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孙禄堂部分太极拳论,以供各位了解孙禄堂的太极拳是如何引进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的: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身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也,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注:此段文字将八卦掌之圆研引入太极拳。圜字,圆也。虚实,形意拳理也)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採例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注:此段文字写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可相互融合也)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注:此段郝为真之太极拳三层意思,我观现在所有媒体所登,无一正解,均在对着文字按图索骥也!此三层意思是在描述身体对于五行能量周身运行之反应也。第一层意思,水之阻力之感,易筋,炼精化气也。此时心力下行,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下行能量,但并未获得上行能量,身体活动既似有阻力也。第二层意思,皆自如也之感,易髓,炼气化神也。此时脚下已经获得气之能量,气之能量上行,身体始有劲力,故皆自如也。第三层意思,心中不敢放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还虚,涨筋腾膜也。此时五行能量充斥周身,对拉拔长,抻筋拔骨,真气鼓荡,周身已成为能量运行体,神行一片也!神行,真气鼓荡之自然状态,人不打拳而拳自打也。身体要努力维持这个神行的状态,故不敢放肆也!)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