一段时间,彼此有一定感情,此时在你的生活中又出现了另一个人,他的气质、风度和品格的魅力比前面的情人更有吸引力,你可以抛弃旧有的情人吗?按照东方民族的传统观念,可能认为这是“喜新厌旧”,是对爱情的背叛。有的人就是在观念的侄桔下犹豫徘徊,不仅带米多方面的感情创伤,而且引导出不应有的悲剧。而其实,只要你不是“泛爱论”的追随者,你可以寻求新的生活伴侣,也有权利去实现生活理想。相反,这时的良心的责备、感情上的内疚,都无济于事。

在决定之后,最关键的是下面如何了却与前者的关系,待到前者感情较为平静了之后,再开始你的爱情起点。

但是,若你原来的情人同你已有较深的交往,你对他的感情也是深厚的,只是在性格、能力、志趣上有些差异,你应该帮助对方改进缺陷,用你爱情的力量鼓舞对方达到人格、能力和志趣的和谐。而不应该轻率地抛弃对方。

2.竞争角色的心理品质。如果两个人同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追求一个异性,如何对待这场竞争呢?现代社会,竞争意识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在三角爱情中不应排除竞争意识。

爱情的表现是取得对方的爱,而实质是实现自我、显露自我价值的过程。征服他的心,感到喜悦、充实,感到是前所未有的价值体现。就是把爱情比做战斗也不为过,但这是理智的战斗、高尚的战斗。而任何庸俗的伎俩都是卑劣行为,是不足取的。

你在对方未决定对你的取舍时,或者稍有冷淡时,为了征服他的心,你可以向他的精神世界发动进攻,进攻的火力应该猛烈到足以融化冷漠的冰块,但这种进攻应是优雅而不粗鲁的。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应该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大度和宽容,这个品质的本身就是你胜利的保障。女性倾慕男性的心理秘密是:自信而又宽容,一个人兼备了这两点,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男子汉。多疑和吹毛求疵是女性唾弃的。以上讲的是第一阶段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3.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保护。同事业一样,爱情亦有成功和失败。在三角爱情中,只要你用光明正大的努力取得了对方的青睐,你可以为新的幸福而喜悦。但要注意,你若对“失败”者行为态度不当,会加剧失败者的心灵创伤,甚至会导致本身爱情的毁灭。据一所高校历年来发生的因恋爱斗殴事件的调查,约有百分之四十是由于成功者的言行不当而激化造成的。有的当众羞辱爱情失败的一方,有的故意在对方面前与新情人做出亲昵的动作。其中有一个男青年连续五次堵在对方回家的巷道口,与夺来的女友接吻拥抱。结果,被激怒的对方斩断了他的三个手指。成功者的一方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多想想自己若处于失恋境地会有怎样的心理苦闷,在心理学上叫做“角色互换”。

而对于失败的一方,必然经受巨大的心灵痛苦过程。面对这种心灵的冲击,积极地进行心理防御是很重要的。

第一,克服爱情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爱情的失败。“心理认识疗法”认为,只有对挫折有了合理的解释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挫折。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只有通过一次真正的失恋痛苦和折磨,才会开始成熟起来。爱的觉醒即自我的觉醒。”失败能激化和锻炼自己的意志,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在磨炼中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旦投人事业中去就会像被挤压的泉水一样,冲射出耀眼的激流。伟大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遭受了一次意外的爱情打击之后,一度痛不欲生,结果是工作解救了他,他立下了“不创作,宁愿死”的誓言。用失恋后激发出的精神力量,昼夜写作,终于创作出世界巨着《约翰·克利斯朵夫》。这种惊人的创作激情正是“升华作用”的结果。

第二,“合理化作用”。即用自己能接受、能自我超脱、宽容的理由解释各种心理压力。经过仔细分析,你即可发现在与那个异性交往中有许多由对方缺点引起的矛盾和纠葛,也会分析出对方的许多缺点和不足。那么你就可以向自己强化这样的理由,“他这些讨厌的缺点,即使是这次不分手,早晚我也会忍受不住而同他分道扬镰的”,“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是一种折磨,尽早地分手倒是不幸中的大幸”。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心理保护法,对于摆脱心理上的困境有着很大的效用。

第三,宣泄法。许多人在失恋后情绪沮丧,长期缄默不语,这样会使愁苦沉积、性格改变,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可见用压抑的方法是不能减轻心理压力的,只有合理的发泄才能疏导和减轻压力。宣泄,有合理不合理之分。不合理的宣泄,是指攻击性外泄,包括自我攻击—自杀,外部攻击—报复、迁怒他人等。当然,这种不合理的宣泄对自己对社会都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应该绝对避免。合理的宣泄是指选择适当的场合与对象,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委屈与不平。经过诉说,包括那痛苦的泪水的倾泻,会自然地感到心灵的痛楚舒坦得多了。

