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卡耐基成功说服经典
5545500000024

第24章 帮助对方改造认识 (4)

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可以认为她要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因为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

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她的太太,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不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件事时,不使用直接禁止的语言,而是劝说对方做与之完全相反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个同共点,那就是两者的说服对象都采取了不愿听从他人的忠告,或看到上司后,还依然坚持违反规章的反抗态度。两位聪明的说服者都知道,要矫正因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反抗态度,如果直接禁止对方只会招致反感,而采取不禁止,只是劝说对方做与之相反的事情的方法,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大公司或机构的主管通常难以觐见。他们的确很忙,可是主要的原因是下属过分保护。他们不愿增加上司的负担,因此挡掉了不少求见者。卡尔·朗佛曾当过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市长,那里是迪斯尼乐园的所在地。他在任的时候,经常要部属让百姓进来见他,这便是他的“开门政策”。但是市民还是常常被秘书和管理人员挡驾。

后来,市长想出解决的办法,他把门从办公室移走!这一象征性的举动,果真显示了市长的决心,助手们也才把上司的话当回事儿。

约翰·瓦纳梅克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店里去一趟。有一次有个顾客等在柜台前,没有人理会她。店员呢?他们正聚集在另一个角落里嬉笑聊天。瓦纳梅克不说一句话,静静走到柜台后,亲自帮那位女士结账。他把东西交给店员包装后,便走开了。

有许多人在真诚的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漠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汤姆,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来受到鼓舞的汤姆,在听到“但是”两个字之后,很可能会怀疑到原来的赞美之辞。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汤姆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助益。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形将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汤姆,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汤姆一定会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附加的反语。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玛吉·贾可布有次谈到,她如何使草率的建筑工人养成良好的事后清理的好习惯。

贾可布太太请了几位建筑工人加盖房间。刚开始几天,每次她回家的时候,总发现院子里乱七八糟,到处是木头屑。由于他们的技术较好,贾可布太太不想让他们反感,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她等工人们离去之后,便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干净,堆到园子的角落里。第二天早餐,她把领工叫到一角,对他说:“我很满意昨天你们把前院清理得那么干净,没有惹得邻居们说话。”从此以后,工人们每天完工之后,都把木屑堆到园子角落,领工也每天检查前院有没有整洁后才收工。

一级上士哈理·凯撒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时说道:“许多后备军人在受训期间,最常抱怨的就是必须理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仍算是普通老百姓。我正好有次奉命训练一群后备士官。按照旧时一般军人管理法,我大可对那群士官吼叫,或出言恫吓。但我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用迂回战术达到目的。

“诸位,你们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你们现在如何被领导,将来也要如何去领导别人。诸位都知道军中对头发的规定,我今天就要按照规定去理发,虽然我的头发比你们的还短得多。诸位等一下可以去照照镜子,如果觉得有需要,我们可以安排时间到理发室去。”结果可以料想,许多人真的去照镜子,并且遵照规定理好了头发。

卡耐基曾花了3年时间写作和修订了《林肯的另一面》一书,书中这样写道:

“不错。他住在印第安那州湾谷的时候,年纪尚轻,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很容易发现到。

“林肯在伊利诺州的春田镇当过见习律师后,仍然喜欢在报上公开抨击反对者,不过只是偶尔而已。

“其中,有封信所导致的后果,使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1842年秋天,他又写文章讽刺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希尔斯。他在《春田日报》上发表了一封匿名信嘲弄席尔斯,全镇哄然,引为笑料。自负而敏感的希尔斯当然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的人。他跃马追踪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持荣誉,只好接受挑战。他有选择武器的权利,由于臂长,他选择了骑兵的腰刀,并且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到了约定日期,林肯和希尔斯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面,准备一决生死。幸好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他们,才终止了决斗。

