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条生存本领
5422500000079

第79章 本领二十五:洞悉人性的黑子—我并不是教你诈(3)

第一,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有惰性的不良性格,继而要看到惰性的危害性。这些是战胜惰性的出发点。可想而知,一个连惰性及其危害都一无所知的人怎么能克服惰性呢?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要对自己有所管束、有所约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指望别人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等到明天做;想睡懒觉时,应想想有人已经闻鸡起舞;在要放纵时,可看看他人正在悬梁刺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球竞争,谁能懈怠?多一点对自己的约束,成功就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对自己的管束,明天就多一缕阳光。人一旦沾染了懒惰的习气,任其发展而不加修正,它必然会"束缚"你前进的脚步,成为你走向成功的羁绊。从另一方面讲,人若懒惰,就会挣脱纪律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为懒让路,为偷懒找托词。

第二,要找出惰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下决心克服安逸享乐的思想,培养坚毅的品格。惰性反映的是一个人脆弱的意志品质和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思想支配行动,当你有了懒惰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勤奋的动力。

克服懒惰,就要对自己"负"一点责任,不要指责环境,不要攀比他人。如果你对将来负责,就会在今天"勤"于拼搏。如果你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就会尽力做好该做的事情,成为一个问心无愧、堂堂正正的人。

人都有勤奋和懒惰的双重性,若你稍有不慎,放松警惕,懒惰就会悄悄袭来,消磨你的斗志。但懒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扬起理想的风帆,拿起勤奋的武器,懒惰就不会与你相伴。

第三,要让事情来推动你。惰性实在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东西,没有多少人不懒惰。那些勤奋的人,都是有意志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推动着这一意志的形成,恰恰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等待你去实现,你也就会,也就有理由把自己发动起来。

第四,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安排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说干就干,大计划、小安排结合,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在学习工作中要经常以内部言语的刺激提醒自己讲效率、讲速度。

第五,今日事,今日毕,有意识地督促自己立即将拖着、欠着的可立即完成的事干完,这样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做下面的事;这样的训练就会逐步动摇惰性存在的基础,最终将惰性的阴影一扫而光。

懂得了扫除惰性的方法,青少年朋友们开始行动起来吧,用勤奋的学习、工作来充实自己,向着自己的梦想起飞吧。

名人名言: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

--[中国]郭沫若

人性四:嫉妒心强

嫉妒,是人固有的一种心理。即对才能、际遇、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怀有怨恨的情感。它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

嫉妒是基本人性之一,只不过有的人会把嫉妒表现出来,有的人则把嫉妒深埋在心底。

嫉妒是无所不在的,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有嫉妒的存在,而这些嫉妒一旦处理失当,就会形成足以毁灭一个人的烈火。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嫉妒的产生都是因为以下的情况,例如:"他的成绩又不见得比我好,可是老师却喜欢他!""他和我是同班同学,在校成绩又不比我好,可是竟然比我发达,比我有钱!"换句话说,如果你受到了肯定或奖赏、获得某种荣誉时,那么你就有可能被同学或同事中的某一位(或多位)嫉妒。女孩的嫉妒会表现在行为上,说些"哼,有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话,但男孩的嫉妒通常摆在心里,有的摆在心里也就算了,有的则开始跟你作对,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

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从而看不起别人,无视别人的成绩,贬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理便会失去平衡,总会千方百计地给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做扩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嫉妒者还终日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只有被嫉妒者降到了与他一样的或较底的位置,他们才认为这样可以理所当然地消除妒气了,从而偃旗息鼓。这也正应了"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一说,嫉妒别人者当也属于小人之列。

本来,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它源于人类的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或起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有些人嫉妒是出于不服与自惭而不甘居下,奋发努力,力争上游,这就是积极的心理与行为。这种情形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更有其积极的意义。爱情当中的嫉妒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己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相反,如果从不"吃醋",毫无嫉妒心,那么也许你们之间的关系还只是"喜欢"水平的友谊,而不是爱情。莎士比亚就曾经把嫉妒视作爱情的"卫道士"。