第四,新欢替代。失恋并不表示感情“真空”,感情满足的主要形式也不仅仅是恋爱。工作、娱乐、交友都能给你带来新的欢乐。尤其是多同朋友交往,他们欢乐积极的情绪,也会“传染”给你。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失恋后寻找新的恋人替代是解除烦恼的根本办法。但要注意,不要在失恋后立即与新的异性约会,以防情绪激动、旧情未断而在新恋人面前行为和谈吐失态,造成误解和新的失败。另外,在与新的异性朋友结识之前应慎重考虑彼此的条件和性格的匹配,防止贸然行事造成新的隐患。

治疗总结

对于这种情况主要是通过以上分析,采用认知疗法,爱情具有排他性,三角关系中必然会出现各种感情危机和纠纷。三角关系常常被深深的感情和道德舆论所困扰。如果在恋爱生活中闯人了第三者,就应要处理好,准确把握自己。

镜头十

江某,男,26岁,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自幼性格温顺、内向、胆小,但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来询者自上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屡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18岁进入某大学学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热爱专业,学习成绩优良,性格内向、喜独处,不喜欢运动,不善交际,但身体健康,人际关系良好。

来询者的父母都是国家一般行政干部,对子女要求甚严,一般不准来询者与其他同学出去玩,更不准与女同学一起玩,以免分心影响考大学。为教育子女,来询者的家长常给孩子讲一些因男女作风问题而受到处分的例子。

来询者家族无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来询者体检无异常。

咨询过程

在与别人交往时,自己面部经常无意识地呈现讥讽的表情而无法自制,为此周围的同学和教师都觉得他有点怪,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他自己也非常紧张,害怕和其他人在一起,甚至害怕与导师讨论问题。上述症状持续近两年,来询者感到非常痛苦,求治心切。

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傍晚,来询者和几个同班同学饭后在校园内散步,此时在不远处,有一位女生坐在椅子上看书,当来询者走近那位女生时,侧脸看了女生几眼,这一行为被一同散步的其他几个同学发现,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对来询者评论一番。

总的意思是说来询者心中有鬼,爱偷看女孩子等等,当时虽然大家是在开玩笑,但来询者却感到非常尴尬和难为情。此事过后,来询者总是忘不了这件事,认为自己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已形成的下流的印象,所以深感懊悔和自责,并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去注意女生了。从此以后,来询者总是极力避开与女生交往,甚至在走路时若发现远处走过来一女性,就马上改道躲开走。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教室上课、餐厅就餐、图书馆自习等),来询者周围不可能没有女性,于是他就强迫自己不去看周围的女生,但是越强迫自己不去看,就越按捺不住去看,而每看一次就自责和后悔一次,于是自己反复下决心,反复失败,反复自责。

一年下来,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健康状况也远不如以前,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极度疲乏,面部表情呆板,目光无神。

临近大学毕业时,症状进一步加剧,发展到几乎碰到每一位女性都要看几眼,而无论是年轻女性还是中年或老年女性。最为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来询者在街上走路,当他发现对面走过来一位女性时,他心中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看她,然而就在那位女生走到和他平行的位置,马上就要过去时,来询者的眼球还是不自觉地转了过去,而等那位女性过去后,来询者的眼球竟一时调整不过来,经来询者自己反复按摩后眼球才回到原处,来询者内心非常害怕,担心自己会为此失明。

大学毕业后,来询者分配到某单位工作,由于环境的改变,来询者内心压力减少,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足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一次偶然事件使其又表现出新的症状。那是某天晚上关灯睡觉前,青年职工宿舍中,来询者与同宿舍的两位同事天南海北地闲聊,其中一位同事说他在某杂志上看到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称40岁左右的妇女性欲最强,当时,来询者和另外一位同事都付之一笑。事隔数日,来询者在下班的路上迎面看到一位表情肃穆的中年妇女走来,心中顿时产生一种非常可笑的感觉,同时呈现出一副讥讽的表情,暗想:越是假正经,其实性欲最强。从此以后,来询者会经常不自觉地呈现这种讥讽表情,有时在与别人交往时出现,有时自己独处时也出现。

来询者考上研究生后,上述症状越来越严重,几乎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甚至与导师讨论问题也十分紧张,不敢正视导师,惟恐出现讥讽的表情被导师发现,人际关系状况也日趋恶化。

来询者来咨询时,表情严肃紧张,面带愁容,但意识清楚,表达流畅,叙述层次分明。咨询员在交谈过程中,确实发现来询者不时有讥讽的表情出现,但远不像来询者所描述的那样严重,若不仔细观察和长期相处,很难引起注意。

分析与诊断

来询者自幼受家长的严厉管教,对异性存有神秘感,在与异性交往中形成了片面的看法,自尊心很强,性格懦弱,这种人格结构使来询者进人大学后内心产生了压抑感,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压抑感日益严重,自己想与异性交往的需求与已形成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冲突,来询者的心理平衡受到了破坏,在来询者失衡的心理状态尚未得以恢复的情况下,一次偶然的事件(同学的评论和取笑)加剧了这种心理不平衡,致使来询者出现强迫症状(强迫不注意女性的行为),进而在来询者错误认知的驱使下,陷人恶性循环强迫症状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来询者的学习生活,并历时达两年余。

