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随心所旅
55650300003320

第3320章 浙江.丽水.小赤壁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婆媳岩,又名姑妇岩。子母山脊有两岩对峙,相距百数十米,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两石一高一低形态逼真,神情可辨。据考证,系火山岩山脊经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后形成。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故又称婆媳迎宾。

舅轿岩,又名仙释岩。下洋村狮豹山脊,两岩相邻矗立,前石修小,极像一个背着包袱的壮汉,后石方大,酷似一顶轿子。与婆媳岩隔溪相望,相传媳妇弟弟听说姐姐婆媳不和,就抬着轿子来接她回家散心。不料正遇姐姐头颅被雷劈下,弟弟又惊恐又难过,僵立不前,遂与轿子一同变为惟妙惟肖的舅轿岩。

龙耕路。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崖壁原为凝灰岩质,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渐成此石廊。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

仙榜岩。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崖壁上多历代题刻,现存摩崖石刻八处,南宋著名诗人王埴《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均以长著称。

小蓬莱。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垒,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电影《道士下山》曾在此拍摄。

八仙亭。小赤壁悬崖下石亭高5米,八柱四角,单檐歇山顶,每个亭角上分别塑有两个栩栩如生八仙神像,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相传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丹室。龙耕路东北端有“昆岩洞天”古丹室遗址,今人在其东南十余步辟址新建。郑汝璧号昆岩,明万历六年(1579)被排斥出京,次年在广东按察使任辞官归隐。与仙都高道葛炼师甚是逸契,葛欲在仙榜岩上构筑丹室炼丹,郑为之悬崖凿磴,在龙耕路尽头置屋半壁,颜其轩曰“超妙”,后人镌“昆岩洞天”于洞壁。

大肚岩。小赤壁东北端崖嶂矗立,围径近百米,高五十五米,头畸小而肚大如鼓,因名之。相传黄帝炼丹时,在好山置玉甑、搁饭娘,由是供饭不竭。一次,有位善吃神仙,贪吃甑中饭娘,饭娘不断产饭,使其肚子迅速胀大,勉强趟过溪后就再也走不动,遂化为大肚巨岩。岩上有千万年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