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条生存本领
5422500000009

第9章 本领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站在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2)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4年来我每天都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滞,反而有了大幅度增长。我很感谢你,我想送你一辆劳斯莱斯,怎么样?"

这个故事并不是强调犹太人如何聪明、如何有经商头脑,而是想让青少年朋友们自己思考一下,当初3个人同时有选择的机会,为什么英国人仍旧一无所有,法国人有了女人和孩子,而犹太人却拥有了大笔财富?

每个人都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他选择的是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他得到的也只能是短暂的欣喜;如果他把目光放得长远些,那么成功的大门将会向他敞开。

要想改变命运,并不能等待上帝或造物主的恩赐与眷顾,而要学会自己做出选择。青少年朋友选择的学习方法、努力程度、思考方式和个人信念等都可以决定自己的成败。

如果想在考试的时候得到一个好的成绩,你在自习时是选择认真温习功课还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如果想让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应该热心帮助他人还是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如果想得到长辈的夸奖,你是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还是冥顽不灵、调皮淘气?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朋友,你是应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还是自己独自享受芭比娃娃或遥控汽车带给自己的乐趣?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有个目标的,比如说你想有个好成绩、想得到好朋友、想被长辈喜爱。但在具体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有很多种不同的做事方式或思维方式,它们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选择了正确的方式或方向,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相反,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方向,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浪费掉青少年朋友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你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名人名言:

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

--[印度]泰格尔

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这个理念不只适用于治国,在青少年朋友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青少年朋友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卑微,最后在众多苦难朋友的帮助下,终于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在他做皇帝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竟杀了许多曾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难友,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将国家大权集于一身。从此,本来应由各大臣分工负责的公务全都落到了朱元璋一人的身上,最后他的身体终于吃不消了。可以说,朱元璋是被国事累死的。

正是因为朱元璋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揽大权于一身,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分散了他的许多精力,也搞坏了自己的身体。如果他明白自己的精力时间有限,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与合理发展的大事上,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许情况会更好一些。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青少年朋友也只能从历史故事中吸取前人的教训,为我所用。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所为"是目的,"有所不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要想"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是要"有所为"。而要"有所为",首先要弄清"为"什么,即你的使命、愿景、奋斗目标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去拼搏;也只有弄清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才会"有所不为"。比如,你如果选择了做一名科学家,你就要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时,你就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你就不能再从政,因为你总不能在实验室里处理政务吧。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青少年朋友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一只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你说值不值?

任何有所为的人,都不是在一切领域里均能有所为的。即使在某一领域,也不是每一方面都有所建树。想全知全能,不过是美好的幻想。聪明的人,绝不会四处出击,样样都深入,门门争第一。你的每一种欲望,都会和另外一种欲望相冲突。如果你穷于应付,你就会被折磨得烦恼丛生。长期东一榔子,西一棒子,你的精力会被空耗至尽,最终将一事无成。

除了极少数才能极高的天才能在不少领域创获极丰外,多数人,即使是才气过人的智者,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老舍是个大作家,他的文史知识、社会经验丰富,各个时代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动在他的笔底波澜之中。然而,他的几个孩子谈起自然科学的话题时,他却插不上嘴,因为这方面他知之甚少。

高尔基说过:"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不一定要懂得地质学和医学;火车头和桥梁的建造者也不必懂得人种学或动物学。"

德国诗人歌德形象地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限制里方显出大师的身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终生在哲学的矿藏中掘进,终成大师。他的体会是:"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

任何人都不可能无限地拥有生命,人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只有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青少年朋友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有人说,我的兴趣爱好很多,既喜欢弹钢琴、又喜欢跳舞、还喜欢打乒乓球,可我到底该学哪个呢?这时候,你就要冷静地思考,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你对音乐的感觉是否灵敏?你为什么喜欢它?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你发展很多种兴趣爱好?综合各种相关因素,最后选择既有利于自己长期发展、又符合自己意愿的兴趣,坚持下去。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因为你的选择有可能会影响你日后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加考虑,只要是喜欢的都学,最后只能是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该学的东西也没有学好。

名人名言:

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

--[德国]歌德

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

相信大家在小的时候都听说过猴子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故事。这里的西瓜与芝麻分别代表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选择,一个利益大一些,另一个利益小一些。这个故事也告诉了青少年朋友,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要向长远考虑,把目光放远些。

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要能走远,首先他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看得长远,他才能对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情心里有底,才知道自己行进的方向,以及需要为此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小汤姆在班级里一直被人认为很傻。为什么呢?同学们做过这样的试验:拿出一个5分的硬币和一个10分的硬币,让小汤姆从里头挑一个,小汤姆每次都拿那个5分的。这样屡试不爽,大家均以此为乐。

校长詹姆斯先生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于是亲自试验了一回,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汤姆,你一点也不傻,你很聪明。"小汤姆也笑了。詹姆斯先生没有再说什么就走了,同学们都感到有些纳闷。

后来,终于有人想明白了为什么:如果小汤姆拿了10分的硬币,就不会再有人继续让他挑选,那时他连5分也得不到了。他每次都拿5分的,积少成多,比拿10分的硬币收获更大。小汤姆原来是弃眼前的小利来保留长远的利益。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面临金钱的诱惑,有的经历了困境的阻挠。但他们往往能够执著于自己的梦想,从而摆脱眼前利益的诱惑,冲破困境的束缚。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图景,所以他们能意志坚定、矢志不渝。

一个青年向一位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出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择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无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吃完西瓜,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小利,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生活中需要放弃的东西太多太多,名誉和利益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却又令人难以割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的金山寺,面对来来往往的船只,乾隆问身边的僧人说:这江面上一天有多少船只通过呀?那个高僧就告诉他说: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芸芸众生,一生都要面对名和利这两条船。凡人之所以不能获得大利,就是因为凡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被眼前的利益所囚困,迷惑了双眼,削磨了斗志,沉溺在既得利益的温柔乡里,不思进取,丧失了做人的锐气与闯劲,只在一个层次上徘徊,没有创新,不敢突破。

鼠目寸光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开拓与拼搏,使其能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有一个寓言故事很说明问题:鸡向来对备受尊敬的鹰不服气。一次,老鹰飞到低矮的鸡舍上休息。鸡愤愤不平地说:"我也有翅膀,也可以飞过鸡棚,可为什么人们总是崇拜你,而只把我们当成餐桌上的佳肴呢?"老鹰回答说:"有时候我比你飞的还低,可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你永远都不可能飞得像我一样高,因为你只顾着脚下的谷粒,却看不见前面有更好的风景。"

成功真的不难,但它需要人们对它付出努力。长远的眼光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一定不能只看眼前,不计将来。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向青少年朋友展示了选择与放弃的智慧。

一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

"你是否已经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低着头,默不作声。

"怎么啦?孩子,你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