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复活的古城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56111800000008

第8章 古城再现的峥嵘与奇迹(6)

然而,繁盛一时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与此文化系统不同的人从叙利亚一带迁来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层”遗址。新居民用晒干的扁平状土坯建筑较为规整的方形住宅,地面与墙壁抹上一层灰泥,屋内设神龛,城内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最有趣的是,在这一层中发现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复原的头骨,眼睛用贝壳镶嵌,耳鼻酷肖,无疑与时人的祖先崇拜有关。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废弃,沦为荒丘。

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现人类活动的踪影。居民们已会制作陶器,他们居住在竖穴房屋里,具有强烈的游牧民色彩,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逗留了500年左右,接着便远徙他乡,另觅新居。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早期,耶利哥再度兴盛起来。居民们穿岩凿墓,埋葬死者,他们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还筑起城墙。凯尼扬博士称之为“原始都市期”。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其代表作《考古学150年》中称耶利哥在这一时期才形成一座城市,与凯尼扬博士的观点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样,居民们用干土坯垒砌的城墙在地震和外敌的攻击下,屡废屡兴,最终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殆尽。

在这场浩劫后,耶利哥沦为尚未开化的阿摩利人的宿营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来自叙利亚的民族占据了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进入中期青铜时代,这是耶利哥最繁荣的时期,很快,城市高度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与埃及人,北与赫梯人,东与美索不达米亚城邦,西与迈锡尼人进行交往,其富饶状况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岩穴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上。地下出土遗物表明,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有食物、家具、装饰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以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

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1560年前后,从埃及远道而来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乱中,城市毁于大火,化为焦土。

前述《圣经》里记载的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毁耶利哥城,如果这是史实的话,在年代上应当属于这一时期,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考古调查和发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证据。如果按历史学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间的话,那么,早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残垣颓壁,满目荒凉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壮场面。因此,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圣经》的这一段记载纯属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声誉。

耶利哥城的重见天日揭开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新篇章,它将人类城市的起源从公元前5000年提早到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随着考古调查的进展,我们相信,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不管是海底还是陆上,不管是低谷还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着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这些未来的发现正有待于后继者去发掘。

2.被人遗忘的赫梯帝都

(1)一座巨大的设防城市

1861年,欧洲艺术史专家乔治·佩罗被派遣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调查当年的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在中东的活动遗迹。他在安卡拉以东约145公里的哈里斯河(今克泽尔河)转弯处的土耳其人村庄博哈兹柯伊,发现了一座巨大的设防城市,这就是后来证实为长期以来被人们所遗忘的赫梯帝国的都城哈图沙(又译哈图萨斯)。

赫梯人与波斯人一样,是印欧人的一支,属印欧语系,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他们来自南俄罗斯平原,后迁徙至黑海沿岸地带,公元前3000年末到达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定居,征服、融合了这里的土著民族和先其而至的其他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赫梯王国的创立者塔巴尔那以库萨尔为中心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620年,国王哈托亚里斯一世在位时,迁都哈图沙。

哈图沙位于土耳其村庄博哈兹柯伊东南海拔1000米的丘陵上,都城遗址南北长2500米,城周长6000米。

1908年至1912年,德国学者雨果·温克勒在当地土著库尔德人的协助下,主持发掘了乔治·佩罗所发现的这座古城遗址;1933年,德国考古学家克鲁特·皮特尔再度发掘了这座遗址,一共清理出土了大约两万件左右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并揭示出博哈兹柯伊正是赫梯人的都城哈图沙。

哈图沙与许许多多古代都城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城中央设有卫城,城内还有神庙和居民区。

在哈图沙城南侧坚固的弧形城墙正中,辟有“斯芬克司门”,其右侧有“王之门”,左侧有“狮子门”;城墙墙壁由两重大理石石块垒砌而成,外部凹凸不平;城南建有4座神庙。

都城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部略高,北部略低。北部是统治中心所在,卫城就位于城北偏东的地方;卫城西北侧有祭祀天神的大神庙,俗称“第一神庙”。

卫城的城墙呈梯形,较长的一边长度为200米,公用建筑林立。其中之一是两层楼的“王室文书库”,出土了3000多件泥版文书,靠墙壁处还发现了书架遗迹,甚至还出土了标签。

卫城内最大的建筑物是谒见国王用的大厅,系由纵横各5列的四棱柱支撑的,不用圆形柱子而用四棱柱建筑房屋,这是赫梯式建筑的一大特征。

此外,还有王室建筑、墓葬以及小神庙。在小神庙中还发现了刻有象形文字的石板。

大神庙位于卫城西北约600米处,由神庙和仓库两部分构成。神庙本身是由围绕着长方形院落的众多小屋和圣殿组成,规模、神态与其他几座神庙相同。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大神庙,是因为有许多用作仓库的狭长小屋围绕在其周围。在长达160米的巨大建筑物院落中,还有一个带有院落的建筑,有的房间显然是用来存放文书的。

神庙外侧开有多扇大窗子,这是赫梯式建筑的又一大特征,在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断难看见的。赫梯王率领祭司、权贵拜谒神庙,在院落中举行净身仪式后,赫梯王进入圣殿,奉上贡品,举行献洒仪式,接着祭司、权贵加入祭祀行列,活动达到高潮。

赫梯人死后举行火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火葬的民族。在离城西北2公里余的山岩上,有一座神庙,雕刻着以天气神为首的千姿百态的众神像,火葬墓便处在都城哈图沙与这座神庙之间的半道上。

(2)是谁埋葬了赫梯帝国?

