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54348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制造的市场优势与资源劣势—国际贸易的陷阱 (1)

比较优势将会使穷国永远贫穷

联合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收入与机会不平等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趋于恶化。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副部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说,这份名为《2005年世界社会状况报告:不平等的困境》的报告表明,“最近20年至25年,各种不平等现象不断增长”。

报告称,“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属于居住在发达国家中的10亿人口;发展中国家中50亿人口仅拥有余下的20%”。

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尽管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与许多富有国家不断地采取措施,以缩小全球贫富的距离,但事实表明,穷国与富国的财富差距却令人难以想象。

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不公正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但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造成穷国愈来愈穷的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的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利用同样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定价权大多操控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根据比较优势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据此形成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实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基本如此。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如果侧重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会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现代高新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长期执行比较优势战略还会使国内的要素所有者收入发生分化,产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现有贸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会采用各种方法阻止对制度的创新,而另外的人又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低,无力改变现有制度,使发展中国家无法突破贫困制度陷阱。

【陷阱提示】 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馅饼”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无疑,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两重性比喻为“一柄双刃剑”。

1.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化不利地位

几百年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果,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是,南北之间即南半球广大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与北半球发达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间,也就是穷国和富国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这是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公平现象。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南北差距并未缩小,其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国际经济旧秩序,垄断世界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抬高发达国家制成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同时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输出,从而使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几倍扩大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

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虽然其中有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首先推动并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政治上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是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97年投资报告》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产量、销量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国内企业彻底退出竞争,外商一统天下。

3.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相对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陷阱提示】 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卖多少钱?谁拥有国际定价的话语权

国际定价权就是由谁来确定商品国际贸易的交易价格,它既包括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如何确定的问题,也涉及如何获取议价能力方面的问题。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中国人做生意似乎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海外收购遭遇阻力,对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只能被动适应。

由于缺少定价权,中国在“买”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钱;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在“卖”的方面也是屡现“肥水外流”。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6月10日,一则关于韩国资源公司和韩国浦项制铁集团公司联合收购中国稀土企业的新闻,使得本已持续发热的稀土行业更加躁动。想加入两家韩国企业组成财团以5976万元人民币入股中国“永新稀土公司”,韩资控股60%。在我国对稀土严控资源、收紧配额的背景下,外资在中国稀土行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然而,中国作为稀土出口大国,却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失去了30年。数据显示,1950年至2006年,美国的稀土生产大幅降低直至停滞,而中国稀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迅速垄断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稀土长期超低价出口,据统计,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在2005年前后,稀土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被戏称“比猪肉还便宜”。

贸易强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努力逐步取得的。当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在建设贸易强国方面,我们显然是“刚上路”。

我国企业之所以在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博弈上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采购量增长过快,改变国际市场的供求格局,供货方一时间难以适应,从而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1.国际报价系统缺乏中国的“声音”。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一般不就价格本身进行谈判,而是在国际公认的商品基准价格上,根据交货条件确定上下浮动幅度。国际市场商品基准价格的形成:一是在主要期货市场形成,如农产品贸易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价格作为定价基准;二是由国际权威报价机构根据某商品全球现货交易价格汇总测算结果对外发布现货统计价格,如棉花现货价格则是以欧洲到岸价格计算的利物浦棉花价格A指数作为定价基准。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自己完善的现货、期货市场体系和独立的报价体系,没有自己权威的、被国际贸易认可的基准价格,因而也没有国际定价中的“话语权”。

2.企业缺乏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没有国际大贸易商在全球拥有庞大信息网络的优势,国内也缺乏相关机构发布的权威市场数据。商业信息不对称,使我国企业难以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与具有强大信息能力的外方企业相比处于被动地位。

3.进口企业缺乏整合。目前国外大宗商品供应商基本上处于垄断状态,而且不同国家的垄断巨头还相互勾结,控制国际市场。例如,铁矿石、钾肥等产品的贸易就是这种情况。而我国进口企业数量众多,一般规模较小。在缺乏行业协会协调、指导的情况下,企业与国际垄断巨头谈判时只能各自为战,多头对外,明显处于劣势的地位。而且我国的多家企业往往争相对外询价,相互抬价,不能为自己争取有利条款,人为炒高或压低商品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4)企业不善于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受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制约,我国外贸企业较少采用期货、期权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大量国际游资进行投机炒作时,我国外贸企业没有资金实力与之竞争,即使国际价格较高,也只能被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