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印象骗了你
55179200000003

第3章 一叶障目,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一叶障目,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就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看不到外面的广阔天空。只有看到表象下的本质,才能避免印象的欺骗。

一、盲目服从权威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有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六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这些虫子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行走。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一走到底,后来法伯把其中一个毛毛虫拿开,使其原来的环出现一个缺口,结果在缺口头一个的毛毛虫自动地离开花盆边缘,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松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并不少见。大多时候都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因此大多数人都不能够取得成功。人人都是一个被领导者,因而服从是关键,但并不是盲目地服从权威。当权威人格表现出服从权威的含义时,权威人格呈现的是集体性表象;当权威人格表现出以权威自居的含义时,权威人格呈现的是个人性表象。

人们有一种习惯就是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这种习惯是我们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养成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是权威;上学了,老师校长是权威;长大了,领导主任是权威。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们可能对不服从感到很迷惑,从而导致服从权威。除了人们愿意服从权威外,人们也具有以权威自居的心理特征。产生这种心理的深层原因是由权威者所具有的优越地位所诱致的。这种优越地位为解决不确定性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所以,一般而言,权威人格的两层含义是统一的,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不确定性的解决。

有一个笑话:有一家美国公司在报纸上登广告,准备购进一个机器人,要求绝对服从,永不说不,坚固耐用,好维修。而结果前来应聘的却是一个日本男子,他还附加了一个更优惠条件:不需要使用电池和机油。

服从指令,服从权威,不说“不”,这是机器民族的一大特色。服从意识,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既表示服从领袖和领导,也表示服从权威和上级,还可以表现于服从组织和思想。

罗素曾说:“我们都知道权威往往是靠不住的。诚然,我们大多数人的多数知识都不免依赖于权威。”

日本人的服从意识在全世界都是最突出的。自从大和朝廷建立后,日本从来没有闹过改朝换代的事情,天皇家族一直坐庄,他人无法染指。这说明日本人无论什么事情都服从于权威。

二战时期,美国一著名空军将领的副手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因而安排了另一名从未与将军一起执飞的副驾驶员替补。这名副驾驶员为此感觉非常荣幸。在起飞时,将军哼着歌,他会随着歌曲节拍点头。结果那个副驾驶以为将军是示意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达到可以升起的速度,但他还是做了升起的动作,结果飞机腹部马上撞到了地上。将军因为事故断了脊椎,成了截瘫。那名副驾驶告诉调查人员:“我知道飞机还不能起飞,但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权威并不都是对的,在权威下也有错误的一面,我们不要盲目地服从,要有自己的主见。

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波尔·狄拉克在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注意到相对论的公式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公式中都有m×m,也就是等于(-m)×(-m),他就问-m是什么意思,结果就推导出了反物质的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丁肇中补充说:这充分说明拿诺贝尔奖是很容易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服从于权威。他说,实验物理尤其是高能物理竞争非常激烈,不能盲目地服从权威,不要害怕别人的反对,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做下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权威,而似乎上个时代的权威都已不再那么权,也不那么威了。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世界永远变化不定,变化莫测,那我们更要对所有的一切去质疑,尤其是对权威的质疑,因为它们也许错了,不要以为有了“某某学家的外衣”就怎么样。罗素在《科学的观念》中说:“应当承认,亚里士多德是人类的一大不幸。时至今日,多数大学的逻辑教程仍充满着谬误,其责任在亚里士多德。”也许这是人类的不幸,也许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幸,更不幸的是我们,当某某学说被论定为权威的时候,质疑他的人就会骤然减少,这不能不说是助长不幸的不幸。我们要记住,权威并不一定完全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地服从权威。

二、大家说好就是好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听别人的意见,买衣服,做事情,都要听听他人的看法,但是,别人都说好,就好吗?有可能,但不一定。可我们并不都能保持这种清醒的认识。有一种证明方式叫引证,我们在作文时也喜欢不断引证。似乎引证得愈多,真理就愈多,大有“别人都说好,一定坏不了”的味道。其实,真正的好坏并不是别人说得了的,只有你自己才能区分好坏,大家说好不一定就好!

有个典故叫做“三人言而成虎”。在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都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由此可知,尽管有“三人”言,但谬误仍是谬误,始终成不了真实或真理。对一个人而言,难免有无知或者糊涂的时候,就群体而言,也难免有无知或者糊涂的时候。个人的无知与糊涂易于克服,而群体的无知或者糊涂就很难克服了。当群体无知或糊涂时,引证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语录,恐怕终究还是错误。

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人,遇到困难或必须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首先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四处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就按部就班地按照别人提供的意见行动。其实,只有当事人自己最了解情况,最能提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一位企业家哈默,他干过十二个行业,样样成功。他为什么都会成功呢?原因就是他在上大学时,父亲在临死前对他说:别人说的做的不一定对,你要有反向思考,才能表明你的成熟。此话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使其一生成功。

靳凡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观点总是以周围的舆论为转移,那么他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让我们坚信自己的观点,勇敢地向前奋进吧!我们一定会成功。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橘子,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橘子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橘子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橘子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了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橘子。”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希腊有一句名言:经常问路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成功人士是“不听别人的话”的,而为什么你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作为成功者必须要记住——不要听别人的话!如果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话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不多。有的是我们已经想到的东西,有的则是我们再深入思索一下就能想到的东西。越是遇到大的烦恼就越不要去问别人如何做,因为一切解决的方法都在你的内心深处。

人,要有主见,不要轻易地附和别人的意见!各人心中,有一个行为的准则。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奋斗方法,拼搏途径。一味地跟随别人的步子去做,那是茫茫然的举止,自己并没有主宰自己。别人的成功之路不一定适合你,别人说的好对于你来说并不一定就好,所以,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让别人的话“迷惑”,否则,到最后吃亏的只是你自己。

