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在人品
5532000000028

第28章 修炼人品,成就常青职道(3)

你的职业生涯正如一辆全速行驶的列车,而你的心态为它提供足够的动力,决定它前行的方向。在工作中不难发现,有的人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却能够含垢忍辱、负累前行,在别人的冷眼和鄙视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而有的人生活优裕舒适,开创事业的条件样样具备,机会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们总是消极麻木、不思进取,宁可坐享其成,让时光虚掷,也不愿立志实现梦想。两种为人,两种人生,造成差别的原因,还是与自身调节有关。前一种人能遇挫不折、遇伤不悲、自我激励,因而能获得成功。而后一种人没有前进的动力,因而成了命运的输家。

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先哲曾在黑夜里叩问苍穹:决定我们每个人不同命运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们必须怎样努力才能有效地把握人生?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既实现自我目标,又能愉快地帮助他人一起前进,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与经验?这一个个问题,成为许多人生存中的困惑。

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使你成为命运真正的主人,那么,你现在就可以调节你的心态,指挥它、命令它,让它给你无限的想象力,只要你有这样的决心,并且拥有阳光般的心情,那么,你的梦想终会成真!

中庸之道——完美的做人智慧

“中庸”是一个有识者必争的制高点,抢到了,无往不而胜;丢掉了,处处被动挨打。

程颐说:“做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公理。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的道理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体现在做事上,则必须做到恰到好处。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等人生作为,无不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想做到中庸,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适度、恰当,避免“过”与“不及”。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向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向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不参差不齐。其实这种人生哲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即可观察出来。商汤的开国大臣伊尹,不仅能把握做菜口味的“中庸”技巧,甚至把它上升到“齐家治国”的高度上。

伊尹辅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约600年之久的商朝。伊尹原来不过是汤身边的厨师,是汤妻陪嫁的奴隶,他之所以被汤看中而委以重任,是因为他确实很有才干,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生智慧。他看到汤成天为与夏桀争夺天下而忙碌着,显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汤的注意。他把上一顿饭菜做得特别咸,下一顿饭菜又故意不放盐,让汤吃得不对味而来责备自己。接着,他又把第三顿饭菜做得咸淡适中、美味可口,让汤吃得十分满意。伊尹早已算计好了,汤准会表扬自己。果然,饭后汤对伊尹说:“看来你做菜的本事确实不凡。”

伊尹已是成竹在胸,不等汤把话说完,就借题发挥说:“大王,这并不值得夸奖,菜不宜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作料调配得当,吃起来自然适口、有味。这和你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

孟子后来对伊尹的评价是:“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伊尹在天下太平时入世做官,在天下动乱时也入世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关键是善于把握好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深悟中庸的为人处世哲理。

就常理而言,盐不可吃得太多,亦不可吃得太少,要恰到好处。同理,炒菜不可太生,亦不可太熟。生熟恰到好处,菜才好吃。此恰到好处,即是“中”。又如商人卖东西,要价太贵,则客人不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必须要价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此恰到好处,即是其“中”。中庸学既讲究恰到好处,又讲究因时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大部分在过着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夫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夫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应该说,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起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炉;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是从“中庸”被我们“活用”以后的事。“中庸”成了一个有识者必争的制高点,抢到了,无往不而胜;丢掉了,处处被动挨打。中庸好比是圆心,从它出发,到圆周上的任何点上,距离都相等,随时可以变换立场、化敌为友、左右逢源;站在圆周上,左半圆的“激进派”以它为矛攻击对手,右半圆的“保守派”以它为盾保护自己,天下最锋利的矛遭遇天下最坚固的盾,一点也不“矛盾”,星光一闪,奏出悦耳、和谐的乐章。

以德报怨——人生的立世之法

人世纷争,难免有恩怨。因恩生爱,因怨生恨,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如何处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释怨,着实是人生处世的重大课题。“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作为人生的立世方法,应该说更实用,也更容易施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二者都坚持了一个共同原则,即不念旧恶,也不争一时之短长;即别人有怨于我,不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必思报复而后快,而是既往不咎,因此不会使旧怨添新仇,越积越深。同时,双方以真诚之心寻找新的共同点,求同存异,任何一方没必要卑躬屈膝,迎合对方;只是把旧怨放在一边,双方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重建新的友谊。这样旧的怨恨就会逐渐淡化,自然消除,以达到“两惠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的效果。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邀群臣会饮,天色已黑,酒过三巡,大家喝得半醉半醒。这时殿上照明的烛火忽然被一阵风吹灭了,全场一片黑暗,有人乘机调戏王后,用手拉扯王后的衣裙。王后一把揪住那人的盔缨并使劲摘了下来,暗中向楚庄王说:

“有人调戏我,拉扯我的衣裙,我已将他的盔缨摘下来了,请大王赶紧把蜡烛点亮,看这个没有盔缨的人是谁。”

楚庄王却说:“不要点烛。”

随后又高声说道:

“我已经说过这是一个不必拘礼节的酒宴,现在我要行一个酒令,要求大家都把盔缨摘掉,谁不摘,谁就要受重罚。”

于是群臣全都把自己的盔缨摘掉,蜡烛点燃时,也就无法找出是谁对王后动手动脚了。

两年后,晋军兴师伐楚。楚庄王阵前落马,危急之中,一将孤身奋勇来救,杀退晋兵。此人正是当初暗中调戏王后的唐狡。

事后有人问唐狡:“楚王并无恩惠于你,何故拼死救驾?”唐狡说:“我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楚庄王在处理王后受辱的事情上,体现出了一代王者的宽广胸怀。因为他平时能容人,所以他的臣下才能真诚为他效力,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为他冲锋陷阵。

人世纷争,难免有恩怨。因恩生爱,因怨生恨,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如何处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释怨,着实是人生处世的重大课题。“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作为人生的立世方法,应该说更实用,也更容易施行。

韩国总统金大中正式就职后,公开在总统府,招待了曾经迫害过他的四位前任韩国总统。他以具体行动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现了伟大的恕人之道。在轰动一时的“光州大审”中,他曾被政府判处死刑,当时他曾立下遗嘱,要求他的家人不要报仇,让政治迫害就到此为止。他宽广的心胸、伟大的情操令无数人折服。

工作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关怀体谅。忍让和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因此,人们常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老话是不会错的。

杨戏,三国时蜀国大司马,性情一向坦率。有一次,丞相蒋琬和他谈事情时,杨戏没有及时表态,有人便在丞相面前诋毁他说:“您与杨戏交谈,他不及时表态,这样轻慢您,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人的想法不同,各人的表现也不同。如果当面顺从,背后议论,这是古人所引以为戒的。杨戏如果想说赞同我的话,则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如果说些反对我的话,又怕暴露了我的过错,这就是他默不作答的原因,这正是他直率的地方。”

还有一次,督农杨敏诋毁蒋琬说:“蒋琬办事糊涂,比不上前任丞相(指诸葛亮)。”有些人请求蒋琬追究杨敏恶意中伤大臣的罪责。蒋琬却说:“我实在不如诸葛丞相,没有什么可追究的。”后来杨敏因事被关在牢里,可是蒋琬却没有因以往的事而心存芥蒂,而是从轻发落了他。

唐代李吉甫,借祖上的庇荫补了个太常博士。他很熟悉典章制度,李泌、窦参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待他很好。当时陆贽怀疑他们结党营私,就奏请皇上让李吉甫外出任明州刺史。后陆贽遭贬,发配忠州,宰相想谋害陆贽,便将李吉甫升任忠州刺史,让他办理陆贽一案,好报前仇。李吉甫到忠州后,并没有计较个人的恩怨,而是以正直无私的心态渐渐与陆贽结成了密友。人们都因此而敬重李吉甫的度量。

朱熹说:“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即某件事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不因为他对我有怨而挟私报复。你给我一拳,我无论如何要还给你一脚,这样的小肚鸡肠,是无知小人的逻辑。

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艺术,值得我们去认真领悟。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获得以下理念的认识:

·自律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一个人要想担负起责任,没有这种品质是不行的;一个人如果想很好地为自己的团队服务,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

·做正直的人,首先要学会诚实,要学会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它会使我们身上闪现出浩然的正气。当大事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临危不惧,显示出正直的力量。

·爱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它能使人敞开心扉。人的一生应该是施与爱的一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获得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

·人只有通过“反省”,时时检讨自己,才可以走出失败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你也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对所处位置的态度和方式。

·一个人想做到中庸,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适度、恰当,避免“过”与“不及”。

·忍让和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