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博兹特写集(狄更斯别集)
54377600000008

第8章 我们的近邻

当我们走过一条街的时候,我们很喜欢推测那里居民的性格和职业;在进行这种推测时,能向我们非常具体地提供帮助的莫过于屋门的外表了。要说人类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提供了绝妙而有趣的研究对象,街门门环的外观几乎也同样各有千秋,而且也同样地不会被人搞错。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初次访问一个人,总是怀着最大的好奇心注视他的门环的特征,因为我们十分明白,在这个人和他的门环之间,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和共同之点。

譬如说,有一种在过去很普通、如今正被急速淘汰的门环——圆形的大门环,上面有一张狮子的快活面孔,它显得乐呵呵的,当你在等开门的时候,你把自己的鬓发扭成一个卷儿,或者把自己的衬衫领子往上扯,那张面孔便和蔼地冲着你笑;在吝啬鬼的门上面我们就绝对瞧不见这种门环——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看来,这种门环往往预示这家主人的好客和频频劝酒。

在一个小律师或者证券经纪人的门上,就从来没有人见过这种门环;他们总是恩宠另一种狮子;它是一个长着一副凶相的大家伙,面部的表情又野蛮又愚蠢——是所有门环中的长老,受到自私蛮横者的宠爱。

还有小巧别致的埃及门环,上面有长长的脸,带着朝上翘的尖鼻子和极瘦削的下巴颏;它最受政府机关人员的欢迎,那些人身穿淡褐色厚呢衣服、系着浆硬的领带,无所事事,是自命不凡的小人物,他们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几年前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门环,使我们大感困难。那种门环上面没有任何脸像,仅有一只环悬挂在一个把儿或者一小截粗短的棍棒上。不过,稍为费心注意一下也就能克服这个困难,并使这个新装置同我们所最喜爱的理论取得一致。你常常会在冷冰冰的、一本正经的人家的门上瞧见这种门环,这种人老是问你为什么不上他们家去,却从来不说你一定要去。

大家都知道城郊别墅和大的寄宿学校普遍都用铜门环。注意到了这一类门环就等于把所有最突出而且已明确地下了定义的那些种类作了概括的说明了。

有些颅相学家断言,人的脑子受到不同感情的刺激后,脑壳的形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请不要误认为我们要我们的理论加以推广,以至于宣称不论人的性情起什么样的变化,都会对他的门环的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我们的见解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那必然存在于一个人和他的门环之间的磁力,会诱导他搬家,去寻找一个对他变化了的感情更相宜的门环。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提不出任何合乎情理的借口就搬家,那么毫无疑问,尽管他自己可能没有发觉,他搬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与他的门环发生了分歧了。这是一个新的理论,然而我们还是大胆提出来,因为它与成千上万种学术性的设想同样巧妙和可靠,它们都是为了公益和个人的发财天天给提出来进行讨论的。

不久前我们看见邻居和我家门上的门环全被拆掉,换上了门铃,而由于我们对门环这个问题怀着这样的想法,读者们不难想象当时我们是多么惊恐万状。这可是一场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祸患啊。认为一个人没有门环还能生存的这种想法似乎是那么荒谬而不切实际,所以我们连做梦也不会想到它。

我们闷闷不乐地从这个地点向当时正在建造的伊顿广场漫步。当我们发现使用门铃很快地成为通例,而门环却成为例外之物的时候,我们感到十分惊讶而愤慨!我们的理论在震惊之下动摇了。我们急忙赶回家去,认为在急转直下的形势中,自己预见到了门环将被彻底废置不用,于是便决定从那天开始在我们隔壁邻人们身上进行推测。紧贴在我们左边的那房子没有人住,因此我们尽有时间观察住在我们右边隔壁的那些人。

这幢没有门环的房子里住着一个在市区工作的职员。在他的客厅窗户上有一张笔迹秀丽的招贴,说明本屋内有供一位单身汉住宿的房间出租。

那是一幢简洁阴暗的小房子,坐落在街道背阴的一边,过道的地板上铺着崭新的狭窄的厚漆布,楼梯上有崭新的狭窄的地毯,一直铺到二楼。墙纸是新的,油漆是新近才刷上的,家具也是新的;从这三样东西——墙纸、油漆和家具——都可以看出这家租户的财力是有限的。客厅里铺着一小块红黑夹色的地毯,周围露出了地板;几把着了颜色的椅子和一张折面桌。两个小餐具架上各放着一个淡红色的贝壳,壁炉架上还有一只茶盘、一只茶叶罐以及另外几个贝壳,在这些东西上面风雅地排列着三根孔雀羽毛——这些是这个房间里的全部装饰品。

