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观点新鲜看】
我们每个人都爱听赞美话,并且极尽所能获取别人的赞美。但实际上,这些话可以常说却未必能常信。不是所有的赞美都出自真心,笃信赞美就会失去自知之明。而一味希望获取他人的赞美就会失去主见,成为没有灵魂的附庸。
赞美易让我们失去自知之明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的习惯。童年时代习惯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长大成人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如果自己的某个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感觉到是出了问题,放心不下。
但这些赞美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呢?赞美中的你和真实的你有多大的差距呢?通常来说,赞美总是有一种夸张,它会把你的优点放大。而有些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赞美甚至给你虚构了一些优点。如果我们总是相信赞美的话,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上升,这样连自己都无法正视自己,可贵的自知之明也就失去了。
《莫斯科时报》曾刊登一则报道,透露了一则趣事。报道里提到,有一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决定,这年夏天要在邻近芬兰的度假胜地卡雷利亚的北部度假,而且在这段休息的时间内,他每天都会去钓鱼。接到消息的当地官员,为确保总统能够钓到鱼,便暗中在乌克苏泽罗湖里放入10000条鱼。
这个消息是卡雷利亚渔业委员会的一名官员透露的,他说:“这是市政府为确保总统能愉快地度假,要求我们做的。”这名官员还得意地说:“其实,叶利钦总统一点也不善于钓鱼。不过,第一天他居然钓了20多条鱼,第二天他更是钓了30多条,这样的钓鱼技术令当地的渔民惊讶不已,也获得众人一致的赞美。”
当然,关于这个安排,叶利钦本人事先毫不知情,因此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沾沾自喜。
作为总统的叶利钦受到大家的赞扬,而这赞扬实际上是基于虚假之上的,但是他却不知情。这就像老布什总统卸任后,有一天突然有感而发地说:“自从卸职后,我才发现,比我会打高尔夫球的人居然这么多。”
正因为这些人的特殊身份,所以他们身边的赞美话更多。而即便是精明的总统也被美言弄得飘飘然了,何况一般人呢。但是这样的赞扬让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也就失去了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动力,到最后便失去了完善自我的机会。等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更应该在平时就持客观的判断力,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听出人们赞美的虚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甜言蜜语蒙蔽。
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在生活中,当我们被别人赞扬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赞美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为爱,就会有偏袒;因为害怕,就会有不顾事实的讨好;因为有求于人,便会有虚夸。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赞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本来确有天才之处,但却被周围人捧得更高,长久的喝彩让他们沉溺其中,不再继续努力,而最终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一事无成。而此时不会有任何人再赞美你,这样的落差就会让你更加难以接受。
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记载了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业,唯独他极具文采。方仲永长到5岁时便能做诗,并且诗的文采和寓意都很精妙,值得玩味。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慢慢地都把他的父亲高看一等,有的还拿钱给他们。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县里有名望的人,却不抓紧让他学习。到最后,方仲永与众人无异,他的聪明才智最终被完全捧杀了。
和方仲永不同的是,世界上越是伟大的人,越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成功,对待他人的赞美,往往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有的甚至还很反感别人赞扬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对英伦之护卫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让众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一口回绝。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粪,还是请免了吧!”
牛顿,这位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他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伟大的人物、盖世的功勋只有靠人们来记住,建造塑像不见得会使你的形象更加伟大,除鸟儿在上边拉粪外,也许有一天还会有碍观瞻呢!像丘吉尔、牛顿等古今成大事业者、有大学问者,正是因为有了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赞扬的态度和谦逊好学的精神,才能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
不要活在他人评价的阴影里
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观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你就觉得格外高兴,而且也自视甚高起来;而一旦别人贬损你,你就觉得分外委屈并且悲观消极起来。这样的人纯粹是活在别人评价的阴影里。
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主管商业之神,有一次,他想考证一下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便化装成一位顾客来到雕像店。他指着宙斯的头像,问雕像者:“这个值多少钱?”“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业的庇护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问:“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指着宙斯的像说:“假若你买那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尔墨斯本想听听雕像者对自己的赞赏,抬高自己的身价,谁知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上帝在造神时也创造了人,所以传说中的神与现实中的人便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某些惊人的相似。赫尔墨斯的故事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也一再上演。我们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也就觉得自己不行。更有甚者,为了讨别人的欢心,而获得赞扬,一些人还扭曲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隐藏真实想法,成为没有灵魂的“傀儡人”。
一个年轻人,本来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但是每当他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就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别人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志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他在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难道不是对上帝的亵渎吗?”他便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我刚才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经正式确认绝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经死亡,那才可以那样做。”最后上司终于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他才释然。
而当他与哥哥谈起自己对无痛致死的看法时,哥哥马上表示同意,这使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个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赞扬,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是没有个人思维的,他所表达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他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他已经不能畅所欲言,而是被一些旁人的观点左右着。
应当承认,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一旦把寻求赞许当做唯一目的,就走入了误区。以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立你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这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评定证实你的价值,究其根底,那只是他人的价值,而不是你的价值。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的。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评价他说:“你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则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这些事。”
沃特·迪斯尼当年被报社主编以缺乏创意的理由开除,建立迪斯尼乐园前也曾破产好几次。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就是伟人们的真实背景,它告诉我们没有人能真正决定你的人生价值和命运。所以,不要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要事事寻求他人的肯定,我们自己的价值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