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阅读—记忆—理解—思维—想象。学习过程的6个环节大致可以按照以上这个次序来进行排列。
注意力训练的六大环节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针对书本来进行学习的过程),可以细分为六个主要的环节。
首先,对于翻开的书本,我们首先要去注意里面的文字或图片内容,因此,“注意”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注意到的内容,接下来就会展开阅读,因此,“阅读”是学习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阅读的资料(例如,一篇文章,或某些英语单词),我们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就会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因此,“记”是学习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对于我们所记住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进一步理解它们——毕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因此,“理解”是学习过程的第四个环节;
对于经过理解所消化的知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与工作、甚至是考试当中,因此,“思维”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五个环节;在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过程中,我们常常希望能够更有创造力,能更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出来,这个环节通常就要发挥出想象的能力,因此,“想象”是学习过程中的第六个环节。
于是,概括而言,学习全过程的六个主要环节依次是:
注意——阅读——记忆——理解——思维——想象
一般情况下,学习过程的六个环节大致可以按照以上这个次序来进行排列。然而,其中几个环节的次序常常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调整。
例如,“记忆”和“理解”之间的次序。有些时候我们是先记住一些知识,然后慢慢进行理解消化。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吸收了大量的东西,一时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只好等日后再进行慢慢的理解消化。这个时候“记忆”这个环节在前,而“理解”这个环节在后。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边阅读、边理解,理解到一定程度,再来进行记忆。尤其是到了成年,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先理解透彻才去记。这个时候,“理解”这个环节就排在“记忆”的前面了。也有很多时候,记忆和理解是同时进行的,不一定能分出先后次序。
又例如,“想象”这个环节虽然与最后对知识的运用有一定关系,然而事实上,“想象”这个环节许多时候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的时候可以进行想象,阅读的时候可以进行想象,记忆的时候如果能展开想象的话效果会更好,而理解和思维许多时候也是依托想象来进行的。
因此,“注意、阅读、记忆、理解、思维、想象”这六个学习环节的次序,也不是绝对的。
另外,“创造”这个环节更多的是偏向于运用而不是学习,因此就没有放在学习过程之中了。还有其他诸如“观察”、“模仿”等学习过程,往往是许多学习环节的综合调动(例如,需要注意、记、理解等环节协同进行),因此也就没有列入到以上六个学习环节之中。
六大学习能力
“注意、阅读、记忆、理解、思维、想象”这六个学习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像一个宝藏,储藏着无穷的学习潜能,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我们如果想要充分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性地提高上述每个环节的学习效率。就像一条制造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如果想要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就需要研究这条生产线中的每个环节,看看哪个环节的效率可以再提高一些。
两个人,花了同样的时间来学习同样的内容(例如临床医学这样的专业教材),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能会相差数倍。原因在哪里呢?就在这六个环节的效率上,如果每个环节的效率相差一点,整体下来,相差就会非常大了。
先来看“注意”这个环节。一个人拿起书本,就可以非常专注地开始学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书本的内容之中;而另外一个人,书本同样是拿在手上,脑海中却浮想联翩,想的都是跟书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等他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这样,注意力的效率就有了很大差别。
接着看“阅读”这个环节。假设书本某个章节的内容是5000字,一个人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只需要一分钟就看完了,然后能够比较详细地复述出里面的主要内容;而另外一个人,花了10分钟才看完,复述的时候又漏掉了许多重要内容。这样,阅读速度、阅读质量之间,就有了10倍左右的差别。
再来看“记忆”这个环节。假设是20个陌生的单词,一个人花分钟就记住了,而且到第二天的时候能回忆出18个;而另一个人花了分钟才记住,到第二天回忆的时候,只能想起6个。这样,两个人记忆效率之间的差距,又何止10倍?
然后看“理解”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篇文章,一个人看完了,能够非常准确地讲出文章所表达的三点重要内容;而另一个人看完了,复述的时候连一点重要内容都没有讲出来。可见,两人的理解能力有明显的差距。
对于“思维”和“想象”这两个环节,或许不太容易从学习过程本身直接找出具体的差距,然而,反映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些应用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之间差距的巨大,是毫无疑问的。
假如,两个高三的学生,其中一个学生无论是在注意、阅读、记忆,还是理解、思维、想象这些学习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出色;而另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非常糟糕。那么,他们两个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很有可能,前者会考上清华、北大,而后者只好参加“大北补习班”,接着复读一年也未必能考上大学。
学习过程的这6大环节,组合起来就是6大学习能力:
注意力、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
其中每一种学习能力,都是可以经过系统的训练而得到不断提升的。
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必然在这六大学习能力(或者其中大部分能力)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如果我们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效率不太满意,那么就得认真想一下,在“注意力、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六大学习能力之中,到底是哪个能力、哪些能力有所欠缺,然后来做针对性的提升训练。
在这六大学习能力之中,最基础的能力就是注意力,其他的几个学习能力,都是以注意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力,那么,他无论是阅读、记忆,还是理解、思维、想象,都是没有效率的。
正如人们在面对不同材料的时候记忆力会有所不同那样,人们在学习不同材料的时候,注意力往往会有所差异。例如,有些人在学古文的时候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有些人在学英语的时候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有些人在学数学的时候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
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力就比较容易发挥出来。而如果我们对某些内容完全没有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那么,即使再好的记忆力也很难发挥出来。
因此,有效的记忆力训练,首先就要解决注意力的问题。
注意力受我们的内心掌控
许多人在打算认真学习的时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已经坐到书桌前了,书本也打开了,正准备认真地学习一下,然而,注意力总是“东跑西跳”,很难集中到手中的书本上。就这样东想西想,左敲敲右摸摸的,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而书还没翻几页。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注意,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中来才能开始有效的学习。然而恰恰是“注意”这个环节成了许多人学习的拦路虎。注意力无法受自己控制,这对学习来说,是最要命的事情。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不断地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呢?换句话说,我们的注意力到底受什么东西掌控呢?
