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人性是“自利”
人们通常以为自利是可鄙的,无私是高尚的。在很多人的眼里,自利是无私的天然反对面。笼统来说,自利者为自己生活,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无私者不为自己生活,为他人生活,为他人谋取更大利益。
或许是人们憎恶人性“自利”的一面,“无私”总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远的追求,如清代小说《镜花缘》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君子国”:
有一个君子国,在这个国家,人人都大公无私,绝不存半点私心。
君子国也有交易行为,但卖者却少要钱,而买者却要多给钱。以下是其中的一幕场景:
买东西的人说:“我向你买东西所付的钱已经很少了,你却说多,这是违心的说法。”
卖东西的人说:“我的货物既不新鲜,又很平常,不如别人家的好。我收你付价的一半,已经显得很过分,怎么可能收你的全价?”
买东西的人说:“我能识别好货物,这样好的货物只收半价,太有失公平了。”
买东西的人又说:“如果你真想买,就照前价减半,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还说这价格太低了,那你到别的商家那儿去买,看还能不能买到比我儿这更贵的货物。”
他们一番争执不下,买东西的人给了全价,拿了一半的货物转身就走。卖主坚决不让走,路人驻足观看,都说买东西的人“欺人不公”。最后,买东西的人拗不过大家,只好拿了上等与下等货物各一半才离开。
“君子国”无疑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社会。当然,现实生活中,这种完全利他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具有自利的一面。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最大的自利。
其实,在无私背后也存在自利的痕迹。例如,爱情被人们称作最无私、最强烈的需求之一,但是在形成过程中,男女对爱情对象的选择非常苛刻,要考虑相貌、身高、年龄、性格、品德、学识、财富、家庭、前途、是否真的爱自己,这一系列的问题紧紧围绕着自己能否从爱情中得到幸福;当恋爱关系确定后,如果对方在对待自己方面有不理想的情况,也会促使男女进行怀疑和反思,甚至斗争和分手。所以只有在自利的基础上才能谈论无私的感情。
这也许表明无私具有某种不洁性,但更加雄辩地表明了自利的实在基础和真实客观。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世间所有人无不为“私”而忙碌着。“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也就是说,“私”和“利”是人们做一切事情的直接动因。
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利己心”而自责,这不是人的劣根性,只是人的本性。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追逐自己的最大利益。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
显然,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如果今天我们仍然鄙视追求私利的人,认为追求私利的都是不义小人,那么交换将严重受阻,社会分工不可能发达,社会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改进。我们肯定追求私利是人的正当权利,并不等于一切对私利的追逐都是正当的,否则社会就没有道德禁忌了。可以这样说,以不合理的方式追求私利即为恶,以合理的方式追求利即为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自利”的视角观察世界。如果一味把自利的观点运用到一切生活准则中,生活将不可避免会有点变味。
经济学承认人的自利本性,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自利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客观认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择手段,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将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为变成增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陷阱提示】 我们肯定追求私利是人的正当权利,并不等于一切对私利的追逐都是正当的,否则社会就没有道德禁忌了。
相对于稀缺,我们的欲望是无尽的
在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卡塔尔电信运营商Qtel被认定拍出了全球最昂贵的手机号码。一个6666666的手机号是于2006年5月23日被拍卖的,最终成交价格为1000万卡塔尔里亚尔,根据当时汇率水平计算约合275万美元。
花钱买房产、汽车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品,或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日后有升值的潜力;花钱买服务,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享受。而天价手机号码既不是实在的物品,也不是实在的服务,那么,人们如此狂热地追捧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价值的号码,甚至不惜血本将其收入囊中,到底图什么呢?
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获得人们所需物品上存在的自然限制叫“稀缺”。因此,稀缺不是就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而言,而是就有限的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所以它是相对的,但它又是绝对的,存在于人类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时期,是人类普遍永恒的问题。
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大的遗憾似乎就在于:物质总是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从这种欲望与稀缺的角度来理解天价手机号,就可以想到这些数字往往由于谐音符合传统的思维习惯而受到青睐,比如说,我国有很多人认为“8”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主要就是因为8与“发”谐音,例如“168”(一路发)、“888”(发发发)、“518”(我要发)等号码很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这些号码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可能使每个人得到满足。因此,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吉祥号码,就必须以高价才能获得。这也正是“物以稀为贵”的一个佐证。
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事实上,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所以,稀缺是普遍的。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经济学承认人是具有欲望的,人在行为过程中,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欲望的无限性。欲望人人有,每个社会都有,还无穷大;而资源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怎么办?
在过去的时代,解决人类的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结果人的各种欲望被压抑,社会也沉闷了上千年。如今,经济学承认欲望的合理性,承认人利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正是对人性的这一尊重,才使人们努力发展生产,缓解稀缺,才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更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正是因为欲望,才让我们找到了奋斗和前进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满足自己欲望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人对财富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欲望顺应人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欲望是创富的内驱力。消极地控制人类欲望是不会增进人类幸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只有通过对人类各种无限欲望的因势利导,才能激发个人和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经济学正视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人们在法律和社会伦理准则许可范围内极力满足个人欲望的动机与活动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消极地控制人类欲望是不会增进人类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通过对人类无限欲望的因势利导,激发出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创新与奋斗精神,才使人有了不断奋斗的根本动力,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陷阱提示】 压抑人的欲望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欲望能使人们努力发展生产,缓解稀缺,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与贪婪保持距离
托尔斯泰的《呆子伊凡》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魔鬼看到一个农夫心地善良,他决定要将这个农夫变坏,于是他派小魔鬼去。
小魔鬼有预知的能力,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终于有一天,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农夫已经变坏了。
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仆人回答:“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农夫很生气:“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很高兴,问小魔鬼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