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备无患
5442300000008

第8章 有的放矢—准确择业策略(7)

数年攻读,一朝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过程,既是一个需要摆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是奠定个人成才基础的过程。尽管在职业选择中,不同的人职业价值观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是,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一般的原则和规律需要遵循,否则,选择就会流于荒谬,理想只能成为空想。人生之旅只发行单程车票,一旦上错了车,很可能从此阴云密布,坎坎坷坷;相反,如果遵循职业选择的基本规则,运筹帷幄,也许从此道路坦荡,走向辉煌。那么,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选择社会所需要的

所谓符合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准绳,去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切都由组织安排好的被动局面。但是,这种所谓的择业自主权仍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非不顾社会需要,一味追求“自我设计”。在我国,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要求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也都期望着合格的大学生去为之奋斗。从另一个方面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个人需要的内容无论怎样复杂,它总是受社会要求的制约。因为,从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上看,所谓社会需要,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无数的个体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的奋斗目标。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既满足着社会的需要,也满足着个体的需要。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种职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职业岗位的产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上每一个职业岗位的出现也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因开矿的需要,才有人从事矿业;因航海的需要,才有人从事造船业;因交通的需要,才有人制造车辆等。正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职业活动,才有了职业岗位的选择。由此可见,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和职业分工,也就没有职业岗位的选择。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首先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岗位符合社会的需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选择专业相对口的

专业对口是指:求职者已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与所要从事的工作、职业有直接的联系。

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毕业生都掌握了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选择职业时,理所应当地要考虑选择能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的职业。

尽管当今社会人们不再择一职而定终身,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一般来说,在选择专业之初,其实就已经基本上限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为了珍惜自己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施展才能,更多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十分看重工作本身所能给予他们的满足程度、专长的运用程度,以及从中所能获得的成就感和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长远机会。他们认为,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才会感到有足够的信心和心理准备,否则的话,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专业优势。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也希望能选择专业对口的人才,这样就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培训,便可尽快上岗。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专业对口,是指基本对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的专业对口是较少的;这也就要求人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还要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初的动力,也是成功之母。无数事实证明,兴趣和职业的良好结合,可以铸就一个人一生辉煌的职业生涯。因为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满足感,其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

是什么造就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球王——贝利?

显然,数十年的刻苦训练,坚毅的品格,非凡的天赋都是贝利成为巨星的原因,但最不可或缺的却不是这些。

贝利说:“我热爱足球,足球是我的生命!”执迷不悔的爱恋是推动贝利踢球的原动力,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引导下,贝利步入绿茵场,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年轻时,贝利当运动员;退役后,他做教练,当评论员。贝利以足球为生,足球事业是贝利终生的职业,也正是足球给贝利的一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无尚的荣誉和无尽的财富。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积极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开发和展露,对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和贡献。

因此,选择职业时,应尽可能地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选择自己所擅长的

人和人之间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工作的能力倾向等,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也许一个人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无法穷尽所有的专长和技能。有些人善于与人打交道;有些人则更适于管理机器物品。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只有扬其长、避其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有所成就。

马克·吐温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遵循“择长原则”的例子。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马克·吐温可谓名扬四海,但年轻时,他却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曾投资开发打字机,不仅一无所获,还赔掉5万美元。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而赚了大钱,他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但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最终以破产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债务危机。

短暂的商业经历使马克·吐温终于认清了自己毫无商业才能,遂绝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感觉。

正所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岗位时要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五、选择最有发展前景的

职业越来越不只是作为生存的手段。在人的基本生存得到满足之后,有所发展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许多有识之士从事某种职业,大都是出于这种需要。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也应该考虑职业的适合性、对口性,考虑部门领导的管理风格和人事制度,考虑单位的实力和风气,考虑单位所提供的机会、前途等条件,这都是促进或阻碍人们职业发展的因素。