这就是指定用来白天招待那个单身汉的房间,在同一层楼上的一间小小的后房则被指定为他晚上用的卧室。

那张招贴在窗上贴了没有多久,就来了一个要求租屋的人,这位先生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人很结实,看上去脾气挺好的。不一会儿工夫,条件就谈好了,因为我们瞧见他初次登门后那招贴便扯去了。一两天之后那个单身汉便搬来了,随后不久他的真实性格就显露出来。

首先,他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癖好,那就是每天晚上又喝掺水的威士忌又抽雪茄烟,要闹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还邀请朋友来家里,他们总是在晚上十点钟来,而且总要到半夜一、两点钟兴致才开始上来,于是纵情放声歌唱五、六首两行诗,接着是十人大合唱。他们全体拼命喊叫,个个热情奔放,大叫大嚷,闹得邻居们不胜其烦,尤其是住在楼上的另一个单身汉,给闹得更苦。

真糟糕,他们平均每星期都要这么闹三次,可是话得说回来,糟糕的事还不限于此呢——因为当那帮客人终于离去的时候,他们不像其他任何人家的客人那样,在街上一路安安静静地走去,却发出吓人的喧哗声取乐,还假装女人在危急时发出的尖叫声;有一天晚上,一位头戴白帽子、脸色微红的绅士,急不可待地去敲三号房屋的门,屋主是一个在假发上撒了粉[1]的老人,他以为一定是自己出嫁的哪个女儿过早地得病了,于是他摸索着走下楼去,又是拉门闩,又是转动钥匙,闹了好一阵子才打开了门,那个头戴白帽、脸色微红的男子说,他希望对方原谅他这样麻烦他,并说如果对方能够给他一杯清凉的泉水,再给他一个先令乘出租马车回家去,他将非常感激。那老人听了砰地一声关上门,走上楼去,把一大壶水往窗外泼去——泼得很准,只不过是把水泼在别人头上,使全街的人陷入了混乱状态。

开玩笑就是开玩笑;只要你能够使对方明白其中的乐趣,连恶作剧也有其妙处。可是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的悟性很差,对这一行动滑稽之处木然无动于衷。其结果是:我们的隔壁邻人不得不通知那个单身汉说,除非他此后不再在家里招待他的朋友,他就真的非同他分手不可了。那个单身汉的脾气确实再好也没有,他接受了那一番告诫,答应从此以后天天晚上都去咖啡馆消磨时光——这个决定使大家都满意得没二话。

第二天晚上过得很好,大家为这个变化感到高兴;可是第三天晚上又闹起来了,而且变本加厉。那个单身汉的朋友们由于不能隔天在他家里见到他,便决定每天晚上到他家里来看他;分手时朋友们嘈杂的招呼声、单身汉在他楼上的过道里发出来的闹声,再加上接下来他使劲挣脱靴子的乒乒乓乓声,闹得人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我们隔壁的邻居便给这个在其他方面都非常好的房客下了逐客令;单身汉也就搬走,到其他住所去招待他的朋友们了。

下一个申请租用二楼那个空房间的人,是一个跟刚搬走的那个惹人烦恼的单身汉迥异的人物。他是一位又高又瘦的年轻绅士,一头蓬松的褐色头发,胡子带上一点儿红色,还稍微留着一点儿髭须。他穿着一件镶边的、大礼服形的大衣,后面有一个个挂武器的圈儿,浅灰色的裤子,戴着软皮手套,看上去完全像一名军人。他跟那个喧闹的单身汉多么不相同啊。他举止逗人乐,言词讨人喜,而同时又那么持重!他初次来看出租的房间时,特别询问他是否肯定能在教区的教堂里得到专座;等到他同意承租的时候,便索取一张列有当地各慈善团体的名单,因为他要把自己的小小施舍捐赠给其中最应该得到的团体。

这下子我们的隔壁邻居高兴极了。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合心意的房客啦——这是一位持重而心眼儿好的人,厌恶热闹,喜欢安静。他轻松愉快地取下那张招贴,想象着一长串宁静的星期日,在那些日子里,他和他的房客将相互寒暄和交换星期日报纸。

那个持重的人来了,他的行李要在次晨从乡下送来。他向我们的隔壁邻居借了一件干净的衬衫和一本《祈祷书》,很早就退到自己的屋子里休息,要求次晨十时整唤醒他——时间不得早于十时,因为他非常疲劳。

