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5415300000002

第2章 柳湾墓葬·冰山一角(1)

在柳湾墓地,始终上演着这样一幕:柳湾村民的新坟,一座座叠压在遗址上,一如他们的先民。神秘的彩陶之谜依旧困惑着众多的专家学者,久远的悬疑历久弥新。只有躺在墓穴中的先民们默默目睹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封缄了藏在纹饰背后的秘密。

2005年初秋,彩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柳湾村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坑中已清晰地呈现出一副人骨架的轮廓——曾因出土几万只精美彩陶而震惊世界的柳湾,再次惊现一座远古墓葬。

柳湾村位于我国青海省乐都县,青海湖东南方向40公里处,海拔近三千米。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一个如此偏僻且地势高峻的普通

柳湾墓葬·冰山一角

导读:

1974年春天,两位考古队员的出现,给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村带来了新生。村民们居家的寻常器皿,孩童的粗糙玩物,一夜之间震惊了世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柳湾村先后出土近两千座墓葬;2005年,这里再次惊现一座远古墓葬。在柳湾村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彩陶上的图案和符号备受各方关注。神秘的万字纹和宗教中的“ ”(万)字符及德国纳粹的“ ”(万)字符有何关联?彩陶上的裸体人像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远古先民们要在彩陶上描绘大量的蛙纹?看来,柳湾墓葬的挖掘,仅仅是又一次探险的开始。村庄,竟留下了先民的足迹,以及远古文化的深刻履痕。

从1974年到1981年,在柳湾村这座寂静的村庄中,已先后出土近两千座墓葬和近四万件文物;其中彩陶两万余件,最多的一座墓葬出土陶器91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原始氏族公社公共墓地,这一发现瞬间震惊了世界考古界。部分专家甚至自信地认定,柳湾墓葬的发现绝对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是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

“斑不喽”传奇

柳湾村位于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湟水河畔,距青海省省会西宁不到一百公里。

柳湾墓地的发现充满着传奇色彩。据说,考古队发掘之前,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彩陶罐,村民们把它叫做“斑不喽”。

年近古稀的柳湾村村民王廷顺,至今依然津津乐道于自己儿时与“斑不喽”的渊源:“以前,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叫它‘斑不喽’。小的时候,我们都挖过‘斑不喽’,用它给鸡装个食,装个烟叶子。”

据说,“斑不喽”是来自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很早很早以前的红泥罐子”。王廷顺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山坡上比赛,看谁能把陶罐滚得更远。懵懂的孩童,蒙昧的年代,价值连城的远古遗物就这样被当做了寻常的玩物。

柳湾墓地最终进入考古人员的视野,已经是1974年的春天。苟相全和李恒年是最早到达柳湾的两位考古队员。

苟相全和李恒年二人第一次来到柳湾时,村庄附近山坡上的几条沟都堆积着大量破碎的陶片。大部分陶片是被雨水从山上冲到沟底来的。苟相全和李恒年起初把柳湾一带当做遗址来考察,后来经过周密的现场勘察,又寻访了柳湾的村民,才得知村子里的陶器数量多得超乎想象。一般情况下,遗址不会留存大量的完整陶器。于是,二人推翻了起初的假设,得出了全新的结论——柳湾

一带应该隐藏着大型墓葬。

面对散落在村民家中的彩陶,两位考古队员震惊了。凭着职业的敏感,他们马上动员老乡们把彩陶上缴给国家。

李恒年复述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心绪难平:“一听说有人来考察‘斑不喽’,老乡们就都一个个抱着自家的‘存货’来了。抱了有一百多(个)。我们当场就付了现金,每个也就是一两毛钱。因为我们心里面有数,出土的文物是国家财产,不能私自收购、买卖。”

一个远古彩陶器皿1毛钱——天方夜谭般的一幕,就这样出现在了20世纪70年代的柳湾。

当时收上来的彩陶装了满满一拖拉机。柳湾的老乡们做梦也想不到,祖上传下来的“斑不喽”——他们用来装鸡食和烟叶的陶罐,竟是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赵生琛是当时的考古队长,柳湾那条通往墓地的小路,他已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个来回。

赵生琛告诉我们,柳湾墓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包容了马家窑文化中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距今3600年~4600年。

20世纪70年代,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柳湾墓地进行了长期发掘,但是由于文化层的叠压关系,部分墓葬难以发掘清理,仍旧遗留在墓地中。

在已经发掘出土的两万多件彩陶中,专家们发现了319种图案和不同形状的符号。 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的符号到底有没有意义,具有何种意义,专家们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柳湾彩陶上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吗?神秘的“ ”(“ ”)字纹符号,怎么会出现在柳湾的古墓里?由此引发的争论持续了长达三十年。

道不尽的万字纹

柳湾彩陶惊现于世,世界各地的学者蜂拥而至,试图破译这些纹饰与符号的含义。有许多专家认为,柳湾彩陶上的符号就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在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彩陶上形状各异的符号已经被专家们描画出来,悬挂在了墙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出现在陶器的下腹部,少数在器物的底部;有的类似于汉字,如“工”、“北”、“中”、“巾”;有的则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如“+”、“-”、“×”、“|”等。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专家认为,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整理出的四千多字中,被解读的已有一千多字。因此,专家判定,在甲骨文之前肯定还有更早的文字。而柳湾彩陶上的许多符号就具有甲骨文的绝大多数符号出现在柳湾彩陶器皿的下腹部,形状各异,有的类似于汉字,有的则只是简单的几何形状。

由于甲骨文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更早的文字存在。

柳湾彩陶上的许多符号具有甲骨文的特征,于是,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彩陶。

特征,于是,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彩陶。不少学者推测,这些相同符号能在彩陶上延续数千年不变,肯定有大致相同的表义,这些符号很可能就是甲骨文的祖先。 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在原始氏族公社阶段,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任晓燕认为,柳湾出土的彩陶上的符号,是当时的工匠留下的一些特殊的标志,而这种标志所代表的意义是值得商榷的。它们可能是陶工作坊的标志,也可能是陶工姓氏的标志。如果真如任晓燕所料,这些符号是陶工作坊的标志,那么它便具有原始商标的意义。

那么,这些符号到底是记事符号,还是原始文字?如果柳湾彩陶上的符号就是中国汉字的雏型这一想法得到确证,那么,柳湾彩陶将把中国文字的历史再向前推进近一千年!

就在这众多的符号中,有一个符号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兴趣,这就是“ ”(“ ”)字纹符号。

万字纹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学术观点认为,万字纹是公元4世纪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中国佛教对万字纹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万字纹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右旋顺时针(“ ”),一种是左旋逆时针(“ ”)。

逆时针的“ ”字成为了多种宗教的吉祥符号。20世纪30年代,顺时针的“ ”字被德国纳粹选用,成了邪恶的标志。那么,柳湾彩陶上这最为原始的万字纹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绘有万字纹符号的柳湾彩陶一共有26件,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 ”字纹符号。它打破了传统学术界认为万字纹是公元4世纪自印度传入中柳春诚认为,柳湾彩陶上万字纹的雏形很可能是十字纹,而符号本身即代表了我国远古先民的太阳崇拜。国的共识。

任晓燕副所长依然认同万字纹符号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符号,认为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