众所周知,人是一种社会群体动物,言行上总有些从众的毛病,人云亦云的事情我们也司空见惯。当然如果是对爱因斯坦所说的“光线在空间中的弯曲”现象附和几句,或者对布什总统有关伊拉克战争的辩解赞叹几声,倒也不伤时碍世。可是,如果遇到我们切身经历的事情,再不动脑筋地从众和人云亦云,可能就不仅湮灭了事情的真相,还令无辜的人受到了屈辱,那样做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并不是大家说好就好,在好的下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是我们没有看到罢了,不要只听别人说好,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认为是好的它就是好的。

三、“一见如故”未必真朋友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常常会让人感到窒息、虚伪。现实、利益充斥着整个商业化的世界。而我们平时最放心的朋友、爱情,有时候也是一种互利互惠的组合。当然,朋友当中也会存在很多的“一见如故”之友。

“朋友”两个字,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从象形字义来看,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肝胆相照,同心相契。古人对“朋友”的界定是很严格的,明代大儒苏竣就把朋友分为昵友、畏友、贼友、挚友四种,而把“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缓急可供,生死可托”奉为朋友的最高境界。“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样的声音随时随地都能听到,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友谊之伟大。“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那般。

“一见如故”的情形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是很难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只能说这彼此“一见如故”的人上辈子有过约定或交往了。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此彼此可以少掉“试探”过程,而可直接进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小马相中了CBD的一套合租房,她和已经住在那里的女孩儿“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也没加什么小心,很快便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并交给了那个女孩儿三个月的租金。不久之后,小马出差离开了一个星期,回来之后却发现另外那个女孩儿已经搬走,真正的房主说没收到租金,要求小马搬走。原来,另外那个女孩儿与房主签的合同确实是六月到期,而此前她假称会一直租下去,骗了钱之后逃之夭夭。如今,小马只好郁闷地损失了一大笔钱,且要重新找房住。

现实生活中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总是打着“朋友”的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类人交朋友有个特点,就是只交对自己有好处的朋友。他们在友情的帮助下,能更好地利用别人。这类人“聪明”,用感情欺骗异性,用友情欺骗同性。有善于打感情牌的人,就有专吃这套的人。他们会让人感动地想为他死,然后就真的让人去为他死。这类人高明,满嘴情啊义啊,但观其行为,没有一样不是为了扩大自身利益,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获利。

人都是多面性的,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那些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而那些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但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人都是多面性的,他不会一直不变。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遇到与自己“一见如故”的人,就非常开心,并“无所保留”地与对方交谈,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对自己是非常不好的。你一定要记住,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个客套话,也很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因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别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当我们与陌生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当你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落入对方的陷阱。

再者,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害。

如果你们两个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相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必花心思在上面;如果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否则你同样也会被对方利用。“一见如故”的人只是为了和你搞好关系,这样的人未必是真朋友,所以,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别有用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迷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觉了,要不然的话就会让对方得逞。在当今这个传媒资讯发达的社会,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一见如故的情节频频上演。初次见面亲切拥抱,一言难尽,连呼“缘分缘分”,从酒店饭庄、浴场里一出来,就深厚无比,难舍难分了,这样的“交朋友”实在是太世故了,也太不理智了,“一见如故”的朋友不会是真正的朋友。俗话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更何况是“一见如故”的朋友呢,你们没有任何深厚的友谊,对方更是把目的放在目的上。

在平常生活中,那些和你一见如故的朋友未必是真正的朋友,在结交朋友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稍有不慎交了损友,对你可是有害无益。为了吸取教训,在交朋友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结交朋友,朋友多了,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对每个人都来者不拒!

四、免费午餐可能是诱饵

在日常生活中,商家常常打出“免费服务”的口号。买电器,商家承诺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免费安装;买窗帘,商家提供免费设计、免费加工。又如体验、试用、街头赠送、免费注册……商家们挖空心思要留住你的脚步,留住你的眼球。送你的,你还不敢去拿吗?然而,这一个个“免费午餐”的背后更多的却是掏取消费者腰包的“陷阱”。

自古以来,人们都明白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也清楚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可是,在当今的社会,骗子们却总是屡屡得逞,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骗子过于可恨,过于狡猾。不错,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人的伎俩却不见得有多么高明,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漏洞,大多数骗子都不过是利用了受骗人贪图小利和期望不劳而获的思想。当面对诱惑时,很多人总是期望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难免会对这些诱惑心存幻想。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别人精心布置的圈套,生活中便有了那么多上当受骗的故事。

为了最大限度推销自己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很多商家想尽招数,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办法来吸引消费者。当你在消费的时候得知自己中奖了,你可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背后还有“此免费非彼免费”的潜规则。

大学生刘晓前不久在某商场购物时,获得了一次抽奖机会。当她刮开刮刮卡,发现自己中了四等奖——可免费拍两张电脑艺术照,此时的刘晓欣喜不已。她拿着刮刮卡直奔该商场五楼的一个电脑摄像中心。

其间,在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下,刘晓又是挑选背景图案,又是忙着对电脑镜头做各种表情……拍摄过后,刘晓还坐在电脑前,好生要求工作人员做技术处理。半个多小时下来,待电脑中的图像成型后,工作人员问她是否打印,她应声道:“当然了。”

这时,工作人员说:“照片如果需要打印,就要收打印费,一张照片5元钱。”“什么,不是免费的吗?”刘晓迷惑不解。“照相是免费的,打印需要收费,像这种彩色照片很费墨,我们总得收点成本费吧。”听到这里,刘晓不禁有些扫兴,可是忙活了这么长时间,也总不能白忙吧,只好掏出10元钱打印了两张照片。

然而,打印出来的照片只是一张薄薄的彩色复印纸,只有两边加膜才能成为普通照片。于是,工作人员又说,加膜还需再收费用,一张膜5元……当刘晓拿着这两张花了20元钱的“免费电脑艺术照”走出商场时,自言自语道:“这到底算免费的还是收费的?”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贪图便宜,这是防止上当受骗的最好方法,原理无非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真的非要这个便宜,那么,你就真的掉入了别人为你设的“陷阱”里了,别人等的就是你这个猎物,怎么会不趁机“捞”点油水呢!

