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条生存本领
5422500000075

第75章 本领二十四:学会辨识他人—透过面具看本质(2)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青少年朋友得到如下启示:当某位朋友对你,尤其是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金钱、荣耀、地位而与你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时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说:"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名人名言:

真正的朋友,在于雪中送炭,不在锦上添花。

--[中国]佚名

好人?坏人?

小的时候,常听爸爸、妈妈告诉自己长大要做个好人,要谨防坏人,要好坏分明。于是青少年朋友的头脑中将人简单地分成了好人与坏人。可随着慢慢地长大,看到听到的事物增多,你会产生些许疑问:有的"好人"为什么会做出很坏的事?而有的"坏人"却做了许多善事?难道世间只有好人和坏人吗?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心理行为上,即使一个最坏的人,都有善意,但并不一定表达在同一件事情上。有时候在另一些事上,这种善意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动物如此,人类亦然。只是一般人,因为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而产生了欲望,经常把一点善念蒙蔽了,遮盖起来了。再加上人的秉性,也就是人的脾气,我们常常称之为"牛脾气",人的脾气一来,理智往往不能战胜情绪。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其实,"好人"也可能有恶念,办坏事;"坏人"有时也会发善心,做好事。

所谓"好人"和"坏人"并不是绝对的,而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加以划分的。下面这个故事,更能够说明这个道理:

有位商人和一位心理学教授聊天,商人对教授说:"假如有人愿意出10万美元买你的心脏,你卖不卖?"

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卖!"

商人又问:"如果有人出100万美元呢?"

教授仍然说:"不卖。""要是1 000万美元你卖不卖?"商人再问。

这时候,教授犹豫了一下,说:"也许我可以考虑一下。"

商人笑着说:"没有了心脏,你要1 000万美元还有什么用处呢?"

教授认真地说:"我的太太和子女有了这笔钱,就可以从此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了。"

"可是,你的太太和子女即使得到了1 000万美元却失去了你,他们会快乐吗?"商人说。

教授笑了笑,说只有回去问问才能答复这个问题。

第二天,二人再次相遇。教授十分不快地说:"无论谁愿意出多少钱,我也不卖心脏了!"

商人肯定地说:"一定是因为你的太太和子女都反对,所以你就不愿意卖了。"

不料,教授的回答却是:"我回家跟他们一说这件事,他们还以为是真的,并问我打算怎样分配那一大笔钱。我想,要是我真的卖了心脏,他们是不会太伤心的。所以,我决定多少钱也不卖了!"

在这个故事中,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使"好人"和"坏人"发生转化。即使是很有学识和修养的心理学教授,在10万、100万美元面前可以不动心,但在1 000万美元面前却转变了心态。当然,此时他仍然是一个"好人",心里想的是这样做可以使太太和子女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

教授的太太和子女平时一定很爱他,否则他也不会想到卖心脏来使他们过上好生活。可是,在巨款面前他们却丧失了理智,变成了以亲人性命换钱的"坏人"。而当教授了解到太太和子女把钱看得比他还要重要时,就又改变了主意,不愿意做无私奉献的"好人"了,并决定多少钱也不卖了。

在贪心和欲望的作用下,人往往发生转化或迷失了自己。如贪财的人往往多求,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作奸犯科,触犯法律。有的人在一定环境下,行为比较正直,但当环境变化以后,经不起金钱等物欲的诱惑而走向堕落。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举出很多。

把人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就等于束缚了自己的心灵,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因而便容易犯错误。这样做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

1人为地限制了自己的交往范围,无法扩大社交圈。

2不懂得人性的变化之道,就不知道使"坏人"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好人",反而常常遭受"好人"变坏之后的陷害。

当你明白"好人"与"坏人"是可以相互转化时,就不会再诧异为什么一个"好人"会做坏事,只是因为之前没有变坏的促成因素,当这种因素出现时,"好人"变坏也是可能的;同时,"坏人"也会变好,或者不成为"十恶不赦"的人,相信一定有"善"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的,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名人名言:

