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5434800000054

第54章 幸福背后的那些秘密—幸福的陷阱 (2)

有专门从事女性征婚条件研究的学者,曾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2000年间所刊登的女性征婚启事进行抽样。结果表明,身高、长相、婚否等因素,在女性的择偶标准中,居于越来越不重要的位置;而经济状态排名明显靠前。15年间,女性对对方事业的要求,由1985年的第九位上升到第二位。由此可见,现代女性认为幸福的婚姻是需要有经济基础支撑的,她们的择偶标准自然是越来越现实。在没有达到普遍富裕之前,收入的多少必然影响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家庭的生活,而这些最终都会直接关系到人的幸福感。

犹太人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格言:“富有是近亲戚,贫困是远亲戚。”犹太人的历史一再地说明,社会中只有有钱人才可能会拥有尊严和幸福,那些没有钱的人注定是可怜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驻日的联合国某司令部里,有一名叫威尔逊的犹太人,由于他军衔较低,收入微薄,因此受尽了白人士兵和高级军官们的歧视,很多人都看不起他,还在背地里叫他“犹太穷鬼”。

饱尝了侮辱和生活艰辛的威尔逊,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始省吃俭用,积攒一小笔钱。然后他再利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将这些钱都借贷出去。由于在当时,白人士兵在花钱时大手大脚,很快就会囊中羞涩。他们见威尔逊有钱,自然就会向他借。当然,这些钱都附带着高额的利息。不过士兵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只求能解燃眉之急。

于是,威尔逊就这样,在收到利息之后继续再进行放贷,借给其他士兵,久而久之,此时,威尔逊已经变成了士兵里面的“大款”。人们再也不敢说他的坏话了,他们只会对威尔逊惊羡不已,因为威尔逊靠放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拥有了两部车和一幢别墅,比军队里的高级军官还有钱,享受得待遇也更好。

自从有钱之后,威尔逊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他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尊重和礼待,他拥有了更多以前只有白人士兵才会享用的物品,并且只要想买什么,他都可以购买,再也必像以前一样生活窘迫。

后来,当人们让威尔逊回忆在军营里最难忘的是那段时刻时,他说“我仍深深的记得,有一阵子我曾衣衫褴褛,连在人前抬头的勇气都没有。那段时间,我至今都无法忘记,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会深深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就像故事中所验证的那样,在威尔逊没有钱的时候,他感觉到痛苦和屈辱,而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受到了优待和尊重。单从感受上讲,这两种体验就大为不同。

曾经国外有一部《幸福与经济学》的著作中说:“经济状况强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许多人都认为,财富是实现幸福最佳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钱,什么都谈不上。

金钱不能买到幸福,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虽然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贫穷同样也不能换来幸福。我们不能否认,越有钱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地享受,可以更健康,可以生活得更舒适,更安逸。而当这些因素统统转化为人的内心活动,转变成幸福指数被反映出来时,有钱人的生活就显得更幸福。

对一些高度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的选择中,金钱财富占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人认为争取幸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占有充足的财富。在达到舒适温饱之后,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弱。正如一个研究者所形容的,开奔驰上班的人,并不一定比坐公车上班的人幸福很多。

或许金钱本身与金钱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金钱带来的效用却能让人感到更加幸福。由于幸福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有钱人生活得更幸福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肯定的事实。

【陷阱提示】 基本的物质财富对于幸福是很重要的,但在这种基本要求满足之后,财富与幸福之间并没有正的线性关系。

幸福是无止境的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来到跟前的往往轻易错过,远在天边的却又苦苦追求;占有它时感到平淡无味,失去它时方觉珍贵可惜。可悲的是,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们屡次跌入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遗失了本应珍惜的现在。就像幸福,人人都以为它是一种“稀缺”,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其实幸福近在眼前,就在当下。

小时候,我们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长大了,父母就再也管不着我们了。可以想喝凉水就喝凉水,中午想不睡觉就不睡觉,那一定很幸福。

等我们真的长大了,父母也的确管不着了,可当初认为的幸福并没有到来。因为,在得到这个微不足道的自由时,又有了新的更大的不自由。比如8点上班,哪怕迟到5分钟,领导也要给脸色看。而且那脸色,比小时候父母的难看得多。

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憧憬:什么时候能实行弹性工作制一定很幸福,可以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再不用被闹铃惊醒好梦,再不用连袜子都忘记穿,就往办公室狂奔。

几年后,终于实现了弹性工作制。随着自己混成资深人士,可以想几点上班就几点上班。可是我们却发现,当初期望的幸福又跑得无影无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闹铃,早上也没了睡懒觉的福气。

