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说话恰到好处(全集)
54364900000004

第4章 权利得失

——取舍权利,把握得失,恰到好处

1.要争就争真正体现价值的利益

有一些人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的形象也是公认的好。然而,这种人却总是会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份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这种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这种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的误区,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份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还有一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要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让其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在争取自己的份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道德的举动了,甚至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1.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俗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到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其受害。

2.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作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会错过一系列的机遇,这样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的大范围的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份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就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而是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都有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一些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情况,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并且,在短时期内这种现象是难以杜绝的。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哪一个组织或群体,它可以彻底贯彻完全公正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呢?当然是要振臂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份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才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趁、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加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可以说,确保自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2.摸清上司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要博取上司对自己的好感,在利益在不受损失,需先摸清上司对自己的信任程度,然而怎样知道上司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呢?

张强是化工厂有十多年工龄的老员工,于四年前调进化验科。化验科的胡科长和张强是同龄人,两人经常在一起打牌,彼此交情不错。张强认为胡科长很了解他,并且认为胡科长对他相当信任。

但是在2001年7月份厂里加薪时,张强发现自己加薪的幅度却低于或等于其他同事。张强为此感到很惊讶,于是他开始怀疑胡科长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周末的一天,他将胡科长请到一个酒吧。在觥筹交错之间,张强试探性地谈起一些他曾为科里提过一些增加办事效率的建议,谁知胡科长竟然全部忘记了!

“原来以为与上司关系要好就一定会受到信任,其实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张强事后一副大梦初醒的样子说。

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想知道金钱的价值,只要向人家借钱就知道了。”同样的,如果你想知道上司对你信赖的程度,试着主动地说服上司看看。

说不定上司笑容满面的脸孔会突然变得阴沉,露出“不能信任你所说的事情”的模样。对此,也用不着用“原来这个人是这样”来责备上司,而应趁这个机会,更加努力充实自己,以逐渐获得上司对你的信任。

也许你的上司已经信任你,并有心培养你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但你要切记:不要沾沾自喜,以为你已取得成功。其实你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你只不过是找到了你自己的位置而已,你要做的,还有许多。

3.别人的成果千万占不得

“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利益之争总是存在,但要遵循游戏规则。当有人抢占你的成果时,你可以采取先退后进的方式把事情摆平。所谓退,你要掌握证据,有了证据你可以设法让其恶行曝光。我有位朋友名叫文军,他刚进一家公司时,为了得到办公室主管的认可,他几乎成了工作狂,并常常能想出很多新颖实用的点子来。他的第一次策划就得到了主管的表扬。主管的嘉奖让他更加自信。

文军的同事小张是他自认为最好的朋友,当文军忙得天昏地暗时,小张会适时地递上一杯咖啡;文军加班时小张又会送来盒饭;当文军的两只手恨不得当八只手用的时候,小张总是主动帮文军打印好需要的材料。小张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感动着文军。

一次,文军很满意地完成了一项策划,上交给主管。谁知第二天主管找到他,说:“文军,我本来很看重你的才华和敬业精神,想不出新点子也没什么,但你不该抄袭其他同事的创意。”主管见文军一脸惊讶,就递给他一份策划书。文军一看,天哪,竟然与自己的策划惊人的相似,而策划署名张某某。

面对主管的不满和好朋友小张的策划文本,文军哑口无言,因为他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接受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比平时更忙碌,他从自己设计的多种方案中筛选出两个方案,做出A、B两份策划书,明里小张还是经常主动帮助文军做A方案的策划书,但暗地里文军已把B策划书做好交给了主管,并请主管配合他先不要说出去。果然,不久同事小张交上一份和A方案颇为相似的策划稿,明白真相后的主管非常恼火,请小张另谋高就。如果不是文军精明,到最后走人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成人之美其实是一种高超的交际艺术,当你为别人提供了露脸的机会,使别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反过来别人也会设法为你提供方便;乐于成人之美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配合。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39年就已经形成了进化论的观点,并陆续写成了手稿,他没有急于付印发表,而是继续验证材料,补充论据。这个过程长达20年。

1858年夏初,正当达尔文准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突然收到马来群岛从事考察研究的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所写的题为《记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的论文,其内容跟达尔文正准备脱稿付印的研究成果一样。

