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快乐才是福
5616700000019

第19章 正确的观念为健康导航 (3)

步速宜慢

老年人由于各种机能减退,行走时举足不如年轻人高,男性出现宽矮步态,女性则成窄的蹒跚步态,身体的重心前移,造成身体处于前倾姿势,行走不稳,故应放慢步速,以求身体的重心平衡,不然容易摔倒而引起骨折等。

排便宜慢

老年人排便不可操之过急,不然会因此诱发多种疾病。由于部分牙齿脱落,咀嚼能力减退,吃含维生素的食物机会减少,加上活动少,肠蠕动变慢,以致不少老年人有便秘的毛病。如果排便过急,不但粪便会将肛门的黏膜冲破,引起肛裂,排便时痛苦不堪,更严重的是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蹲下大便时,腹腔和下肢的血管受挤压,流向大脑的血液增多,如果排便时猛然用力增加腹压,屏气排便,会使血压升高,引起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危及生命。

户外器械上锻炼要慢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到户外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但健身器械若运用不当,反而会危害健康。专家提醒:老年人上器械前应当先做准备活动,以免肌肉拉伤,锻炼中节奏要慢,动作要柔和。

老年人大多心脏不好、骨质疏松,大运动量容易损伤身体。器械锻炼前应先通过散步、做操等准备活动预热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进行器械锻炼时,动作应舒缓,能够保持正常的呼吸和心跳;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有骑马机、腰背按摩器和太空漫步机,锻炼时以每组15~20个动作为宜;老年人应养成清晨测脉搏的习惯,平静状态下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正常值(80~82次/分钟)6次,就应减少运动量;老年人最好结伴锻炼,以防出现意外,无法求救。

老来瘦未必寿

莫入“老来瘦”误区

现代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老人的长寿绝不能单纯用“胖”和“瘦”来衡量,老人只要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适度的胖并没有太多坏处,更没有必要去刻意寻求越瘦越好的“秘方”。相反,医学专家认为,老人适度的胖,比瘦更能抵抗疾病的消耗。所以,老人大可不必为略胖而烦恼。只要坚持适度的运动和锻炼,适当注意饮食,不使身体过于臃肿就行,切不可走入“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误区。

虽说瘦是老人健康长寿的宝贵,然而并非越瘦越好,瘦也应有个限度,公认的限度是不应低于标准体重的20%,否则,预示着体内可能存在某种疾病隐患。

1恶性肿瘤。所有恶性肿瘤都可能先出现无原因的消瘦,近期有明显消瘦者更应警惕。消瘦伴有吞咽困难者,常常提示食道癌的存在;消瘦伴有便血,要警惕结肠癌、直肠癌;过度消瘦更是胰腺癌早期仅有的症状。

2糖尿病。早期多为肥胖,但时间一长,消耗增多,会造成消瘦。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虽没有明显的“三多”症状,但由于体内糖代谢紊乱,也会导致消瘦。

3结核病。老年人的消瘦由于慢性感染所引起的为数不少,其中较多见者为结核病。

4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患者的1/3无甲状腺肿大,半数以上无突眼症状,但体重下降的可占74%。

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老年人发生此病,早期极不典型,仅有消瘦的表现,以后才逐渐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沉着等典型表现。

6胃肠道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由于消化和吸收障碍,也会导致消瘦。

7药源性消瘦。某些药物,如甲状腺制剂、苯丙胺等可促使身体代谢明显加快,服用洋地黄、氨茶碱、氯化铵、雌激素等药物可引起食欲减退、上腹不适;长期服用泻药会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8其他原因导致的消瘦。情绪过分激动、悲伤、忧愁、兴奋以及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而影响食欲,或者挑食、偏食、长期素食等都可使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从而导致消瘦。

总之,肥胖臃肿固然非福,瘦骨嶙峋同样是祸。身体过于消瘦的老年人除了查明原因,积极诊治隐患以外,在饮食上还要比一般人多吃高热量、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老来瘦”未必值“千金”