答案就是:“心”。
儒家经典《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说的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往往受到“心”的掌控,如果我们的心不在那里的话,即使手中捧着书本,或者有老师在面前讲,我们也是学不进去的。
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到教室去进行晚自习,找个位置坐下来,书本一打开,脑海中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白天打篮球或踢足球的画面,总想着如果哪个环节表现得更好的话,就会赢得更多喝彩。就这么浮想联翩,半小时过去了,书本却还没有翻动过一页。我的心已经跑回到白天所经历的事情里面去了,眼前的书仿佛不存在一样。这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的表现。
现代人(尤其是成年人)生活工作忙忙碌碌的,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事情的纷扰,内心已经习惯了疲于奔命,即使好不容易找个时间坐了下来,那颗心也很难安静下来,因此很难做到静下心来看书学习。
一般人往往在结婚生小孩之后,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整体的学习能力,都会有很明显的下降。因为这个时候,不仅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家庭、孩子等各方面的烦杂事情需要我们分心去应付,注意力分散得太厉害了,就难以收拢起来。注意力一下降,其他各种学习能力自然就会跟着下降了。
内心掌控着注意力,如果不懂得用心的话,注意力就没有办法控制,大脑的各种学习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学习就会成为空谈。
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受到内心的牵引,许多成语都讲得很明白,例如,“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心烦意乱”等,内心一产生变化,我们的意识(神、意等)就会被牵动。
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体验。
正因为如此,情感一产生,心就动了,心动了,注意力立刻就会被牵引。
因此,情感冲击,是牵动我们注意力最主要的因素。
第一注意力:情感冲击
最能抓住我们注意力的事情,一定是与情感有关的。你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哪些事情印象最深刻,就会发现,让你记忆犹新的事情无一例外都是情感事件。
开心快乐的事情,我们总是能够很投入,时间也过得飞快。相反,那些枯燥无趣的事情,我们就觉得很难熬,总想逃避。
情感对于学习的影响,归结来说就是一个词语:“想要”!
到底是想要学还是不想要学?想要继续学习,还是想要休息一下或先做其他的杂事?
当你不想学的时候,即使在书桌前坐一整天,即使好几个老师在你面前讲了无数的话,估计你真正学进去的也没有多少。
当你刚刚坐下不久,打开书本或打开电脑正准备学习的时候,那些想要看看新闻、看看电脑留言、想要去喝一口水、想要先处理其他一些杂事的念头,就会从胸中窜出来,让你无法安心坐下来学习。
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你“想要”学习、“想要”继续学下去呢?
答案就是:兴趣!
如果希望学习更有效率,希望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注意力,希望能够很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进行学习。
兴趣,就是主导学习、能把我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在学习上的情感因素。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来选择学习的领域,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率。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学习起来饶有趣味,注意力自然就容易集中。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得不学习那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甚至完全提不起热情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难免就容易被记忆之中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各种因素干扰了。
中小学阶段,我们还不具备很好的主见,也无法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然而到了大学,尤其是进入社会之后,如果我们还不能创造条件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问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那多少是有点无奈甚至是悲哀的。
不过无奈归无奈,问题还是要面对的。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通常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所面对的大多是枯燥无味的学习资料。眼前单调乏味的书本,跟我们脑海中各种激动人心的念头比起来,哪个会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呢?毫无疑问是后者。这也就是许多人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那么经常就会有一股又一股的干扰力量从胸中冒出来,不断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学习资料中拉开。我们的注意力一下跳到这里,一下跳到那里,就是无法集中到学习上来。
眼前虽然摊开了书本,却往往心不在焉。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那么,就不妨想一下,能否给自己的学习添加一些能让自己感兴趣的元素。也就是说,看看是否能做到间接的感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刚开始可能并不喜欢做某个事情,但如果其中的某些元素改变了,我们就有可能会变得喜欢了。
例如,你在学校的时候,可能并不喜欢某门功课,但如果由于某个原因,换了一个你很喜欢的老师来讲课,那么,说不定你就会从此喜欢学习这门功课。
又例如,你本来不是很想参加某次聚会活动,但一听说某某人也会去,或许你就会变得对参加这个活动充满期待了。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不得不去学习一些原本提不起兴趣的资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各方面来想一想是否能够给这个枯燥的学习增添一些感兴趣的元素。
例如,可以改变学习环境,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馆或咖啡厅等地方进行学习。
又例如,可以加入某个现实或网络上的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和督促,增加学习热情。
或者,也可以考虑经常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例如学完某个章节之后就可以买个小零食来吃。
另外,适当地选择一些有趣的学习资料作为补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某个学问本身缺少乐趣,而是某些书本或者某些老师没有把这个学问的乐趣展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灵活地找一些更有乐趣的资料来进行补充学习。
例如,同样是学历史,如果一板一眼地照着学校里的课本来进行学习,那么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提得起兴趣。但如果我们去书店找一些写得生动活泼的甚至带有小说性质的历史类书籍来读的话,相信许多人都会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就能学到许多历史知识。这些有趣的书看得多了,反过来就能够大大促进我们对课本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许多专业科目(尤其是语文、英语、地理、经济、金融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很多时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