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5598300000010

第10章 宋美龄 当时只道是寻常

念往昔豪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

宋美龄,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瑕瑜互见。她有与生俱来的聪明、美丽与手腕,加上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背景,使她在权力、财力与魅力的交织中,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与影响的女人。

她是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传奇女子。

在她身上,兼具了中国的古典气质和西方的优雅风度。这迷人独特气质,使得一代枭雄蒋介石为她沉醉而不可自拔,终费尽了思量,把她娶为己妻。她因此得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装扮演绎,而且是以“第一女主角”的身份。

然而,她并不是空有其貌、一无是处的泛泛女流之辈。她极富才情,尤其是在外交方面,她精明、犀利,很好地利用自己独有的耀眼特质,使西方各国领袖政要为之如醉如痴,且又爱又恨。

然而,辉煌背后的她亦是个平凡的女子,有血有肉,所以,有爱亦有恨。

生在上海滩最着名的宋氏家族的她,当初,迫于权势,抑或追逐名利,毅然放弃初恋投入她并不爱的蒋介石的怀抱。这便注定了她婚姻的不幸。然,“第一夫人”的头衔,终是战胜了她的七情六欲。即使,蒋介石的不忠;即使,她亦疼痛,但是,她仍是那个光鲜夺目的“第一夫人”,她仍孜孜地轻歌曼舞在她想要的舞台上。

许,这就是为权势、名利而生的女子吧。这样的魄力,这样的隐忍,终使她和他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她亦由此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她的一生可谓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在历史的舞台上跨越了三个世纪。但是,过早逝去的绚烂年代和漫长的人生之旅,却使世人遗忘了她的峥嵘岁月。

有道是:“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繁华岁月终变成沧海桑田,稍纵即逝,所谓荣辱爱恨都已随风而去。纵观历史沉浮,夜凉如水,古道扬尘,弹指一挥间,白了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不过,淡定、隐忍若她,虽摇曳在帝制解体后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化之中,却每次都能穿越沧桑,蜕变成弥留历史最美丽的蝶。

桃花映面

1927年12月1日下午,上海的大华饭店热闹非凡。原来,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与宋家的小女、国民党先圣孙中山的小姨、大银行家宋子文的小妹宋美龄在此举办一场显赫的结婚庆典。

那一天,新郎40岁,新娘30岁。当天,上海《申报》刊登了两则启事,一是蒋宋联姻,一是蒋介石的离婚声明,声明称:“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

婚礼分两次进行:先举行基督教式的婚礼,后举行中国式的婚礼。礼堂设在大华饭店跳舞厅,参加婚礼的有1300多人。这场万人瞩目的婚礼,惊动了上海滩各界重要人物。

光出席的证婚人就有蔡元培、谭延恺、王正廷、余日章、何香凝、李德全等当时重要的政界人士;来宾有汪精卫、吴稚晖、邵力子、陈果夫、褚民谊、缨斌、叶惠钧等;外宾有日本总领事矢田、正领事清水,美国总领事克银汉,比利时总领事汪和德,挪威总领事业尔等。其阵势应该是近代前所未有的浩荡。

据说,1927年12月2日的《上海时报》报导说:

“这是近年来的一次辉煌盛举,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典礼。”《字林西报》则特地对素有“桃花映面”之美誉的宋美龄做了整片章的报道。

至此,宋美龄成了蒋夫人。从此,这个“桃花映面”的魅力女子亦开始在中国近代史上,细细碎碎地描画着独属于她的那浓厚的一笔传奇。

淘气的“小胖妹”

1897年,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掀起了变法运动的前一年。这一年3月23日,在上海浦东川沙的城厢镇里出生了一个胖胖的小生命,她就是宋美龄。

宋美龄出生时,宋耀如已离开卫理公会,成为上海滩上有钱有势的百万富翁、兴中会的执行秘书长。宋美龄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儿童时代。因她是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在《宋家王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美龄则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周身浸透着虚荣,她自恃自己有能力而忘乎所以。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那种我行我素的品格与外表的美丽并不相干。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即使是小姑娘时,她就高傲,威风凛凛……”

小时的她很崇拜大姐宋霭龄,宋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的时候,宋美龄总是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在做宋霭龄的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姐姐的角色。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坚持要跟随宋蔼龄进入“马克谛耶学校”的幼儿班学习。

