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观”
“自我实现”,即“自我观”,是决定人们各自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每个人,无论是聪明或愚蠢,贤良或奸诈,他的表现都是与其当时的“自我观”相符的行为。没有人会去做一件在当时他认为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情。就像穿衣服,你会选择和你的年龄、职业相称的服装,讲话时会选择和自己身份相称的词句,甚至外出吃饭也会选择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总而言之,每个人依照他的自我观点,来决定哪些事他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去做好一件事情。因此别人也就能够根据他通常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有所了解和认识。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也就是说,他有着比较正确的“自我观”,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不能很清楚地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只是成为人群中的一份子,这个人的个人形象明显存在缺憾。缺乏“自我观”的人很难有引人注意的特质,当然更谈不上成功了。
当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自我观”时,他至少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正确的“自我观”,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就会无法自我定位,别人一提意见,就会无所适从,惊慌失措。“自我观”决定生活方式,形成自我观的人已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没有必要努力想达到某个所谓的标准。想成为成功者,不管怎样,都应当具备正确的“自我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要相信由于自己的存在,能帮助许多人并使他们高兴。如果能使许多人高兴,收入会增多,地位也会提高。
人的一生如此短促,一些小小的成功,固然只需要付出很小的精力及很短的时间,但想要获得较大成就,一定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及很长的时间。以一天为例子,只要集中精力有效利用这一天,日后还是会留有这一天努力的成果。而如果不立目标,人云亦云,改变了最初的打算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天只是一天,在你生命中根本没有任何痕迹。一天如此,一周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一生都是如此。
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会是“传奇的辉煌”还是“人生的悲剧”,全是自己的问题。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若能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生活,一定会达到期望的效果。爱默生在散文《自持》中如是说:“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另外,道格拉斯·玛拉赫(Douglas Malarh)也用一首诗表达了他对“自我观”的看法:“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一棵山乡里的小树——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一丛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当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也当水手。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儿。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二、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客观地认识自己这当然是困难的,然而作为一个想正正经经做一番事业的人,对自己先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你可能解不出那样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那样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特殊的本领,能知人善任、排忧解难,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你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也许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是能手;也许你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也许你连一张桌子也画不像,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你不善于下棋,但有过人的臂力。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前提下,如果你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综观古今中外,凡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最适合自己的事。爱迪生在校学习时,老师以为他是一个愚笨的孩子,经常责怪他;而爱迪生的母亲却发现了自己儿子爱探究的天赋,用心培养他,后来他终于成了发明大王。台湾作家三毛自幼对艺术的感受力极强,五年级上课时偷偷地读《红楼梦》,读到宝玉出走时,竟进入空灵忘我状态,连老师叫她都不知道。她自己很快意识到文学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此后专心于写作,成了人们喜爱的女作家。国学大师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了15分,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均名列前茅,被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录取。此后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潜心钻研,成了学贯中西的奇才。可见,发现自己是何等重要。
现代人才学发现,人至少有146种类型的才能,而现在的考试制度只能发现41种,人的大部分才能并未能很好地被开掘和利用。人的潜能如同在地下的石油,只有发现它,把它开采出来,它才能发光发热。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会具有杰出的才能。比如,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著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与素质。如果你选对了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选对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会埋没自己。
很多人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只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那么定位就很不准确,有很大的盲目性。歌德一度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错误志向,害得他浪费了10多年的光阴,为此他非常后悔。美国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为矮小精悍的女人,结果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在经纪人的指导下,她重新根据自己身材娇小、个性鲜明、演技极富弹性的特点进行了正确的定位,出演《钢琴课》等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大奖。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
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成了当代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从事文学,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可能埋没自己的才能。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
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三、怎样认识自我
著名的爱尔兰戏剧家王尔德曾经说过:“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这的确是无可争辨的事实,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完全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像有些时候,你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却发出疑问:这是我吗?人的一些复杂的品质,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或工具可以直接量度的。于是人们就得经常利
用间接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印象。而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实际的工作成绩,利用自己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把自己同某个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进行推断。
1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想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途径。每当我们需要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使用这种方法,去判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会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从父母、教师以及各种传播渠道,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并由此融合而成了若干的理想与模范标准。我们知道了很多名人或成功者的事迹,并被教导要以他们为榜样。也就是说,
把他们作为比较的对象,以自己能否达到跟他们同样的标准作为衡量成功或失败的尺度。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屡见不鲜。与别人相比较虽然简便,但称不上十分理想。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
它的缺点。首先应该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公平的情况下互相比较。通常人们会认为,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导,用同样的题目考试,计分标准也没有差别,应该算是公平的了。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地分析一下,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无论在身体健康、智力水平,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学习的成就必将有所差异。那么这时互相比较的结果,是否完全合理呢?
还有和理想的标准相比较的方法也是常见的,而且极富教育意义。历史上有许多圣哲、贤人、英雄、学者都是足以为后世所效法、所奉为典范的。不过一般人不会注意到那些伟人贤哲最值得后人效法的,乃是他们立身的准则、处世的态度、认真治学及治事的精神、不屈于困难或逆境的勇气等。这恰恰是大家都可以学,也是应当学习的。至于先贤们的丰功伟业,在某一方面的卓越成就,那自是历史上的重要事实,不过却不一定是每人所必须与之相齐的。
2从人际态度中反馈自我
一个人总是需要跟别人交往、共处的。因而别人对你的态度,相当于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观测到自身的一些情况。比如某人若是被父母所钟爱,被师长所重视,被朋友所尊重和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交往,愿意和他一道工作或游戏,那就表示他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如果他经常被大家推举承担某项工作,或是经常成为周围人们求教的对象,则表明他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如果—个人不被周围的人所重视和喜爱,甚至大家对他有厌恶感,不喜欢与他一起工作或参与其他活动,这虽不足以说明此人满身缺点,但通常情况下,他应当会感到不安,而不得不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因为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我们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时,就得利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进行自我判断。一般说来,当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愈密切时,他的态度也愈有影响力。由别人的态度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被有意歪曲或夸张。由于对方的偏见或是缺乏了解,使其在赞美或批评时,常常与当事者本身情况不尽相符。如果单纯据此来建立自我印象,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个缺点还是可以弥补的。有缺陷的镜子终究不占多数,如果能多用几面镜子,总是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有成见的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较多的与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有助于自我了解的。
3用实际成果检验自我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可以凭借本身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定自己。由于这种方法有比较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所以通常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也是比较正确的。这里所指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仅限于学业或生产性的行为。由于每个人所具有才能的性质互不相同,如果只是看他们在少数项目上的成就,往往不能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作用。有些时候,一部分人的某些才能或许因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而将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