房东按时叫唤了他,可是没有回答;又叫唤,还是没有回答,我们的隔壁邻居惊恐起来了,于是破门而入。那个持重的人已经神秘地离开这幢房子了,并且带走了衬衫、《祈祷书》、一把小茶匙和所有的被褥。

至于这个事件加上前一个房客那些越轨的行为,有没有使我们的隔壁邻居对单身汉抱有反感,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下一张在客厅窗户上出现的招贴是一般的通告,说在本屋二楼有一间备有家具的房间出租。不久招贴又拿下来了。新的房客开头吸引了我们的好奇心,后来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他们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和他的母亲——一位五十岁左右或者可能更年轻一些的太太。母亲穿着寡妇的丧服,那个男孩子也穿着重丧服。他们很穷——非常穷;因为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是那男孩子所挣的菲薄收入,他为书商搞抄写和翻译工作。

他们是从一处农村搬来伦敦定居的;一半是因为那个男孩子在这儿可以得到较好的就业机会,一半也许是出于一种正常的愿望——要离开他们光景较好时居住的地方。在那儿人家都知道他们如今衰败了。他们处在厄运之中而傲气犹昔,不肯向陌生人吐露自己匮乏和贫困的情况。他们贫困到什么程度,那男孩子为了摆脱贫困又怎么拼死拼活地干活,这一切除了他们自己,什么人也不知道。午夜以后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我们夜夜听见隔壁有人时而把一小炉火炭耙拢来的声音,或者半抑制住的干咳声,这表明他还在干活;而且每过一天,我们都更清楚地看出:天地造化已经使他那张忧郁的脸上露出了可怕的红晕,这是最厉害的疾病的警报呀。

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一种比单纯的好奇心更高尚的感情的驱使,设法先跟这两个陌生的穷人结识,然后再建立亲密的关系。可是我们最大的担忧成为现实了——那个男孩子急速地衰弱下去。他的病痛拖得很久,从冬天一直拖过整整春夏两季;那个母亲则试图设法弄针线活儿、刺绣活儿来做,为了挣面包什么活儿都干。

她只能偶尔挣到几个先令。男孩子照旧继续工作着,一分钟一分钟地接近死亡,但是他始终不发半句怨言,也不咕哝一声。

在一个美丽的秋天傍晚,我们像惯常那样去看望那个病人。两三天以来,他仅存的一点儿体力在急速衰退中。这时候他正躺在一扇打开着的窗前的沙发上,凝视着西下的太阳。他的母亲刚给他念过《圣经》,我们走进屋子的时候,见她把书合上,走上前来欢迎我们。

“我刚才正告诉威廉说,”她说道,“我们一定要设法带他到乡下一个地方去,那样他就会好起来了。你们知道他并非得了什么病,他可就是不太强壮,最近又操劳过度了。”可怜的人儿呀!当她转过脸去,似乎是在整理一下紧贴在头上那顶寡妇帽子的时候,泪水从她的手指缝中间流出来,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她想欺骗自己是毫无成效的。

我们在沙发的靠头的那一边坐下,但是却保持沉默,因为我们看见生命的气息已经从我们眼前的这年轻的形体中悄悄而又迅速地溜走了。每呼吸一次,他的心脏就跳动得慢了一点。

男孩子把一只手安放在我们的手中,另一只手抓住他母亲的手臂,急速地把她朝自己这边拉过来,热烈地吻她的面颊。接着停了下来。他又颓然倒在枕头上,两眼长时间热切地盯住他母亲的脸。

“威廉,威廉!”那母亲过了好长一会,轻声唤道。“不要这么看着我——对我说话,亲爱的!”

男孩子无力地笑了,但是一瞬间,他的面容重又恢复了先前的神情,冷冷地、严肃地望着她。

“威廉,亲爱的威廉!打起精神来,亲爱的;别这么看着我,我的心肝——请别这样呀!哦,天啊!我该怎么办呢?”那寡妇哭喊了起来,悲痛地紧握双手——“我的心肝宝贝!他快死啦!”

男孩子拼命使劲抬起身子来,合上双手,说道。“妈妈!我亲爱、亲爱的妈妈!把我埋在旷野上——哪儿都可以,就是不要埋在这些可怕的街道上。我希望埋在你能瞧见我的坟墓的地方,但是不要在这些狭窄拥挤的街道上;它们害死了我;再吻我,妈妈;抱住我的脖子——”

他朝后倒下了,他的脸悄悄地显出一种奇怪的表情;不是痛苦或者受难的表情,而是一切条纹、一切肌肉全都固定下来的一种无法形容的表情。

这男孩就这样死了。

注释:

[1] 在假发上撒粉是英国当时的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