当我们走过喧闹的大街时,随处都可以听到:“小姐,小姐,我们美容院在搞活动,只要您登记一下姓名和年龄,就能免费获得一套护肤品”、“您好,我们店刚开业,在我们店购物,您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礼品”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塞到顾客手中一张张印刷精美的“免费”卡片。

李小姐和两个朋友一起逛街时被两名推销员推荐的“免费美容”打动。等她们从美容院出来的时候,后悔莫及:一顿“免费的午餐”花掉了200多元,“免费美容”真是个陷阱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天上掉馅饼这样便宜的事,这让谁都会动心的。然而,那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要经常在耳畔响起的。于是,稍微精明的顾客往往也会小心翼翼地问一句:“真的免费吗”,在得到爽快的肯定回答后,这些“精明”的顾客便不再“精明”,他们乐滋滋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就这样,促销活动的“免费勾魂术”就达到了商家们想要的效果了。

其实,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消费者购物时,往往经不住“免费”、“便宜”的诱惑,抱着试试也不会有损失的心态,开始钻进商家设计的圈套。因为免费才接受服务,这仅仅是商家得手的第一步,接下来,服务员会和消费者套近乎、拉家常。

李小姐说当她刚走进隔离的美容室时,负责给她美容的小姐热情招呼:你是哪里人呀,在哪里工作呀,你的手镯好漂亮,是男朋友送的生日礼物吧……然后,该小姐就滔滔不绝地讲她自己的工作等等,似乎她有说不完的话,有数不清的新鲜事。就在此时,消费者的戒心已经消除殆尽,开始对美容小姐言听计从。

等到气氛制造得差不多了,美容小姐语气便会陡然一变,严肃地指出你的皮肤问题严重,美容小姐会说:你的皮肤不好呀,有黑头雀斑、粉刺和毛孔堵塞等,如果皮肤再不好好“打扫”的话,就会变成钟馗的妹妹,不过不要紧,你今天来到了我们店里……

最后,终于话归正题:“只要你用这种护理液,你的皮肤就会变得很光滑,这种很便宜的。”李小姐和她的朋友就是在这一步中招的。李小姐说:“我们还没答应接受收费服务,小姐已经将护理液抹到了我的脸上。”李小姐等人再想脱身,已经晚了,刚才还满脸堆笑的小姐变脸了:这瓶护理液已经打开了,你不要,就卖不出去了,这损失你总得认吧!李小姐只得忍气吞声乖乖掏钱,买下200多元一瓶的护理液。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刚好就砸在你身上。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你不追逐“诱饵”,没有取得意外之财的非分之想,也就不会受骗上当。爱贪小便宜者,必然吃大亏。

某生产保健品的公司发表了这样一则广告:为扩大产品影响力,该公司决定组织万名消费者分期分批到该公司所在地区旅游观光,同时还参观该公司现代化高科技保健品生产线,并承诺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对于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自然众人云集,报名者踊跃。

后来,根据参加过该公司活动的人士说,第一站到那里游览参观的人是免费的,可到了该公司后,对方却极力说服人们购买他们的保健品,其程度大有不买他们生产的保健品,就不放你走的感觉。一些人无奈之下买了他们的产品。回去后,看着数量不多但价格不菲的产品,痛惜道:自己去那里旅游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啊!由于购买产品的人不多,该公司感到此举赔本,于是,对于以后再去的人就开始收费了。

现实生活中,骗子的骗术五花八门,而且这些骗术也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花样翻新。

相信大家都知道买椟还珠的故事。然而现实并没有因它古老而不再上演同样的故事。

我们知道,节假日是销售的黄金时段,平常没有空闲时间的人们往往会在节假期间大肆购物,而厂商也针对用户的节日消费心理,推出各种降价促销、促销“送礼”的活动。面对丰厚的“赠品”,大家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假如你要买手机,那么就不要太在意随“赠”的微波炉或咖啡壶之类的物品,因为你要买的是手机,而不是微波炉或咖啡壶!

这些赠品虽然很诱人,但在很多情况下,附带了赠品的商品售价会比没有赠品的商品稍微贵一点,厂商实际上只是以较优惠的价格让你获得这些赠品,而不是完全的免费赠送。“我往往在买回来后才发现,其实很少甚至根本就用不着这些赠品。而由于是赠品,一般都不允许退货,只能扔掉或者闲置起来。”消费者李先生这样表达他对赠品的看法,“有一次在超市购买洗衣粉时,发现某品牌的洗衣粉附赠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桶,当时就觉得挺划算的。但是再仔细一看价格,发现这种洗衣粉比其他同等剂量的洗衣粉高出十几元。而且这个牌子在市场上也并不是很有名。”这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随赠物品真的是“送”给消费者的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赠品虽说是送,但是它的价值其实包含到了你购买的产品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厂商会亏本来做宣传促销,往往是赠品越丰厚,那么你真正买的产品价值越低,赠品的价值如果占到了购买价值的三分之一,而且赠品虽然丰厚,但是你真的不是很需要,那么你就在表演一出买椟还珠的故事。

