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遥遥相望矣
5545600000001

第1章 序

距离这本书初稿完稿已经过去一年又半载,我仍然记得一开始起念写它的初衷。

那时我正在修一门古代汉语专业课,教我们的两位教授中,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奶奶。而就在我入学那一年,老教授发了她今生第一次的新婚喜糖。系里流传着老教授传奇的爱情故事:她与初恋在年少时,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一场浩劫而被迫分离,阔别数十年,对方早已娶妻生子。直到花甲之年,那位初恋的妻子病逝,临终嘱托他再去寻回当年错失的爱人。于是两人辗转重逢,年逾六十的老教授半生未嫁,第一次穿上婚纱,嫁给年少时执着守候的恋人。

我们这些学生听说后无不唏嘘。家国动荡下的无奈离分,数十年情深不悔的等待,半生颠沛,到最后白发苍苍时再续白首之约,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身边,会有一种虚实难辨的恍惚感。

其实在大部分时候,对于“等待”这回事,我的态度就像在书中借谢芷默之口说出来的那样——“我不相信偶像剧里那些十年二十年的等待,不相信谁有勇气背负着整个现实等一个人到白发苍苍。”但是现实却逼着人相信,有些遥遥无期的终点,真的有人能到达。所以这本书的网络名叫《终于等到你》。这是一首歌的名字,很简单的五个字,但初听的时候却觉得动人不已。大约便是因为“终于”这两个字,涵盖了漫长得毫无指望的等待和尘埃落定时热泪盈眶的欢欣。即使再不相信奇迹、再害怕等待的苦寂的人,也会在某个时刻,期待这种漫长岁月后令人动容的一声“终于等到你”。

所以我想写这样一个故事。比起故事,它更像一个未圆的梦。白发苍苍依然不毁当年之约的故事固然动人,但世俗心态的我仍然希望相爱的人可以不用等那么久,可以在各自最好的年华尚未逝去之前,为彼此的等候做一个了结。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才算没有辜负自己。”

这本书在连载的时候,有过很多争议。许多读者不理解谢芷默的坚持,既然过去惨淡收场,未来毫无指望,为什么不愿意放下执念,接纳新的人呢?眼前是分明唾手可得的温柔,何必拥抱着往日的尖刺。很多人觉得她很傻,因为这样的等待在一般人看来不会有结果。有趣的是,在我的设定里,她自己也觉得不会有结果。但她还是等了下去。她说:“即使终老时身边陪伴的是另一个人,为别人诞下子女,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到临死的时候想起最好的年纪里轰轰烈烈爱过的人,还是觉得他闪闪发亮得让人心如刀绞,还是美好得让人遗憾数十年也甘之如饴,还是让人觉得,多好啊,我居然背负着一整个他,一个人走完了一生。”

所有漫漫无期的等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等待的意义其实正在于等待本身。所以当很多人质疑她的等待并不值得的时候,我仍然坚持着本来的初心。因为我希望她枉顾结果,希望她执迷不悟甚至冥顽不灵,至于最后的美好结局,我来给。所有现实亏欠人的美好,我希望能在故事里圆满,以告慰那些被岁月蹉跎的等候。

有人走出过去,放下执念,迎接崭新的人和事,赢得别处的幸福,那样也很好,甚至更为理智。但我却想写一段执迷不悟的感情。因为年少时全心交付过的深情,十年二十年之后回头看,唯有牵着同一个人的手,才算不辜负曾经的自己。

唯有等到那个人,才能称作故事,否则只是人生罢了。

愿痴心的人都有好故事可说。

岁惟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