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一种责任,用业绩回报公司
员工应当视优秀为一种责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更多的业绩和价值,回报公司。
苏永地是中国石油勘探专家,在数万平方公里的非洲油藏区,准确定位油井位置,成功率达到80%,令人惊叹。
事实上,在国际石油行业,一个石油勘探专家探井的成功率达到50%,就很不错了。苏永地说:“我是石油地质勘探专家,赶上了中国石油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机遇期,多找石油储量就是报效祖国。”
1996年11月,非洲石油项目进行国际招标。12家国际知名公司参加竞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举中标,这是中国石油工业步入国际石油市场的第一个大型勘探开发项目。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际大公司曾在这里进行过勘探,投资巨大,但成效甚微,都撤走了。考虑到分散风险,中国石油集团选择三家国外石油公司,组建了联合公司。苏永地被派往非洲,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海外非洲项目副总地质师。
当时,西方一家石油公司总裁曾断言:“把这个项目交给中国石油公司是个错误选择。”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苏永地深知自己是代表着中国石油在海外的形象。
在联合公司第一轮探井开钻中,一家合作方确定的预探井接连失利两口,另一合作方确定的两口预探井失利一口。而苏永地代表中方提出的9口预探井,口口出油,成功率100%!这使中国石油赢得了主动权,苏永地被点名调入联合公司勘探部,奠定了他的技术权威地位。“以后凡是苏永地制作的构造图一律免检。”这在严格按程序办事的联合公司至今也是唯一的。公司勘探部甚至规定:以后不管哪一方定的井位,都交苏永地审查。
在海外,打一口探井投资至少几百万美元,一口井打完不见油是常事,风险很高。而苏永地练就了“神探”的功夫,点到哪里,哪里就有油藏。
当时,非洲项目的勘探主战场是AB区,但这里连区域构造图都没有,就像一个城市只知道盖楼房,却没有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因为困难大,这块“硬骨头”交给了苏永地。
勘探期间的一天深夜,苏永地的腰部隐隐作痛,同事提醒他:“你有肾病,不能总这样拼呀!”但他的视线没有从图纸曲线中离开过。连续一个多月熬夜,苏永地病倒了。化验结果,几项肾功能指标严重超标,医生劝他回国休养。可病情稍一好转,他就回到岗位。
一个多月后,一幅囊括AB区主体部位的油层构造图完成了,这成为联合公司组建以来的第一张区域构造图。勘探部外方经理喜出望外,逢人就讲:“你们看,这张图是CNPC(中国石油)苏永地做的,图上标明了66个有利圈闭,谢天谢地,勘探部今后的工作方向一目了然了!”很快,按图制定的勘探开发计划实施,区内原油可采储量翻了一番多!
合作公司勘探部破例为苏永地专设了一个主任地球物理师的岗位。对此,一向不善言辞的苏永地说:“这个岗位不是设给我的,而是设给中国石油技术人员的!”
苏永地深深地明白一个员工要卓越、要优秀、要主动承担责任。易卜生说:“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你在公司的土壤中种下什么,公司就会回报给你什么。如果你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你就会获得成长的权利;如果你把公司的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那么公司自然会为你创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以自己取得的优秀成绩去回报公司,那么你的事业、你的精神就会在公司中得到最了不起的进步。
优秀之人都是肯担当责任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中都应该主动负责地做事。这样,才能够获得成长的机会,逐步实现自己内心想要达到的目标。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将责任感根植于内心,并让它成为我们思想中一种强烈意识,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积极态度,我们将会会更加优秀,我们的表现就会更加卓越,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出色,我们的企业就会更强。
多一盎司努力,多一盎司成功
美国著名出版商乔治·齐兹12岁时便到费城一家书店当营业员,他工作勤奋,而且常常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分外之事。他说:“我并不仅仅只做我分内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让我的老板承认,我是一个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有时,你甚至不必比别人多做许多,只需一点,就可以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这是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的一条很重要的道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却会让你的工作大小一样。
在工作中大多数人更愿意找些借口来搪塞,而不是努力成为卓越者。因为人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心力才能够成为卓越的人,如果只是找个借口搪塞为什么自己不全力以赴,那可真是不用费什么力气。
你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如同你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都需要付出代价一样。一个成功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总结他的经验:“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访问5个客户。”“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是事业成功者的秘诀。
当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时,刚开始时他一星期只能挣到6美元,但他还是每天平均工作13至14个小时。往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作。“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刻苦勤奋向来是所有成功者的不二法则,他们取得的成功不是依靠别人,而是他们比常人多出几倍的付出。
工作中多一盎司的努力会有质的区别,这好比两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奔跑两个小时以后,都已经完成了42公里的赛程,还有不到200米,就将到达终点。当时的情况是,两人都十分劳累、难受。前者选择了放弃,而后者则坚持了下来。相对于他跑过的漫长路程,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他就成了一个马拉松长跑的胜利者。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只是少跑了几步,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下面这两个小故事就印证了这一点。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师(其办公室与艾伦的同在一层楼)走进来问艾伦,哪里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艾伦告诉他,公司所有速记员都去观看球赛了,如果晚来五分钟,自己也会走。但艾伦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因为“球赛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须在当天完成”。
做完工作后,律师问艾伦应该付他多少钱。艾伦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000美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艾伦表示谢意。艾伦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玩笑,并没有真正想得到1000美元。但出乎艾伦意料,那位律师竟然真的这样做了。六个月之后,在艾伦已将此事忘到九霄云外时,律师却找到了艾伦,邀请艾伦到自己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1000美元。
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的人,是合格的员工。但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主动在工作中“多加一盎司”的人,每天都在向人们证明自己更值得信赖,而且自己还具有更大的价值。
学习是生存的需要,更是职场责任
在现在的职场上,不管你从事的是哪种行业,没有知识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不继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深化更无法获得巨大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没有知识意味着你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你很难对周围不断发展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着你将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渐被更多掌握新知识和拥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成为“吃老本”的掉队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一种职场生存的需要。
在某贸易公司做了七年营销工作的纪莱芝连年获得公司优秀员工的称号,是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最后公司高层没有任命她,而是从外面招聘了一个善于计算机操作、说得一口流利外语的“外来和尚”。其实并不是上司对纪莱芝有什么不满,上司早就想栽培她,多年来几次提出送她去进修,纪莱芝以工作忙并有家庭拖累为由婉拒了上司的美意,从来不给自己“充电”。结果是原有的知识已趋老化,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她也只能“原地踏步”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盛衰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生存的空间。
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成为“吃老本”的掉队者。
200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林晶,怀着无限的梦想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走进了青岛国运。由于林晶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成绩优异,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国运决定把林晶安排在新生部门——人力资源部。
此时,正是国运集团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大量专业人员远远超过了往常。林晶是学经济管理的,现在突然要转型干人力资源,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超负荷的用人需求,使初来乍到的林晶马上陷入了被动。
由于工作的滞后,人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心急火燎的领导对林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面对压力,林晶委屈,但永不退却的上进心马上占了上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工作没做好,得从自身上找原因。”林晶暗暗给自己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