他的环境改变(参加工作)减轻了来询者心理压力,使来询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心理失衡状态暂时得到调整。但是,由于来询者长期形成的强迫人格素质并未得到改变,所以使他在另一次偶然事件中重新出现强迫症状(面部强迫呈现讥讽表情的行为),这种症状在来询者又回到大学校园环境时得到进一步强化,致使来询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并持续近一年的时间。

来询者无脑器质性疾病,病程长达数年,且上述强迫症状对来询者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诊断为强迫症,同时强迫症状还使来询者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咨询及治疗过程

由于来询者的强迫症状根源于不良的认知及其不健全的人格素质,所以,通过纠正来询者已形成的认知和改善其人格结构,恢复其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消除其强迫症的目的是一条正确的治疗路线。但是,由于来访者病程较长,开始就进行常规意义上的认知疗法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咨询者首先采用宣泄疗法,使来询者倾诉长期积郁心中的苦闷和矛盾,并辅以心理音乐治疗法(每周两次),从而调节和改善来访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强迫症状和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此后,咨询者转用认知行为疗法,一方面向来询者分析其所面临问题的性质、原因及症状产生的必然性,同时说明消除和预防的方法;一方面根据来询者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布置一些作业(如每天独自到体育场参加半小时锻炼,每天参加集体性体育锻炼半小时以上等)。

咨询效果

咨询关系持续近一年,来询者情绪平稳,强迫症状基本消失(在与他人交往时,若不刻意去想这件事,无紧张感和强迫症状),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总结

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良的或片面的教育将给子女带来不良的认知,从而在特定的时候阻碍子女的正常成长。同时本案例再一次证明,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性和广泛进行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迫切性,这项工作可以使许多大学生少走弯路,及时纠正错误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完善人格结构,全面增强心理素质。

通过本案例还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有时仅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根据来询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咨询与治疗方法或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咨询者事后认为,在治疗初期若辅以药物治疗,疗程可能会短一些。

点评

具有强迫症人格的人,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对自身出现违背自己已有观念的想法与行为十分敏感,刻意自我克制,却常认为自己未能做好而重复进行。于是,越是意识到不应这样做,越不能控制自己不去做,做完又自责,这种恶性循环使强迫症状越发严重,不能自拔。这使具有强迫症人格的人十分烦恼与痛苦,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与人际交往。

本案例介绍的是由性敏感引起的强迫症。汪某从小接受“因男女作风间题而受处分”的实例教育,使他早期接受的片面的两性关系教育与正常两性敏感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又在同学间、同事间有关议论与嘲讽的背景中加剧。汪某越想用强制力迫使自己不去注意异性,就越难以控制自己对异性的注意,最后导致自我感觉面部经常无意识地呈现讥讽表情,从主观上与客观上都障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咨询者采用宣泄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循序渐进地帮助汪某解除由强迫症引起的焦虑,改变汪某的行为方式,以逐步消除强迫症的症状。

当然,由于汪某的强迫症是由性敏感引起的,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对异性的敏感是不可避免的。在认知疗法过程中,咨询者也必定要使汪某领悟到正确对待异性及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使汪某失去产生强迫症的内部基础。

镜头十一

减某,男,20岁,工科院校大学三年级学生。性格内向而稳重,身体匀称,发育正常。平时学习成绩良好,任学生会干部。

咨询过程

一天,他来找我咨询。当他坐到我面前时,却面无表情,低头不语。我询问他的病情他仍然神色不安的沉默了一会儿才用非常小的声音回答我说:“我尿频,每次小便就尿一点,老尿不干净,还总觉得尿憋得难受。”我问他发病多久了,他回答:“已经三天了。”当我继续间他发病的原因时,他又吞吞吐吐,迟迟不愿意开口回答。于是我就耐心地诱导他,最后他终于说出了发病的诱因。

原来他曾多次偷偷地用一根塑料管插进自己的尿道里玩。

而最后一次,由于插得太深,尿道将塑料管“吸”进去了,拿不出来了。他心里很着急,又不敢对别人说。渐渐地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发炎和膀耽刺激症状。挺了三天,症状越来越重,心里负担也越来越大。不得已,只好前来就医。根据这一情况,我在进行了必要的处理之后,就立即将他转到市级医院的泌尿外科就诊,医生当场就让他住院进行手术。取出塑料管以后,又经过了一周的治疗,才让他康复出院。虽然尿道的塑料管是取出来了。但是,我认为他在心理上并没有得到康复。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于是我又约他来复诊。

这一次由于解除了身体上的病痛,所以看起来他的情绪要比以前轻松一些,但是还是不大自在。他对我说:“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太大了,真是没脸见人。大夫,你一定要为我保密呀!”

