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小叶丹(1894~1942),男,彝族,原名果基约达。
籍贯: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
英雄历程:
四川彝族沽基家的首领;
1935年5月,任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队长;
1942年6月,遭伏击身亡。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与刘伯承元帅“彝海结盟”
四川大凉山地区,有一座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记载了这样一段千秋佳话: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和彝族部族武装的阻挡。红军始终严格执行党的民族纪律,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担负开路的工兵连遭到了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围攻,武器被夺走,官兵被打伤,甚至连身上的军装也被抢走了。但红军官兵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积极向彝族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当时在本地有声望、有影响的彝族首领小叶丹被红军的满腔热情与赤诚打动了,他决定理解和支持红军的工作。
于是,他提出要见红军司令员,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小叶丹解释今天与红军为难的是罗洪家彝民,“听说你们要打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结义为弟兄”。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当即在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没有带酒,即从海子里舀清水代替,结为兄弟。
随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红军在他派出的向导的带领下,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彝海结盟也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
信义比生命更重要
为了感谢小叶丹的支持与帮助,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在大桥镇一个保长宅院里宴请小叶丹,并赠送小叶丹一面写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的红旗,委任他为支队长,他的弟弟诂基尼尔拉为副队长。
小叶丹再一次被司令员的信任深深感动。他把刘伯承亲手交给自己的这面旗帜珍藏在衣服的夹层里随身携带,格外珍惜。红军队伍离开时,刘伯承又送给小叶丹10支步枪,小叶丹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从此,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5年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红军的抗日力量。
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挑拨离间,分化了联盟,镇压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红军政委。国民党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但是他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队旗,结果,他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
后来,小叶丹的委任状被邓秀廷搜去,以“通共有据”,在大桥镇惨遭杀害。
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冕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从山洞里取出珍藏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刘伯承手中。
【英雄无悔】
小叶丹被红军从一而终的做法打动,并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承诺。这份彼此的信义靠什么支撑?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的信用、所负的使命。理想的信用关系实质是由道德(信)和仁义(义)支撑的信义关系。而这种信义来自主观的自律,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必须无条件具备的、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约束的,即使付出一切,包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