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敬业胜于能力
5443100000006

第6章 敬业胜于能力(4)

“工程师也这么说,但事实确实如此。”乔治继续说。

“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有些发火了。

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冶炼的不充分。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乔治,而且还晋升乔治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但缺少的是敬业到位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而且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敬业到位的人才。”

乔治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他能获得工作之后的第一步成功就是来自于他的敬业,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领导者认为可以对他委以重任。

能给自己最好的推荐就是以正确的心态提供最优良的服务。别人对你的看法相当重要,只要这些看法和你对自己的期望不谋而合。如果你被认定是一个积极、有重要贡献的人,你就会备受欢迎,同事们会重视你,顾客会欣赏你。如果你能保持这些优点,你的老板也会肯定、奖励你。虽不能一夕成功,却也绝无永远失败的顾虑。

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到美国办事,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要员忙得头晕眼花,甲负责演讲稿的草拟,乙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丙负责后勤工作。

在该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行,有人问甲:“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甲睁着那惺忪睡眼说道:“今早只有4个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问甲:“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甲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

天!甲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要员一同讨论了乙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致的因素。乙的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所以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

出差结束,回到国内后,乙得到了重用,而甲却受到了老板的冷落。

一名杰出的员工应该不但要求自己满意、别人满意,而且要超过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并随着企业和自身的发展把内心的标准提得越来越高,不断求取新知识,不断成长,不断改进。因为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员工,一个总能把工作做得比老板预想的更好的员工,将会征服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老板,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

一般来说,在老板眼里,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事。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掉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

用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方式做事,你或许可以躲过一时,却永无成功之日。在工业时代,虽然听命行事的能力相当重要,但个人的主动进取更受重视。决定哪些该做,就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不必等到别人交代。清楚了解公司的发展规划和你的工作职责,就能预知该做些什么,然后一一着手去做。

一位朋友说,他的父亲告诫每个孩子:“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善始善终的敬业者始终是供不应求的。”

优秀人才总是为社会所需要。“适者生存”的法则并不是仅仅建立在残酷的优胜劣汰基础上,而是基于公平正义,是绝对公平原则的一部分。若非如此,美德如何能发扬光大?社会又如何能取得进步?那些思虑不周、懒惰的人与那些思虑缜密、勤奋敬业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并驾齐驱。

敬业的人一定能取得成功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自于他强烈的敬业精神。一个幸运的成功者之所以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在于他对于工作的坚定信念——敬业的人一定能取得成功。

敬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当把敬业变成一种职业习惯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积累许多经验,还能从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在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讲堂里,有3位忙碌地敲着石头的工人。

有人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这个人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这个人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10年以后,这第三位工人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而前两个人仍然在敲石头。

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他将一直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

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报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肯定不是企业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赖的员工。

该用什么语言赞美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敬业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荣誉。他们是敬业的人,也一定能取得成功。

多年以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酒店当服务生。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将从这里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为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干出成绩来!

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上司安排她这个漂亮姑娘去刷洗厕所!

对于刷洗厕所这样的工作,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人都不会主动承受,更何况一个细皮嫩肉、喜爱洁净的少女呢?她干得了吗?

开始,她虽然不停地暗下决心,鼓足勇气去尝试、去适应,但是,真正用自己白皙的小手拿着抹布伸进马桶里时,视觉和嗅觉上的反应还是侵袭而来,让她感到恶心,胃里立即翻江倒海,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实在太难受了!而老板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是:必须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是什么含义,也知道这样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她为此而痛苦,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之中。她也想过退却,想过辞职另谋职业,但是她又不忍心自己人生面临的第一课就以失败告终。她认为那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真的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她想起了自己刚来的时候曾经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可是,即使她憋足了气要干好工作,还是适应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就在这时,一位令她感动的同一单位的前辈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苦恼和困惑。他并没有对她反复说教,而是亲自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她树立工作的榜样。

首先,他非常愉快地帮她进行工作示范,一遍一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得光洁如新,然后非常得意地去欣赏自己的工作成果。接下来,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竟然毫不勉强。

这让她非常感动,他不用多少语言就告诉了她一个极为朴实的道理:光洁如新的要点在于新,新的东西就一点也不脏,新容器里的水是完全可以饮用的;反过来,只有马桶里边的水达到了可以喝的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就这样,这个日本小姑娘从前辈的关怀、鼓励中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她激动得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震颤不已。她从目瞪口呆到热泪盈眶,从如梦初醒到恍然大悟,从痛下决心到付诸行动——就算今后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做一名全日本最出色的洗厕所人。

她开始振奋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洗厕所的工作中。她的工作从来没有老板在身边监督,但她始终以前辈做榜样,使工作质量达到前辈的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下自己清洗过的马桶的水,既是检验自己的工作质量,也是检视自己的自信心。

正是这种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她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有了这种精神,她可以克服工作中所有的困难,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人生不断从成功走向辉煌的历程。几十年的光阴很快就过去了,后来的她,成为日本政府内阁的主要官员——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有人说,是上帝偏爱她,让她洗厕所。这话其实不完全对,野田圣子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她强烈的敬业精神。她之所以拥有成功的人生,成为一个幸运的成功者,或者说成功的幸运者,就在于她对于工作的坚定信念——敬业的人一定能取得成功。

台湾资策会的全称是台湾资讯产业策进会,是一家公有性质的、以促进台湾资讯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研究开发机构。这里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在一次对资策会的访问中,访问的时间被安排在下午6点半。等采访者进去的时候,发现整个大楼灯火通明,透过每一间办公室的玻璃隔墙,采访者发现,员工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似乎没有谁准备“提前”下班。

采访者不禁惊诧:“你们这里的上下班时间是不是同其他单位不一样?”

接待他们的副总说:“不!完全一样,其实早该下班了。也不是因为你们来就故意表现出这样子的,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一天的目标彻底完成再离开办公室,而各自制订的目标都是满负荷的。因此,你很难看到他们在晚上9点钟以前离开办公室。”

“那么,是不是早上要来得迟一些呢?”

“不会的,来晚了会没有泊车位,反而更麻烦。”

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他们如此奋发呢?通过与那里员工的简单访谈,采访者了解到:这大概是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作都始终存在的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每一个人都试图把自己设计的程序更加合理化,试图使自己设计的程序更加有效率。当这个过程成为大家工作的常态时,谁也不认为每天多工作几个小时就吃亏了,反而觉得上下班高峰时段在路上塞车才是宝贵时间的最大浪费。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台湾的计算机产业在最近的十多年来为什么如此发达,并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同那里的员工将敬业变成常态的工作特点是分不开的,与他们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