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5544600000017

第17章 宽以待人 广纳百川—包容心 (2)

首先,要认识到“人无完人”。例如一个性格怪僻的女孩,她虽然成绩好,口齿伶俐 ,但不等于一好百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她总有她的弱点,即使在她的长处方面,她也不能保证次次得胜。她与人争辩、吵架经常赢,偶然输一次,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正常的事,她却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因而以这次偶然的失败为契机,导致心理失衡,思想压力大增,出现明显的担心、害怕、惶惶不安等不良情绪。实际上她在初三时已有过一次教训,虽然老师帮她爬了起来,她却只是“吃一堑”,而没有“长一智”。所以,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既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又允许自己偶尔失败,才能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实,有很多因为生性怪僻或者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而导致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单纯的生命之欢愉,成为孤独、落落不合的人,他们曾经发出强烈的呼声:“唉!我真希望,我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接受的人啊!”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实现这种愿望——结交朋友——其道非难;不过实现之道,惟在于自己的包容心,而单纯地求助于他人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得理让人”。还以上面那个女孩为例。别人把她驳得说不出话来,她是那样气、那样恨别人,将心比心,她次次把人逼得无话可说,别人会不恨她?所以,她在同学中树敌太多,以致她出现不良情绪后,没有人同情她、帮助她,反而乘机攻击她,使她“被完全孤立了”。她的教训告诉人们,与人发生争论、冲突时,只要占到了理,就应主动给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你。这样你不仅在道理上战胜了别人,更会在情感上战胜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则,要“宽容别人”。一方面,她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一种失望、莫名烦躁之后,使她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从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成为“孤家寡人”。这样一来,不仅负性生活事件越来越多,而且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社会支持则不断减少,以致她情绪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可见,憎恨别人,就如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粒苦种,不断伤害着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如己所愿地伤害被她所憎恨的人。所以,在遭到别人伤害,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做一次换位思考,假如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会如何应付?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想想他往日在学习或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包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这样,包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自己就能始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情舒畅地学习与工作。

无论你一生中碰到如何不顺利的环境,遭遇到如何凄凉的境界,你仍然可以在你的举止之间,显示出你的包容、仁爱的心态,你的一生将受用无穷。

给自己一颗包容心

1得理且饶人

法国人有句话:“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宽恕一切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幸的事都是由于人们之间缺乏包容心而引发的。

做人,活着,大家都不容易。能不苛责的时候就不要苛责,多给人台阶下,多放人过关。这应该成为我们待人处世的原则。

总之,不要抓住他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不仅会减少矛盾,也会提升自己的善良品质,进而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与人为善、悲悯众生的品德,正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美德。有缺陷,有急难的芸芸众生,谁没有一处两处需要别人帮助呢?谁没有偶尔疏忽或急中出错,需要别人宽恕的时候呢?记住我们的话,不为难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仅对一般人,也包括那些与我们结有仇怨人。做人要给他人善缘,社会要给人宽容。

印度著名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

这孩子被画家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想得到这幅画而得了心病,逐渐憔悴。

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他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达信仰的惟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费尽心思地寻找着原因,却毫无所获。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了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别人可能恨你,但别人恨你不管用,除非你也恨他们,而这样你便毁灭了你自己。这个世界需要包容,当然有时需要包容的对象是仇深似海的仇家,这当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你勇敢地战胜自我,还是可以实现的。包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2善于自制

我们要包容一个侵犯我们尊严、利益的人,这包容中本来就包含着自制的内容。一个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人,往往会把本来可以办成的事办砸了。

为人处世要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让别人信服,同样,只有有自制力的人,才能很好地包容他人。有这样一个例子:

瑞典乌普萨拉的乔治·罗纳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当时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能说写好几种语言,所以他想到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纳说:“你对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我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也写不好,你的信中错误百出。”

罗纳收到这封信后,顿时勃然大怒。于是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他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但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我犯了错,可我自己并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找到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倒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应该写一封信感谢他。”

罗纳的自制力使他驾驭了自己,他把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根本不需要文书员,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感谢了。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很惭愧。我会再努力学好瑞典文,减少错误的。我要谢谢你帮助了我的自我成长。”

几天后,罗纳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罗纳自己找到了一个方法:“以自制力驱退愤怒。”

缺乏自制力是人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而要培养自制力,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控制好自己,养成这种习惯,循序渐进,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3善于求同存异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是因为个性上的差异。其实,只要我们用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人际关系肯定会有很大改观的。和人相处,如果总是强调差异,就不会相处融洽。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最终走向冲突。

要减少差异,就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达成共识。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同化就是找共同点。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意外地发现两人是同省同县同乡的,而且一方放弃讲普通话,另一方马上也操起了家乡话,那么两人就会备感亲切,很快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去掉戒备与陌生,谈话变得非常投入、专注与忘我。通常,我们总会在无意间询问别人很多问题,通过询问,我们发现双方有着共同的衣着习惯,共同的电脑品牌,都喜欢喝某种饮料,吃某种面包。

用包容心把自己融进对方的世界,这个时候,无需恳求、命令,两人自然就会合作做某件事情。没有人愿意和那些跟自己作对的人合作。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想:“这人是不是和我站在同一立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非常熟悉,要么非常冷漠,要么立场相同,要么南辕北辙,不管人和人多么不同,在这一点上,你和你眼中的对手倒是一致的。惟有先站在同一立场上,两人才有合作的可能。就算是对手,只要你找出和他的共同利益关系,你们就可以走到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