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能力
5422700000091

第91章 能力二十七 借助外力的能力—他山之石亦可攻玉(2)

利用"后门"去做违法的事情,当然是法理难容的,但如果你想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有所成就,在某些时候借助"外力"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涉世之初的青少年,要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时就需要借助别人的权威办事。

巧用他人名气沾点光

善借天地生命缘,参得神奇造化功。

--余秋雨

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借太阳之光,使自己明亮起来。所以,青少年不妨也借借名人的光,让自己发点微弱的光。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一带有个名叫张全福的人。他为了生计,开办了一家酒店。由于酒店规模很小,缺乏一定的知名度,致使他的生意日益冷清。他为了改变自家酒店的面貌,苦思良策,却一直没有奏效。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天降良机来临了。乾隆皇帝为了体恤民情,来到江南一带。他边走边看,不经意间走到了张全福这家小酒店门口,他轻轻地叩击店门。门开了,张全福走了出来。当他看到乾隆时,不由地惊呆了。他心想:此人相貌堂堂,一定是位贵人,今日来到我的小店,此乃我的荣幸。于是赶忙走上前去,向乾隆行了个大礼。

乾隆坐下来,随便点了几个小菜。一边喝酒一边同张全福闲聊。两人聊得很投机。说话间,张全福就把自己店内生意不好的情况向乾隆一一诉说。乾隆看见店内冷冷清清、灰尘满地的狼藉景象,又看到张全福老实敦厚的样子,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他心平气和地对张全福说道:"看你是个老实人,我倒想帮你一把,却不知如何相帮?"张全福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承蒙客官厚礼,请您帮我亲笔题写一副对联,好吗?"

乾隆帝听后,满口应允,立即提笔写下了这样几句诗:

"江南水秀景宜人,民风富庶享太平。

小小酒店风味浓,丰肴佳馔怡人心。

若问赐墨何许人?紫禁城里寻真龙。"

张全福读了这几句诗后,顿时醒悟,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道:"啊!原来您就是当今的万岁爷,草民今天可遇到大贵人了。"他赶忙双膝跪地,谢主隆恩。

乾隆这几句"墨宝",果真给张全福这家小小的酒店带来了很大声誉。当此事传开之后,人们纷纷慕名前来,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日益兴隆。

张全福正是借了乾隆这个"贵人"的光,才使小酒店由原来的门可罗雀发展成为门庭若市、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试想,如果没有乾隆的这几句"墨宝",张全福的酒店估计就不会出现在史册上了。

有一位美术系刚毕业的男生,对于设计服装布料非常感兴趣,他决定要涉足这一行。只是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非常困难,因为无论是使用布料的服装设计师,还是制造服装的工厂都有自己已经很习惯的供应商。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布料设计者,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兴趣。

男生拿着一堆自己花费很长时间精心设计的作品,来到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公司。助理设计师本想打发他走,可是见他一副渴求的模样,便于心不忍地对他说:"好吧!我拿进去给我们的设计师看一下。"

过了一会儿,助理设计师出来对男生说:"设计师说,我们的设计图太多了,根本没时间看。"

这位男生又跑到制造服装的工厂,结果也是一样。他四处碰壁,心情十分沮丧。但他没有灰心他想,只要方法用对了,不断地尝试,一定能打开僵局。

这位男生的一位同学现已成为名歌星。在一次签名会上,男生挤在一堆歌迷里面,也以一副十分崇拜的样子望着歌星。好不容易轮到他和歌星握手时,男生从背包里拿出一些布样和自己的设计图,对歌星说:"我好崇拜你哟!老同学,真想为你设计漂亮的服装,请您在这几块布上为我签名。"男生摆出万分崇拜的模样。

歌星看了这些布料和设计图说:"哇!好漂亮!请你和我的服装设计师联络,我想用这些布料做衣服。这是他的电话,就说我叫你去找他的。"

男生开心地说:"好啊!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大早,男生就来到先前他被泼了一盆冷水的著名设计师的公司。

男生拿出有女歌星签名的布料来,对助理设计师说:"是她叫我来找你们的,她说要用这些布料做衣服。"

助理设计师进办公室不到几分钟,设计师就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来见他。男生就这么走进了这个行业,而且愈来愈受到客户的欢迎。

男生真的很聪明,因为他懂得如何去巧借别人的名气为自己打造品牌。如果他一直坚持只是推销自己的作品,那社会上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失业青年。

青少年在面对就业压力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

借别人的才学做自己的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佚名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借别人才学的高手。一次,在他平定天下大宴群臣时,问在场的文武百官:"各位知道,项羽是有胆识、懂战略战术又英勇善战的将军,我自愧不如。可我能打败他而得天下,这是为什么呢?"高起和王陵大声回答道:"陛下能在胜利后与全体将士共同分享果实,而项羽却嫉妒立功的将领。他不喜欢有头脑、有能力的人,打了胜仗也不封赏,得了土地也不肯赐予部下,人心背向这是项羽不如陛下之处。陛下得人心故而胜利,项羽失人心故而失败。"

刘邦却笑着说:"你二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镇国、爱民、策划军需供给,萧何有万全之才,我自知不如他;论统率百万大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是韩信的专才,我甘拜下风。但我能善任这三杰,让其各自发挥才能,这是我取天下之道。而项羽不懂用人,又不能容人,部下又缺少有才之士,连唯一的贤臣范增他都事事猜忌,处处防备而弃之不用,这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一介莽夫却能成就大业,凭的是什么,是他的才干,还是他的谋略,还是他的胆识?都不是,他凭借的是别人的才学。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掌舵事情的变化,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巩固自己的实力。