当然,捡便宜的心理人人都会有,它往往是一种心理作用,其实你只要买到值得购买的产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为不需要的赠品多付钱,越丰厚的赠品越是不可能白送的!特别是赠品的质保,更是要多加注意,不要为赠品花了钱,而又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一些销售多功能一体机的代理商中,除了厂商针对某一型号多功能一体机产品推出的产品促销活动外,各产品代理商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会时时推出形式各异的促销活动,如果是真心让利消费者还好,但这其中也不乏陷阱。

这类促销陷阱的形式多样,其问题主要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将其促销赠品的购买价值转嫁给消费者,形式上看似是产品促销,但其实质是“捆绑销售”。例如,一款激光多功能一体机的市面价格为3500元,其原装硒鼓的价格为700元左右,一商家竟然打出了“4200元销售一体机,免费赠送原装硒鼓”的产品促销海报。

现今,有许多经销商推出免费活动,将几份同等数量的同种商品包装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免费”,这种免费商品价值与主要商品相差无几,甚至是相同的促销,这就存在着搭售的嫌疑。

对此,不得不让人提出疑问,商家口中的免费活动真的是免费的吗?免费到最后仍被收了钱,不管解释为何种理由,消费者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次当。在上述那个免费美容活动的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促销人员从表面上打着“免费”的口号来诱惑消费者,而在“免费”的过程中,却一步一步逼着消费者进入了他们早已设计好的消费圈套。如此一来,商家的“免费”还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免费”吗?只要我们揭开商家的“诚恳的免费外衣”,就可以看到隐藏在其表象下的实质就是他们为获得无尽利益布置好的“棋局”而已!

商家之所以搞促销活动,发放免费商品,目的无外乎是“追逐利益”,而这个利益就需要通过消费者购买厂商的产品来实现。商家既然是为了得到利益,又怎么会让消费者得到利益呢,其免费品只不过是打的一个空头支票而已。没有人会做亏本生意,羊毛出在羊身上,吃亏的依然是消费者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有馅饼掉在你的嘴里。他们只是利用免费品来谋取暴利,也就是说免费品只是他们赚钱的敲门砖。

一言以蔽之,“羊毛出在羊身上”,经营者事先已经悄悄地把赠品的价值转移到了主商品之中,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所谓的“免费赠送、让利酬宾”决不是经营者自己掏腰包,而是经营者将消费者实际花钱“买”了的东西以“赠予”的名义给了消费者而已。消费者并没有在那些带有随赠物品的商品中得到任何实惠,相反,还多掏了一部分“随赠”物品的钱,多买了一些未必有用的东西。

我们知道,电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上网时间长了,或多或少地能收到一些大谈让你发财致富的邮件。电子邮件中宣称,不必花太多时间和金钱,就能圆你的发财梦,一时间真让人为之激动万分。在网络中,还有一些“名医”利用当今人们的爱美之心和减肥热潮侃侃而谈,声称有秘方可以让消费者瘦身减肥,结果是导致网民花钱又伤身。

常识告诉人们,商家是冒险的生意敢做,赔本的生意不做。所以商家不可能毫无缘由地给顾客无偿赠送商品。请相信,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买一赠一,是以误导、哄骗的手段,引诱顾客做出错误的选择,上当受骗。实际上商家把“赠”的商品价加在“买”的商品上,顾客不但付了“买一”的钱,也付了“赠一”的钱,甚至付了超过两个商品的钱,对顾客而言不仅毫无优惠,还被狠狠地宰了一刀,而且买品和赠品不是同一商品,是买此赠彼、买大赠小、买优赠劣。这种行为,说轻了是误导,说重了是欺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懂得这一点,诸多问题便可解决。树木之所以这么郁郁葱葱,是因为它曾经经历了严冬的考验;白云之所以这么白,是因为它接受了大自然从量到质的改变;大自然之所以这么美妙可人,是因为它孕育了无穷的生命和希望……这是客观事物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生的真谛。

五、朋友的“真诚”之中也有虚伪

当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已经被几乎所有的人认可,当世上没有百分百的真情已被世界默认,不禁要问:流露出来的真情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金钱让你分辨不了真情假意;权势让你分不清真情假意;利益让你分不清真情假意……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

每个人的一生中除了亲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朋友可以说是面对各种困难最大的原动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关怀。这种关心就是彼此的信任。每个人对朋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认为朋友是互相帮助互相利用的;有的人会觉得朋友只是一起的玩伴;而有的人觉得朋友是自己的避风港,朋友是在你失魂落魄时,给予关心帮助的人,在你成功时,给予真心劝告的人。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还有一句话叫:“为朋友两肋插刀”。这说明了友谊对人们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往往在金钱、权势的诱惑下丢掉了朋友之间的信任,甚至干出背叛朋友的事。

有时朋友之所以对你好,是因为你对他有价值。培根说:“朋友之间就是利用和被利用。”所以,很多时候,朋友之间,话只说三分,不轻易说出一切。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为了赢得利用价值来交朋友的。如果你对他有价值,那么他就会对你特别的好,把你放在他心中的“第一”位。而那些对他毫无帮助的人,他甚至连微笑也吝于付出。

人性中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我们总在想:要是有人帮我一把有多好!于是,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但实际上,朋友再好也仅仅是朋友,他的心里想什么你只能去揣测,而绝对不会受你的左右,而那些不曾相交的一般人,就更别指望了。一般而言。人是有善心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菩萨。所以,自己不做事而寄希望于其他人,那只能说这个人是天生的寄生虫。