然而,没过多久,胆大要强的宋美龄就结束了在“马克谛耶学校”的生活。那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当时在“马克”学校里,教室通往宿舍的楼梯间有一段漆黑的甬道,许多女孩子不敢走这段路,而宋美龄却几次从这里通过。老师鼓励其他胆小的孩子时总说:“你们为什么不像美龄一样从那里走呢?”受到老师的表扬,宋美龄自然十分得意。其实,不然,她心里比谁都害怕走那段路,只是硬撑着罢了,每次通过时都吓出一身冷汗,睡觉时总被噩梦困扰。

直到有一天,这种噩梦如同鬼魅般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并且还吓得她浑身一阵阵战栗。惊慌失措的老师,只好在第二天把这一情况通知给宋耀如。于是,宋美龄被接回家去,由私塾先生教她。

三姊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也许她占了年龄最小的优势,也许她那楚楚动人、顽皮淘气的外貌更使人喜爱。就长相而言,宋美龄像二姐宋庆龄多一点,疏眉细眼,小鼻子微微地朝上翘着,薄薄的两片小嘴唇像金鱼似的,两个小酒窝儿妩媚多姿。但她不如宋庆龄长得那么耐看。就性格而言,她像大姐宋蔼龄,傲气逼人,孤芳自赏。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受着万般宠爱于一身长大,才成了日后在历史舞台上留有无限华丽身影的那个叫“第一夫人”的宋美龄。

浪漫的美国初恋

1910年,宋美龄跟随赴美留学的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

在这里,她邂逅了那个年轻才俊刘纪文。

那天,她去哈佛大学看望哥哥宋子文。在绘图室等待时,一位英俊潇洒的中国男学生走过来,静静地盯着她看,她亦被这个温和的、英俊的男子吸引,于是,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他们愉快地聊了起来。所谓一见钟情就是这样吧!

等到宋子文来时,彼此才知道:一个是宋子文的好友刘纪文,一个是宋子文的小妹宋美龄。一段情话就此有了源头……刘纪文,1890年10月19日生于广东东莞县,祖辈是无谱无祠的水上居民,家境贫寒。但刘纪文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亦在小小年纪之时,成了家里引以为傲的青年才俊。

那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亡岁月,许多有志人士都奔走呼号,为救国甚至舍身就义。刘纪文便也跻身在这个革命的洪流中,并于1909年加入了同盟会。

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后,在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下,大批青年纷纷出洋留学,学习西方技艺。同年夏天,刘纪文也离别故土,踏上了东渡的游艇到了日本的东京,并就读于东京志成学校。毕业后,又考入早稻田大学,不久转入法政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之后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重组的中华革命党,并兼任中华革命党东京总事务所秘书。

1916年,他专程赴美去看望好友宋子文。没想到却因此邂逅了一段命中注定的缘分。

初次见面的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刘纪文给他们讲自己在日本的趣闻逸事、日本国的风土人情;宋子文兄妹则讲他们在美国的所闻所见,及生活感受。3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聊到深夜,最后,还是在宋美龄如清泉般优美的钢琴声中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彼此。

之后,她和他的情愫在生命的轨迹里无限绵延开来。

1916年暑假,她邀他一起游览唐人街,在飞檐斗拱的中国式建筑里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身影。接着,又参观了洛杉矶的电影院,游览了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黄石公园,观赏了北美奇景尼亚加拉大瀑布……在如诗如画、如梦如雾、如仙如幻的美景中,他们彼此爱恋地关注着、欣赏着,并且一任心底那如水般涌现的爱慕绵软悠长。她是他心中的女神,所以,他在她的每张照片上配以爱情的小诗。他是她心中的王子,所以,她见到他内心会翻滚不已并且掀起万千浪。

是这样甜蜜而美好的日子!

之后,就发生了二姐宋庆龄因要和孙中山结婚而与家里闹翻的事情。这深深触及了她心底的隐痛。于是,有所担心的她在哥哥宋子文的面前和刘纪文“订婚”。然而,这个口头上的婚约在现实中毕竟是苍白无力的。事实上,终没能逃掉被似水流年的岁月所淹没。

最后,这段异国浪漫情缘,随着宋美龄学成回国而雾消云散。

初识蒋介石

1917年,宋美龄在获得了卫斯理学校的“桂兰学者”的最高称号后,结束了美国的学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

当时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国刚成立,满清政府已彻底下台。这时的大姐宋蔼龄已嫁给了孔祥熙,二姐宋庆龄也已嫁给了孙中山。整个上海滩都笼罩着她不熟悉却又热闹非凡的气息。