博求人才,广育士类。

--[中国]苏轼

柔弱之人未必君子

青少年朋友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外表柔弱无力,一副老实的样子的人,这时,你也不要失掉戒心,因为,柔弱之人未必君子。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寻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还有可能被奸者、邪者所利用,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上瞒下,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其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显虽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对他的宠信而日益骄奢横逸,滥施淫威。在皇帝面前他却显出一副柔弱受气的小媳妇神态,不露一点锋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赖,借此却又更加胡作非为。严嵩是一代奸相,可谓赫赫有名,恐怕要永留大名于青史了,他奸也是奸得很有水平,把皇帝玩得团团转。奸贼在皇帝面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面孔出现的,总是显得比谁都忠于皇上忠于朝廷;而在皇帝背后却欺凌百姓,玩弄权术,恶名昭著。正是这种人才善于耍手腕,以他的所谓柔来战胜他的敌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往往长于不动声色,老谋深算,满肚子鬼胎,敌手往往来不及防备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他们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久之,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益深,态度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的恭敬语的。比如,贵府的千金真可爱!你丈夫又那么健康,实在令人羡慕……类似口头的礼貌,并不表示对你的尊重,而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有一则故事可以使青少年朋友体会到这点:

由此可见,柔弱之人必未君子,当青少年朋友与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时,应该力戒松懈,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此类人就可以不负重托,不行奸邪。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

名人名言:

太阳上的黑斑,就让它存在吧,而人却不应该有污点。

--[前苏联]阿·巴巴耶娃

一眼识破小人心

青少年朋友都知道,在一个重视效率和效益的社会,小人其实是不容易大量滋生的。与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君子和大多数自觉、不自觉用双手营建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添砖加瓦的普通人不同,小人滋生在社会的肌体上,天然不是对社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如果说多数人的活动是为了社会能够更干净更美好,那么小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一块又脏又丑的黑斑;如果说多数人的努力可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那么小人的作用就是牵制事业前进的车轮,让它缓慢而又沉重起来。不但如此,小人一旦掌握了大量的金钱和一定的权势,还往往会给社会的各项事业带来种种不可弥补的损失,成为社会机体上一支重要的破坏性力量。

小人没有道德负担,没有在基本道德意识之上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在小人的心目中不存在所谓的群体大局、国家大事。小人心中的"大事"就是他的个人私利,就是他强烈欲望的满足,除此以外不会有任何别的内容。我们正常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小人所接受的自我教育则是"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且要坚决地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其彻底取消。这种观念上的分野使正常人和小人在面对某些事关国家、集体大局的选择时往往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取舍,而这种取舍所引致的后果也是截然相悖的。

如同攀附在高大挺拔的乔木身上的藤萝永远不会拥有乔木的伟岸潇洒和高瞻远瞩一样,小人的本质注定了他骨子里的渺小委琐。

小人历来是受人鄙弃的,因为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小人得势,贤人就会遭殃。要识别一个人是不是小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小人会虚情假意,处心积虑,最具欺骗性;小人"暗箱"操作,不露声色,最具隐匿性。小人为一己之私利,不惜损害团体的利益。小人再怎么狡猾,总会有破绽可找,总会有防范和识破之术可寻,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人内心世界阴暗,不健全的人格加上强烈的私欲使他能够抛却一切道义上的负担去谋取利益,而当受到阻碍时,他就会毫无顾忌地打击别人、伤害别人,通过对别人肉体或精神上的虐待来发泄自己压抑的仇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样特殊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和气质,对他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小人作为人类的一个变种,其小人特质的形成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成长经历往往集中分布在两个极端之中:一个极端是充满挫折与不幸的环境,另一个极端则是充满娇宠与溺爱的环境。

挫折与不幸,往往会激发一个人的成就欲和功名之心,为了出人头地,他们学会了在夹缝之中笑脸求生,更形成其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生存性格。

而娇宠与溺爱,则会形成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和恃宠无忌、胆大妄为的行事风格。

所以,处于这两个极端之中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其童年生活,对小人成年之后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朱温出生于贫苦家庭,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在其兄弟幼年时,父亲已丧。因无以为生,母亲便带领三个孩子改嫁肖县人刘崇。刘崇生性懒惰,经常对继子动辄打骂。

生计的艰难、寄人篱下的滋味、缺乏亲情之爱的生活以及教育上的放任,使朱温从小养成残暴、荒淫、不知廉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