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还不如从自己开始,牢牢把握自己。再说了,有些朋友往往会在“真诚”的外表下做一些虚伪的“帮助”,这些帮助对我们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朋友之间的利用

“利用”这两个字听起来虽然不好听,但是它却提醒我们:当我们拥有一份友情时,别忘了维持友情的根本还在于你要做一个对朋友有用的人,被朋友需要的人;否则,朋友就会把你丢在自己过去的某个站点上。

也许,有些人认为朋友就是朋友,怎么会成为利用的工具呢?这就像本来要穿过层层迷雾方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一样,你省略了穿越的过程,直接把本质放在别人的面前,别人难免会不理解。特别是还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很多时候过程是不可以省略的,就像很多道理摆在那里,但是我们必须要经过自己的过滤才可以相信一样。

某汽车制造三厂工人周某与某区城南镇里的王某本是老朋友。某天,周某来到王某家中,说自己刚刚注册了一个公司,现在已经当上了老板。同时他还告诉王某说自己在内蒙古自治区某工业园承包了一项安装工程,并“诚邀”王某一起去干。闲着在家的王某此时正愁没活儿干,再说周某又是熟人,于是也没多想就同意了周某的条件——待在内蒙古干完活后,回老家一块结账。

三个月后,王某等人在内蒙古完成了周某承包的安装工程后回到老家,可周某却已经搬了家,而周某本人也去外地工作了。周某欠王某的4000多元的工钱一下没了着落。别说现在找不到周某,即使找到周某,王某的钱也很难要回来,因为当时双方只是一个口头协议,俗话说:“口说无凭。”轻信朋友之言的王某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很多时候,在利益面前,朋友之间的感情显得很脆弱。某广告公司李先生,近几年公司一直赢利,经营得很不错,所以决定拓展部门。但是现在企业招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就更难招了,有时好不容易招一个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发现原来并不合适,还得重新招聘,既浪费了成本,又耽误了事业。鉴于这样的现实,李先生决定从自己的朋友中物色人选。而王飞就是李先生高中时的同学,关系不错。王飞在另一家广告公司做项目管理,月薪5000元左右,很受老板器重。

李先生急需用人,于是把好友王飞挖到了自己的公司任项目主管,承诺月薪7000元,并把所带部门的5%业绩作为分红。因为是好友,加上不错的待遇,王飞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李先生。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并没有让两人满意。王飞说:“我来到公司后,使出了全部的能量,比以前的单位辛苦很多。我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部门业绩,为朋友创造利润,也为自己创造利润。我的想法实现了,上半年部门的业绩是500万元,纯利润是200万元,但至今已经超出了2个月,仍然没有兑现我的分红。我给他寄予的希望太高了,也怪我选错了路子。我失去的真得很多,要是我在原单位,我没有这么辛苦,并且领导很器重,不离开的话现在有可能是单位的副总了,月薪会突破1万元。现在失去了友情,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信任,我真的后悔我轻易的相信了别人。”

对于李先生对王飞的分红兑现,王飞显得十分无奈:“这10万元我已经向他要了好几个月,他最后竟然说不欠我的钱,我真的很失望,但我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当时他给我承诺时,我说要不要签一个书面的东西,他说可以签,但这样就见外了,他让我要相信他,绝对不会失约。听他说得很投入,很诚实,又想到以前是不错的朋友,加上朋友圈对他的评价都还可以,所以我就相信他了。现在我算是明白了,手头没有证据,被他利用了。”

商界有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注重友谊、注重精神交往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这样一种论断的。但只要经历过商场摸爬滚打的人,对于这句话,无不感受极深。朋友间在未介入商业合作之前,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礼尚往来也不会牵涉到彼此太多的利益。一旦介入商业合作之中,朋友的感情就变得实际起来,经济利益的纷争、重大决策的分歧、性格个性的差异、责任的相互推卸,使众多的合作者之间感情破裂、各奔东西,导致创业夭折。合作不成、感情破裂,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得不令人伤心与遗憾。表面再好的朋友,也难保不会利用你。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本来应该人越多力量越大,但在朋友的商业合作中,却是以中途告退、撕破脸皮的多,为创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曾经的友情也不在了。

朋友会出卖你吗

朋友之所以可以是用来出卖以及利用的,这是因为他是你的朋友,所以他了解你最多,你予他信任也最多。无形中,别人看不见的漏洞,被他看到;别人找不到的弱点,被他发现。这些大都可以作为他的筹码,在适当的时候,为他所用。毕竟这个社会还包括了太多诱惑、贪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的东西。以至于让人经常感叹“世事无常,人心难测”。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在处理与人与事的过程中要留有后路,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表面上看着是很好的朋友,在你背后捅一刀也是很常见的。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更凸现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有时朋友的“真诚”未必是真面目,在利益的驱使下,即使是好朋友,也很有可能是你的敌人,他会为了利益而出卖你。

李先生是一位个体货运公司的小老板。原来一直与他合作的一个名叫李四的老朋友从大连回来,给他介绍了一项货运生意,说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在大连搞货运代理,最近受理了一项货运生意。这个朋友运力不足,想转交给别人做,请李四联系个货运公司,李四说他首先想到了李先生。

看到有生意做,李先生喜出望外。按照“道”上的规矩,生意做完后,李先生要给经纪人一笔中介费。李先生先支付给李四1000元的中介费,余下的钱答应等事情办完后再付清。李先生没有跟家人商量,就跟着李四到大连的新朋友那里领“活”去了。