她知道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要重新吸纳新的属于上海滩的文化,不仅要掌握流利的汉语,还要精通祖国的古典文学,才可以融进这个繁华的且古韵十足的“夜巴黎”。于是,父亲给她请了一位老学究似的私塾先生,这对她后来写一些文字稿和公开的演讲稿都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社交能力强,她开始活跃于当时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气质非凡的她,很快就成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追求的目标。就在这个时期,宋美龄遇见了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那是1922年12月的一天,在孙中山上海莫里哀路的寓所里,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在这个聚会中,蒋介石也被邀请在内。就这样,一段对于宋美龄而言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的情缘得以注定。

第一次见到宋美龄的蒋介石是惊艳的。美龄的娇小、娟秀、伶俐都让他不能喘息,在那一刻他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娶她为妻。

虽然此时的他先后有过三次婚姻,即原配毛福梅、侧室姚冶诚、妾陈洁如。这些都不会成为生性风流的他的障碍。再说,在宋美龄光鲜夺目的外表背后,还隐蒇一个有财有势的大家庭,这更令他欲罢不能。于是,他以山洪暴发的姿势对宋美龄展开了攻势。

然而,这段他认为的“良缘”,遭到了宋母、宋子文和宋庆龄的强烈反对。宋母的理由是蒋不信耶稣基督,且结过婚;宋庆龄和宋子文则认为蒋介石日后的成败犹在未定之中,不一定能为宋美龄带来幸福。事实上,在他俩内心深处是对其一直怀有贬意的,他们实在看不上这位拿枪杆子的人。不过,孔夫人宋蔼龄则积极推动这门婚事,她力排众议,坚信蒋介石的前途不可限量。

这场争论的声音,响彻了5年之久,终于在蒋的努力下平息。他不仅给宋母递交了他和原配毛福梅的“离婚书”,亦成功把新欢陈洁如成功地哄骗到美国去,且还投其所好地读起了圣经。这些很快征服了决绝的宋母。据说,宋子文的同意则是他动用了青帮的势力,运用“威逼”和“利诱”的卑鄙手段把他制服的。

那一年,蒋介石的政治与军事成就亦跃升至其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高峰。真可谓,双喜临门。

1927年12月1日,他和她正式在上海结婚,新郎40岁,新娘30岁。为了表爱她之真之深,在结婚当天,他还专门在《我们的今日》报上发表了这样的字句:“我今天和最敬爱的宋女士结婚,是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事,我们结婚以后,革命事业必定更有进步,从今可以安心担当革命之大任……我们的结婚,可以给中国旧社会以影响,同时又给新社会以贡献。”

至此,这段世纪豪华的婚礼便也永远遗留在上海滩那迷离闪烁的光影里了。宋美龄亦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以她卓约的风姿隐约舞动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第一夫人”的政治生涯

起初,作为“国母”,宋美龄并未接近权力中枢,她只是间接地对蒋介石施加些影响。在1934年2月,于江西南昌发起了一场“新生活运动”,并且还遭到了讽刺,被说成“这是一场滑稽可笑的政治秀”,其是源于她的洁癖,嫌“家”里脏、乱、差,所以,化身为管家婆对吐痰、喝白酒、穿奇装异服这些事费尽心思地管了一番。

事实上,真正显现她魅力和才能的是在抗战时期,她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总播音员”的角色。

值得称道的是,1941年她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此后远赴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各大城市巡回演讲,争取美国政府的援助和美国人民的同情,最终创立了由美国退役飞行员作为龙骨的“飞虎队”,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她也因此被誉为“空军之母”。

作为“隐形的外交部长”,宋美龄长袖善舞,以其特有的东方卓约的身姿、西方慧智的雄辩,征服了西方各国要领。1942年2月4日,她陪同蒋介石出访印度,拜会了圣雄甘地。1942年11月,飞往美国求取援助,成为罗斯福总统“最可爱的贵宾”,登上美国国会讲坛,用她美国南方口音的英语演讲征服了参、众两院,赢得了长达四分钟之久的热烈掌声。不仅为饱经战火、危如累卵的中国政府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援助和道义支持,还因此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被评选为全美国最受景仰的十大杰出女性之一。1943年7月,她又陪同蒋介石参加英、美、中三方首脑高峰会晤的开罗会议,美丽、机智和谈吐风趣的她给倨傲的丘吉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承认宋美龄是他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开罗宣言》亦使中国取得了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这为后来在联合国取得常任理事国资格铺平了道路。应该说,这是中华民国的外交胜利,亦是宋美龄的外交胜利。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她冒着极大的风险携带补品奔赴前线慰劳浴血鏖战的将士,她“军服绑腿,步履矫健”穿梭于各个前线抗战军团,并也因此险招牺牲。在上海前线,她的座车被炸弹掀翻,致使她颅内受到震荡,肋骨摔断数根,但她仍振作精神,咬紧牙关,忍痛对坚守阵地的官兵发表了鼓动力极强的演说。

