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5415300000014

第14章 清东陵:难全生前身后名(1)

煊赫一时的大清王朝,见证了封建帝国的鼎盛与凋败。曾经以为固若金汤的江山社稷,不过三百年已成灰飞一缕。生前叱咤风云,对身后事细密筹谋的大清帝王,最终竟纷纷委身于屡遭盗窃的伤心之地。东陵盗案的根源,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导读:

这是一座曾经戒备森严的皇家墓地,也是一座屡遭盗贼染指的聚宝之城。每一座陵寝都承载着千古的荣辱兴衰,传承着历史神秘的魅力——慈禧太后的棺椁之内究竟藏有多少珠宝?百年来,这精工细琢的地下墓园为何难求清净?容妃到底是不是香妃?王朝覆灭,作为祖辈守卫在亡灵之侧的守陵人,他们的生活又遭遇了怎样的剧变?

曾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的人物,如今都长眠于此,任由岁月洗礼。当研究者终于得以踏足皇家禁地之时,有多少真相将浮出水面?

清东陵:难全生前身后名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规整的古代皇家陵园。在这里的15座陵寝中,长眠着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皇帝顺治、康熙、乾隆,同样也埋葬着清王朝衰败时期的皇帝咸丰和同治。陪伴这些皇帝的还有两个最有权势的女人,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前者辅佐她的帝王开创了清朝最强盛的时代,后者则把她的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使王朝覆灭。

据传,清东陵是顺治皇帝选中的陵址。有一年他登上昌瑞山,看到山的南部风水绝佳,便说“此山王气充裕,可为朕之寿宫”。从此,这里便成为清朝的皇陵。

昌瑞山是东陵的靠山,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风矗立于陵区的后面。正对着清东陵的前面,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叫金星山,金星山以北又有一座影壁山。这三座山恰好连成一线,构成清东陵的中轴线。顺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南麓,处于清东陵最为尊贵的位置。其屡遭盗贼染指的聚宝之地他帝后的陵寝分布在孝陵的左右。

清东陵的建筑充斥着皇家的霸气,又不失精巧细致。五百八十多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六千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程度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具,无疑是清东陵建筑群中的翘楚。

珍珠如土慈禧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慈禧的地位理应稍逊慈安太后一筹,在陵寝规制上也当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差别。然而,鉴于慈禧的特殊身份,原本的陵墓设计在规制上与慈安墓不相上下。即便如此,慈禧仍不满足。既然在葬位的选择上不得不屈居次位,那么,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就要超过慈安,以昭示她的无上荣光。

1895年,慈禧嫌原修陵墓不够豪华,下令把修建了22年的清东陵全部拆除重建。原材料全部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外墙磨砖对缝,内壁雕砖泥金,彩绘全部贴金;屋顶琉璃瓦颜色改为深黄(与皇帝陵一样)。 隆恩殿汉白玉石柱上,雕满了“凤引龙”的图案,69块栏板内外也雕有“凤引龙”“龙追凤”,明示此妇人曾挟控两代皇帝。慈禧三殿墙上金贴彩画龙飞凤舞,千姿百态,光彩夺目,用金量达到4952两。

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历时13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重建后的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甚至某些清朝帝陵都难以与其比肩。其随葬品之奢华更是令人瞠目,这些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记载,慈禧生前先后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她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名目繁多的随葬品。

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棺中的慈禧头戴凤冠,冠上嵌外国贡品珍珠一枚,大如鸡卵,价值1200万两白银。慈禧头部上首为一翡翠荷叶,脚下一朵粉红碧玺大莲花,取意“步步升莲”。身边有金佛、翡翠佛、红宝石佛、白玉佛共27尊。

慈禧的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共二百多枚。尸体左侧放有玉莲花一枝,三节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灰色的污泥,节处生出绿色荷叶又开出粉红色莲花。在尸体右侧,放有玉雕红珊瑚树一枝,绿叶红果蟠桃一枝,树枝上落有一只翡翠小鸟。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慈禧尸身上的两颗翡翠白菜,绿叶白心,菜心上伏着一只绿翡翠蝈蝈,菜叶上还落着两只黄宝石马蜂。菜心、菜叶和各色昆虫,均是天然色料精雕而成,可谓巧夺天工,价值连城。