可见,他的心理负担还是很沉重的。在我们逐步深人的交谈中,我渐渐了解到他的心理方面的真实病因。

他本来是一个生理上发育正常的男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他也和别的男孩子一样,开始对自己生殖器的发育特别留意起来。他问题感觉自己的阴茎发育太慢,似乎比别人要小,于是自己“阴茎短小”的包袱就越来越重的压在他的心头。他觉得阴茎短小的人将来恐怕成不了男子汉,甚至会不会影响到今后的结婚、生育……后来他想到刺激阴茎,说不定可以使阴茎长得大一些,于是他开始了手淫。但是,由于他得不到正确的性知识和心理的引导,他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减轻,还增加了“手淫有害”的精神负担。每次手淫以后,都像干了坏事一样地出现罪恶感和自责情绪。

去年暑假里,他的爷爷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去陪床护理。当看到护士为爷爷导尿的时候,用一根橡皮管子插进尿道里,很是新奇。回来以后,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手淫刺激,也试着找来一根塑料管,慢慢地往自己的尿道里插,觉得很好玩,也很刺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开学以后,在学生宿舍里自己也常常偷着进行,而且越插越深,以至出现上述的后果。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他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在他青春发育的阶段对自己的生殖器过分关注,因而产生了对阴茎大小的疑虑,并且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这是由于他对性知识和生理知识的缺乏及又没有得到正确的性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造成的。

我首先向他耐心的说明了有关青春发育的生理知识和有关生殖器的解剖学知识,告诉他不必为自己的阴茎大小而背上思想包袱。因为随着青春期和成熟的过程,男孩子的阴茎也和生殖系统的其他部分一起发育起来,体积会渐渐地变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由于每个青年的个体差异,阴茎发育的快慢可能不一样,大小也会有所不同。而绝大部分人的阴茎,都是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的,尤其是当阴茎勃起之后,差别就会更小。

真正小阴茎的人是极个别的。并且我还从解剖学与生理学的角度告诉他,一个男青年,只要有正常的性腺和性功能,就是一个正常的男性,阴茎的大小并不会成为问题,更不会影响以后的婚姻和生育。

至于说到一个人的男子汉气概,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他的气质和人格方面。比如能表现出勇敢、乐观、果断的性格,具有奋斗向上的精神和宽阔坦荡的胸怀,富于开朗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等等。而这些品格和精神,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锻炼和培养,才能具备的。大学阶段是一个很宝贵的时期,青年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等等方面。如果在这个阶段里过分的注意自己的性发育,整天为自己阴茎的大小而多愁善感,想人非非,甚至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来,那不正好与男子汉的气概背道而驰了吗?

其次,我告诉他对于手淫问题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其实,手淫是许多青年人关心和备受困扰的问题。不仅国内如此,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有影响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绝大部分的男性和不少的女性都有过手淫的经历。特别是对男青年来说,手淫是相当普遍的事。事实上是,绝大部分的青年人都能健康的成长起来,并且能正常的结婚、生育、建立幸福的家庭,并没有显示出手淫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不过,也确实有一些青少年,由于对手淫缺乏正确的认识,频繁地手淫,导致神经过度紧张,又受到一些传统错误看法的影响,比如认为手淫是一种下流的、道德败坏的行为,是一种性变态,甚至认为是等于慢性自杀等等,因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造成在心理上的罪恶感、自责感等等,备受折磨,影响了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有的人还会因此而影响到婚后的幸福生活。其实这些影响并不是手淫本身带来的。也就是说,手淫的真正危害不是在生理上,而是在心理上!

美国着名的精神病学家阿瑞提教授在他主编的《美国精神病学手册》(1974年)里就曾经说过:“手淫是标准性行为的一种。之所以成为问题,仅仅是因为在手淫的时候,伴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和内心的焦虑,因而造成了种种后果。"1991年6月在荷兰首都召开的第10届世界性科学大会上,正式的在世界范围内为手淫正了名。荷兰卫生文化部长在本届大会的开幕式上说:

“以前手淫曾被认为是一种病态,但现在看作是无害,甚至是健康的行为。如果某人有性问题,他不是手淫者,而恰恰是那些不能手淫的人。”这个发言得到与会近千名世界各地代表们的热烈掌声。在大会上,专家们明确地认为,手淫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青少年性成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解除因性紧张而引起的不良躁动的一种自慰方式。为手淫正名是当前性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有助于消除千百万人因陷人手淫不能自拔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但过度的手淫是不好,应该避免。什么事都要有一个限度,正常的事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正如体育活动和进餐,本来是身体正常需要,但是过度的锻炼和暴饮暴食,同样对身体是有害的。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我们在学校应该抓紧时机好好学习,同时还要广交朋友,多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己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性”的问题上,这样,手淫自然会有所节制。

最后,我希望他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把自己从对性发育的无知和困扰中解脱出来,愉快地投人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咨询效果

上述启发和教育,对他产生很好的效果。并使他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并找到了一份很如意的工作。

点评

青年人处在青春发育和性成熟的时期,这本来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正常生理阶段。但是,由于不少青少年缺乏有关的性生理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他们常常会围绕有关性问题而产生种种困扰。例如:他们会对自己的手淫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会对自己生殖器的大小和发育状况过分关注,会对所出现的性冲动感到紧张与羞辱……大学生正处于对性问题十分敏感的时期,如果对他们这些困惑不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并配合正确的性教育,往往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本案例所介绍A某的症状正是由性发育引起的困扰的一种典型。

因此,咨询员首先要解除来询者由于错误行为导致异物进人阴茎的生理痛苦,帮他转院手术。待他康复后再继续进行咨询。

由于来询者主要是缺乏有关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通过领悟疗法,帮他解除对生殖器官发育状况及手淫引起的焦虑。由于来访者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一旦理解了咨询员所讲述的观点及所介绍的资料之后,很快就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予以关心是何等重要;也可以看出,咨询员占有广泛而深刻的专业知识是何等重要。