有人说,蒋介石成于内战,也败于内战。所以,即便宋美龄的魅力再大,也是无法安抚1946-1949年间日渐溃散的军心,她再次去美国求取援助,却是世事多变,物是人非:斯福总统曾使她有福,杜鲁门总统却让她无门。最终她醒觉,知中华民国气数将尽,自己的政治舞台和外交舞台亦已缩小成一座袖珍的孤岛,而在这座孤岛上,蒋介石爱儿子(蒋经国)远胜过爱妻子,致使她的权力欲望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那时,她的确够焦躁的,恨美国人不在大陆扔两颗原子弹,教训教训共产党,视同胞的性命如草芥,这多少有点丧心病狂。

蒋介石的地盘缩丈为寸,她的角色也一跌再跌,像极了宿命。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78岁的她原以为会众望所归,将会受全党拥护,成就她的代理总裁梦。没想到,蒋介石的长期铺垫此时生效,蒋经国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主席。终还是“黄粱一个梦”而已!

“寿则多辱”,庄子的这句话说中了宋美龄的现实困境。她彻底灰心了,只好带着90余箱细软乘专机离开台湾,到美国定居。

折腾了一辈子,到头来,蒋家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或称之为煤山化灰,冰山化水,就这么回事。富贵不出三代,这句话往心坎里跑,就像冷风往门缝里钻,那寒意穿骨透髓。

政治婚姻的伤和痛

对于蒋、宋的婚姻,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政治的联姻”,只是,当事人非要把这些当作细碎的沙来迷惑自己的眼罢了。于是,什么爱与恨、伤与痛便也生生地填了“政治婚姻”的残缺口。

那个,初识时说着“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的蒋介石,在结婚后便一忽儿不见。没曾想,却是在另一个温柔乡里和红粉知己陈小姐掀起了一场场春闺风云。

这位陈小姐便是蒋介石与她结婚之前,曾经在1921年正式迎娶的陈洁如。后来,蒋介石为达到和她结成良缘,亦为突破某些政治困境的目的,而向陈洁如提出国5年的计划,并应允5年后等她从美国回来,两人仍一起生活。于是,陈洁如在1927年8月去了美国,亦守着当时的承诺于他们完婚后回来欲与蒋介石重修旧好,再续那未了的情缘。

这让一身骨气的宋美龄,脸面将往何处放?她与他争吵亦为此上演过当场“捉奸在床”的闹剧。但是,依然不能阻止生性风流的蒋介石的“癖好”。于是,蒋、宋婚姻的情爱淡寡立时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婚姻亮起了红灯。终有一天,怒不可遏的宋美龄在和他大吵特吵之后,远走去了异国他乡。这一走便是小一年的光阴。后来,在异乡孤单亦心碎的她想想亦觉不对,无论怎样不可逃避,总要有对策。爱与恨,分与合,她一定要得清清楚楚,这样才符合她的性情。于是,她决定返回,就在她返回的当儿,那个名不正言不顺,偷着和良人私会的陈洁如也只得黯然收拾行李离去。据说,是到了香港,过着隐居的黯淡生活。不由得让人感叹,!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她和她都没有错,错的是她们遇人不淑,爱着的、嫁给的是一个风流由心的浑人罢了。

便如是,蒋、宋两人的婚姻亦好了一阵子。不过,对于蒋介石而言,这种可怕的寂静让他沉沦。他又蠢蠢欲动起来。几个月后,重庆就又传出蒋介石的新欢秘闻来。这一次,亦是陈姓的小姐,不过此陈小姐非彼陈小姐。据传,这位担任蒋介石秘书的陈小姐,不仅年轻貌美,才华洋溢,也是出身名门的闺秀。那时,蒋介石把她安排在重庆郊外的黄山中学任英文教师,然后以补习英文为借口,三天两头往黄山中学“学外文”。便也只有他,把偷情都做得如此冠冕堂皇。可是,精通古文,并深受其熏陶的他,忘了一句古训:除非己莫为。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的。

