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随心所旅
55650300001978

第1978章 黑龙江.齐齐哈尔.浩气常存碑

在克东县城南门外,202国道东侧,矗立着一座《浩气常存》碑亭,是为纪念抗击日寇侵占克东而牺牲的东北军71名官兵所立。当年,就在这里,驻克东的马占山所部屯垦军第一旅十九团步兵五、七、八连和迫击炮连的官兵,为保卫家园,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诗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对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全面沦陷。1932年6月16日(农历5月13日),日军两个旅团分别由平贺大佐、平松大佐率领,有计划地由克山、海伦两路侵入克东。从克山来的平贺旅团率先到达克东城南门外,并于进城前在事发地附近的柳条通里预设了埋伏。时任克东设治局设治员徐忱康率衙署官员,并携农、商两会和地方一些头面人物走出南门,卑躬屈膝,列队摇旗,迎寇入城。驻军赵团长也率所部七连连长白天培及八连、五连的部分官兵迎向城外。在场的东北军官兵对日寇的侵略行径非常愤恨,对军政官员迎敌之举十分不满。手握钢枪的战士,面对日本侵略者,眼里射出仇恨的怒火。日军指挥官平贺对东北军官兵荷枪出迎,怀有戒心,竟然命令东北军官兵:“放下武器,向后开步走!”

这时,素有爱国抗日主张的八连连长徐衍林发现了日军的埋伏,高喊:“弟兄们,别上当,日寇在柳条通里已经架上机枪了。”然后,他边喊边拔出手枪和战刀飞速冲向日军,一连砍倒三个鬼子(两死一重伤)。平贺见状挥起-大喊:“呀给!”(日语:冲锋),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日军事先埋伏在柳条通里的几挺机枪同时向东北军官兵扫射,东北军官兵纷纷倒下,伤亡惨重。当官兵们且战且退向县城南门移动时,又遭到从海伦方向侵入的日军平松旅团的阻击,东北军官兵们腹背受敌。这时,日寇要求东北军官兵投降,但官兵们不屈不挠,抱定杀敌卫国的决心,与日寇展开了惨烈的血拼。终因事先无准备,部队装备简陋,又寡不敌众,赵连长等71名官兵为抵抗日寇侵略,保家卫国流进了最后一滴血,壮烈殉国。

日军因受到东北军官兵的顽强抵抗和猛烈打击,伤亡百余人,第二天便裹尸逃遁,匆匆撤往海伦。

1932年8月11日,十九团五、七、八连的幸存官兵和各界群众-,追悼阵亡官兵,并在痛击日寇的战场、埋葬牺牲官兵的墓地立碑为念。碑用青石凿成,斜角式,无额,碑高157厘米,碑座为玄武岩质,莲花虚线座式,座高66厘米,长113厘米,宽55厘米,碑上方及两侧为连“2”字阴刻纹,文雅朴实,庄重大方。座身束腰每面刻缠枝花卉一朵,束腰上下的迭层为仰卧莲花瓣。全碑通高为223厘米。

碑文:“民国二十一年古历五月十三日,日寇平松、平贺两旅团自克山、海伦方面同时侵入,烈士等原系屯垦军,时已发兵驻防此邑,启于爱国热诚以一支部积起应战,射杀日寇不下百余,终以众寡不敌以身殉国。邑人树碑传志芳名,后为日斫梏。今兹光复,及得永垂不朽,时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国庆日补志。”

碑中间为大字“浩气常存”。左款为“公元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一日立”。碑背为隶书“官兵七十一人之墓碑”9个字。旁刻71人姓名:

第五连:王广月、王金堂、滕春山、王兴堂、刘春德、李祥良、宋文超、杨华臣、李奎举、华富强、杨树滨、郭风君、赵青年、刘玉和、王德林、谢子恒、吕金山、张金成、张永德、王□炎、曹康珍、徐士衡、刘付、王协玉、刘国栋、李佳山、陈延祯、马玉珠、许宗祥、宋春珲、童明山、曾振祥。

第七连:孙德山、张金、冯传和、王子笑、张景元、李福来、李尚春、李显文、赵金亭、王芳、高金才、张太山、史振南、徐殿馀、苏义胜、祖盛付、刘学田、孙安令、唐式照、刘学文。

第八连:朱振凯、王东岭、杨贤荣、翟明顺、张景来、王金平。

迫击炮连:张庭玉、耿洪涛、李文方、付凤林、庞凤山、李怀农、李秀田、刘子道、侯元华、潘风文、石玉山、郑维东、王长山。

1982年,克东县政府正式批准此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克东县政府在此建起了纪念碑保护亭,在四周栽上了松柏,并把此地列为克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