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寻找世界新秩序:丹麦的中国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18400000003

第3章 丹麦采取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行动主义在中丹关系中所面临的挑战

以提升丹麦的安全、利益和价值观为重心的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近年来面临着总体困境:如何更好地做到一方面来维护与新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紧密相连的丹麦经济和商业利益;另一方面维护与美国所领导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紧密相连的丹麦价值观和国家安全。

2015年秋,丹麦政府出台了一份新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决议,对于丹麦未来在国境之外能够且应该解决哪些核心任务给出了总体战略性意见。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丹麦贸易政策和整体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中新的格局模式和网络使得丹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工作计划中没有直接提及,丹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这种变化同样面临着一个总体困境:如何更好地做到一方面维护与新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日益紧密相连的丹麦经济和商业利益;另一方面继续维护与美国所领导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紧密相连的丹麦价值观和国家安全?更尖锐地说: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行动主义该怎样在多极化的世界秩序中运行,而在这样的世界秩序中,丹麦的经济和商业利益依赖于与跟丹麦价值观不一致的新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的牢固和稳定关系。

行动主义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行动主义外交和安全政策寻求持续提升一系列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价值观,第二,外交和安全政策行动主义逐渐变得国际化,出现了更多在欧盟和全球语境中的机遇和选择。第三,行动主义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军事化程度越来越高。外交和安全政策产生这种转变的核心原因在于,首先,强敌不复存在——苏联对于丹麦安全的威胁和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利益受限已经消失。其次,世界体系中不再有两个相互竞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推行丹麦思想和价值观是否仍然是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还是说,在这一领域的野心甚至是积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都会像冷战期间一样遭到淡化?

调整后的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行动主义

自2010年起,与新兴大国保持牢固和稳定的关系一直是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要优先事项。

丹麦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今天,丹麦对华关系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是2008年丹麦与中国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成果。在过去的10年里,丹麦尤为重视在出口“丹麦解决方案”方面的大力投入。因此,对于部门和政府间合作的重视成为了丹麦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过去5年中,丹麦和中国在许多层面和政策领域的合作得到了极大加强。即使是在外交、安全和国防政策领域,近年来丹麦与中国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丹麦促进中国人权状况改善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在中国与那些长远来看可以施加压力、促进变革的中国团体和组织合作。公众似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历届丹麦政府这样的说法,即丹麦,尤其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国,丹麦在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促进价值观的支柱”方面遵循务实低调的做法,以避免干扰丹麦对华出口,并在总体上确保丹麦在中国的经济和商业利益,包括对丹麦的投资和国内就业。

丹麦外交官和其他与中国合作的丹麦政府官员经常会强调丹麦如何在中国做到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事情。总的来讲,人们并不认为丹麦由于与美国的战略联盟而使丹麦的对华关系面临特殊的问题和挑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丹麦与美国之间存在中国无法取代或与之竞争的特殊关系。

丹麦对华政策需要关于鱼与熊掌

丹麦在中国传播其观念和价值观的行动范围将被缩小,中国如今是一个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规则和范式,并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组织的大国。这尤为需要丹麦就制定对华战略和政策时涉及的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看法和反对意见,以及就如何将这些问题与近年来丹麦外交和安全政策行动主义所面临的总体问题相协调进行一场严肃的公开政治讨论。

案例一 从政治人权原则到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商业实用主义

丹麦与中国在人权方面的政治合作在20世纪最近的25年里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同一时期,丹麦与中国的人权合作已经转变为将人权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商业合作当中。本案例分析将主要研究丹中人权合作,将分析丹麦4次短暂的失败行动给丹麦的政治优先事项以及该领域的关系模式和合作伙伴带来发怎样的发展和变化。以纺织业和原材料进口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方针为重点的中国视角,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方面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丹麦的临界点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导致了欧洲和丹麦强烈的政治反应。1997年年初,丹麦国际开发署派出了一个小型专家代表团前往中国,进一步探索就地方选举与中国最高法院和司法部合作的可能性。2006年,外交部制定了一项要求企业纳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原则,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计划得到发展国际业务的支持。2010年:使馆的企业社会责任顾问及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中的人权,欧盟在2011年变更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自愿融合变为一个简短而实际上更宽泛的定义,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通过其经营活动对社会、利益相关者和环境的影响。外交部企业社会责任网站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价值链中的人权和环境,并且指出,行业中的人权和环境风险越大,就有更大理由从行业和社会的角度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视角:政治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2005到2006年,中国在各种政策和监管措施中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涉及食品、环境以及广义上的劳工权利和人权等方面。2006年的《公司法》中第五条涉及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也被纳入2006年发布的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当中。中国现在也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并且是支持“全球契约”的少数非欧洲国家之一。中国纺织委员会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国国家行业标准CSC9000T,类似于中国版的SA8000,被描述为基于中国劳动法和“相关国际公约”的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和学习系统。

结论

上面的例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不仅具有国际合作的潜力,而且还提供了在劳工权利等方面在中国积极开展工作的机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开创了合作的新机遇。鉴于这一点,丹麦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政治投入值得关注且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