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5544600000037

第37章 坚忍不拔把握最后的希望

爱德蒙·基恩冲回家,一把抱住被他吓坏了的妻子,兴奋不已,大声说道:“观众都站起来向我欢呼,以后你可以有自己的马车了,查理可以去贵族学校读书了!”

基恩是一位演员,他肤色偏黑,天生一副尖嗓子,让人听着很不舒服。然而,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他就决定扮演一个前人从没扮演过的角色——马辛杰戏剧中吉列斯·欧费里奇爵士的角色。他坚持不懈地尝试,不怕失败,最终这个角色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受到了整个伦敦的欢迎,他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

谢里丹刚刚进入国会,才做了第一次演讲,著名记者伍德费尔就对他说:“请原谅我坦率地说出我的看法,我觉得您不适合做演讲。”奉劝他还是回去做他原来的职业。“不,”谢里丹手托着下巴,沉思了片刻,然后回答道,“我觉得我适合,以后你会看到的。”后来,谢里丹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被著名的演说家福克斯称赞为众议院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篇演说,那是一篇他反驳沃伦·哈斯汀斯的著名演讲,正是出自谢里丹之口。

伯纳德·帕里希在18岁时离开故乡,去追求自己的事业。按他自己的说法,那时候他“一本书也没有,只有天空和土地为伴,因为它们对谁都不会拒绝”。当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玻璃画师,然而,满腔的艺术热情促使他勇往直前。

一次,他被精美的意大利杯子完全迷住了,他过去的生活就这样完全被打乱了。此后,他经年累月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瓷釉各种成分的研究中。因为从这时候起,他内心完全被另一种激情占据了——他决心要发现瓷釉的奥秘,看看它为什么能赋予杯子那样的光泽。

为了改进自己的试验,帕里希亲自动手用砖头建了一个玻璃炉。终于,到了决定试验成败的时候了,他连续高温加热了6天。可出乎意料的是,瓷釉并没有熔化,但他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只好通过向别人借贷来买陶罐和木材,并且想方设法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剂。准备就绪之后,他又重新生火,然而,直到燃料耗光也没有任何结果。他跑到花园里,把篱笆上的木栅栏拆下来充柴火,但依然不能奏效;然后是他的家具,但仍然没有起作用。最后,他把餐具室的架子都一并砍碎,扔进火里,奇迹终于发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因为有了坚忍不拔的品质,才有了埃及宏伟的金字塔,才有了耶路撒冷巍峨的庙堂;因为有了坚忍不拔的品质,人们才登上了气候恶劣、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坚忍不拔把对大自然的研究分成了许多学科:探索自然的法则、预言其景象的变化、丈量没有开垦的土地。坚忍不拔还让白帆撒满了海上,使海洋向无数民族开放,每一片水域都有了水手的身影,每一座荒岛都有了探险者的足迹。

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后,耐跑的马才会脱颖而出。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终有疲惫厌倦之时;只有仰仗持久心,点滴积累,才能看到成功之日。

对于暂时的困难、短暂的痛苦,一般人是能够忍受的,但当希望较小而痛苦又旷日持久时,就唯有拥有持久心态者才能坚持了。卡耐基指出:“世界上大部分的重大事情,都是由那些在似乎一点希望也没有时,仍继续努力的人们所完成的。”在行动的最后阶段,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因为越到最后越觉得精疲力竭,只有拥有相当的持久心,才能一以贯之。

很多伟大作家之所以成名,都依赖于他们那坚韧的持久心。其作品并不是借着天才的灵感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精心细致的雕琢,直到最后把一切不完美的痕迹除掉,才能够表现得那么高贵典雅。

卢梭认为,自己那种流畅典雅的写作风格主要得益于坚持不断的修改和润色。巴特勒主教20年的时间和心血都倾注在他的《论类比》一书上,然而,尽管这样,最后他仍然不满意,想把作品销毁掉。维吉尔的《埃涅伊特》是用了11年时间才完成的。孟德斯鸠写作《论法的精神》用了25年,而我们60分钟就可以把它读完。霍桑、爱默生这些大作家的笔记,确实可以让我们一窥伟大作品背后的艰苦劳动,他们准备一本书要用上几年心血,而我们用60分钟就可以把它读完。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用了10年。古代雅典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曾经受到对手的嘲笑,说他3天只能写出3行字,而那人却能写几百行字。欧里庇德斯回答道:“你3天写的几百行字是不会被人记住的,而我的3行字却会世代相传。”

凡事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后失败的根源。

提香的一幅名画曾经在他的画架上搁了8年,另一幅也摆放了两年。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为世人所景仰的作家,他们的名声是如何获得的?全都是经年累月不计报酬的辛勤写作的结果。为了最后的成书,他们此前写了不计其数的文字作为练笔,将大半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文学事业,甚至像奴隶一样地埋头耕耘,最后才换得他们唯一的补偿——永久的美名。人类迄今为止,没有一项重大的成就不是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