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营好自己一生中的三天
5467600000016

第16章 刻苦勤奋,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3)

一切东西都可以满足,金钱,住房,汽车,享乐……只有读书和学习不可以满足。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孜孜不倦的过程。初学之时,只得毛皮,总觉得简单易行。待更深一步,探得精髓,才知道博大精深。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学习犹如驾着一叶轻舟在知识的海洋中漂浮,你看不到停靠的边,但可以欣赏海天的一色美景。

徐特立说:“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一位禅师让徒弟装来一坛石子,徒弟装了一坛石子回来,禅师问徒弟:“装满了吗?”徒弟说:“装满了。”禅师拿些细沙顺石缝倒满后又问徒弟:“这回满了吗?”徒弟说:“这回真满了”,禅师又取些水倒进去很多,满了后问徒弟:“现在满了吗?”徒弟说:“真的满了。”禅师又将一些干土放进去,吸水后又放进好多,禅师又问:“这次真的满了吗?”徒弟不敢回答了。禅师又说:“我还可以倒些水进去,它可能在今天真的满了,可到后来几天你再来看它就会空下去很多,因此我告诉你,它永远都不会满的。”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你今天觉得很实用的学问在明天一觉醒来时可能就被淘汰,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翻新过程里,任何自满情绪都是导致失败的不良因素,必须戒除这个不良心态,营造一个永远渴求新知识的积极学习心态,才是正确的态度。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切记不要自满,默默地埋头苦干,才能攀登上高峰,一览众山小;只有不自满,才能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心境。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大学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做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说:“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观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谦虚不自满的人才能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才能走向别人到达不到的成功之路。而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有人说:“我已经有了够花几辈子的钱,我干吗还要读书学习?”当然,你可以不读书了,但你今后的人生必定是庸人的人生,愚人的人生。宋人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个“贵”,是指气质的高贵,人品的高贵。你愿意当一个没有知识修养的土财主吗?

成功者和失败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都在用一种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以最乐观的态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学习的经验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并不把过去的失败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是消极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因此,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会成为成功者的。

有人常常抱怨,不成功都是上天不给机会,环境没给造就良好的条件。很多人在这些理由下就不再去学习,而是得过且过、在满足现状中浪费着时光。可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走,自己有着决定权,如何把握,那就看你在生活中的学习态度了。学习——这个概念应该是广义的,不是狭义地指在学校到课堂照本宣科地学习,也不是办培训教员找模范的示范性的教条主义学习。

学习指的是什么呢?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呢?首先,学习机会是广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学的东西。要从生活中学到东西,就要具备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悟性。俗话说:“水满则溢。”以一种空杯归零的态度,你还能有什么学悟不到的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你想学,在乞丐那里都有值得你学的东西,不想学的话,即使在哲人面前,你也会有副不可一世的傲气。因此,学习的过程,应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求学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风光一下。但很多的实例证明,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而这条路的确挤得很,而且成功者们认为,根本没有成功者的捷径,只有这条向远方无极点伸延的路。从根本上说:只有走在前面的才是成功者。在这条路上,没有以文化知识、实践知识、修养素质以及各种自我条件组合的能力和基本功的话,很容易在路窄的时候被人挤下去。在这条路上,人们都形迹匆匆,有很多人就是在稍一回首品味成就的时候被别人超越的。因此,有位成功人士的话很值得借鉴:“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最基本的根本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根据时间和其他条件,可以在多长时间自修完什么课程,听哪方面的课程辅导,每天给自己多长的看书时间。

要做好这些,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7.世上无难事,只怕工作狂

任何一个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只有那些热爱自己事业,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日本人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工作狂。形象地阐明了敬业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敬业,往往意味着对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意味着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意味着长时间的艰苦劳动,意味着可以接受前进中任何障碍的挑战。敬业,还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那些热爱自己事业,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全身心地进行投入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著名的女指挥家张培豫就是这样一位全身投入于音乐之中的成功者。然而,也正是敬业的精神的习惯才造就了她本身。