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很快地就会导致嫉妒行为,例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体的损伤。青年的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如果不能直接用某种嫉妒行为达到目的时,就可能会转而等着看嫉妒对象的"好事",稍有一点挫折或失败出现在嫉妒对象身上时,他们便幸灾乐祸,鼓倒掌、喝倒彩,以此挖苦对方,满足日益膨胀的嫉妒心理需要。如果嫉妒对象遭受到比较大的挫折,他们更是乐不可支,不给予半点同情和安慰。

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暂时地平衡他们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于和谐,变得紧张起来。

另一方面,嫉妒者也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也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有很强能力的人交往。所幸的是,严重的嫉妒心理在大多数人那里找不到生长的温床,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有半点的超出,在交往中,心胸狭隘的特点更是暴露无遗。他们总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愿望时,他们就会发脾气。他们还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产生嫉妒心理,别人在外貌、财富、学识、地位、爱情等方面的差别(主要是优越),都可以成为滋生嫉妒的基础,例如,别人因面容端正可爱成为交往的焦点,他(她)就会嫉妒得暴跳如雷。这些心胸狭隘的人往往还缺乏修养,他们在本不该产生嫉妒心理时却产生嫉妒的怨恨之后,总是不能控制情绪的发展,更不能将其转化到积极的方面,而是立即将嫉妒心理转变成嫉妒行动,一直到发泄了怨恨、平衡了心理之后,方才罢休。

就拿周瑜来说,一生度量太窄的周瑜,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几次阴谋不成,使得周瑜一次比一次气憋于心。最后被"气死"了。

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

那么,如何避免和调适嫉妒型性格使其不再嫉妒、不再产生挫折呢?

第一,竞争、进步、向上。嫉妒别人的人往往是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嫉妒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产生焦虑、悲哀、猜疑、消沉、烦恼、敌意等不良情绪,这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为什么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对方的长处学习、借鉴过来,不就成了自己的宝贵财富吗?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与其将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更有意义。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对手,使他和自己一样空无,而应该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我们可以把鲁迅指的前人理解为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生活时间和空间的人。

生活中的嫉妒主要发生在同一环境、同一领域中的人中间。普列汉诺夫曾说:"在人类智慧发展史上,因为某一个人物成功而妨碍另一个人物获得成功的情形是稀少得无比的。"一个观点的提出,一项研究的成功,留给后人的是新开拓的领域和道路,因而供人驰骋的天地更加广阔无比。在科学的领域里如此,在其他领域里也如此。只要你敢于奋斗,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的心理素质,你一定能以真才实学赶上和超过别人。嫉妒这种负面情感是阻止青少年朋友前进的拦路虎。当你全心全意地去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时,就不会有时间去嫉妒别人了,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绪,能享用它的只能是闲人"。

第二,"酸葡萄"与"甜柠檬"的自慰法。"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故意贬低它的价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气。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众所周知。这说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贬低葡萄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说,不好的东西我得不到也无所谓,这虽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但只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别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柠檬"心理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况很不理想,却强迫自己说:"这不是也挺好的嘛。"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其精华部分就是精神胜利法,即知足常乐。一旦知足常乐了,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第三,帮助敌对者可以消除嫉妒。当你发现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帮助去办成一件事情时,你就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这时,你与他的目标一致了,就会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转向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心理了。当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完成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长处,你们也由敌意者变成合作者了。

嫉妒是愚人的做法,它害人又害己。告别嫉妒心理吧,莫让它伤害他人、损害社会、贻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名人名言:

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有了它,不但不能尽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且也疏忽了自己应尽的职守。所以它不仅危害别人,也会危及嫉妒者本人。

--[英国]培根

人性五:盲目从众

社会上一些随大流儿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从众心理或叫盲从行为。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自觉地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盲目随从的现象。其实质是个体由于主体意识缺失而对事物(现象)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而盲目地接受多数人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是糊里糊涂地随大流儿的。

从众心理与服从心理不同,前者带有盲目性、非理性,不具备服从、执行的性质,其行为效果比权威性的命令更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不自觉性;而后者属于硬性规定,带有依从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当从众心理与群体的意志、利益一致时,能够促成群体行为的顺利实现,加强了群体的权威性,同时也免除了个体举棋不定的苦恼,加强了个体的安全感。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带有盲目性和非理性,也常常因对事物选择的失误而造成个体的心理疾病。

生活中盲目从众的现象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