“这是林肯终生最惊心动魄的一桩事,也让他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的艺术。从此以后,他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任意嘲弄人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不再为任何事指责任何人。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好几次调兵遣将,更换波多马克军的将领——波普、马克克兰、胡克、伯恩赛德和米地。但是这些将领接二连三地出错,几乎使林肯陷入绝境。全国有半数人无情地指责林肯用人不当,但林肯‘毫不怨天尤人,宽容地保持缄默’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当时,连林肯夫人都极力谴责南方人。林肯答道:‘不用责怪他们,同样的情况换上我们,大概也会如此而为。’

“1863年7月3日,盖茨堡战役拉开了,到了7月4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方撤退。当时乌云密布,随即暴雨倾盆而下。李将军带着败兵逃到波多马克河边,只见前方是高涨的河水,后方是乘胜追击的政府军,李将军进退无据,真是陷入了绝境。林肯见了,知道这是天降的大好良机,只要打败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于是,他满怀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给米地将军,要米地将军立刻出击李将军,不要通知紧急军事会议。林肯不但用电报下令,并且另派专差传讯,要米地马上行动。

“米地将军有没有马上行动呢?正好相反。他完全违背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紧急军事会议。他迟疑不决,故意拖延时间,用尽了各种藉口,拒绝攻打李将军。最后,水退了,李将军和军队越过波多马克河,顺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这是怎么回事?’林肯对着儿子劳勃特咆哮,‘老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我们伸出手,他们必定跑不掉的。难道我说的话不能让军队移动半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人都可以打败李将军,就是我也可以让李将军俯首就擒。’

“极端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给米地写了一封信。记住,这时的林肯,言论措辞都比以前自制保守。所以,这封写于1863年的信,已表达了林肯内心的极端不满。

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对李将军逃走一事会深感不幸。他就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而且,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势必延续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顺利擒得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马克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复返,我实在深感遗憾。

“你以为米地将军读了这封信之后,会有什么表示?

“出乎意外的是,米地将军从没有读过这封信,因为林肯并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这是后来,别人在一堆文件中发现的。

“‘我的猜测是……这仅是我的猜测……’林肯在写完这封信之后,望着窗外,心里想:‘慢着,也许我不该这么性急。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号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盖茨堡,像米地一样每天看见许多人流血,听许多伤兵哀嚎,也许就不会急着要攻打敌人了,如果我个性像米地一样畏缩,大概也会做同样的决定吧!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米地会为自己辩论,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有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于是,就像我所说的,林肯把信搁到一边,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西奥多·罗斯福说,在他当总统的时候,凡是遇到难解的问题,就会望着挂在墙上的林肯像自问:“如果林肯处于我的情况,他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卡耐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写了一封可笑的信给当时刚出现在美国文坛上,颇引人注意的理查德·哈丁·戴维斯。那时,卡耐基正好帮一家杂志撰文介绍作家,便写信给戴维斯,请他谈谈他的工作方式。在这之前,卡耐基收到一个人寄来的信,信后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这话留给他极深的印象,显示此人忙碌又具重要性。于是,卡耐基在给戴维斯的信后也加了这么一个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实际上,他当时一点也不忙,只是想给戴维斯留下深刻的印象。

戴维斯根本不劳心费力地写信给卡耐基,只把卡耐基寄给他的信退回来,并在信后潦草地写了一行字:“你恶劣的风格,只有更添原本恶劣的风格。”的确,卡耐基是弄巧成拙了,受这样的指责并没有错。但是,身为一个人,他觉得很恼怒,甚至10年后卡耐基获悉戴维斯过世的消息时,第一个念头仍然是——实在羞于承认——他自己受到的伤害。

以后,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人至死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让我们记住,我们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东西。

用间接的方式“建议”,而不是直接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这种方式,使人们易于改正他的错误。这种方法,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文和他的女友玛莎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做行前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

“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

欧文说:

“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

“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走呀?”

欧文高兴地说:

“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可奈何地说:

“唉!公司正要与一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惟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呀?”

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文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同要签订,惟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文,但在强调欧文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文不会不了解,其结果不说也可想而知。

我们应尽量去了解别人,尽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全他人的尊严,间接委婉地指出对方可能的错误。这比起批评责怪还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