李先生跟着老朋友李四来到了大连。长期与货运生意客户“周旋”的李先生,要李四领他到那位新朋友的货运代理公司看看,傍晚时分,李四一个电话,就将他的朋友约了出来。在火车站附近,那位新朋友表示要长期与李先生合作。为了感谢新朋友,李先生让李四找一家饭店,他要宴请这个新朋友,开辟新的货运途径。于是李先生就在一家大饭店里摆了一桌,花去了900元钱的招待费,还预交了2000元钱定金。

饭后,他们拍板次日到新朋友的货运代理公司补办手续,最后李先生就被两人送到一家旅社住宿。次日,当李先生电话联系两个朋友的时候,他们的电话双双都停机了,而李先生所带的钱也花光了,回不了家的李先生这才发觉自己掉进了两个“朋友”的陷阱里。

现实的无奈和残酷,早已将生意场上的人际关系涤荡成赤裸裸的钱权交易。你进去了,就要知道生意场里的无涯,除非你回头才能是岸!所以你要在朋友的注视下自己独行,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不能轻信朋友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被朋友出卖。

生意场上,最忌江湖义气、感情用事、丧失理智,把朋友和生意搅拌在一起。看了上面那么多例子,我们也都应该有所警觉:即使彼此是朋友,也不代表对方会永远真诚待你。社会中,出卖朋友,并不是什么鲜见的事。虽然,朋友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群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朋友的真诚中还是会有不为人知的虚伪的。

六、“挥泪大减价”的背后

现代社会,每逢节庆、换季,一些销售商家便会迫不及待地展开降价促销活动,以名义上的让利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促销招数中,既有现金优惠的,有免费的,还有送赠品的。

有些商家为了赚钱,故意说某商品搞活动有赠品,但馈赠品是什么却从不说清楚,比如“买×××一台”、“满100元送精美礼物一份”、“买一送一”。但实际上,送的东西到底价值多少,精美礼品是什么?消费者一般都不知道。如某手机销售店打出“买一送一”的条幅,但它并未标明赠送的“一”到底是什么,很多消费者都会把这理解为买一部手机送一部手机,可是最终商家送的却是一个手机套。

还有一些商家在搞活动时不告知附加条件。“买手机送你800元话费”,这样的宣传着实很吸引消费者,很多消费者都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于是纷纷去抢购。某手机卖场就靠这样的手段销售量大增。但是,消费者买回去了手机之后,过了好几天,都没查到赠送的话费。究其原因,商家表示:“需要你也打入话费,你打进100元,送你100元,你打进800元,送你800元,最高限送800元。”

这种手段在赠券上也时有发生。如某商场采取“购物返券”的手段促销,但有些赠券是要当天就用完的,商家如果并不告知消费者这一附加条件,也会涉嫌价格欺诈。因此,每一位消费者,都要懂得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商家频繁运用打折策略,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评价:一部分认为价格战是低层次竞争,极易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另一部分认为价格战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本质上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专家的争论并未影响商场打折的频率与幅度,打折的热潮还是一年年地掀起。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一定要警惕商家打折背后的陷阱。

返券陷阱

商场打折、返券愈演愈烈,但在高返券、低折扣背后的连环消费规则,让消费者不胜其烦。同时,满一定金额获得返券的优惠,通常只在规定的时间、有限的商品范围内,而这些商品通常是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不透明商品”,往往质次价高。另外,一些商家打折专柜所标原价严重不实,所售商品质量无法保证,且多数没有修理、更换、退货的承诺。

商场返券让很多消费者又恨又爱,爱它是因为确实从中得到不少实惠,恨它是因为很多人都盘算不明白到底应该如何消化过多的返券。

在大多数商场都停止了返券活动之后,还有一些商场仍然持续着力度较大的“满200返200”的活动。

王小姐说她在这家商场购买了800块钱的东西,返了800块钱的券,用券买了部分东西后,手里最后还剩下60元券。于是王小姐就想用这最后60元买些便宜的小东西,下午三点半她在柜台受到售货员的热情接待,称可以用券来买他们品牌的内衣。过了15分钟左右,等她再回来时,售货员却明确表示已经不收券了。售货小姐还惋惜地说:“我们刚刚接到商场通知,现在只返券不收券,您要提前10分钟来就好了。”这时候王小姐发现刚刚看过的G2000服装、伊泰莲娜饰品等很多较为便宜的内衣、饰品以及一些比较受大众欢迎的商品全部都不收券了。这让王小姐很纳闷儿:活动不是要到14日才结束嘛,今天才11日啊!

所以,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时,一定要提防商家的返劵活动,搞清状况,以防上当受骗。

“大甩卖”中狂涨价

我国的节假日很多,而精明的商家也往往会借这些节假日来大做文章,比如诸多的促销活动。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商家门前都标有“跳楼大甩卖”、全场五折、全市最低价等很多条幅,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超低价”、“今日特价”、“疯狂特价”、“绝对便宜”、“最后减价”、“季末清货大减价”、“门面到期”、“最后三天大减价”、“挥泪大减价”“新款8折”、“心动优惠买100还60”、“惊喜再现限时限量3折抢购”等煽情的字样,在一些商场屡见不鲜。“打折”已经是商家多年来惯用的手段,消费者能够从他们的“打折”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吗?

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一见打折商品就立马买下,但很快就后悔了。只是,他们很快又重复着同样的后悔。

有人说“挥泪大减价”吹得众人头晕,每个节假日将至的时候,各个大商场打折、优惠、购物抽奖的广告扑面而来,都会掀起一轮疯狂的打折高潮,我们关心的是:这些挥泪大减价是真的吗?

