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5619000000030

第30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不摒弃以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今后的发展就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而且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对于国企和国企员工来说,保护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所谓“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做到了“三同时”,就能有效防止新污染和环境破坏,国企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走在其他类企业的前列。

凡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认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建设时必须按照“三同时”规定,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要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主要环节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关键是保证环境保护的投资、设备、材料等与主体工程同时安排,使环境保护要求在基本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得到落实,“三同时”制度分别明确了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具体管理和监督执法。只有真正严格执行了“三同时”制度,才能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1984年12月竣工的西曲煤矿,正是我国重大建设项目中第一次做到环保“三同时”的项目。

1979年,古交矿区开工兴建。该矿区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次利用国外贷款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目标是为宝钢配套一个年产1650万吨的焦煤基地,整个矿区包括5个大型煤矿和5个配套洗煤厂,总投资60亿。

号称“古交第一矿”的西曲煤矿1979年8月1日开工建设,其设计方案并未考虑矿井废水、生活污水治理、矸石集中堆放等环保工程。但该矿建在汾河岸边,若无环保设施,大量矿井和洗煤废水只能直排汾河,必定影响下游的省城太原吃水。面对来自各界的议论,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投资了100万元,开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环评”。

1984年9月初,西曲矿决定严格执行环保法,做到“三同时”,如果做不到,矿井要推迟投产。那时距剪彩已不到3个月,西曲矿的环保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土建施工和设备采购齐头并进,所有的人都忙得团团转,一天24小时施工。到11月底,该矿的环保设施全部完工。

1985年10月13日,全国城市环保工作会在洛阳召开。会上,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总结说:“这是一个中外合资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于不执行‘三同时’,他们就坚持不同意开工,不管有没有外国人投资,不怕有人用‘国际影响’的帽子唬人,坚持按国家规定办事,直到把‘三同时’的环境保护项目补上为止。我提议把古交这件事命名为‘古交精神’,大家同意不同意?”

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从此,“古交精神”叫响全国。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保护环境是国企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环境保护也是每一位公民的分内责任,而作为国企员工,更应该将环境保护记挂在心里,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山西省太原市白家庄矿南山山区有个好听的名字——“昌旺林”,那里的山色与其他矿区山石裸露的地貌截然不同。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青松翠柏,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这片林木是傅昌旺花了20多年时间,一棵一棵栽种下的。

20世纪80年代,傅昌旺是全国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他带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矿山铁人”精神,为全国煤炭行业的职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傅昌旺在白家庄矿木料场当扛料工时,百儿八十斤重的丈二圆木,他扛到肩上一路小跑,别人跑一趟,他总要跑两趟。粗略估计,傅昌旺在工作期间,向井下输送的木材少说也有50万立方米。

1987年,傅昌旺退休了。一天,他到矿区附近的山上散步,看到周围光秃秃的山岭,突然心里一震:这么多年,自己往井下运了多少木材,已经记不清,只知道一根根的木材运下去,一车车的原煤拉上来。几十年过去,煤多了,树少了,山秃了,水干了……

看着光秃秃的山,傅昌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到自己全新的一份责任,一个想法涌上心头:“我要栽树!”57岁的傅昌旺从此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再没有停下来。20多年过去了,一片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的“昌旺林”在他身后蓬勃茁壮。

在这20多年时间里,每天天刚蒙蒙亮,傅昌旺就扛上工具,背着布包,坐上矿里的早班车来到白家庄南山脚下。再走上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林区。顾不上喘口气,傅昌旺就开始修整树木的枝杈。“树不修不成材”,这是傅昌旺严格遵守的护树原则,只有把枝丫修整好了,树才长得好。傅昌旺不仅给自己种植的这片林子修整,还要走更远的路,爬更多的山给相邻的官地矿的南山、北山,杜儿坪矿山上的树木修剪。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就这样扛着工具奔波于山林中,一天最少要修剪100多棵树木,每天至少要爬15里的山路。

