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找借口找方法
5539000000012

第12章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半年后他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创造了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世界上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

2003年,青岛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面对这些,许振超只有一句质朴的话:“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

凭着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坚韧意志和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历经肩扛手抬的人力作业到现代化的桥吊作业的飞跃,许振超从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逐步锻炼成长为港口桥吊技术能手,成功地跟上了当代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许振超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异常出色,既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又帮助公司节约了支出,赢得了效益。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也曾说:“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寄希望于我们挑选的人才,而我的工作就是挑选合适的人才。”因此,要为每个岗位挑选合适的人选,因为每个岗位都是关键岗位。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蝴蝶的翅膀扇动一下就可能引起一场飓风,更何况是一个岗位,丝毫懈怠也许就会引来一场灾难。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使命,把工作当成人生追求,把岗位当成人生支点。死死地盯住自己责任的员工,才能肩负起一个岗位的重任。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细小贡献,却成就一个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

有一个叫弗雷德的邮递员,每当有业主搬入他管辖的小区,弗雷德都会主动上门自我介绍:“先生,上午好,我的名字叫弗雷德,是这里的邮递员。我顺道来看看,向您表示欢迎,介绍一下我自己,同时也希望能对您有所了解,比如您从事的行业。”弗雷德对待客户总是表现出兴高采烈的劲头,虽然他的外表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但他的真诚和热情却溢于言表。每一个业主都是这样开始接受弗雷德的服务的。他会根据业主的作息时间习惯对信件和包裹进行保管和投递,他会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提出个性化的邮政服务内容,他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拉近与业主之间的距离。

弗雷德所做的这些小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任何岗位都能有所作为,不管你所工作的机构有多庞大,甚至也不管它有多么糟糕。个人在公司不应找任何借口回避工作,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奉献并非高不可攀,它主要体现的是给予者的态度。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公司的每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在我们眼里,工作不分主次,不分大小,不分先后,每件看似平凡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影响和决定公司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为企业的“关键员工”,而不是“问题员工”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老板最欣赏的都是那些善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员工”,而不是总是在工作中留下一大堆悬而未决的问题的“问题员工”。

有着“世界经理人的经理人”之称的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掌管GE的漫长岁月里,许多人离开,许多人加入,也曾经有过大面积的裁员。哈克·摩尔在 GE最开始的职位是一位副经理的第三秘书,但在杰克· 韦尔奇即将卸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杰克·韦尔奇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哈克·摩尔:

他在通用工作的时间比我还要长,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在20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而被调离,而是在某个职位出现空缺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他。他总是很快就能胜任新的工作,并且能够在新的工作中独当一面。他总是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执行力强,从不把问题留给别人的人。

后来,我把他晋升为我的助手,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适应性”的可怕,如果让哈克·摩尔坐我的位子,他不会比我逊色。他总是能通过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新的工作。

哈克·摩尔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总能够独当一面,能够主动找方法,为老板和企业排忧解难。哈克·摩尔是所有通用员工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做公司的关键员工,在关键时候能够冲上去,想办法帮老板解决困难和棘手的问题,员工的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排除障碍,使公司正常安全地运转。

否则,什么都要老板出面解决,这样的员工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安娜刚开始做新闻主播时,被委任的工作是报时和节目介绍,不仅每天的工作内容一成不变,就是一天之中相同的事情也要重复好几遍。然而,她最初应征的却是记者。因此,那个时候她的心情简直是糟透了,每天都过得相当郁闷。这样,她的同事、朋友也慢慢地开始疏远她了,这使她的心情更加沉重,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突然有一天,她从中惊醒过来,意识到自己这样是在浪费青春,虚度光阴。如果自己实在是讨厌这份工作,那就立即辞职,否则以目前这种状态,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就被这样虚度过去了。以这种虚无的心态工作,简直就是在践踏自己的青春。既然是不得不干下去,倒不如把自己融入工作中去,使自己乐在其中。经过这样一番思想转变,她开始思考,怎样才可以在呆板的台词中加入自己真正的心里话,使别人的台词成为自己的台词。

终于,她找到了方法。她发现,每周两次的晚间节目介绍的前10秒钟是她的自由时间。因为,在那之后的台词她无权更改,而此前的10秒钟则说什么都行。“纽约昨天刮风了”,“国家森林公园的枫叶红了”,总之,就在这10秒钟之内她加上了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真心所感的一些小事情。从时间上讲,不过短短的10秒钟,但是,从这以后,她的心情彻底改变了,说“每日一句”成了她一天中最大的乐趣。不论是走路,还是坐公交车,只要头脑一有空闲,她就思考着今天的10秒钟说什么好,怎样表达才好些。这样,她赢得了周围人的友谊。而她那颇具创意的“每日一句”也在听众中赢得广泛好评,原本僵硬死板的节目介绍也因为她的一句妙语而变得温馨无限,使人闻之如饮甘泉。同时,周围的朋友对她也大加赞赏:“干得不错嘛!看你,真是神采飞扬!”周围人的赞美令她激情无限,工作越做越好。不久,她就被提拔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公司委派给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最喜欢的,但又不能不做,这时,每个人都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一味地抱怨郁闷,这样既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又成了企业的“问题员工”;要么你找方法让自己适应工作,并逐渐培养对工作的兴趣,渐渐成为企业的“关键员工”。

还记得抗洪中感人的情景吗?当堤坝上出现缺口的时候,解放军用身体堵上去,因为那是关键时刻,刻不容缓。同样,公司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意外的事件,给公司和老板带来棘手的问题,有些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解决,这时候你就要挺身而出,帮老板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摆脱困境。这样,你就能够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关键员工”。

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留给老板

在美国正兴起一股石油开采热的时代,一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也来到了采油区。开始时,他只找到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焊接好。当石油罐从输送带移动至旋转台上时,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这份工作只要服从命令、重复操作就行了,连小孩子都能胜任。

每天如此,他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当内心感到不平衡时,他去找主管要求换工作。没想到,主管听完他的话,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那一瞬间,他涨红了脸,真想辞职不干了。但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好忍气吞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就在这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既然平时一向认为自己很有创造性,为什么不从这平凡的工作做起呢?为何不尝试解决一下工作中的问题呢?

他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罐子每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剂,而实际只需38滴就够了。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试制出一种“38滴”焊接机,并推荐给公司。这一滴焊接剂,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个人就是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工作中,老板看的是业绩,要的是结果。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应当认清自己的工作使命,把问题留给自己,把结果留给老板,帮助公司解决问题,为企业打拼出好的业绩。然而,工作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人身上也具备很多优秀的潜质,他们也充满激情和梦想,可他们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相反,比他们平庸的人很多时候却能出其不意地获得成功。

五年前,李先生在一家合资企业做事。他的老板不但是个在多国拥有众多公司的大企业家,同时还是个EMBA的教授。

李先生就是冲着这一点进了他的公司。由于李先生勤奋,肯动脑,老板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门经理,专管家具的销售。他也一直做得没什么差错。

有一次,公司进了一套沙发,标价是10万元。可不知为什么,放了4个月都没有一个人问过价。一天,一位顾客一进来就看中了这套沙发,问了价格后,就一直想压低点,问李先生8万元卖不卖。李先生也很想把这套沙发出手,可是老板只给了他1万元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