有一次吴兰去商场购物,当时商家给了她一个折扣,算下来要比原价便宜不少。可当她第二天再次经过该商场时,又看到了同样的商品打了更多的折扣,令吴兰大吃一惊,难道仅仅只过了一天,自己就吃了一个这么大的价格亏吗?可仔细一算,打折后的实价比自己前一天购买的价格要高出数十元,这是怎么回事?她有点纳闷,不过后来她突然想到了标价,这次的标价比她前一日高出100来元,难怪打折较多后商品价格反而会高出打折较少的那次。

商家用打折为幌子,其实价格并没有什么变化。一般来说,打折销售是在商品换季时使用的促销方式。而现在一些商家却以打折作幌子,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挑逗人们的购买欲望。这样的打折无非两种形式:比如原价100元,标价200元,打五折后仍卖100元;或者原价100元,标价500元,打五折后卖250元。商家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对于无辜的消费者而言,都是一种赤裸裸的欺诈。

如果留意一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一些打折活动中,许多店家都打出“打折商品,概不退换”的牌子,有的商家还标出所谓“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等,以此作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商家在打折销售中玩花招,打折以前先提高价格,然后再打折,打折后的价格比原价格还高,不仅有坑蒙拐骗之嫌,还有违“诚信”,使自己失去宝贵的信誉。

所以,作为消费者,要理性购物,避免盲目消费,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在购买打折商品时,应当知道正常的商品打折与处理品、残次品、滞销品降价不是同一概念;还要警惕商家以“降价商品不许退换”为借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警惕设在“最终解释权”背后的陷阱,消费者因商家所谓的打折促销“最终解释权”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依据相关法律解决问题。

赠品的背后

如今当消费者或许真的很幸运,因为在一连串的大节日里,商家会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打着各种各样的促销旗号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搭送赠品是商家一贯的做法,买空调赠微波炉,买西服赠衬衫,吃洋餐赠衬衫,吃洋餐赠玩具,就连去游乐场,也会得到一张再次光临的赠票。殊不知,上述这些大都是商家设计的促销圈套,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赠品行列,以及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种种消费权益受侵害现象,令人苦不堪言。

某名牌化妆品“买多少,送多少”的大赠送活动中,购标价30元一瓶的洗面奶可获赠同样一瓶,折算后实际价格为15元一瓶。其实,这种洗面奶原价不过18元一瓶,所谓赠品其实并非无偿赠送,它的价格已通过涨价加在商品之中,顾客实际得到的只是每瓶3元的让利。

至于买羊毛衫送衬衫,一些商业人士透露:此时的衬衫已是滞销产品,商家如不能及时处理,既造成库存积压,又占用资金,况且这些衬衫销售不掉,来年受新产品冲击将更难销,幸好衬衫本身成本并不高,所以也愿意把它作为新上市产品的赠品附带销售掉,这样做既赢利又可以加速资金回笼。

一服装商场,这样宣传:“买200送58元袜子两双”、“买200送80元免费券”、“买400送‘官运猪’一个”、“买1980送298元‘财运猪’”……商家如此大出血,岂不是要赔本?对此现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商家明降暗升的把戏,商家以赠品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却暗地里提高商品的价格赢取利益。在某报社工作的刘小姐就经历过这种“把戏”,她夏天看中的某品牌羊绒衫,上市标价却比夏天涨了200多元,而送的赠品毛衫标价却不足100元。有些商家还有虚标赠品价格的嫌疑。圣诞节,很多服装品牌都推出了送圣诞礼物的活动,比如买200送价值58元的精美礼品一份,买400送价值98元的圣诞老人一个,而打开一看,精美礼品不过是个圣诞卡片,标价98元的圣诞老人不过是一个很小很普通的玩具。

在一些电视卖场上,很多商家都会在促销产品上大肆宣称,赠送××高额礼品,但是这些礼品价值多少元、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这么说,礼品本身的价值往往被虚夸,价格也是虚报的。一般来说,商家所赠送的礼品除了少部分是厂家自制的产品之外,大多都是礼品公司的产品,卖场中所声称的价值上千元的赠品,其实际价值可能还不到所说的三分之一,这其中的差价,就被商场的提成、礼品公司的利润以及业务员的回扣等瓜分掉了,这样一来,消费者拿到手中的礼品的实际价值跟标称的价格相差甚远。

还有一些商家在消费发票上做文章,为了不给顾客开取发票,他们就拿点小恩小惠唬弄顾客。要发票没赠品,要赠品就不给发票。一些顾客或许觉得发票对自己没啥用,于是选择了赠品,看似捡了便宜,实际上吃了亏。

这些所谓的赠品看似精美,其实不过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没什么用,而且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没了发票,那么就等于没有消费凭证。万一有什么问题,那是口说无凭,商家若翻脸不认账,恐怕就只有自认倒霉了。商家想方设法不给发票,无非是为了偷逃税款,这有违法之嫌。把给赠品作为不要发票的条件,诱惑顾客自动“放弃”发票,这是偷梁换柱的无耻行为。只要顾客消费了,就必须给予发票。若是真的开展活动,发放赠品,与发票也是没有关系的。

积分兑奖的背后

还有不少商家推出积分消费兑奖活动。希望得到更多实惠的市民,纷纷拿着手中的各类积分卡跑到商场,去查积分兑大奖。

这些天何女士正被一家商场的“购物积分”搅得烦恼不已。去年“十一”期间,何女士在一家商场购物时,发现一个知名品牌的化妆品专柜正进行促销。当时营业员热情地介绍:顾客在这个专柜购买产品,可免费获得一张积分卡,然后消费一元便“积一分”,一年内积5000分以上,就可以得到公司赠送的新产品。何女士被说动了,当即买下900多元的产品,获得了积分卡。此后,何女士又多次到该柜台购买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到12月份,她的积分卡上已经有了3000多分。但元旦期间,何女士却意外发现自己的积分竟全部“蒸发”。营业员告知:由于去年积分卡上不足5000分,她的积分已经被自动“归零”,今年只能开始重新积分。感觉受骗的何女士这才想起:办理积分卡时,商家并未告知“一年”的积分期限是否从办卡之日算起。

