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一、“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建设的历程与阶段性规划
根据“一带一路”纲领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所指向的相关贸易与投资促进以及科技文化交流项目,在中短期内重点推进以“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合作建设、贸易便利化与投资项目,以期获得共赢;而长期规划则进一步关注旨在实现“文化互通、民心互通”的人文、科技交流与促进民间友好关系的活动。
二、“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与推进的历程
根据对领导人讲话与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一带一路”倡议经历了从高层领导人协商,达成共识,到各界广泛支持与经贸活动、政府间协定的逐步落实,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相关规划的落实与重大事件都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中方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共建“一带一路”签署了合作协议,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政府与有关部委再与近20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商签合作文件,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推进国际合作的空间格局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分布以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为参考,沿线国家的地理格局是贯穿中国西部边境西向的狭长地带,故而被誉为“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倡议下涉及“一带”地理范畴的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愿景规划重点区位包括六个“经济走廊”,被称为“六廊”;涉及“一路”概念的对外经济合作重点区域方向则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的两条路线,一条是南向延伸至中国海到印度洋,直至欧洲;另一条则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中国海到南太平洋。
四、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贸易增长与金融开放的预判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将直接带动贸易规模的扩大。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持续增长点。“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下中国与沿线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创造效应,不仅表现为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也包括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投资到中国。再次,对于中国引领区域合作体系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是各方共商、共享互利合作成果,加强国际合作。2013年以来,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主体达成一系列合作规划与举措,相关举措呼应“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五通”。至今为止,“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已经取得了76大项,超过270多个具体项目成果。
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多边与双边国际协定成果
至今为止,中国与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经济体的政府达成的双边协定主要覆盖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以及国际社会,安全、人文发展等国际多边组织与欧洲等区域性一体化合作组织。
与国际专业组织签订的备忘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关总署与国际道路运输联盟签署的促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及实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的合作文件。除此以外,为加强国际和国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中央在倡议落地过程中也高度重视对相关的国际合作信息的整合并及时对外公布,及时向社会公布“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与促进经贸合作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扩大舆论宣传,以此消除外界的疑虑,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以项目合作促进设施联通
“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地于双方推进基础设施开发、市场流通与社会发展等多领域的合作项目,重点是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设施建设,这成了“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的主体。
双边合作项目大多是建设周期长、跨部门合作的项目,对于融资需求巨大,这个金融支持的完善程度也是双方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的重点领域。目前,大型国有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融资主体,为大型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支持主体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项目的融资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对双边合作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三、以“投资—贸易”联动实现贸易畅通
至今,中国商务部与60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相关载体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合作国家有蒙古、尼泊尔、缅甸等。
四、依托金融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资金融通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资金融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自身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类海外基金下注资,用于支持大型项目的融资需求,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是对丝路基金的注资,至今中国在该基金下新增资金100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推进与国际金融组织与地区性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以期待未来在大型跨国银团贷款上顺利开展合作。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项目与融资渠道,扩大本币使用范畴,是未来人民币在对外支付、结算与借贷等多轨道提升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上初步预计约3000亿元,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
五、推进当地社会与民生事业,深化民心相通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为欠发达国家,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援助对象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政府的海外援助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在倡议中,中国政府承诺将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未来三年总体援助规模不少于600亿元。
加强与当地经济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行动。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
一、从区域割裂型开放到全方位开放
从1979年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到1984年批准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是以东部沿海为起点,内向梯度扩展,先行先试地区拥有政策领先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所开启的则是中国多地域同步开放的新格局。在前三波开放中,中国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并非是开放的前沿,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窗口,陕西、甘肃和宁夏成为内陆型开放的高地,广西、云南是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支点,而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则分别是联通蒙古和俄罗斯的向北开放重镇。
二、从内向集聚型开放转向双向扩展型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是以引进外资为起点,以外资带动出口为手段,通过推动加工贸易主导的出口扩张,积累更多外汇储备,从而实现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进程。因此,中国前三波开放的推进模式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式开放的特征。
“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在中国已经摆脱了储蓄和外汇“双缺口”,进入贸易顺差和国际储备“双过剩”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所引导的是互联互通式开放,是以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流动为基础,以各类要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双向投资取代单向引资,实现沿线国家间经贸联系与产能合作的新方式,也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从单向、浅度的国际化向双向、深度的国际化迈进。
三、从本国目标主导到发展战略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第四波开放则具有明显的外向开放特征。作为新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已从谋求自身利益调整到切实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提供资金、提供市场、提供就业,发挥中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作用。
发展对接式开放的本质是在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中寻求与沿线国家发展的共通点与契合点。
第四节 “一带一路”开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新格局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况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与发达国家传统出口目标市场的贸易萎缩,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向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出口增长活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一个重要增长点,向当地市场的出口贸易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持续以每年30%的高速度增长。
由此可见,在贸易合作方面,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者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已相当深化,贸易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
二、贸易促进在沿线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部经济体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与对华关系的差异巨大,对华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双边经贸发展的水平与发展趋势呈现很大差距。
三、对外投资规模与领域拓展
国际市场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所开启的对外经济关系新框架以及新一轮开放给予极大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规划指向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全方位的贸易促进、投资推动和合作发展,近年来对沿线国家投资的迅猛增长成为中国对外投资进程的新增长点。
就投资的产业结构而言,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仍然是重点。从数据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领域以传统产业为主。从行业结构看,“一带一路”的行业投资重点是能源、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农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