若干年后,可能我们自己也当上了领导,可以让别人看自己的脸色了,可是,当初渴望的幸福还是没有来。因为,什么责任都要自己负,大事小情都要自己拍板,心太累了。

于是,忙得像个陀螺一样的自己又开始新的憧憬:哪天能够活得优哉游哉,不用再管那么多事,想钓鱼就钓鱼,想打牌就打牌,不用再看那些枯燥的文件,那才是幸福。

光阴似箭,转眼退休了,真的不用再负任何责任,所有时间都属于了自己,这时却发现,当初渴望的幸福哪里是什么幸福,简直就是人走茶凉的冷落和无尽的孤独。

于是,一个人坐在残阳下,开始思考人生:这一生的幸福依旧没有来?这时候,才算真正明白了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其实尽在当下。

李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所以工作格外卖力。

两年后,县长下乡,看中了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李刚调任县长的秘书。

可还没来得及兴奋,李刚就发现,政界竞争激烈,明里暗里都有,他的压力比在乡下时更大了,工作也越加踏实努力。

两年后,县长荣升到市里任职。李刚的努力县长也看在眼里,县长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个机关。

从县到市是一次质的跨越,李刚很是激动。刚到市里,住房紧张,连单身宿舍都没有,李刚只能住在办公楼拐角的一个仓库中。住房简陋李刚倒不在乎。只是妻子还在县城,他每周搭长途汽车往返,渐渐地,精力上和经济上他都觉得异常辛苦。

经过一番努力,领导答应给他解决住房问题。李刚又四处奔走,终于把妻子调到市里一个对口单位,在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李刚觉得这下终于可以轻松下来,好好地享受人生了。

可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升迁成为正科、副处,李刚又不得不为得到这些行政级别而饱受煎熬。科员当久了还得不到升迁,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为了升迁,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李刚的疲于奔命或许并不是个案。更多碌碌一生的人一辈子都如李刚一样,不断地满足需求,被满足的需求在边际效应递减后,又为了新的需求而更加忙碌。我们还来不及享受手上的幸福,也来不及停下脚步歇一歇,一转眼,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忙碌着过去了。

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幸福,总觉得改变了才是幸福,或者过去了的才是幸福,那么恐怕一辈子都难有真正的幸福感!一个欲望满足了,马上会产生新的,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所以说,幸福就在当下,就在每一天,每一刻,而绝不在过去或者未来。

而幸福却是如此简单,享受当下,就可以得到。幸福其实一直就在自己身边。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幸福的;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是幸福的;能与亲人团聚,就是幸福的;能与心爱的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就是幸福的;能与儿女同享天伦之乐,就是幸福的……

我们会有需求,也是拥有希望和梦想,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期待,这并不是坏事。然而,如果我们无极限的在奔跑在追求,梦想永无止境,生命却很容易就走到尽头。曾经有一个笑话说,仙女答应一个凡人会给他实现一个愿望,不过只能是一个。凡人思虑良久说,好吧,那我的一个愿望是:让我拥有无数次许愿的机会。

可惜人生没有实现无数个愿望的机会。那么,也别妄想了,好好地珍惜当下吧——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而是把握好现在!

【陷阱提示】 我们屡次跌入“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遗失了本应珍惜的现在。

求解幸福方程式

关于幸福的说法,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

读高中的学生说:“在每天繁重的学习后,能让我打一个小时我心爱的篮球,这就是幸福。”

都市白领说:“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去酒吧放松一下,喝点红酒,这就是幸福。”

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说:“在每天筋疲力尽的劳作之后,下班回家有妻儿在静静地等你回来,这就是幸福。”

年迈的老人说:“吃穿能够自食其力,没有大的病痛缠身,每天能够去外面走走,这就是幸福。”

当然有相当多的人赞同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

……

虽然关于幸福的讨论仍然无休无止,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经济学曾一度放弃对幸福概念的关注。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幸福”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非科学性的概念,因其主观性过大而几乎无法测量和讨论;二是“幸福”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不是本学科的内容,而是需要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等平台上进行综合讨论与研究,是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定论的大命题。

经济学家们的一切努力其实应该都是为了幸福最大化,尽管很多经济学家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上,但还是有人天才般的将经济学中的幸福精确地简化为效用。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了钱后,他就有一种幸福感。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就比赚了2万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赚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赚2万元的人的欲望是2万,那么赚了2万元的人虽比赚了5万元的人穷,却比5万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我们的心理体验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简单地与财富或者别的某一方面产生的一元函数关系,而是一个有多种因素存在的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财富,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情感、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尊重等。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对比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幸福的主观判断往往与其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

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多,但是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并不比欧洲人高。拿中国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前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不少人却常常“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显然很多人对当前的生活水平并不满意。

一般来说,人往往越是缺少什么,什么就越能够给他带来幸福。重病中的人恢复健康,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其幸福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你原来是租房住的,当你住进自己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你就会非常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产生了,比如买车、住更好的房子等,这时又会感到不幸福了。

幸福感和周围人的比较有关。比如你虽然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租房住相比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你的朋友都在住别墅,所以房子给你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你的欲望满足的程度很小,所以你幸福的指数也小。但是如果你住的是别墅,而你的同事朋友住的都是楼房,你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所以我们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知道了幸福的经济学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生活,把握人生。

【陷阱提示】 幸福=效用/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