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天文学常识
5536000000035

第35章 昙花一现的盛景—流星和陨石

在太阳系的行星际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尘埃颗粒和固体块,这些物体被称为流星体。质量越小的流星体数量越多。

受自然法则支配,流星体沿一定轨道绕太阳运转,在掠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摄动而向地球靠近。若流星体窜入地球周围的大气,则与大气剧烈摩擦而产生高温并气化。气化的分子、原子与周围空气的分子、原子相撞,就会发光并被电离。这就是流星现象。如果流星体原来的“母体”很大,就可能燃烧不完而坠落到地面,这便是陨星,又叫陨石。可见,流星体、流星、陨石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下面详细的介绍流星和陨石。

流星

流星体在行星际空间运行时并不发光,当它们坠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中分子剧烈碰撞和摩擦时,产生灼热的高温而气化,同时又使周围的空气分子瓦解为原子,原子激发电离后发出亮光,蓦地划破夜空,成为几乎人人都见过的流星现象。

质量较大的流星体与空气分子碰撞更为剧烈,在燃烧坠落时形成一个明亮的火球,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光带,像一条从天而降的火龙,这就是火流星。火流星一般比金星亮,有的则同满月,甚至白天都能见到。火流星掠过后几分钟,常可听到轰隆隆如同雷鸣的响声。流星和火流星的区别仅在于亮度。流星观测结果表明,大多数流星在距离地面130~110千米时开始发光。流星出现的高度与流星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成正比。

在一天中,流星出现的几率以黎明前为最大,傍晚时为最小,下半夜比上半夜多。这是由于日落后到半夜前这段时间里,落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是从地球运动方向的“后面”追上来的,而从后半夜到黎明前这段时间里,流星体是迎着地球前进方向而来的;流星速度前者是每秒10千米左右,后者是每秒72千米左右,由此产生了流星数目的周日变化。这种情形和雨中骑车,背上淋到的雨显然比胸前少得多是同一个道理。

流星除了有周日变化,还有周年变化,即下半年的流星比上半年多,秋季的流星比春季的多。

在每年的一些固定日期会看到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迸发。这是地球与流星群相遇的结果,有时十分密集,被称为流星雨。目前认为流星群主要是由周期彗星瓦解而产生的。少数流星群可能是小行星被撞的碎片。流星群通常以形成流星雨时的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来命名,有时也用与之相关的彗星来称呼。著名的英仙座流星群已被观察了近2 000年。它在7月27日至8月16日出现,相关的彗星是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1862Ⅲ),周期为130年。1992年英仙座流星雨活动极盛期,在8月12日晚出现了如钢花四溅的壮观景象而它的母体彗星也于9月26日被捕捉到。狮子座流星群(11月16日至19日)的母体彗星是1866Ⅰ,每隔33年就会出现一次特别密集的流星雨。由比拉彗星瓦解而成的流星群在11月27日前后出现,周期为6.6年,辐射点在仙女座。

陨石

大而坚实的流星体在穿越大气时来不及全部气化,剩余的固体部分落到地面,便成了陨石(陨星)。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有700多次陨石降落,是研究陨石珍贵的系统资料。《春秋》记了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在今河南商丘城北的陨石降落,并解释陨石是“星陨至地”。

陨石在陨落过程中爆裂会形成陨石雨。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雨是历史上最大的陨石雨,分布地区东西长72千米,南北宽8.5米米。共收集到百余块陨石样品,最大的一块更重1770千克。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石陨石。

世界最著名的陨石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如图2-35所示,直径约1 240米,深约170米,坑周围的环形边缘比附近平地高出40米左右。在坑旁边已搜集到25吨陨铁,有人估计地下还埋着上百万吨。据分析,该陨石坑形成于2万年前。

亚利桑那陨石坑流星现象除可能会形成陨石外,还可能形成微陨星和陨冰。微陨星是一种降落到地面的宇宙尘,它们有的是行星际空间漂浮的微流星体,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进入地球大气层,同空气分子碰撞后不曾被气化,而缓缓落到地面;有的是陨星穿过大气层时从陨星表面吹落下来的熔融物质,或陨星在爆裂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微陨星的主要成分是铁、镍,也含有一些其他元素,如硅、锰、镁、钴等。

陨冰,又叫冰陨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来自行星际空间的冰块,落地不久便化为一滩清水。陨星在陨落过程中表面温度常常达到三四千摄氏度,因此很难想像会有陨冰到达地面。1983年4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非常热闹的东门外,一块巨冰斜擦着电线杆轰然落地。翌日被作为气象史上罕见的“大冰雹”而见于报端。后经天文学家认真研究,并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当天云图找到这块冰块自宇宙空间进入大气的轨道痕迹,而最终确认它是一块陨冰。

陨冰极少见,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研究。我国史籍中“同治元年(1862年)秋,日方午,有大星坠入零陵县西乡雷家冲田中。大如斗而圆,色白,其声訇訇,久之化为水”这段文字,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陨冰记录。

如果说陨冰令人费解,那么还有一种陨石让科学家颇多思量,这就是玻璃陨石,在我国海南地区称之为“雷公墨”。它们一般只有几厘米大小,多数为纽扣状和泪滴状,像黑玻璃一样,晶莹光滑,敲一敲,清脆悦耳。也有少数地区发现的玻璃陨石是绿色的并且透明。

陨星母体

天文学家认为陨星与小行星、彗星的关系很密切。根据同位素测定,吉林陨石雨的母体原是一颗阿波罗型小行星,大约在800万年前,由于碰撞而碎裂成为流星体。而通古斯陨星很可能是一块彗核物质,一些天文学家曾仔细研究了通古斯母体的空间轨道,发现它确与恩克彗星较接近。实际上,陨冰,包括无锡陨冰都可能是彗星的碎块。

在进入空间时代之前,陨星是人类惟一可以进行直接研究的天体标本。对陨星分析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重要成就的取得则是在近几十年。

大量资料表明,陨星中并没有地球上不存在的新元素,但它的丰度与地球并不相同。从陨星中共发现有106种矿物,其中有24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陨石矿物形成的条件与地表不同,一般是在比较缺水和偏于还原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缺少地球上的氢氧化物和三价铁盐。最近20多年来,陨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陨星中有水分及61种有机化合物。这些发现对探讨有机物及生命起源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