据说,赫梯人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已使用铁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以哈图沙为根据地,依靠铁兵器、马和战车,攻掠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周边地区,称王称霸。公元前1594年左右,哈托西里斯一世之子牟尔西里斯远征巴比伦,灭亡古巴比伦王国,大掠而归,两河流域文明为之黯然失色。后来,牟尔西里斯死于内部纷争。泰里比努斯(公元前1525—前1500年在位)继承王位后,实行政治改革,颁布抑制宫廷内讧的王位继承法,赫梯王国一时四海晏平,国泰民安。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初,是赫梯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公元前1460年左右,托德哈里亚二世在哈图沙即位,建立新王国,赫梯帝国繁盛空前,他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与埃及、亚述诸列强夺雄称霸。公元前1286年,赫梯军队与埃及军队在叙利亚的卡迭石激战,重创埃及军队,取得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公元前1284年左右,双方缔结和约。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未给赫梯帝国带来更多的实惠,相反却耗尽了它的国力,公元前1200年左右,来自地中海的侵略者攻占哈图沙,赫梯帝国土崩瓦解,残存的赫梯小朝廷四处流迁,在公元前8世纪为亚述所灭亡。赫梯帝国的埋葬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

赫梯帝国的灭亡是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随着赫梯的灭亡,被他们秘而不宣的制铁方法也被公之于世,制铁方法不再是一个秘密,制铁术很快便在中东地区普及开来,人类文明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铁器时代。

在哈图沙废墟中出土的大批楔形文字的泥版和象形文字的石板,是解开赫梯人秘密的一把钥匙。经捷克学者弗里德里希·罗兹尼的不懈努力,这一古老帝国的文字终于在20世纪初被成功释读,其内容涉及到年代纪、法典和外交文书等方面,现已成为研究古代赫梯帝国历史和东方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从赫梯帝都哈图沙发掘出土的著名文物狮身人面像和帕加马祭坛,现收藏在德国的柏林。

3.走进“荷马史诗”的黄金城

(1)三角形的迈锡尼

1876年,德国商人、考古学家谢里曼继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沙立克山丘上发现特洛伊古城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真实性,他来到了征伐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迈锡尼国君阿伽门农的故乡——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山谷中进行发掘,对荷马史诗的笃信,以及对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鲍沙利阿斯游记中有关迈锡尼的生动描述的深刻理解,使他很快便使荷马史诗中的另一名字——迈锡尼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

迈锡尼文明渊源于公元前2000千年左右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据荷马史诗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是一个“富于黄金”的都市,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高8米,厚达5米。西北面开有一座宏伟的大门,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跃立的雄狮,虽然没有头,但仍威武雄健。这两只狮子雕塑是欧洲最古代的雕塑艺术,这种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迈锡尼城堡的正门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内左边有一间小屋,估计是古代看门人的住所。在“狮子门”内侧、独眼巨人墙以东发现有6座长方形竖穴墓,这些墓葬被包围在竖立的石板围成的圆圈中,直径约26.5米,称为圆形墓圈A。在石圆圈中,谢里曼夫妇发现了5座坟墓,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视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后来又发现了第6座坟墓。这6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长2.7米至6.1米,深0.9米至4.5米,墓顶用圆木、石板铺盖,大部分已经坍塌。6座墓葬中共葬有19人,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这些尸骨大多被黄金严密地覆盖着,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装饰用的金匣,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乌贼、玫瑰、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两个小孩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谢里曼发现这批古墓和墓中大量的金银制品后,他结合荷马史诗中有关阿伽门农从战场凯旋归来后,其妻子和情夫在宴会上(一说沐浴时)趁其不备将这位迈锡尼国君谋杀的传说,认定墓中戴着金面具的死者就是从特洛伊战争中归来的阿伽门罗及其随从的遗骸。1951年,即谢里曼发掘迈锡尼之后75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第二个墓区,称为圆形墓圈B,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完全可与谢里曼发现的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基本相当。古希腊人认为这里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和同谋者的墓地,因为古希腊神话传说谋杀阿伽门农的凶手是不配葬在城堡以内的。事实上,这些长方形竖穴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约三四百年。假使果真有阿伽门农其人的话,他应该是生活在特洛伊战争时期,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显然这些墓穴既不是阿伽门农及其随从的墓地,更不会是阿伽门农妻子与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迈锡尼王族成员的墓穴,墓坑中的死者也是陆续安葬进去的。

大约与希腊考古学家约翰·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同一时期,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发掘了9座史前公墓,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名蜂房墓)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考古学家们在墓中发现了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建筑物、武器和器物,从而证实了迈锡尼与荷马描写的世界的密切联系。

在这些圆顶墓中,最大的一座即是著名的“阿特柔斯宝库”(“阿特柔斯”是阿伽门农之父)。这座墓的门梁是从一块石灰岩上开采下来的,重达120吨,有5人高,宽近5米,厚约0.9米。门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形似蜂房,故而又称为“蜂房墓”。迈锡尼人在没有起重机和千斤顶的情况下,却能将百余吨重的门梁准确地安置起来,不能说不是一个人间奇迹。

这座墓的主室平面呈圆形,用黄褐色的石灰岩砌成,顶部叠堆成圆锥状,高13.7米,底部直径约15.2米,地面铺石灰,北侧山岩内还凿出一方形侧室。东侧有宽6米、长36米的墓道,墓门总高10.5米,门内有长约5.2米的甬道,重达120吨的巨石即盖于其上,墓室的四壁饰以壁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迈锡尼君主将他们的藏宝都收藏在里面,故称之为“宝库”。

迈锡尼墓葬掩埋在荒寂的山峦下长达3000年之久。虽然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53年之间,多利安人、罗马人、哥特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先后占领希腊,光临过这座黄金之城,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未能发现埋葬在地下的古墓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