张培豫是一位世界驰名的著名指挥家。在西方乐坛上,指挥这一行业是男士的世袭领地。张培豫却靠着超凡的实力打入欧洲乐坛,并出任德国卡塞尔歌剧院的首席指挥。

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称张培豫为“与生俱来的指挥家”。他说:“我认为她在音乐上有无限量的才华和能力,并有足够的音乐经验足以领导一个高水准的乐团。”指挥家小泽征尔、马泽尔·罗林也极其称赞她很有才华。

张培豫极其敬业,她的敬业精神是出了名的,她曾创下一个月内指挥三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的记录,也曾在不到半年内指挥过八场演出。

《人民音乐》杂志的一篇文章形容她:像一架上满发条的钟,在不停地转着、走着。

张培豫对乐队要求以严格而闻名,但她最苛刻的还是自己。她有一种为了艺术可以不顾一切的精神。

青年时代的张培豫只是台湾省的一名乡村女教师,她因调教有方,率团三次夺取台湾中部小学合唱比赛冠军而小有名气。一次演出前,她摔伤了,医生嘱咐她必须静养,她却坚持打着石膏参加了排练和演出。一位观看演出的台湾教育奖学金评委目睹此景,深为感动,极力为她申请赴奥地利留学的奖学金,使她实现了到音乐之国求学的夙愿。

张培豫的敬业精神,不仅为她赢得了走向音乐事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

在北京指挥贝多芬专场音乐会之前,她突然生病了,大家都担心她是否会推迟演出,熟悉她性格的大提琴家司徒志文却说:“只要不倒下,她会不顾一切地坚持演出。”

果真,她最后如期而至,并且执棒的曲目还是力度最大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一个月后,在指挥另一场演出时,上台前她一直头疼,吃了几片止痛药,她就又出现在指挥台上。她说:“本来我可以节省点儿力气,但我对音乐一向是全力以赴。”

张培豫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

“音乐与我的心结合在一起,它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是我的肺腑之言。……当我把音乐作好,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生活的目标,也是我从事指挥的意义所在。”

“我热爱音乐,太热爱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以超越它,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能够让我如此投入。哪怕我走得再艰辛,我也不会放弃。”

这一番肺腑之言的确能引起我们的沉思。

张培豫的敬业习惯使她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女教师登上了德国卡塞尔歌剧院首席指挥家的宝座。这其中,对音乐的忘我精神,和音乐融为一体,并为了音乐可以牺牲自我的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她的全部,她的一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精彩的音乐会。在张培豫的人生当中,成功的素质便是敬业习惯。

8.守住“勤”字,忌掉“懒”字

古训曰:勤者可成事,惰者可败事。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懒”字。

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回报你。如果以勤付出,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实不为过。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个从小就立志当孔子的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徒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呢!从此,先生更对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时,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满怀雄心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高高在上的圣人其实并非可望不可及。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顶。“一览群山小”的圣人们的成功其实亦是由勤奋的习惯得来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翻断三次,可见其勤奋。不管你是一个凡人,还是一个圣人,勤奋的习惯在你走向成功的努力过程中,始终不可缺少。

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任何一个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给人留下一个实在的形象,给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夯实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对自己负责。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制作课,老师要求每个人做一件小工艺品。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把他们的制作拿出来,一件一件地检查。当老师走到爱因斯坦面前时,他停住了,他拿起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问爱因斯坦:“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以响亮的回答告诉老师说:

“有!”

然后,他又从自己的小桌里拿出了一只板凳,对老师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

一个并不手巧的人最后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巧的手因勤奋而显得举足轻重。

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奋的习惯。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碍后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碍也会被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奋一点点的挖掉,如果我们始终不放弃理想的话。勤奋面前,再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再坚定的山也都会被“移走”;凡事只有踏实勤劳,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懒”字,懒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会流露出来。所以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谋事忌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