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拼打出来的天下,专门修建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当听到他们谈论高深的政治见解时,便会立即采纳他们提出的正确意见。刘基曾是一个落魄的文人,后来目睹了朱元璋的作为,刘基觉得总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基也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一天,朱元璋在自己房中设酒席款待刘基,请他分析当下局势。朱元璋向他讲明了当下局势。当时,各路起义军占领了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盛的是湖北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这两个人为了扩大地盘,不断骚扰朱元璋所占据的领地。朱元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这两个人的掠夺,搞得手忙脚乱。

刘基听完朱元璋的陈述,微微一笑。他抚摸着胡须,向朱元璋发问:"您可知道山中猛虎的故事?"朱元璋被问愣了,木讷地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刘基莞尔一笑,缓缓地说道:"从前有一只猛虎,整天在山林里觅食,有两只狼也想占便宜,便和它争食。猛虎追那只狼,这只狼就来吃它的东西,再追这只狼,那只狼又吃它的东西。猛虎白白获得了很多美食,最后竟饿死在山中。现在您就好像那只猛虎,而陈、张二人就好像那两只恶狼。如果您想安安静静地独坐天下,该怎么办呢?金陵地势险要,但也不过是一只肥兔;天下之大,才是可逐之鹿,若想威震天下,必先除去二狼,再北定中原。那时,您就可以面南背北占据四海,自立为帝了。"

朱元璋听后,沉默了很久,对刘基说:"恐我不是猛虎,而张、陈乃猛虎耳。"刘基听罢,一下子站立起来,朗声说道:"主公此言差矣!张士诚龌龊,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求进取,有什么英雄气概?可以暂且置之不理。陈友谅野心十足,欲望高,拥有精兵数十万,巨舰几百艘,地势处我上游,经常虎视眈眈,总想侵吞我们,确有猛虎之势,应该认真对付。然而他为人骄傲,自以为是,乃一勇之夫,做大将冲锋陷阵还可以,却不是成王霸业的材料。主公虽然如今势力尚弱,但你胸怀大志,如能立志起兵,应先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则如虎豹突起,闻者震撼,得天下有什么难的!"一番话说得朱元璋热血沸腾,豪兴大发,他说:"若不是先生教我,我终不过饿死之虎耳!此乃天意,使先生助我!"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视为心腹,事无大小,都要同他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从此,在刘基的辅佐下,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江山。试想,如果朱元璋不会借用别人的才学,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那他的江山恐怕早就在风雨中飘摇了。

别人的才学在表面看来是属于他自己的。但实质上是属于我们大家公有的,所以当我们觉得自身力量难以应付生存的环境时,不妨也学着刘邦、朱元璋,借借别

人的智慧为我所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你们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学会凿壁借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集众家才学于一身,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什么诺贝尔奖只给名人?

名人效应是一种无形资产。

--俗语

有人说,诺贝尔奖只会颁发给名人,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确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已是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

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就已名闻天下,因此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预料之中的事。

1967年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中,引用频率最高的4位科学家,在5年之内,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盖尔曼1969年获物理学奖,巴顿1969年获化学奖,冯尤勒1970年获医学奖,赫兹伯格1971年获化学奖。

盖尔曼1961年发表的关于基本粒子分类的论文,当年就被引用了150次,可见当年他就已经誉满世界物理界。1967年物理学奖得主贝斯,在1926年至1935年发表的论文,直到1965年每年被引用次数始终保持在28次以上。广泛引用是科学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持久引用则是其生命力强盛的标志。

还有研究表明,在1961年至1971年的10年时间,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平均达到了222次,是《科学引文索引》中标准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的40多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论文引用频率的2倍。

在1965年至1969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早在20多岁时发表的论文,在相隔30多年后仍然被大量引用,平均每年引用的次数不低于8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每年被引用的次数才05次,仅为前者的十六分之一。如此广泛的引用,使它们的作者早已成为科学界的闪耀的星星,成了学科的奠基人。

不仅如此,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往往比其他人早些成为教授。具体到每位获奖者,差别更具有戏剧性,有的不到30岁就晋升为教授,这么年轻就成为教授,声威大震,他当然也成了校园里的人人皆知的人物。

英国科学家迪拉克,26岁确立正电子的数学理论,28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31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对当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来说,诺贝尔奖几乎是最后的奖赏。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是国际名流,1900年任美国遗传学会、美国形态学会会长,1909年任美国博物学会会长,1910年至1912年任美国实验动物学会会长,1927年至1931年任美国科学院院长,1930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1932年任国际遗传学大会主席。

许多得主都同摩尔根一样,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赢得了很多荣誉称号。所以,每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时,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又获得了一项奖励。

青少年现在明白为什么诺贝尔奖只给名人了吧!

想不出名都难

造势是无限的,造势是攻心的一种延伸,是令攻心更好发挥效果的催化剂。

--俗语

当前,年轻人出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推韩寒。韩寒十六岁时以一篇《杯小窥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且是唯一一位选送作品全部入围的获奖者,从此为文学界所熟知。然而,他真正的大红大紫却源于社会对他的商业炒作。有这样的借力,想不出名都难。

在韩寒获奖后不久,有媒体披露:"同样是这个韩寒,因学习成绩七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其中,数、理、化三门成绩加起来不足80分。当年4月,韩寒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何以取得今天这番成就呢?韩寒开始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