镜头十二

夏某,男,21岁,某大学数学系三年级学生,来自农村。

来询经过

一年以前,夏某偶然从女生宿舍楼下过,无意拾到一只从凉台上掉下来的胸罩,颇为好奇,见左右无人,便捡起揣在衣兜。

晚上就寝时,他拉起床帘观看,同时产生性兴奋和性满足。此后,他常有意从女生楼走过,经常拾女生内衣,带回宿舍,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抚弄。后来发展到溜进女生宿舍、水房偷拿女生晾晒的胸罩、丝裤等用品,后来不慎,所藏女生衣物被同宿舍一男生发现,受到嘲笑和鄙夷。渐渐传到女生那里,有人背后骂他是“流氓”,尽量回避他、远离他,这使他受到很大的压力,决心痛改前非。但不足一个月又感到心神不宁,一见到女生内衣内裤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焦灼难耐。有一天深夜,他潜人女生宿舍,在偷拿女生衣物时被一女生发现,当时吓得大叫。他深感恐慌、羞愧,行为稍有收敛。第二天,该女生给学校写信,要求学校查处,派出所及保卫部天天来女生宿舍查,但一直未发现。一个月后他控制不住,又来女生宿舍时被抓获。在他的箱子里搜出许多女性用品。保卫部准备以“流氓滋扰”的性质给予处分,学校咨询室知道后,立即派心理咨询员与学校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商量,带他来咨询室,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确定他是性心理病态还是品行不端,流氓滋扰。

主诉及咨询过程

夏某来到心理咨询室,低垂脑袋,情绪沮丧。在咨询员的耐心启发下,他谈到事发之后自己心理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对自己这种行为自惭、后悔。但是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不能克制对那些物品的兴奋情绪和快感。以前,每次偷拿后都很后悔、自责、自罪感强。曾打过自己的耳光,对苍天发过誓再也不做了。但又无法控制自己,为此严重地影响了休息和学习。

咨询中了解到夏某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从小与女性交往很少。家住农村,家里有两个弟弟,因此对女性好奇。

交谈后诊断为恋物癖。恋物癖是性心理变态中以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对女性身体没有直接的兴趣,而把兴趣集中在女性的某些特殊物品上(如胸罩、内裤、丝袜、饰品等):多见于青春期男性。

咨询中夏某说:“老师,别人都说我是流氓,也有人说是变态,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属于流氓行为。”

我问他:“你在做这种事情时,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他说:“每次我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心里十分紧张,生怕有人看到,因为我知道,这种行为如果被别人发现了很丑。每次得手以后,就自己一个人躲在没有别人的地方,对偷来的物品一边摸,一边看,一边闻,同时进行联想,使自己达到性高潮。虽然我每次都能够从这种行为中得到暂时的性满足,但过后这种满足很快就会被自责、悔恨、忧郁、痛苦和自卑感所淹没,自知而不能自治,内心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十分痛苦。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趁上课时间,学生宿舍人少的时候,或到女友宿舍去玩的时候,将所晾在走廊里的内衣、内裤偷偷拿走,结果有一天,我终于被抓住了,学校给了我记大过处分,女友也为此和我分了手,我更是觉得一点脸面都没有,走在路上,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后面指着我的脊梁骨说我是流氓、变态。其实在此之前,我做人一向循规蹈矩,成绩优秀,对于男女关系,也非常保守,现在出了这种事情,谁也不会和我交朋友了,同学们都认为和我交朋友就是一种耻辱。”

我对他说:“请听我说,从你的行为上来说,你的确有心理障碍,但这和流氓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你的心理障碍是‘恋物癖’,‘恋物癖’是一种反复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这些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满足手段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有性心理异常的特点,为了寻求安全并容易获得性行为对象以达到性满足,产生了把异性身体某一部分及饰物当性器官的潜意识,严重的‘恋物癖’患者对异性身体本身并无多大兴趣,而把性欲专门指向异性用的物品上,至于这些物品是谁的都无关紧要,也说是对物不对人。因此,相似的还有‘异装癖’,即以穿着异性服饰和模仿异性打扮,来作为自己性满足的一种方式,这种人把异性使用过的物品作为性兴奋和满足的惟一手段,而对于其他的性行为则毫不感兴趣。”

我接着说:“‘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结果,在心理学家看来,大多‘恋物癖’患者都有与环境有关的性经历,最初性兴奋出现时与某种物品偶然联系在一起有关,此后经过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在性行为上形成了很难克服的固定阴影。”

通过这些分析,夏某认识到,他的行为是一种性心理障碍,是病态,不是道德败坏的流氓。但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长期下去会造成周围人对自己的某种轻视,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应该设法克服。夏某听后,频频点头,表示了强烈的求治愿望。

治疗采用了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技术。其内容是把欲戒除的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联系起来。当症状出现的时候,立即出现一种强烈的不愉快刺激,达到厌恶,而减少症状。厌恶的刺激物有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