无独有偶,赵先生一直使用某公司的手机卡,去年底通过广告得知该公司搞活动,手机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就可获奖。经查询,赵先生手机已积了2000多分,应得100元回报。但兑奖时,他却被告知:不能兑实物或现金,只能赠送100元的“话费”或业务“选包费”。

由此可见,面对如今社会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折现象,我们不能盲目地被打折风潮所诱惑,面对商家所使出的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招数,需要保持足够的消费理性,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切实根据自身实际需要。

商家的打折手段有很多,但无一不是围着“钱”字转。作为消费者,不要看到商家的“挥泪大减价”就真的以为他会挥泪,同情心更是不可太过泛滥。要知道即使商家打出“割血大减价”他也是有赚头的,所以千万不要被眼前看到的所谓“事实”蒙蔽了双眼,商家的“跳楼”其实说不定是让消费者“跳楼”,再笨的商家也不会笨到自亏来回馈消费者的。

七、眼见非为实,耳听非为实

人,既非圣贤,亦不能尽善尽美。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实”在通常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未必适用了。心理学家证明:正常人有各种各样的视错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不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可是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误的。

因此,著名灵魂乐手马文·盖在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告诫人们:我们应该只相信眼见的一半。

比如,同样大小的两个圆,被围在六个更小的圆中间比被围在六个更大的圆中间显得大;又如,两条平行线,放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就变得弯曲了。

有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我们依所见做出的判断却偏离了客观真实。

曾看过这样一个广告:一个男人在厨房忙着煮意大利面,家里的白色波斯猫跳到炉台上叫个不停。男人一手拿切菜刀,一手赶那只猫,慌乱中,不慎打翻炉子上那锅猩红的西红柿酱。西红柿酱洒了一地,炉台上那只猫恰巧也跌进地上的酱汁中,沾了一身血红。就在那男人一手抓住猫后颈的毛,将它提起解围裙时,大门开了,进来的女人只见他一手拿刀、一手抓猫,满地是“血”……

这时电视画面打出一行大字:Don't Judge Too Quick(不要太早下判断)。这个公益广告真是发人深省。很多时候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吗?

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眼睛的第一印象常常欺骗我们,其实我们看看魔术师的逼真表演就会明白。眼见的真实不过是一系列的“假象”。

魔术大师恰恰是抓住人的这个弱点,变化出令人称赞惊奇的魔术节目。例如,金属汤匙在他的手上像面团一样柔软,很轻松地就被弄弯了。一位魔术大师站在一个四周封闭的箱子里,助手用块黑布遮住里边。当助手掀开黑布时,那位魔术大师早已站在观众席上了。观众心里都明白,这是利用镜子折射的原理,把台上的布景折射入人眼,魔术师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瞒天过海地跑到幕后,然后从幕后悄悄地溜到观众席上。尽管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他,因为他能成功地利用“眼见不为实”。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丢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这时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更何况是听到的了。”孔子如此,曾子也有出现这样的事。

曾子名参,为人善良、孝顺。父亲早死,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村里还有一个叫曾参的人,因为杀了人,被官府关了起来,官府还要捉拿他的家人来问罪。善良的曾子的邻居听说有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便以为是自己的邻居杀了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不久,善良曾子杀人的消息便传遍了全村。有人把曾参杀人的事告诉善良曾子的妈妈,并且劝她赶快逃走。曾子的妈妈正在织布,她头也不抬地说:“曾子这么善良,怎么会杀人呢?一定是你们弄错了。”再过一会儿,又有人陆续的来告诉曾母同样的消息,曾母听多了,以为曾子真的杀了人,非常害怕,正想收拾行李逃跑时,曾子回来了,这才发现是弄错了。

可见,不论是眼见的,还是耳听的,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正是导致我们出现种种错误的根本性原因。

《三国演义》里记载,曹操行刺丞相董卓不成,逃到成皋投奔父辈乡亲吕伯奢。生性多疑的曹操怕乡亲出卖他,想偷听主人谈话,却听到某个厅房传出说话声:“把他绑起来杀掉,怎样?”曹操一听,以为主人要杀他,赶紧“先下手为强”,一口气杀了吕府男女八人,后来杀到厨房,发现一只被绑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误杀好人,但憾事已无法挽回了。

一句话听进耳朵,也许我们会像曹操,曲解其意,判断错误;但也有可能,听到的话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也来看一个故事: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让他们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度过寒冷的冬夜。

两位天使对此没有说什么。当他们铺床准备睡觉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便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古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眼睛也偶尔会欺骗你的心灵,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我们因为过分相信眼睛,常常会放弃了心灵的思考。

执著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即使你看到的东西的确是真的,那么,谁能保证到平视的眼睛里就不会改变其自身的本质呢。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事物的互相影响和牵扯都会在许多感官上改变其对事物本身的评价。况且,我们看到的事情往往只是其中的某一段过程,以过程推导全部,这往往是许多人会做的事,当然,其本身就是在想当然。

事物是多面的,我们不仅要看,更要想。真与假、实与虚并不是一眼即知,一耳即闻的。用心来揣摩,用语言来沟通,用行动去感知,分辨真假也是人生大学中的一门大功课,要用心思和时间去修行。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恰恰是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经验给自己限定了观察的角度,制造了思想的局限,这也是人们相互争论的根源之一。只有学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得到事物的其他方面;只有用别人的经验来参照,才能校准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