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解放军精神
5437500000019

第19章 军事过硬—做一名业务排头兵 (2)

杨元庆30岁的时候已经是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了。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从整个联想挑选了18个业务骨干,组成销售队伍,以“低成本战略”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

杨元庆在巨大的压力下也不肯妥协,让联想的老一代创业者不太舒服。他被柳传志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了一顿。柳传志在骂哭杨元庆后的第二天给他写了一封信: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经过不断“折腾”,杨元庆最终被练就成了一名经得起任何压力的“铁人”。

在很多企业里,成长越快、晋升越快的人,都是那些像杨元庆一样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受住考验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那就选择“多做一点”、“多学一点”来弥补吧!

成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只有拥有勤奋、不怕挫折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时刻努力、任劳任怨,用心思、想办法不断地提高工作水平,并从工作中获得享受。

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要胜任自己的工作

人们常把井冈山和长征比做革命的摇篮。有人是这样描述的:“几个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云聚旗下,汇集大批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的放牛娃、烧窑工。”打趣的比喻是:“几个书生统领一群泥腿子拿着大刀、梭镖闹革命。”

但就是这样一支由“放牛娃”、“泥腿子”组成的部队,在无数敌人面前,从不畏惧,不仅锤炼出了解放军特有的军人素质和英雄品格,更有无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多面手,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红军长征途中,为了改变大部分战士都是文盲的状况,张闻天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他们边走边认字,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决定了红军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作战,就不能生存。

1946年夏,国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任山东军区警备四旅八团射击队排长的魏来国,率全排在南泉车站东边的蓝格庄顽强阻击敌人。他的枪法非常准,战斗结束一统计,魏来国共发射135发子弹,打倒了110个敌人。1947年4月,已经成为七十七团四连连长的魏来国,奉命在蒙阴白马关阻击敌人。魏来国指挥全连凭借险要地形,像一颗颗钉子钉在阵地上,寻机准确地打击敌人。这次战斗,魏来国他们连共打退敌人7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500多名,其中魏来国一人打死、打伤敌人92名。

喜讯传到山东军区司令部,许世友司令员十分兴奋,他号召全区开展向魏来国、向四连学习的活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知道后高兴地说:“魏来国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战士有高度的觉悟、精湛的技术,我们的劣势装备就一定能战胜国民党的优势装备,最终取得胜利。”后来,陈毅司令员向毛主席汇报华东野战军的工作时讲到了魏来国在蓝格庄阻击战中135发子弹打倒110个敌人的事迹。毛主席笑道:“一个人就消灭了敌人一个连,了不起,了不起啊!全军官兵都像魏来国这样,解放战争的时间将大大地缩短。”

为什么一把很普通的枪到了魏来国手里就变得这么威力无穷,令人闻风丧胆?答案很简单:他专业过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在现在的职场上,不管你从事的是哪种行业,没有知识和技能是可怕的,不继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将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你很难对周围不断发展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着你将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渐被更多掌握新知识和拥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

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职工都是从乡村里来的一些小伙子,平常大家工作之余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们当中来了一个“傻子”,他并不是真的傻子,他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以外,还总是泡在几辆教练车里,东拆拆西动动,而大家出去玩乐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

“干什么啊?兄弟,难道你想自己开个公司造这玩意?”一个伙计问他。

“傻子”只是笑笑,并不说什么,没两个月,“傻子”就已经学完了关于汽车维修的所有知识,被提升为经理,薪水是那些“聪明”的小伙子的几倍。

“傻子”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学习汽车制造的其他知识,并自学外语,每个月还自费去总部参加培训。

又过了半年,“傻子”成了总公司家用汽车生产设计部门的主管。两年以后,“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什么让一个人从一个小伙计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不间断的学习,让他变得更专业,更优秀!

在这个极速前进的时代,有许多外在的力量将我们击倒。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完善自己、不断充电、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勿忽视这些不起眼的机会。这样在变故面前,才会不畏变局,不至于“六神无主”、毫无办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盛衰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成为“吃老本”的掉队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掉队呢?毫无疑问,答案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处于敌强我弱、无后方作战状态,环境、时间和物质条件均不允许军队专心学习。因此,我军一向视部队为学校,视战场为课堂,着眼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摔打官兵。

对此,毛泽东有一段名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强调的是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一生都十分看重总结经验,一再声明“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晚年,他在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时多次谈到,自己原来不会打仗,也没有读过什么兵书,所以建军初期打了一些败仗。只是因为善于总结,才变得比较聪明起来,胜仗也就越打越多了。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要求部属养成总结的习惯,提高总结的能力,争取打一仗,进一步。在这方面,我军高级指挥员刘伯承是个很好的例子。

刘伯承元帅有个工作习惯,每次作战结束后,都要专门召开一定规模的总结讲评会,进行战术总结和政治思想总结,而且总是将两个总结放在一起搞,既肯定成绩和进步,又找出缺点和不足,进而明确今后打仗应继续发扬什么,注意克服什么。使部队每打一仗,不仅指挥方法上有进步,思想作风等方面也能得到提高。许多当年刘邓的老部下事后回忆,这样的总结会就是最好的课堂,每次都能学到许多管用的东西。

总结实践经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很多著名的企业家也提倡总结经验的学习方法。柳传志就经常说:“最好的认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去做事。”任正非再三表示:“我们提倡自觉地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学习。你自觉地归纳和总结,就会很快地提升自己。”

约翰从13岁开始,就与一伙人一起为城市运送冰块,他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最终却成为铁路公司的总裁。谈到其中的秘诀,约翰说:“实践是个大课堂,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功,靠的是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约翰回忆道,18岁那年,经人介绍,他进入了铁路业,在一家铁路公司的夜行货车上当一名装卸工。尽管这份工作又苦又累,约翰却始终保持快乐的学习心态,而且在工作之余认真向老师傅请教铁路的知识。约翰因此受到赏识,被安排到铁路上干一份检查铁轨和路基的工作。随后,他又被调到铁路扳道工的岗位上,后来又成为早期邮政列车上的刹车手。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约翰总是能够不断地补充自己的铁路知识。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勤于学习、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在工作中认真请教,无数次的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午夜十一二点,统计出各种关于火车的赢利与支出、发动机耗量与运转情况、货物与旅客的数量等数据。做了这些工作后,他迅速掌握了铁路各个部门具体运作细节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一点,没有几个铁路经理能够真正做到。通过这种途径,他已经对这一行业所有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最终,约翰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当上了铁路公司的总裁。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毛泽东认为,“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修正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向他人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

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不必再冒枪弹炮火的危险,但生存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在商场,商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企业要在这个战场上生存、立足,个人要想在迅猛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就要学会学习,把自己放到广阔的实践大课堂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作为,作出自己应有的成就。

从内务抓起:能力重在点滴养成

大凡当过兵的人,谁没有关于“豆腐块”的记忆?多少人退伍之后,仍然习惯于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有人说:“当兵首先从内务做起,被子叠不好肯定当不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