物理的刺激物有电击、自弹橡圈等;化学的刺激有臭味等。

在夏某的恋物癖治疗过程中,当咨询员把治疗的要求介绍后,夏某表示只要能治好,花多大代价都配合。治疗的关键是消除夏某对女性物品的偏爱癖好。所以,咨询员建议他手腕上套上橡圈,当出现冲动无法控制,想去偷拿女生物品时,就自己弹橡圈,由于疼痛而转移注意。每当出现恋物念头时就弹橡圈,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效果。

同时咨询员又采用想像厌恶疗法,要求夏某想像自己走进宿舍偷拿女生用品,被保卫人员抓到训斥,被周围同学耻笑而羞愧难忍,无地自容的情景。咨询员还建议夏某撤掉床上的帘子,从客观上消除玩赏女性用品的条件,让自己的行为暴露在同学们的目光下而限制不良行为的产生。此外,咨询员还建议他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身体,感到困倦时再上床睡觉。

咨询员在对夏某进行治疗时,向学生部门介绍了夏某的情况,请他们在处理时考虑到他的性心理变态。因此,没有按流氓

咨询效果

夏某的咨询前后经过三次。由于他能主动配合,严格按咨询要求做,所以恋物异常行为逐渐克服,顺利完成了学业。

点评

这是一例以恋物癖为表现特点的性心理变态者的咨询治疗。性心理变态的表现形式还有同性恋、异装癖、窥视癖、暴露癖等。

性心理变态的患者并非罕见。在校大学生中时有发生。某大学曾对218名大学生(男150名、女68名)调查,发现男大学生中有“恋物欲望”的占27.3%,其中“有时”和“经常”的占9.3%;表现为“恋物行为”的占17.3%,其中“有时”和“经常”的占6%。当然,“恋物欲望与“恋物行为”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仍属正常心理范围,而后者属于心理病态。性心理变态的原区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是生物因素观点,即寻找性变态与遗传、内分泌等生物因素的关系;二是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变态源于童年的经历,三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性变态是学习的结果。

一般而言,导致性变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夏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抚弄异性用品与性兴奋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经过多次重复而强化,发展成恋物癖。

咨询中对恋物癖常采用认知疗法、厌恶疗法。本案例采用橡圈厌恶疗法,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对恋物癖等性心理变态学生在咨询中应注意区别于品行不端的流氓滋扰与偷窃行为。

镜头十三

龚某,男,19岁,理工类一年级学生。

龚某,出生于一个四口人之家,除父母外,还有一妹妹,比其小两岁。父亲为大学教师,母亲为医生,其父母感情一直不好。

龚某7岁时,父母开始当其面争吵,到初一时父母分居。但同住一单元内各居一室,其妹与母亲过,他跟父亲过,经济上各自独立。

其母亲整日在外工作,从不管家,由于分居就把情感倾注于妹妹身上,而对他关心甚少,使他难体会到母爱。父亲重病在身,工作也不顺利,心情不好,更少顾及家庭,对他也只是严厉管教,表现诸多不满。他从小担当起家庭生活重担,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招待客人,照顾生病的父亲,甚至做针线活。

龚某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亲戚,内心痛苦、感受常无处诉说,也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为自己不幸的家庭感到深深的自卑,同时渴望得到温暖。

主诉

觉得自己生了个男儿身,却是女儿心,喜欢做女性,认为那是最幸福的事情。喜欢模仿女性的声音、动作、戴手饰等,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女人,总幻想做贤妻良母。想做变性手术,但面对社会压力感到很恐怖,怕他人了解到内心的隐私,只能尽量克制自己,但内心非常矛盾痛苦,学习也难以正常进行,真想一死了之。

龚某从初二开始有了做女性的愿望,认为做女孩可以像其妹妹那样撒娇、任性、得到宠爱,而不必像男孩总得以强者面目出现,活得那么累。初三时,患者得了一场大病,由腮腺炎转为皋丸炎,致使一侧皋丸受损。虽另一侧皋丸生殖功能正常,但这使本来就为自己缺乏男性气质外表而自卑的他,又加深了一层自卑感,更觉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做女性的愿望也更加强烈。高中时,患者喜欢上同校一男生,经常与之在一起,寻求精神寄托,但没告诉对方隐私,只保持一般朋友关系。进人大学以后,女性化的要求呈上升,平时上课也带手镯、项链等饰物,喷洒香水,不自觉模仿女性声音、举止,引起同学的嘲笑。经常考虑做变性手术,关心这方面内容的报道。屈于社会的压力,想等国内条件允许或有机会到国外去做手术。经常幻想以一个女性的身份结婚成家。尽妻子的职责,侍候好丈夫。龚某内心非常渴求获得男性性爱。逐渐喜欢上同宿舍一男生。该男生高大、强壮、健美。在班上富有号召力,他对该男生几乎达到一种“狂恋”的地步。投人了全部感情,并向他第一个透露了内心的隐私,双方曾单独居住在一起,由于患者对自己男儿之身自卑之极,不愿裸露,双方只拥抱、亲吻、性爱抚。但对方对患者常常若即若离,实难接受他的“感情”,又常挖苦讽刺他,甚至对他说:“你永远只是个男人!”,使他不但没有得到所期求的温暖、爱情,反而得到更多的痛苦。可他又不愿放弃第一次情感的付出。更害怕对方泄露出秘密。既不能以女性的身份生活,情感上又得不到满足,为此他长期失眠,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每日挣扎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几次想走上绝路。