就是这位朴实的老人,整整20多年,在白家庄南山种树,让57亩荒山,在16余万株绿树的点缀下变成了绿洲。

20多年,傅昌旺镐头换过几十把;20多年,傅昌旺在荒山中,种活了16万株树木。在每一棵树下,都垫着他从山下肩担上来的腐质土;在每一棵树下,都浇灌着傅昌旺从山下肩挑上来的辛勤水。如今,西山矿区的山梁上、沟谷里,曾经满目疮痍的荒山和部分煤矿采空区,已然一派苍翠。

傅昌旺用一颗风雨无阻的责任心,赢得了人们的深深敬意,他也成为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很多人一想到环境保护,总以为是政府的责任,是专家的责任,如果环境污染就说政府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环保局没有把这个事情搞好,专家怎么不想出办法来。其实国企员工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是做好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和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无论是国企还是国企员工,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将环境保护视之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企要带头落实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员工要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所有人才能在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中生活和发展。

建设节能型企业,走出低利润率怪圈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国有企业向生态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转变,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降低产品综合能耗是提高国有企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建设节能型国有企业不只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过去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能型国有企业势在必行。重复走高能耗的老路子,只会陷入到低利润的怪圈当中。

建设节能型国有企业,具体来说一要杜绝浪费,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多大型国企都将建设节能型企业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将节能减排视为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安徽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建设节能型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前些年,马鞍山的市民对马钢所排放的烟尘可谓印象深刻,可谓“天上是黄龙,地上是黄尘”。作为拥有五六万名职工、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国有大企业,公司首先成立了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三级能源管理网,实行能委会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公司能源消耗状况,及时制定、决策公司重大的能源政策和措施。

建设节能型企业,必须强化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建就建一流”,马钢在淘汰落后的同时,先后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了“十五”和“十一五”两轮大规模高起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把加快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作为深化节能减排工作、控制生产过程污染的主攻方向。马钢积极采用大型、节能型工艺和装备,先后建成竖炉球团、300立方米烧结机、2500立方米高炉和100吨级以上转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短流程轧钢工艺。

铁前工序消耗能源大,约占马钢公司总消耗能源的70%,也是节能的薄弱环节。针对此情况,公司一方面控制铁钢比,使铁产量相对降低;另一方面提高入炉矿品位。这一技术改进,不仅节省了大量能源,也使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大幅改善。

马钢人的观念是“钢铁企业无废物”,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各类固体废弃物全部得到了回收利用。

高炉瓦斯灰作为烧结工序的原料,被成功分解为铁精矿、炭精粉和尾泥三种产品。过去令人头疼的炉渣,马钢巧施妙法,建成了年产40万吨的矿渣微粉生产线以及年处理能力80万吨的热泼工艺的钢渣处理和综合利用生产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钢材加工产生的部分边角料,也被用在了薄板等高档钢材产品的包装材料上。

马钢在能源二次利用上卓有成效。“以气代煤”改造燃煤锅炉,提高了煤气掺烧利用量。此外,马钢还发明“以汽代电”、“以气代油”。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外购电量,节约了燃煤,而且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粉尘发生量。

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在对马钢进行环评时,这样评价:马钢以强烈的绿色创想和创造精神,为我国制造业探索一条低成本、高环保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优秀范例。

这是马钢公司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是他们不懈的绿色追求。建设节能型企业,使马钢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建设节能型企业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同时具体到员工个人,也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姚峻嵘在杭州市水业集团有限公司清泰水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节能减排做得十分出色。

他几乎每年都有节能的新方法和新思路。2003年针对出水泵房水泵的设计工况与实际工况偏差大的问题,通过对水泵叶轮进行切削、更换原使用的填料和控制清水池的水位,提高了水泵机组运行效率;2004年通过改善滤池、滤料级配等手段,使出厂水浊度≤0.3NTU的月合格率达到了99.8%以上,供水水质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2005针对全厂用电功率因素偏低现状,通过提高功率因数控制标准的下限值、增加其他电容补偿方式等手段,使用电功率因数达到了0.97,提高水厂用电功率因素;2006年通过对加氯系统增压泵加装变频装置,降低了生产成品用水率,提高经济效益;2007年实现了对高锰酸钾的稳定投加、精确计量,有效解决了提高供水水质与控制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仅这几项改造,为清泰水厂节约成本或降低消耗600余万元。

姚峻嵘还积极围绕集团的生产建设,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为有效手段,针对集团现状经常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供领导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