人们总认为条件好的大单位、大学校,才有利于今后事业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人才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当然,工作、生活条件是一个方面。但是,条件好的单位,因其在吸收人才方面条件优越,往往人才济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被委以重任,独立开展工作。而所谓条件差的单位则不同,他们一般缺乏人才,求贤若渴,有很多项目等待去做,有许多难题等待你去解决,所以,大学生一旦上岗,可以立即拿大头,挑大梁,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有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就可以促使你早日成才。

“良鸟择木而栖”,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一种能给自己提供广阔发展场所的职业,一种人际关系简单、人事管理宽松的职业即是一种完美境地的职业。

六、选择自己所胜任的

这主要是指在职业选择中,应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考虑自己的学识水平、身体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是否符合职业要求,不能盲目攀比,就高不就低。

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干起来会感到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心情舒畅,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一专业的同届毕业生,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是充分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最佳体现。例如,有的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适合搞教学、宣传工作;有的毕业生设计能力较强,适合从事设计工作;有的毕业生研究能力较强,适合搞科研工作;还有的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强,则适合于从事领导或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符合职业要求的身体素质也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原则。因为体质不适合职业要求,便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缺乏乐趣。假如为了某种原因而选择了不顾自己体弱的职业,超越体质的限制,这就等于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地基上,职业的生涯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构建出壮丽事业的大厦。

由此可见,根据自己的能力所长选择职业岗位,既是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发挥人的最大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需要。否则的话,事与愿违,功不成、业不就,贻误事业与前程。

七、选择自己所需要的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职业目前对你而言,依然是一种谋生手段,是谋取人生幸福的途径。谋取职业的第一动机很简单,首要目标在于个人生活的幸福。谁都期望职业生涯能带给自己幸福,利益倾向支配着你的职业选择。

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将是自己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求你实现最大化的幸福,也就是使收益最大化。将这种需求按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人预期收益在于使这些由低到高的基本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而衡量其满足程度的指标表现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生涯的稳定感与挑战性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满足其所有的需求。

明智的人大都会在迎合与蔑视间有效地协调,以利益最大化原则权衡利弊,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在一个由收入、地位等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到一个最大值。

这就是你在选择职业时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八、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

就性格本身来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成就的高低。同一性格的人,有的可能很有作为,有的则可能一事无成;性格相异的人,也可能在同一领域、同一职业中成才。但是,在选择职业岗位时,适当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性格所长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职业活动中,有的人总是用理智去衡量一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这样的人就较适合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有的人很有主见,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就较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或领导工作。

九、选择较稳定的

“求稳拒变”是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之一。虽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变化已是永恒的主题。职业中的“安全港”和“铁饭碗”已绝无仅有;人们观念中的“安贫乐道”“安分守己”也被求富心理、求新逐异所取代。但是,“安居乐业”仍不失为一些人所追求的生活模式。特别是在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下岗职工安置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寻求职业的稳定性仍然成为一些人择业的策略。

有关专家归纳出,在我国,人们择业时所要追求的职业生活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作所能给予的地位、待遇等较为稳定。不求一时热,过后冷,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只希望平平稳稳地立身处世。

第二,工作性质的稳定。流动性强的职业需要经常东奔西走,而工作性质稳定的职业可以免受奔波之苦,也可避免自身生活因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第三,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些职业领域的知识要求和素质水平也在相应地进行不断的调整。这些都给人们带来落伍的危机感和更新的紧迫感。为了避免这些冲击,有人就乐意在相对稳定的传统性职业中寻求相对的轻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职业领域正处在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之中,毫无疑问,如今再没有人可以确保自己端的是“铁饭碗”。学会选择职业,并能够承受经常变化的工作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是成功之士的“必备素质”之一。

总之,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可能所有条件都得到满足,因此,必须分析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现实因素,哪些是幻想因素,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不合理要求。要抓住主要的、现实的、合理的要求,抛弃次要的、幻想的、过分的要求。

事实上,择业也是一种竞争,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里,大学毕业生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强化竞争意识,抛弃就业依赖性,发扬自强、自主、自立的精神,发挥内在的潜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选择好求职的突破点,勇于竞争,抢先推销,力争在选择职业的“考试”中争取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