中国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然而,德国营养专家建议,老年人体形瘦弱未必好,关键在于保持适当的体重,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德国吉森大学营养研究所的营养专家贝特霍尔德教授指出,60~70岁之间的老年人肌肉将开始出现萎缩。男子每10年萎缩4%,而妇女则可能达到6%。据此,贝特霍尔德教授向老年人提出建议,体重稍微超过正常值甚至更有益于健康。因此,即使体重稍微有些超重,最好也应该保持这一状态。

德国营养研究所的科学家海纳·伯英也强调:“最佳的方案就是保持体重。”当然,专家一致认为,为保持健康,经常进行室外活动并且保证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正常摄入,是老年人必须注重的。

虽说“老来瘦”可避免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胆结石、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然而,医学专家通过分析和临床观察证实,老年人过分追求瘦并不正确,有时稍胖些反而对健康更有利。

老年人体重不应低于标准体重的20%,而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40%时,才会发生各种疾病。倘若饮食及生活环境没有特殊变化,在短时间内身体日渐消瘦,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过瘦,原因是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低、血色素和胆固醇值也不高,一旦患病,抵抗力就会很弱。为此,专家提醒:对少数肥胖的老人来说,适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是必要的。但对于并不肥胖又没有疾病的老人来说,切莫过分减肥,也不要以胖瘦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

“闻鸡起舞”可取吗

晨练习惯要改变

“早睡早起”是由人类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自然条件下养成的老习惯。古人之所以那样做,一是因为昼间劳累一天,早些入睡有利于恢复体力;二是因为当时没有方便的照明条件和场所来从事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现代与过去大不相同了,特别是城镇居民,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很多人都选择晨练,专家提醒晨练的习惯要改变。

从生理学角度讲,早晨,人体血压最高,血内营养成分最低,血浓度最高,不宜参加体力活动。人们还有一种错觉,认为早晨空气最新鲜,早起活动有利健康,但对城市居民来说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城市中的大气平时被烟尘、废气严重污染,昼间由于阳光照射,在高空形成热流,可与低空冷空气进行对流而使被污染大气外移或上行。而到了夜晚,地表温度下降,于是大量废气和粉尘又回落地表或低空,导致早晨空气重新污浊。所以,人们认为晨间空气最新鲜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闻鸡起舞”去晨练也不利于健康,老年朋友们在黄昏进行锻炼更益于健康长寿。

远离“魔鬼”时间,作息要规律

早晨东方日出,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即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黏度上升,因此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和耗氧量,心血管病人就容易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如果健康状况良好,一天中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就适合在下午4~6时左右活动,或在上午10点以后外出。早上6~10时左右是全天最危险的时刻,国外学者把这段时间称为“魔鬼时间”,因此这段时间尽量不要晨练。大雾天气不仅空气污染重,而且湿度过大,使空气中含氧量相对变少,也不宜晨练。

闻鸡起舞,晨间锻炼,是我国从古代传下来的良好习惯,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自然规律。

人的生物钟常有相对固定的节律,按照规律的生活作息,人体生理代谢最平稳,并且耗能最少,最节约能量,心理、生理都处于和谐状态。相反,若是生活无规律,作息无秩序,体内代谢极易被扰乱,轻者有损健康,重者导致疾病,甚至缩短寿命。

科学家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生物也有其自身神秘的、复杂的生物钟在控制着生理节律。如果经常扰乱它,就像经常拨动生物钟的“时针”,可以使其代谢紊乱,寿命缩短约10%。

人越到老年,生物钟越会固定节律,顺应性越差,也就是说老年人更应规律地作息,尽量少改变生活节律。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自我感觉健康的老人,因出差、旅游、劳累猝发心肌梗死或猝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却因为小心谨慎、规律生活,反而得享天年。

孝心叮咛

冬三月不宜“闻鸡起舞”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冬天是一年中的闭藏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一般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迟起,避寒就暖,绝不提倡“闻鸡起舞”。

不提倡冬三月“闻鸡起舞”绝不是不提倡老年人运动,冬三月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爱好,安排一些安静闲逸的活动,如养鸟、养鱼、养花,或练习书法、绘画、棋艺等。如果进行室外锻炼,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感到身体热量外泄微汗为宜。如果锻炼后感到全身轻松舒畅、精力旺盛,体力和脑力增强,食欲、睡眠良好,说明这段时间的运动是恰当的。

——冬日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