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道德经
54741300000003

第3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3]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音声[5]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6]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斯:表示转折,意为则、就、于是。

[2]恶:丑,与前言“美”相对而论。

[3]相:彼此,互相。

[4]形:现形,意为显现出来,这里指通过比较看出来。

[5]音声:古人把“音”与“声”分开解释,奏出的乐声称之为“音”,发出单一的音响称之为“声”。

[6]圣人:主张居静,不争,顺从自然,张扬人的内在生命的人被道家称为“圣人”。这里和儒家思想中的“圣人”不同。

[7]无为:什么都不去做,让一切顺其自然。

[8]作:兴起,这里意为生长。

【解析】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名家注解】

河上公:

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争也。

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短而为长也,见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也。

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各自动作,不辞谢而逆止。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