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萧红文学精品选
55522700000001

第1章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著名女作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具影响力。

萧红读中学时,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到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萧红在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了人家,她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她与青年作家萧军相识并相爱。在萧军的影响下,她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4月,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这篇小说发表以后,萧红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了文学征程。

1934年,她与萧军一起到达上海,与鲁迅交往十分密切。同年,萧红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第二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为之作序,并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她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萧红去香港,1942年,因病在港病逝。她在港期间,创作了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以及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是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