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准备放弃自己的研究成果,把首创权全部归华莱士,他在给英国自然科学家赖尔博士的信中说:“我宁愿将我的全书付之一炬,而不愿华莱土或其他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

深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赖尔坚决不同意达尔文这样做。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达尔文才同意把自己的原稿提纲和华莱土的论文一齐送到“林奈学会”,同时宣读。

华莱士这才得知达尔文先于他20年就有了这项科学发现,他感慨地说:“达尔文是一个耐心的、下苦功的研究者,勤勤恳恳地收集证据,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他宣布:“这项发现本应该单独归功于达尔文,由于偶然的幸运我才荣膺了一席。”

正是达尔文善于成人之美的行为,才换来了华莱士对达尔文的莫大尊敬。

要做到成人之美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每个人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面对成功,很多人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甚至难免会勾心斗角,压制别人以成就自己,往往越是如此,越是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其实在你帮助别人、成人之美的同时,无意识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只要机会一来,你的成功将是惊人的。

4.急功近利是不自信的表现

现代社会一切都变快了,人们埋首于今天的事,而明天、后天、下个月,乃至几年以后该干什么,也都早在策划之中。于是,人们便一分一秒、一天一年地疲于奔命。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变越快,首先有那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的商品大潮,引得人们费力费神地去获取;其次是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被制造出来,挑起人们到各地观光、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愿望,于是人们便一站一站地奔忙个不停,不知不觉就偏离了应该符合理义和规则。

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大家都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总而言之,太急功近利了。何谓急功近利?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根本道理,这谓之为急功近利。

做事如果急功近利,一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境况,盲从世俗,胸无大志,心情狭窄,认为吃好穿好玩好便就是好。而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取巧,什么人格啦、尊严啦、德行啦、操守啦、灵魂啦,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见鬼去了。你整天大汗淋漓,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最后什么也没捞到,什么也没享受。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

作家因为功利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功利忽视了艺术和功底,运动员因为功利会有违规行为。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难道我们都是功利之人,眼里只有名和利?你也许一时得到,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少得可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

既然无功无利幸福无快乐,为什么还要急功近利呢?人活着,就是要创造美好,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家庭,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际等等。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一次性的生命旅程如何行进,大概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不解之谜。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并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设计人生,并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只是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人生只是对生命的储存和安放,当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产生震撼、发光发热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碌碌无为而羞耻。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有多次,但许多人连一次都没好好度过。你之所以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世人任何罪恶的起因,都是由于理智的蒙蔽,对万事万物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在这充满物欲诱惑的时代,我们必须随时以清明的理智来把我们的言行导入光明的正途。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精确、要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也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大处如是,小处也如是。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还要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操纵,担心忧虑反而会分散了自己的精神与心力,削弱了成功的可能性。

个人的成就与竞争时的得胜,固然快乐。假如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则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充满唯恐被人超越的苦恼。由于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赏的,也会被漠视了,生活的内容会变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天赋的聪明和后天的勤奋,希望你在这两个成功的必备的条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轻松的心情,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应追求的。

5.权力不是人人可得的

小袁当了六七年办公室主任,还是“原地踏步”,和他一起出道的,不是被提拔就是已升迁了。一天他偶然听到一个消息:县长的儿媳妇想调到机关来。碰巧本局正缺一个秘书,局长叫袁主任物色人选。他眼前一亮:何不将县长的儿媳妇调到局里来?事情很快办成了,县长答应给他升官。可过了一个月,突然传来县长因贪污受贿被市检察院查处的消息,这无疑给了袁主任当头一棒:这怎么可能,我的事情还没落实呀!接着,局长在大会上,狠狠批评了袁主任,说他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欺骗领导,决定撤销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而那个县长儿媳因不胜任办公室工作,调到后勤搞清洁卫生。这下子,小袁痛苦极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大树”却倒了,而且还砸了自己……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了人们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意识在发达地区有所削弱,更准确地说当官已不再是人们的惟一追求;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意识依然浓重。实践证明,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地方,商品意识就比较淡漠,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认为读书的目的,即最好的前途是当官,那就会缩小自己的人生选项。