诊断分析

根据龚某的症状可诊断为易性癖。

易性癖这种性心理障碍的特点为生理上属于一种性别,而心理感受上属于另类性别,持续存在改变性别的强烈愿望。该患者从少年起就有了做女性的想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日趋强烈。性幻想的对象为男性,从不进公共浴室,因为内心极不舒服。喜欢女性饰物羡慕女性美,模仿女性的举止,性爱心理,性伴选择上均立足于女性角色,向女性方面发展。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ICD-10),该患者基本符合易性癖的诊断标准。

从目前国内报道的几例易性癖患者的情况来看,该患者病状程度属较轻范围,若病状严重,均具有这样特点:一是改变性别愿望强烈,在医生不能满足做变性手术的要求时。自行切除外生殖器,如皋丸、阴茎等。或服用女性激素,使其外表女性化;二是均着异性服装,女性打扮,面部化妆甚至做美容术。而该患者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尽量在社会文化、习俗允许的范围内,不求马上做变性手术,也无着异性服装,只有些简单女性装饰,与所报道几例易性癖相比病状较轻。

笔者认为在易性癖的诊断鉴别中,还需与异装癖和同性恋区分开。虽然在某些症状上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却有本质区别。

患者初来咨询时,只谈与另一男生的情感纠葛,给其造成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等,给人以同性恋的假象。同时患者有女性装饰又有异装癖的迹象。究竟属于哪种性心理障碍,就需深入咨询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才能诊断鉴别准确,使以后的咨询治疗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认为易性癖患者的性伴选择虽为同性,相互性接触如拥抱、亲吻、性爱抚甚至性行为与同性恋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像本案例中这位男性患者与另一男性的关系实为一种异性恋关系,关系的内容更多是感情、精神、共同的观点等,而不是生殖器的接触。患者希望从对方得到关怀、体贴、爱恋。寻找的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想从自己生殖器上得到快乐,相反厌恶自己的生殖器,甚至要求切除掉。该患者从中学到大学都曾受一些男性的引诱,但他认为他们是同性恋者。因此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同性恋者在性的关系中,可以从自己的生殖器上得到快乐,一般也没切除外生殖器的要求,而易性癖患者与性伙伴的关系,一般追求心理的满足或心身合一,本案例此特点非常突出。

另外易性癖患者一般均有异装行为偏好异性打扮,但与异装癖不同,这是完全的心理上的需要,觉得自身本就是个女性。

女性打扮理所当然,着装时不伴有性兴奋。而异装癖,以穿着女性服装得到性满足为特点,在着女性服装时往往伴有性兴奋。因此易性癖显然不同于异装癖。

通过对龚某的咨询分析,其易性癖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特殊的家庭生活经历

龚某在一个缺少温暖、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从父母吵架到最后分居,给其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他感到缺少爱,体会不到关怀与温暖,得到的更多是父母的冷漠与斥责。虽面对同一家庭,可他的妹妹得到的爱却是较完整的,这可能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了还是女孩好,做女孩就可以得到爱与关怀,心灵的创伤就可以弥补的想法。

由于从小承担家中生活琐事、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等,龚某认为这些本是该女人干的事情,他在家中无疑扮演的是一女主人的角色,而他又干的很在行,使其更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女人的命”。

在这种缺少和谐、爱的家庭中长大,也使患者逐渐形成了敏感、细致、忍让、懦弱趋于女性化的性格。他在家小心翼翼从事,尽力维系这个家庭,从不提父母不满意的要求,自己再苦再累也忍着替父母多干些事情,处处替他人着想,连自己生病生殖器受损这样的事也没告知父母,怕引起他们的内疚,而他认为只有女人才该这样忍耐。

其二,同性别中的劣等感

龚某身高不足1.6米,瘦弱的身体,自觉不管是外在、内在都不是个出色的男人,不会有女孩子喜欢他。他认为男人就应该竞争,身负重任,事业上卓有建树。可他又觉得自身条件难以竞争过他人,不会有什么成就,做个女人就可摆脱男人所承受的压力,不去竞争,只要有一个温馨的家,有一个爱他、疼他的人就心满意足了。

特别是其生理上的缺陷,更加重了他作为男性的自卑感,既然不能做一个完整的男人、出色的男人,不如做个女人,同性别中劣等感,使他想以异性中的一员生活。

从以上分析来看,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产生易性癖的主要原因,其易性心理是逐渐形成的,跟其自身经历、生活事件、对男女性别的看法有重要关系。

该易性癖患者还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心理压力,精神痛苦极大。一是面临巨大的心理冲突。觉得本该是个女人,做女人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可又非常惧怕别人知道,不能以女性身份生活。特别是患者身为学生,要承担这么大的痛苦,还得应付紧张、繁重的学习,使其常感心交力瘁,更怕学业难以完成,辜负父母的期望。