“若要人不知,”这世间,这一次,不知是心死,还是情伤,她并没有火冒三丈,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而是不动声色地暗中派人调查清楚陈小姐的底细。等到时机成熟,她便于某天的深夜,带着众亲信来了个突然袭击,当场在屋内“捉奸在床”。然而,这次大获全胜的她,只是漠然地拂袖而去,没争亦没吵。真真是“哀莫大于心死”!

她再次选择了远离,只是这一次是没有亲友的巴西。被伤得太深,她需要独自抚平受创的心灵。

解不了的姐妹情怨

自20年代中期直至40年代末期,她和两个姐姐可说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姊妹花”。在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她们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亦因着不同的志向,使得不和的关系硝烟四起。但是,对于宋美龄而言,在她骨子底下亦还是深藏着不可磨灭的姐妹情深的。

当宋庆龄选择孙中山时,宋家上下都反对,只有她和哥哥宋子文表示理解。在二三十年代政治斗争和权力纷争最激烈的时期,宋庆龄与蒋介石水火不容,虽谣言四起,耸人听闻,说是宋蔼龄与蒋介石合谋欲刺杀宋庆龄,但报纸上却始终没有她与宋庆龄姐妹阋墙的消息。据说,她竭力保护二姐的生命安危,并亲自警告戴笠等军统、中统特务离她二姐远一点。若非如此,宋庆龄遭遇不测之祸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她决绝的冷漠背后,应深藏着一颗亲情的心。

1940年,她赴香港治病,三姐妹得以聚首,仿佛又回到了早年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时,融融洽洽,尽展欢颜。她们还一起在香港饭店用餐,公开露面,把那道名为“团结”的政治大菜似有心又似无意地端到国人面前,令大家眼睛为之一亮。抗日战争烽火八年,三姐妹求同存异,手足情深。宋庆龄组织“妇慰会”,宋蔼龄则欣然出任“伤兵之友协会”主席,并且慷慨解囊,为医疗机构配备救护车,为飞行员订购皮夹克。她们一同视察重庆的防空洞,抚慰前线的伤兵和后方的孤儿,一同用英语对外广播,向美国公众吁求同情,向美国政府吁求道义支持和军事援助,并向全美听众表达中国人焦土抗战的必胜信念。

1946年下半年,蒋家王朝轰然倒塌。

从此,三姐妹真正天各一方。宋庆龄留在大陆,宋美龄蛰居台湾,宋蔼龄移民美国。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打算趁中美关系解冻之机,借1971年5月1日宋子文追思会这个题目促成宋氏三姐妹历史性的见面。然而,最终三方碍于难以达成平衡的政治原因均打了退堂鼓。至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陈香梅出任其表舅廖承志的信使,这是宋氏姐妹最后一次的沟通机会,宋美龄却默无一词。当二姐宋庆龄去世后,她同样未作任何公开表示,私下里却多次流泪,并为二姐做虔诚祷告。若有人指责宋美龄不重感情,那实在是冤枉她了。只是,身不由己呀!

临到暮年,宋氏姐妹遥隔重洋,生死不相闻问。难道,血浓于水的亲情真真在政治面前变得脆弱如卵!

飞越沧桑

晚年的宋美龄定居美国纽约,无论是夜生活,还是吃喝打扮,她都还是那个非常洋化、非常好享受的贵夫人。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的舞台小了,但她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依然保持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美丽容颜,依然穿着最爱的摇曳多姿的旗袍,依然保持着在上海十里洋场养成的夜生活的习惯,在闲暇的时候以绘画来作为自己修心养性的消遣。日子在她的掌控之中过得可谓滴水不漏,美妙而让人称羡。

1996年,适逢宋美龄99岁华诞,她欣然接受了记者采访,对于自己的生死去向给出了一个相当通透的说法:“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此时,走过了满清末叶、民国启建、军阀混战和日军侵华,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更见证了冷战时代的降临与消失,以及两岸敌对关系解冻的她,终飞越了沧桑,把一切尘缘世事看了个透。

2003年,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于纽约的老房子里驾鹤西归。终年105岁。同时,也将一部厚厚的传奇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