并不是说官不能当,而是要把握心理平衡点,即当官不是惟一的选择。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当大官上,那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个欲望,殊不知“当了宰相望王侯”,一朝失官,很容易失意绝望。例如某地被处分的一群“赌官”,几名副县级干部中,除1名10年没有被提拔的法院院长外,几乎全是人们心目中所谓的“虚职”——政法委书记、政协副主席、副县级调研员、人大副主任。他们升不上更大的官,坐不上更有权的位子,所以很失意,只有打牌了。“官场失意”开始,到“心态失衡”,最后到“赌场消愁”,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因为心理失衡,如果他们把握了心理平衡点,就不会这样消极了。

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其实未必这样。虽然当大官是做大事的重要前提,但不是惟一前提,有的人官当了几十年,连一件像样的大事也没干成,而有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却做出了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大事。例如李时珍,一位民医,尝天下草,走万里路,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药典《本草纲目》。鲁迅先生,辞官后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却常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为惊醒睡狮摇旗呐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成了中国文化巨匠,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

有些人做官是为了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他们的光阴都用在谋权上,只为自家捞好处。就说你要好好地当个清官吧,但官职毕竟有限,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得上的,而干大事的机会却很多。如果把志向定在当官上,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窄。只要认真努力去干,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事情可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王永民在汉字输入方面干出了大事,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干出了大事,陈景润在数学研究方面干出了大事,张艺谋在电影导演这一行干出了大事。

《菜根谭》说:“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无论是谁,只要肯“种德施惠”,乐于奉献,便可能做成“大事”,便是“无位的卿相”,且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数量的限制,多多益善。

另外,要知道到自己适合不适合当官,也就是说当官要具备一定的领导特质,才能在一个群体中产生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否则只会是个焦头烂额的官,尸位素餐的官,平庸无味的官。考量领导的特质的指标至少包括:良好的视野,能战胜自我(心理调整),善于识才、养才、用才、留才,知识面、知识层次,驾驭能力,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德行,创新发展的欲望,果敢,创新意识,成功欲望,事业开拓能力,做事有魄力,具备榜样作用,敏锐的眼光,跳跃的思维,高尚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等等。

可见要想当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是不容易的。你想要的位子得不到,莫强求;强求可能走上邪路,也可能看到别人升官而心怀不满。心理一失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所以与其坚持,不如放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活得快乐一点。

6.维护利益关系的平衡

阿捷是阿文的好朋友,阿文创业,把阿捷拉过来,安排他重要的职位。几年后公司发展很快,成为了有名的企业,阿文也发了财。虽然阿捷的工资很高,可他心理还是不平衡,他认为自己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很大,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一天,他向阿文提出加薪,阿文答应了,说得等到年底。到了年底,阿捷的薪水上涨了不少,接着他又提出了利润分成的要求,被阿文拒绝了。阿文说:“公司是我的,你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阿捷说:“我是公司的创业者,我出了不少力,如果不是我,你也不会走到今天。”阿文说:“你的贡献都体现在薪水上了,你是公司所有员工中薪水最高的人。”阿捷还是坚持要股权,结果两个好朋友闹得不欢而散……

懂得付出才能得到,如果只要对方付出,而自己却喜欢索取,这样只会打破利益关系的平衡,合作是不会长久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与他人交往,目的是在于对方有什么利用价值,天天盘算着与人交往会带来什么好处。当对方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为自己提供便利时,便心里乐哈哈,与他形影不离,仿佛情深义重,可是一旦对方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遇到麻烦,便推诿责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这实在是一种自以为聪明的愚蠢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向别人表明:自己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又是多么的无耻。以后当别人与他交往时,必然会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某人利用老毕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办事,当对方在位的时候,他对他恭维不已,把“真诚合作”几个字挂在嘴上。后来,他听说老毕即将退居二线,他的合作姿态马上就变了,甚至在一次宴请上,邀请了老毕的助手而没有邀请他。而此事老毕后来也知道了。不久,退居二线的人名单下来,老毕不在其中。那个人后悔不已,认定自己往后的工作很难做了。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人与人之间不免有些明争暗夺,有些磨擦,这一切都来源于是吃亏还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结束于吃亏与占便宜的行为。吃亏怎么样?占便宜又怎么样?吃亏了,既获得心灵的平静,又可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一旦对方醒悟过来,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无宁日,让天下人耻笑,别人的钱财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个中道理,吃亏或占便宜你也就分得清楚了。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谊之情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开心扉,乐于为对方付出,然后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劳动成果。生活实在需要太多太的友情,需要真诚的付出,而不是索取与占有。