二是情感世界得不到满足,患者把爱情当做寄托感情的惟一方式。一心想从情爱中弥补爱的饥渴,可他对另一男生狂热的情感并没得到回报,精神世界近乎崩溃。

巨大的痛苦常引起患者自杀念头,只是为了重病的父亲,不想走在父亲的前面。若父亲先走,他也就毫无牵挂,义无反顾。

咨询质量过程

龚某主动前来求助心理咨询,笔者与之建立起长期咨询关系,着重从几方面人手进行咨询治疗。

1.让龚某确认自身问题,接受现实。龚某初来时只认为自己是性偏差。显然他了解自己心理不正常,但缺乏确切认识。

经笔者咨询分析及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医生的诊断,使患者认清自身的问题属于易性癖,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类型,开始患者对这种诊断“称谓”内心有些不舒服,但仍与咨询者达成了共识。

2.宣泄、调整情绪。家庭的不幸、身体的受损、爱的缺乏、情感的的失落,使龚某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一直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未能得到应有的宣泄与调整。因此,笔者首先以真诚态度对待,给龚某以充分地关心与理解,在他诉说时做到倾听,并适时提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将其苦闷的心理倾吐出来,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使长期压抑的心态得到缓解和减轻。

其次,在患者充分地宣泄以后,相应地调整其情绪。一方面让其学会紧张放松训练,情绪能及时稳定,保证睡眠休息等;另一方面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想像技术,主观设想事情的最坏结果。

例如:如果其永远只能作为男性生存于世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众人知道了他的隐私怎么办?使患者体验那种情况下强烈的情绪反应,用合理的信念加以调适。该患者现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求自己尽量以男性正常心态生活,想到秘密可能被泄露也不感到那么恐惧。对其他男性依恋逐渐减弱,能集中精力学习。

3.改变认知,接纳自我,消除自卑感。患者的自卑感相当严重,总是一种乞求生存的态度,因此其自我认知应有所改变。咨询者与患者共同讨论,指出人要生活得学会尊重自己,接纳自我,人的强健有力不在于外表,家庭的不幸不代表自身的命运,乞求来的怜悯、同情不代表尊重。为此不管做男人、女人,都应该首先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生活,自己不尊重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通过讨论,龚某自己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生活的自信心有所增强。

最后患者的异常心理能否最终改变有待于看今后的咨询发展。

总结与讨论

目前,易性癖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些理论认为,人的性别角色在3岁左右就基本确定,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因此,父母对幼儿抚养方式、性别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理论认为,这些人的荷尔蒙分泌不太正常;还有的人假设这些人的下丘脑与雄性激素的关系有些失调。但从本案例来看,笔者认为:

1.父母的教养方式正常与否,不能做易性心理(性别转换)是否产生的决定条件。本案例患者—在性别角色形成的最初阶段,并未接受错误的信息,父母的抚养方式在性别角色上是正常的,再加上有一小其两岁的妹妹,父母对患者一直按男孩子要求与培养。

2.性别转换心理之前,可以存在正常的性心理。患者在青春期开始,性意识刚刚产生时,还曾以一个男孩的心态偷偷喜欢本班一女孩,羡慕别的男孩谈恋爱,而想做女性的愿望是在以后逐渐形成的。笔者曾见一例易性癖报道,患者曾以正常的男性心理恋爱、结婚、生育,直到50多岁,才出现要求做女性,转换性别的愿望。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易性癖一旦形成,很难得到纠正,心理治疗也难见成效,做变性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患者心理平衡,但国外资料报道有些人术后后悔,认为是个错误。因此手术治疗不容乐观,必须慎重对待。我国现已有几例变性手术报道,但这确是慎而又慎的工作,变性手术不可轻易做。因此更多还得依靠心理治疗。

点评

易性癖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

正常人的性心理或性行为是与生育下一代有直接关系的心理行为。当今人类为了控制自身繁殖数量而采取多种节育手段,也表明正常人的性心理与性行为则与生殖无关,或成为生殖活动的一种替代活动,以此获得性满足。同性恋、异性装扮癖、恋物癖、施虐淫和受虐淫、窥淫癖、裸露癖等都是性心理障碍的表现。

本案例所介绍的龚某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同性恋与异性装扮癖的某些特征。例如,他将同宿舍一高大男生作为自己恋爱对象,并做出了亲吻、抚摸、拥抱等行为;他也佩戴手镯、项链等女性饰物。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个女人”,“幻想做贤妻良母”,“想做变性手术”。这表明龚某的性心理障碍已超出了同性恋与异性装扮癖的范围,而具有“易性癖”的特征。

当然,龚某的易性癖还未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因为他还有较清晰的社会角色意识,他有做为孩子,要对父母负责的意识,他了解社会文化习俗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因而并没有出现特别出格的行为。而他的内心冲突也正在于此,他必须时时压抑自己改变性别的欲望,去符合社会及家庭对他的期待。

对这类来询者,咨询治疗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正因为龚某有比较清晰的社会角色意识,有正常的理解力,因此,仍从认识领悟疗法人手,进而帮其宣泄、疏导情绪,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最后使其确认自身,承认现实,接纳自我,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