慈禧尸身上下左右放满了宝物之后,又盖上了一件软金丝精工细作的金陀罗尼经被。 官员又捧出四升珍珠宝石全部填入棺内,而后又放入8匹玉制金马,18尊玉制罗汉。据估算,这一棺奇珍异宝价值五千多万两白银,仅慈禧身穿的那件绣珠服褂就价值白银265万两,而当时清朝库存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 慈禧墓中随葬的这些珠宝足可再建四座同样规模的慈禧陵。

如此极尽奢华的陵墓,自然引人探求究竟。20世纪80年代,当考古专家终于深入地宫,亲手打开了慈禧的棺盖时,却只见一条黄缎大被把棺底盖得严严实实。黄缎大被的中央盖着一件蓝色坎肩和一件黄缎的长袍。被子下边是一具完整的干尸,皮已经贴在骨头上,上身裸露,下身穿着一件裤子,裤子上面绣满了寿字,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脚穿着白袜子。尸体表面初看是完整的,但实际上已经非常酥脆,用手轻轻一按就会断裂。这就是慈禧的遗体。那么,一棺的奇珍异宝究竟在何时流向了何处呢?

“简葬”招灾

一棺的奇珍异宝,背靠的却是支离破碎的江山。自以为掠尽天下珍奇,从此可以驾鹤仙游的慈禧太后,万万不会料到,仅仅20年后,一位和她同样善于横抢暴掘的大盗,辱了她的大清朝,毁了她的聚宝棺。

1928年,军阀孙殿英指使部下盗掘了慈禧陵和乾隆陵的地宫,据说拉走了20辆大车的殉葬宝物,慈禧陵一片狼藉,传说慈禧的尸身被四分五裂,不堪入目。

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不堪此辱,派人第二次安葬了慈禧。尽管从这以后的半个世纪,一直没有不速之客再次开启这具棺木,但20世纪80年代大白于世的慈禧陵却也早已不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奢华墓园。

多年以来外界众说纷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然而,对于更多想深入了解东陵的人来说,这也许仅仅是个开始。有一个问题总会被众人提到,为什么清朝的地下宫殿如此容易被盗掘呢?

据传,清朝的帝王确信自己的统治稳如磐石,江山可以万代流传。事实上,这种虚张声势的自信并不能让帝王们高枕无忧,顺治、乾隆都曾向下属或后辈阐述过“厚葬招灾”的道理。他们认为,简葬才能求得身后的安稳。

“简葬”之“简”,自然不是与当时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的百姓相比——和明代的皇陵相比较,清陵的确可以说比较“简朴”。比如清帝王的随葬品主要起到在尸身周围填补棺缝的作用,而在明代神宗朱翊钧的定陵,随葬品则有26个大陪葬箱。相比之下,清朝帝王可确实称得上是简葬。除了陪葬品相对简单之外,清陵地宫建造得也比较浅,在地表与地下水层之间,因此经常发生渗水。而明陵一般都有十几米的深度。

然而,“简葬”非但不能如愿免灾,反倒给盗墓者提供了方便。据研究人员勘查,只有清初顺治皇帝的陵寝没有发现被盗的痕迹。因为清初按照满族的习俗实行火葬,传说顺治的地宫中只保留了他的骨灰,这算得上是真正的简葬了。而清东陵其余八个帝后的陵墓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盗掘。

孙殿英盗墓的时候,没找到地宫入口,于是指使士兵们乱挖一通,但仍然毫无头绪。他就找了一位老守陵人,严刑拷打,逼问出了地宫的入口就在影壁下线正中的地方。盗贼发现价值连城的地宫宝藏居然近在咫尺,岂能善罢甘休,迫不及待地直接从挖开的入口跳了下去,进入地宫,为所欲为。

而乾隆墓被盗时,盗匪打不开最后一道石门,便用炸药爆破,之后大水涌出,众人入内发现原来是乾隆的棺木顶在石门上。

棺木是安放在棺床上的,不仅如此,四个卡棺石已经将其牢牢固定。那么,为什么棺木会自行移动到门口呢?难道真像有人传说的那样,乾隆爷显灵了?

东陵文管处文研室主任李寅认为,外棺长期在雨水中浸泡,已经糟朽了,卡棺石也就失去了作用,于是棺椁脱离了卡棺石,漂浮起来。

那么,作为大清皇帝眼中的风水宝地,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居然如此轻而易举地为人所盗掘,有一个问题总会被众人提到,难道清东陵没有守陵人吗?如果有,东陵盗案发生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

历史阴影中的守陵人

今天的清东陵已经成为旅游的好去处。陵区内的村庄有许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吸引了众多游客。

有一种特色菜叫“搁着”,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