我们给予朋友的,必须是友爱。我们对给予的结果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付出,不要对对方的付出不屑一顾。

付出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付出就会变得丑态百出。就说笑容吧,你讨好别人的笑,也能表达你的亲切,但因为缺乏真诚,而变得生硬、勉强,令人厌恶。同样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给予对方好处,对于真正的友谊没有实质性的益处。因为它可能带来更多的欲望,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贪婪地操纵。

朋友之间,还是合作伙伴之间,无论你给予与付出的是什么,都应该是发此内心的。

有一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翻看“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那样真是太舒服了。他说:“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自己只有付出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了,他想自己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付出的来生。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吧;钱商人甘愿过付出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吧,去帮助别人。”

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在选择态度。与人相处,或者与人合作,最佳的方式是不打破利益关系的平衡,或者换句话说,付出、信任是获得利益的最佳方式。

7.怎样的吃亏才是最恰当的

在一次饭局上,听到一个人指责他的合作伙伴:我们在一起干,我付出的比你多,凭什么你要比我拿得多?不错,你有技术有才能,但那也不能老是让我吃亏呀。合不来怎么办?分开呗,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相信除了你,我就发展不起来。我不怕暂时削弱了力量,我可以重新找合作人。没有什么可惜的,至于品牌问题,那只有打官司来解决了。我不会白白送给你的。

我没有吱声,但心想不少好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真是不会做人、做事、会说话!相互你好我好地走到一起,结果是大打出手的分手,前后反差太大了,太令人惋惜了。

我认识的一个熟人,他的作法令人敬佩。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意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因为这种人心理平衡点是着重长远的利益。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给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让他觉得你是个值得共事的人,这才是成功的处世。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分手了,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会走到一起。如果你与人分手时,狠狠地捞一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到手了就是自己的东西,那么就显得忘恩负义,或者不仁不义。

一个人老不愿吃亏,老占别人的便宜,会把自己弄得很猥琐。因为便宜被你占尽的时候,也还是会觉得自己吃了亏,心中就会积存不满和愤怒,这对自己也会是很大的伤害。还有,捞朋友的东西的人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微小的利益上,势必影响自己的境界,缺乏向远处、高处看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除非摸彩票中了奖,否则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和利益。

8.算计者永不快乐

有的人能同甘苦,但不能共富贵;有的人能共富贵,但不能同甘苦。有的人可以一起生活,却不能一起创业;有的人可以一起创业,却不能一起生活。人与人之间除了友谊,还有一份名利,正是这份名利,使有些人走进了为人处事的误区。工作的时候总要互相争斗,甚至互相算计,即使你不想算计别人,别人也要算计你,因为你倒了,他便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人性的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名利所害!因为有名利,所以有纷争,因为有纷争,所以人们失去了快乐。

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过。

威廉认为,凡是太过于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的人,又总是感到不快的人。并且,他还例举了爱算计人的种种弊病。

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算计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陷在对一事一物的纠缠里。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充满了冲突。

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事,爱算计者并不是只对某一件事情算计,而是对所有事都习惯于算计。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

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的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平添麻烦。

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色的。生命变得没有色彩。

太能算计的人,心率的跳动一般都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现象伴随。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最可怕的是,太能算计的人,目光总是怀疑的,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计的人骨子里还很贪婪。拥有更多的想法,成为算计者挥之不去的念头,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

而更有趣的是,威廉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极为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的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几分钱。他知道方圆30里内,哪家快餐店能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至于哪辆公共汽车比哪辆公共汽车便宜5分钱,什么时候看电影门票最低等等。威廉可以说是全美之最。

正因为这样,威廉得了一身病。30岁之前,他总与医院打交道。当然,他也知道哪一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不过那时他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不要说快乐了。物极必反。威廉在他32岁那年终于醒悟了。一个喜欢算计别人的人是不会去爱别人的,因为爱需要付出,需要包容,需要在受到误解的时候一笑而过,在误解了别人的时候敢于批评自己。

9.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刘向《说苑》说:“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应变能力,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无疑是临渊纵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知己,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10.学会忍辱负重

自古以来,人们把忍辱负重称为担当大任的美德。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他们无不是容忍而成就事业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他的成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忍受莫大耻辱。例如,他初办团练时,一日,绿营之兵与湘勇哄闹,至黑夜闯入国藩行台。曾国藩亲自告知巡抚,巡抚不理,曾国藩叹息道:“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意思是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的利益泄私愤呢?

后来,曾国藩这样总结其忍辱负重之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到屈辱。我在庚午、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以后以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败仗,没有一次不是打脱牙和着鲜血往肚里咽。”正是靠了这种忍让的品质,曾国藩终于踏上了很高的权力的台阶,成为清朝上层集团信得过的一位重要的汉人。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要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忍辱负重之术。

曾国藩说“傲为凶德”,特别是文人做官,大多为所谓的自好之士,多讲气节,讲也讲不精,却自负傲慢得眼中无人。风节本来是守于己的,可傲气则容易在别人面前显露。由于过于骄傲,造成君臣不和,朝廷纷乱必为祸害。曾国藩在检讨自己的缺点时,认为自己是“忍”得不够,说自己有三大过错: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别人,傲慢太甚,这是一;平时一句话不对劲,就怨恨无礼,这是二;抵触分歧之后,别人反而恢复了平静,自己却悍然不近人情,这是三。意识到这三点后,曾国藩更注重“忍”之术,注意自己的心态修养,时时为自己敲起警钟。

曾国藩这样做,是有其深刻考虑的,历史上因不能忍辱负重而骄傲忘形,导致危险的事例太多了。他经常向他的弟兄和子孙讲古代“忍德”的故事。有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又即兴讲了一个故事。

唐朝时,唐太宗在庆善宫举行宴会,同州刺史尉迟敬德被邀请参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气地质问道:“你有什么功劳,竟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的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来劝解他。尉迟敬德不但不听,反而举拳头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几乎被打瞎。

唐太宗很不高兴地宣布宴会停止,然后对尉迟敬德说:“我本想和你共富贵,然而你做官后好几次犯法。我这才明白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并不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错啊!”尉迟敬德听到这种极其严厉的警告后害怕了,从此以后就比较学会忍让、克制自己了……

听了故事,大家更明白了“忍”是天下修养第一功。要做到不自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忍”的问题。无论你位有多高,权有多大,都必须学会忍让,切不可因一时之怒气而毁掉大好前程。

11.满足一下他人

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斯壮先生既没有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人事背景,但是,他却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他是一个很会体贴他人的人,他对周围人的体贴,甚至超过了别的需求。只要你说要上他那里玩,他都会万分的欢迎你去,希望你能住几天,背地里,无论是多么的拮据,内心多么的苦恼,他都好像随时在等你的来临,竭诚地来接待你,甚至在你回去的时候,还要带些小礼物、土产之类的回家。

无论是多么的忙碌,他都不会表现出你的来访所带来的忙碌,对他会是一种麻烦困扰。朋友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与别人来往,就不能不令对方感到和我来往,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与益处。”

事实上,以前的他是一个既没有学历又没有金钱,更没有背景的人,别人都不想理他、与他往来。他是一直忍耐着寂寞的人生,而努力奋斗,度过那段日子。而他也就在其中学到了与人交往之道,又给别人某些方面的利益。所谓“某些方面的利益”,有时是精神方面的,有时是物质方面的,总之,别人得不到益处,是不会来主动接触你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弟”,他也想能成功地做出某些事情来。但是,当他与别人来往的时候,他首先就会考虑这个人对自己有何利用的价值。也许与这个人交往,以后向银行贷款时,会比较容易,也许与这个人做朋友,他会教给致富之道,也许这个人会将土地廉价出售给我,也许会将办公室借给我。人就是如此,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认为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带给自己某些利益。

这两个人与人交往时的态度,实在是有天堂地狱之别,完全不同,一个是奉献给别人某方面的利益,不然别人是不会与他来往;另一个则是认识与自己来往的人,可能会带给自己某方面的利益。

人只有在自己的欲求获得满足之下,才会与别人交往的,每一个人都有排除孤独的欲求,害怕孤独的吞噬,说不定这还是人类基本的欲求呢。因此,这件事情对孤独人来说,当你与别人来往,就会满足他的欲求,也可以说与别人来往这件事,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有很大意义。

我们与周围朋友相处要像斯壮先生一样,以我们的所能来满足他人的欲求,他人得到满足后,才会与别人有所接触。同时,别人对自己有所奉献,也就能满足自己欲求。这就是与人交往的成功法则。

12.当被人挤兑时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排挤他人,以显示自己在某种环境中的主要地位。你与这样的人相处,要多个心眼,如果不愿意费时间与其周旋,不如让自己成为“傻子”,如老子所言:“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对方就会让你从他的视线中淡出,或者会换一种态度来审视你,改变对你的敌意。

英国的大拖拉造船公司,是一家世界有名的大公司,拥有百亿资产,但在选举董事长的问题上,入股的五家大投资商却发生了争执,因为他们都想让自己的人掌权,斗争十分激烈。由于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在全英公开招聘董事长。结果有三十名竞争者入围,温德华也是其中的一位。然而竞争者们相互排挤,有人竟在报上公开发表文章,骂温德华长了一张智慧的脸,骨子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傻子……

温德华简直气疯了。好事还没到来,大家反而都笑他是一个傻子。在往后的日子里,一些捕风捉影的记者们,还真从温德华的履历中得出他确实是有些傻的结论。温德华被气得住进了医院。

就在这时,大拖拉造船公司的董事长竞选结果揭晓了,全体投票的结果竟然就是被称为“傻子”的温德华。五家股东的态度非常一致,他们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这位“傻子”。在竞争激烈必须平衡关系的五大股东心里,大概只有“傻子”才会让他们一致地放心。

温德华作为大拖拉造船公司的董事长,一做就是十年,成绩斐然。

多少年之后,无论是温德华本人,还是那五家股东,都一致地感谢当初那些把他叫做“傻子”的报道,感谢挤兑与攻击他的人。如果那时大家认为温德华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如果那时大家公正地认为他是一个稀有人才,那么董事长的位置大概不会轮到他。因为五家股东当初所要的并非是什么人才,而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一个没有多少头脑的人最好。

13.除了权利还得有真情

与人交往,没有门户之见;与下级交往,没有门第之见,这种交往不含杂私情,表现出一种公正与豁达。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既然身为名将,除了英勇善战以外,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吴起在军队中总是和下级士兵们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愿乘车,自己备粮食,并且自动分担士兵的苦恼。

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阵前因为生了肿瘤而痛苦不堪,吴起见状毫不犹豫地用口将其肿瘤内的脓汁吸出。那位士兵和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后来,那位士兵的母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旁边的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你的儿子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却承蒙吴将军亲自将他身上的脓吸出来,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伤心地哭泣呢?”那位母亲回答:“先夫早年也是蒙吴将军不弃,吸取他肿瘤里的脓,从此他跟随吴将军四处打仗,以此报答吴将军的大恩,最后终于死在战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出脓汁,这不是说明我儿子也将步他父亲的后尘吗?这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可见吴起的行为对士兵的影响多么大。与人相处如果能与其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为他人着想,难道还怕没有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吗?

西奥多·罗斯福是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他之所以获得了惊人的声誉,是因为他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一名议员还是一名仆人。

他的贴身男仆安德烈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安德烈的妻子问罗斯福总统野鸭是什么样子,因为她一生都没离开过华盛顿,她没机会到野外去看野禽。罗斯福总统耐心地向她描述野鸭的模样和习性。安德烈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离罗斯福总统的住处很近。

第二天,安德烈房里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罗斯福总统的声音,那声音告诉安德烈的妻子,他们房子外面的草地上就有一只野鸭。

安德烈的妻子推开窗户,看见了对面房屋窗户里罗斯福微笑的面庞。

像这样的人,谁会不热爱他呢?即使他不是总统。

还有一次,老罗斯福拜访了白宫,他没有去客厅,也没有去接待室,而是去了厨房。他友好地和每个人打招呼:“嗨,桃瑞斯,最近很忙是吗?”“杰克,胃口还好吗?我想你是离不开酒瓶,什么时候我们喝一杯?”

就这样,他跟每个人都打了招呼,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后来,在白宫服务了三十年的厨师史密斯含着热泪说:“罗斯福总统是那样地热情,那样地关心人,这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在生活中,大事不多,小事不少,你想从小事上体现对他人的关怀,随时可以如愿。由于小事不易记住,你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展示你的诚意,别人意外之余,会有一种真心的感动。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写过一本叫做《人生对你的意识》的书,书中写道:“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对别人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重视,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